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指导.doc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4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导论(专升本)复习题课程名称:物联网工程导论(专升本)本题1.0分)1.(单选题)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是谁提出的是谁提出的( )(本题A.无锡研究院B.温总理C.IBMD.奥巴马答案:C.解析:无.本题1.0分)2.(单选题)以下关于物联网感知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本题A.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直接与虚拟信息世界的纽带B.能够自动感知外部环境信息的设备包括:RFID、传感器、GPS、智能测控设备等C.智能物体可以具备感知能力,而不具备控制能力D.智能传感器节点必须同时具备感知、控制能力、同时具备适应周边环境的运动能力答案:C.解析:无.本题1.0分)3.(单选题)以下关于一维条码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本题A.一维条形码在垂直方向表示存储的信息B.一维条形码编码规矩简单,识读器造价低C.数据容量较小,一般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D.条形码一旦出现损坏将被据读答案:A.解析:无.本题1.0分)4.(单选题)以下关于一维条形码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本题A.二维条形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B.信息译码可靠性强、纠错能力强、制作成本低、保密与防伪性能好C.信息容量与编码规则无关D.条形码某个部分遭到一定程度损坏,可以通过其他位置的纠错码还原出损失的信息答案:C.解析:无.本题1.0分) 5.(单选题)以下不能够在无线自组网中使用的网络通信技术是( )(本题A.无线广域网B.移动通信网C.无线局域网D.无线个人区域网答案:A.解析:无.6.(单选题)利用RFID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 )。
(本题1.0分)A.可靠传递B.全面感知C.智能处理D.互联网答案:B.解析:无.7.(单选题)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 )。
(本题1.0分)A.互联网B.物联网C.智慧地球D.感知中国答案:B.解析:无.8.(单选题)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 )。
第1章物联网概论简答题1.理解物联网的定义和技术特征,需要注意那三个基本的问题?P141)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互联网在基础设施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它不是互联网概念、技术与应用的简单扩展。
2)互联网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的深度与广度,而物联网更加强调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广泛与深入地应用。
3)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2.物联网的技术特征有哪些?p14-171.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体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1)“智能物体”是对连接到物联网中的人与物的一种抽象2)对智能物体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理解3)对物联网标识符的理解4)智能物体与嵌入式技术的关系2.物联网可以提供所有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3.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3.什么中间件软件?P29(我国学术界一般认可的定义是)中间件是指网络环境下处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一种起连接作用的分布式软件,主要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互连与互操作问题,提供标准接口、协议,屏蔽实现细节,提高应用系统易移植性第2章RFID与物联网应用简答题1.RFID标签读写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P641)标签身份识别与标签数据传输加密/解密问题2)标签数据传输错误问题3)多标签读取过程中的“碰撞”问题4)有源标签电源状态管理问题5)标签与天线位置对读写效果的影响2.EPC编码体系与UID编码体系有何不同。
P73日本的UID标准与ECP标准在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编码位数、网络运行环境与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UID标准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为2.45GHz与13.56MHz,EPC标准使用UHF频段。
2)UID的U-code采用的基本长度是128位,EPC标准则采用96位长度。
U-code可以兼容各种标识编码体系,如条形码的JAN码、UPC码、EAN码,书籍的ISBN、ISSN码,IPv4或IPv6地址,电话号码等。
物联网概论复习提纲
一、物联网概念
1、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将各种有感知能力的物体和
传感器、计算机、电子设备、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和技术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信息传输、数据处理、决策控制的网络系统,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联网,从而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及触发一些相应的动作,达到预期目标的
一种新兴技术。
2、物联网的技术包括传感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位置技术、计算技术、智能技术等,是信息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智能网络技术的突破。
二、物联网技术要素
1、传感技术:是指获取或传递实体环境、物理属性及物联网节点的
能力。
它包括光电传感器、热电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多种传
感器,它能够将实体环境中的信息转换成可操作的数字信息,从而实现对
实体环境的智能化监测和控制。
2、网络技术:是物联网中最重要的技术要素,它的发展会决定物联
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网络技术要素包括: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蓝牙等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导论(专升本)复习题课程名称:物联网工程导论(专升本)1.(单选题)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是谁提出的( )(本题1.0分)A.无锡研究院B.温总理C.IBMD.奥巴马答案:C.解析:无.2.(单选题)以下关于物联网感知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本题1.0分)A.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直接与虚拟信息世界的纽带B.能够自动感知外部环境信息的设备包括:RFID、传感器、GPS、智能测控设备等C.智能物体可以具备感知能力,而不具备控制能力D.智能传感器节点必须同时具备感知、控制能力、同时具备适应周边环境的运动能力答案:C.解析:无.3.(单选题)以下关于一维条码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本题1.0分)A.一维条形码在垂直方向表示存储的信息B.一维条形码编码规矩简单,识读器造价低C.数据容量较小,一般只能包含字母和数字D.条形码一旦出现损坏将被据读答案:A.解析:无.4.(单选题)以下关于一维条形码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本题1.0分)A.二维条形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B.信息译码可靠性强、纠错能力强、制作成本低、保密与防伪性能好C.信息容量与编码规则无关D.条形码某个部分遭到一定程度损坏,可以通过其他位置的纠错码还原出损失的信息答案:C.解析:无.5.(单选题)以下不能够在无线自组网中使用的网络通信技术是( )(本题1.0分)A.无线广域网B.移动通信网C.无线局域网D.无线个人区域网答案:A.解析:无.6.(单选题)利用RFID 、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 )。
(本题1.0分)A.可靠传递B.全面感知C.智能处理D.互联网答案:B.解析:无.7.(单选题)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 )。
(本题1.0分)A.互联网B.物联网C.智慧地球D.感知中国答案:B.解析:无.8.(单选题)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 )。
第一章:概述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的特征(特点)(1)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2)联网终端规模化:物联网时代每一件物品均具通信功能成为网络终端,5-10年内联网终端规模有望突破百亿;(3)感知识别普适化:无所不在的感知和识别将传统上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高度融合;(4)异构设备互联化:各种异构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和协议自组成网,异构网络通过“网关”互通互联。
(5)管理处理智能化:物联网高效可靠组织大规模数据,与此同时,运筹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决策手段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6)应用服务链条化:以工业生产为例,物联网技术覆盖从原材料引进,生产调度,节能减排,仓储物流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来源多样性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四层)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将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1)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对象从人延伸到物体互联互通方式的扩展;(2)更透彻的感知:通信功能使传感器能够协同工作;(3)更深入的智能:多传感器实现“人多力量大”的智能;多维感知数据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智能;大数据挖掘实现“见微知著”的智能;物联网的应用领域(1)智能交通:通过在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当中广泛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可管理性、运输效能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
(2)智能物流:现代物流系统希望利用信息生成设备,如RFID设备、感应器或全球定位系统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并能够在这个物联化的物流网络中实现智能化的物流管理;(3)智能建筑:物联网技术为绿色建筑带来了新的力量。
《物联网导论》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A1085010二、课程类型:选修课课程学时/学分:理论 16学时/1学分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类,物流管理工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字与逻辑电路基础三、概述(一)考试目的: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基本要求:1、物联网的概念、体系结构与标准化掌握物联网的定义和三层架构,熟悉物联网国内外标准。
2、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熟练掌握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技术。
3、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技术掌握IEEE 802.11技术,熟练掌握IEEE 802.15.4/Zigbee技术。
4、物联网应用层及典型案例熟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环境监测中应用。
掌握物联网在上述应用领域的设计方法,掌握工业物联网技术和IPv6物联网技术。
(三)考试形式:笔试四、考试内容及范围第1-2章物联网概述与体系架构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分层模型,核心技术,主要特点,应用前景。
第3章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1—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的种类及基本原理、RFID系统组成及频率、RFID的工作原理,RFID 标签防冲突算法(ALOHA算法、时隙ALOHA算法、FSA算法、Q算法、查询二进制树算法、随机二进制树算法)。
第4章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2—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定义、特点、组成。
第5章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技术1—无线传感网IEEE 802.15.4技术的基础知识,节点类型,拓扑结构,地址分类,速率分类,信道情况,CSMA/CA接入协议,安全模式,Zigbee网络层的功能,Zigbee地址分配算法,AODV路由协议。
物联网感知层采用IPv6技术的原因、IPv6物联网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6LoWPAN 和RPL技术概况。
蓝牙4.0关键技术及其特点第6-7章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技术2—因特网和WLAN技术TCP/IP技术,IEEE 802.11基本原理,标准分类,协议模型,系统组成部分,IEEE802.11MAC协议的CSMA/CA机制,RTS/CTS机制。
物联网作业第一部分概述1.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
2.画出物联网的四层模型图,并简要说明每一层的作用。
综合应用层:实现物物互联。
管理服务层:为上层行业应用提供智能的支撑平台。
网络构建层:把感知识别层数据接入互联网,供上层服务使用。
感知识别层:感知识别时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联系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纽带。
第二部分感知识别1.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有哪些?光符号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计量识别技术。
2.条形码的扫描识读原理如图1所示,简述工作原理。
图1条形码的扫描识读原理当条形码扫描器光源发出的光经条形码反射后,反射光射入扫描器内部的光电转化器上,光电转化器将强弱不同的反射光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电信号经条形码扫描器的放大电路增强后,再送到整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白条、黑条的宽度不同,相应的电信号持续时间长短也不相同。
译码器通过测量脉冲数字信号“0”、“1”的数目来判别条和空的数目,通过测量“0”、“1”电信号持续的时间长短来判别条和空的宽度。
最后根据对应的编码规则将条形符号转化为相应的数字与字符等信息。
3. RFID的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说明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图2 RFID的体系架构一般而言,RFID系统由五个组件构成,包括传送器、接收器、微处理器、天线和标签。
首先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出电磁波;标签接收到信号后发射内部存储的标识信息;阅读器再通过天线接收并识别标签发回的信息;最后,阅读器将识别结果发回主机。
4.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器件和基本电路组成。
无线传感节点不仅包括传感器部件,还集成了微型处理器、无线通信芯片和供能装置,能够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网络传输。
5.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传感器有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三化”特点。
一~三:(填空、简答、画图分析题) 候选题目1.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简述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简述计算十五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答:十五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
纵观历史,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发生的变革出现在物联网领域。
18个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4.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物联网工程导论期末复习考试题第1章物联网概论简答题1.理解物联网的定义和技术特征,需要注意那三个基本的问题?P141)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互联网在基础设施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它不是互联网概念、技术与应用的简单扩展。
2)互联网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的深度与广度,而物联网更加强调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广泛与深入地应用。
3)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2.物联网的技术特征有哪些?p14-171.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体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1)“智能物体”是对连接到物联网中的人与物的一种抽象2)对智能物体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理解3)对物联网标识符的理解4)智能物体与嵌入式技术的关系2.物联网可以提供所有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3.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3.什么中间件软件?P29(我国学术界一般认可的定义是)中间件是指网络环境下处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一种起连接作用的分布式软件,主要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互连与互操作问题,提供标准接口、协议,屏蔽实现细节,提高应用系统易移植性第2章RFID与物联网应用简答题1.RFID标签读写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P641)标签身份识别与标签数据传输加密/解密问题2)标签数据传输错误问题3)多标签读取过程中的“碰撞”问题4)有源标签电源状态管理问题5)标签与天线位置对读写效果的影响2.EPC编码体系与UID编码体系有何不同。
P73日本的UID标准与ECP标准在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编码位数、网络运行环境与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UID标准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为2.45GHz与13.56MHz,EPC标准使用UHF频段。
2)UID的U-code采用的基本长度是128位,EPC标准则采用96位长度。
U-code可以兼容各种标识编码体系,如条形码的JAN码、UPC码、EAN码,书籍的ISBN、ISSN码,IPv4或IPv6地址,电话号码等。
物联网导论(重点放在前三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一、名词解释: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化设备、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光学字符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种技术,目的是要使计算机知道它到底看到了什么,尤其是文字资料。
语音识别研究如何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及决定语言信号中最基本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利用音律特征等个人特征识别说话人。
虹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方便精确的生物识别技术,虹膜的高度独特性和稳定性是其用于身份鉴别的基础。
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发展过程中,为消除数据录入的“瓶颈”问题而产生的,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自动识别技术。
模块:构成条码的基本单位是模块,模块是指条码中最窄的条或空,模块的宽度通常以mm 或mil(千分之一英寸)为单位。
标签:是由耦合元件、芯片及微型天线组成,每个标签内部存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用来标识目标对象。
RFID系统集中在低频、高频和超高频三个区域。
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计算机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晶体管每隔18个月电子元件会翻番位置信息的三要素:空间(所在的地理位置)、时间(处在该地理位置的时间)、身份(处在该地理位置的对象)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无线传感网: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无线网络基本组成元素:无线网络用户、无线接入、基站无线局域网: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的技术,使用电磁波,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所构成的局域网络WI-FI(无线局域网):是一个创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蓝牙:是一种无线技术标准,可实现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和楼宇个人域网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ZigBee:也称紫蜂,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上协议,底层是采用IEEE 802.15.4标准规范的媒体访问层与物理层60GHz毫米波通信:通信载波为60GHz左右频段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现设备间数Gbps 的超高速无线传输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常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4V特征:数量大(Volume),种类多(Variety),速度快(Velocity),价值高(Value)GFS:正常的组件失效;巨大的文件;文件操作的特定模式;应用程序和文件系统API的协同设计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灵活性MapReduce:是一种针对超大规模数据集的编程模型和系统BigTable是一种用来在海量数据规模下(例如包含以PB为单位的数据量和数千台廉价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结构化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1.物联网、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和泛在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从ITU、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对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定义和标准化范围来看,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述,其实质都是依托于各种信息设备实现物理设备和信息世界的无缝融合。
“物联网”和“传感网”都是以传感器、RFID等客观世界标识和感知技术,借助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网等实现人与物理世界的信息交互。
泛在网是面向泛在应用的各种异构网络的集合,更强调跨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聚合与应用。
2.请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应用层。
位于底层的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顶层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全面感知,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等随时随地的读取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实时传递,利用各种网络传输手段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应用层:全面应用,包括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3.请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可分为五层: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技术:能够用于物联网底层感知信息的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等;·传输技术:能够汇聚感知数据,并实现物联网数据传输的技术,包括M2M无线接入、Mesh网技术等;·支撑技术:用于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利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公共中间件技术等;·应用技术:用于直接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的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技术等;·公共技术:是感知、传输、支撑和应用四层都需要的技术,包括标示解析、安全技术和应用管理等。
4.你理解或了解的物联网特征是什么?物联网的特征:将人、物、机器等通过感知设备和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
主要特征:·信息量:物联信息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海量级。
概念题
/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M2M
M2M (Machine/Man to Machine/Man)是一种以机器智能交互为核心的、
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
简单地说,M2M是指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也叫数字家庭,或称智能住宅,在英文屮常用Smart Home,智能家居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系统、环境控制、安防系统、网络家电)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
丁 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无线传感网络
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粮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口组织的网络系统。
/ ZigBee
ZigBee 是IEEE 802.15.4 协议(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美国电气和电了工程师协会)的代名词,无线传感网络内的各个要素通过ZigBee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 WiFi (Wireless Fidelity)
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指具冇完全兼容性的802.□标准IEEE 802.11b 了集,它使用开放的2.4GHz直接序列扩频,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llMbpSo无需直线传播,传输范围为室外最大300米,室内冇障碍的情况下最大100米,是现在使用的最多的传输协议。
/蓝牙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
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木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Z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
蓝牙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
其数据速率为IMbpSo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
/ PLC
PLC,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技术,是指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和话音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
/云计算
(1)狭义云计算是指IT :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2)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
冇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金等独特功效。
选择题
□物联网的两个技术范畴
(1)智能网络空间技术
(2)物联网终端技术
填空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
(1)物联化:更透彻的感知
(2)互联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3)智能化:更深入的智能
>城市发展的阶段
(1)数字化(2)信息化
>物联网的四大支撑技术
(1)RFID (射频识别)
(2)WSN/ZigBee 技术
(3)常见的组网技术(现场总线、WiFi、蓝牙、PLC、GPS)
(4)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
>物联网终端的组成
(1)外围感知(传感)接口(2)中央处理模块(3)外部通讯接口
简答题
□物联网的实质
(1)〃物物相连的互联网S
(2)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
网络;
(3)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中“物〃与普通意义的物有何区别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
(1)要冇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冇处理运算单元(CPU)
(5)耍有操作系统
(6)要冇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
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发送器
(8)遵号。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物联网为智能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靶心。
物
联网与智慧城市联系最直观的联系就是M2Mo
□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及相关技术
二个层次.
(1)物联网感知层: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屮发生的物理事
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
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
(2)物联网网络层: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
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 (3)物联网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
其中应用支撑平台了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Z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
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相关技术:
(1)RFID (射频识别)
(2)WSN/ZigBee 技术
(3)常见的组网技术(现场总线、WiFi、蓝牙、PLC、GPS)
(4)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
□RFID应用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功能
(1)读写器:作为计算机终端,用來实现对RFID卡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它
是由控制单元、高频通讯模块和犬线组成。
(2)RFID卡:一种无源的应答器,主要是由一块集成电路(IC)芯片及•其外接
天线组成
□ZigBee网络的组成及功能
(1)路由器
允许具他设备加入到网络中、多跳路由协助用电池供电的终端子设备的通信
(2)协调器
用于初始化一个ZigBee网络。
协调器节点选择一个信道(通信的通道) 和一个网络标识符(也叫PAN ID),然后启动一个网络。
协调器节点也可以用來在网络中设定安全措施和应用层绑定。
(3)终端设备
仅在向它们的父节点接收或者发送数据时才会激活
□云计算的特点及服务模式
(1)特点:
1 •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
入侵等麻烦。
2•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
3 •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4•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2)服务模式
laaS(lnfrastructure-as-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
消费者通过Internet 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PaaS(Platform-as-a- Service):平台即服务。
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
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
种应用。
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 应用的开发速度。
SaaS(Software-as-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分布智能的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布的智能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各自的智能行为,实现问题的并行求解。
□智能Agent的行为模型
Agent首先通过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然后通过信息融合对感知到的不同外界信息进行融合,再通过信息处理对融合后的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形成规划或策略,最后通过作用决策控制效应器作用于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