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7
一、什么叫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
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
第二章 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与能力能力作为一个概念来解说,指的是人以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为前提,并用以决定实践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他的智慧、言语、行为能够胜任和完成某种任职和任务,它是以其综合素质(心理学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特质;这里的“素质”乃是教育学和人才学的“素质”,包括人的后天修养。
)为条件,因之人的能力可以说是其综合素质——各方面修养的反映。
美国的现代人素质观中,提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其中基本技能的素质当中就强调了书写能力。
在世界所公认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八种素质或七种能力之中,都包括文字写作或写作表达能力。
这些现代人才学的科学理论足以说明人的写作能力在人的整体能力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现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一个人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差,往往直接影响他的素质形象,比如说你交出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人们往往就此下了结论,这个学生素质不高,你说了几句不得体的粗俗的话,也常会让人们说你素质太差。
为什么?这是因为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它关系到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修养,以至于可以说是一件展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衣裳。
这件衣裳穿得不怎么样,往往就影响了你的整体形象,影响人们对你整体素质的评价。
封建社会以文取仕,现在招聘人材往往要让写一篇文章,选拔公务员的最重要的一项考试是“申论”写作,这些都说明著文立说,可以从某种意义上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整体素质。
就这种通常的反映而言,也可以反转过来说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方方面面的修养,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阅历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水平如何。
写作主体是社会的人,他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站在这个立足点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而反映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世界,传播作者由感性提升到理性的思想信息。
因此没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修养,这一写作的全高过程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勉强搞完了,那也只能是歪曲的抑或肤浅的反映。
上编写作原理论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教学提示〕1. 了解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认识写作客体的作用及构成。
3.弄清写作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质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质。
素质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一)生活素养的源泉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根须”。
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一定接纳条件刺激物的总和规律,这一规律来自条件刺激物的有效信息,随着刺激信息的不断传入,信息总量在积累,表现为算术和式的递增。
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会得到不断的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厚,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
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
”有丰富的积累,就有选择的余地。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生活素养,还来自作者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感受真切。
茅盾在论创造时,特别强调广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体化。
他说:广博与深入,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很难想象,一个埋头在生活的一角,而对一角以外的生活全无所知的作者,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
我们所要表现的,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能使广大读者感到身入其境,发生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所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体环境中的故事和人物。
写作的基本素养写作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下:一是要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
对于很多人来说,提笔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考作文很可能就是人生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更遑论时评写作这种专业性强、逻辑思维要求高、视角独特的文章写作。
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也多是先跃跃欲试,真到落笔成文的时候,看到成果总觉得自己有词藻掌控能力不足、文章结构不合理、论据难以支持论点、论点不全面等诸多问题。
有人抓耳挠腮写了半天,东拼西凑写出来一篇文章,细细品来觉得语句不通、破绽百出。
有人兴致勃勃,觉得自己笔下生花、行云流水,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文章,回头深究一下却又觉得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有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摩拳擦掌、不觉技痒。
看到专业话题,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便退避三舍。
这些都是我们写时评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克服时评写作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克服畏难心理。
从短评开始,字数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辞藻不断精进,视角不断开拓,坚持探索新领域、坚持了解新行业、坚持打开新视野,逐步锻炼自己的时评写作能力。
所谓“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便是这个道理。
二是要有过硬的文笔功夫。
时评写作要求作者对词藻、语言有足够的掌控能力,能够遵循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熟练地运用相应的表达方式清晰流利地表达个人观点。
准确地向读者表达个人观点是是信息船舶的编码环节,也是信息传播到读者的第一步。
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传播衰减现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信息通过特定的信息传播渠道传递到信息接受者中衰减程度是固定的,要想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接收到读者所想表达的信息,对评论员的表达的精准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类现象,文章写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和写作的出来的文章所表达的含义有着天壤之别。
这是对语言文字的掌控能力不足的日常体现。
此外,时评写作不是写诗,可以精雕细琢、千锤百炼,而是在新闻时间发生的较短时间内,形成公正全面、有深度、有洞察力、有正面社会引导性的观点,这是时评写作对作者文笔能力的重大考验。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养第一节写作主体的素养写作主体的素养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素质和技巧。
它决定着一篇文章的质量和读者对文章的认可程度。
一个素养高的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准确的表达和恰当的结构来塑造文章的形象,并能够充分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使其读者得到满意的阅读体验。
因此,写作主体的素养对于一名作家而言至关重要。
一、语言运用的素养语言是作为一种载体传达思想和表达意思的工具,准确、生动、优雅的语言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更容易理解。
因此,对于作者而言,准确使用语言成为写作主体素养中的重要一环。
首先,作者必须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其次,要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最后,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句子的平衡和结构的合理性,使得读者能够顺畅理解。
二、逻辑思维的素养逻辑思维指的是作者在思考问题和组织文章结构时的能力和素质。
一篇文章的逻辑清晰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可读性。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善于分析和归纳信息,正确地进行判断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
文章的结构要有层次感,段落之间要有过渡,以此来保证整个文章的逻辑性。
在叙述或论证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果关系的体现,合理地将观点或事实进行连贯或递进式的展示。
三、文采飞扬的素养一篇文章的文采飞扬,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文采是一种情感和审美的表达,它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格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同时,文采也包括了对于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通过对于细节的刻画和对于情感的描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写作主体的素养对于一名作者而言至关重要。
语言运用、逻辑思维和文采飞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作者写作的综合素质。
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写作主体素质,才能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满足读者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追求。
作文的基本要素与写作技巧作文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一种表达方式,具备一定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提升写作表达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一、作文的基本要素作文具备以下基本要素,包括:主题、结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等。
1. 主题主题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是作文围绕的中心议题。
在写作时,我们需要明确主题,确保文章内容的一致性。
2. 结构作文应该具备良好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
引言主要是引入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正文是主要论述的部分,包括论点和论据;结尾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可以提出观点或给读者留下思考。
3. 论点论点是作文的中心观点或立场,需要有明确的表达。
论点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4. 论据论据是对论点进行支持和证明的具体事实、数据或例子。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引用权威观点或调查数据等方式提供有力的论据。
5. 论证论证是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等方法,使论点和论据相互关联,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在论证中,我们可以使用比喻、对比、因果关系等方式,增强论证的逻辑性。
二、写作技巧除了基本要素,作文中的写作技巧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 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准确、生动的词语,并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性。
2. 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作文的语言应该流畅、通顺,句子之间要有适当的连接,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可以使用过渡词语或连词,如而且、因此、再者等,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
3. 增加细节和例子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具体的事例、数据或细节,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
4. 注意段落的划分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合理划分段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晰。
在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应用写作要适应新时期形势,满足社会需要,须做到两点:一是快速成文,二是便于阅读。
这就要求应用文写作主体须具备相应的素养和技能。
一、深厚的语言功底应用文往往以其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真实性、效果的实用性,使人误认为应用文写作只须掌握规范的体式,不必在语言上花费精力。
其实应用文因其用于公务活动,注重办事的效率和操作性,语言更有其重要性,既要准确贴切,又要简明精练;既要朴实明白,又要鲜明主动;还要固定规范。
错用或误用一字或数字,将影响工作质量或效果,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加之新时期新形势的新要求,写作主体的语言功底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文字功底是写好应用文的基础。
语言文字是文章写作的基本材料,应用文也如此。
为提高应用文质量,使其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便于阅读便于操作,写作主体就必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
就是说,各种体裁的文章,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细微末节处表现不同,语言的基本功即属“末异”的范畴。
如一份总结要写得观点明确、简练畅达、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就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观点明确,靠准确的概念,概念表达的确切靠词语,这就要有词法基本知识;简练畅达,需要有合理概括和容量较大的词语组成自然通畅、合乎逻辑的句子和段落;条理清晰,则要符合逻辑事理,又要有深浅、难易、轻重、归类的合理安排;中心突出,则要将所有的选用材料围绕一个中心,有机地组成整体,“风筝再高,一线坠地”,使各个环节都不得游离主题,所有这些都和语言文字功底密切相关。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而决不能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用蒙混手法。
”文学如此,应用文更是如此。
例如周密、严密、精密,虽属近意,但又有不同,须视具体情况准确选用。
不仅如此,应用文比一般文体在语言方面有其特殊性:有固定的语言、规范的专用名词、规范的时间数字表述,等等。
一、什么叫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
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
写作主体的四种素养
写作主体的四种素养通常包括思维素养、知识素养、文化素养和语言素养。
1. 思维素养:写作常需要一定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备思维素养意味着作者能够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论证和思考。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条理有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2. 知识素养:写作离不开对所要写的主题或领域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具备知识素养意味着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阅读背景。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能够提供准确、详尽和有说服力的信息,使作品更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3. 文化素养:写作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
具备文化素养意味着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品味,深入地理解和表达各种文学、艺术和社会现象。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的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语言素养:写作的基础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备语言素养意味着作者能够使用准确、生动和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素养能够使作者的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并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意图。
这四种素养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写作主体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只有全面提升这些素养,作者才能够创作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作品。
作文写作素养作文是一种有效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它不仅能够展现一个人的思维和观点,更是培养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作文写作素养则是指一个人在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素质和技巧。
本文将从构思、表达和修辞三个方面探讨作文写作素养的重要性。
一、构思在写作之前,一个好的作文必须首先有一个清晰的构思。
构思是指整个文章的脉络和主要观点的确定,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逻辑性和思想深度。
一个拥有良好作文写作素养的人,在构思方面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能力:1. 熟悉题材: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主题或题材是构思的基础。
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积累相关知识和素材,能够在写作之前对题材进行思考和总结,形成初步的观点和思路。
2. 整体把握: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进行全面的把握,设计好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的布局。
合理的结构能够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导读者的理解和阅读。
3. 灵活思维: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能够在构思过程中善于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问题,使文章更加富有思想深度和创意。
二、表达表达是作文写作中最为基本和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在表达方面,作文写作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准确性:运用正确、准确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基础。
作家应避免使用语法错误、词义不当或者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是力求运用丰富、精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优雅流畅。
2. 语句通顺:一个好的作家应该追求语句的通顺和连贯。
语句的连接应该流畅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也应该流畅平稳。
通过适当运用连接词、过渡词或者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更强。
3. 形象生动:一个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还需要具备生动的形象和展示能力。
作家可以通过选用恰当的比喻、拟人或者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绘画般的美感。
三、修辞修辞是作文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来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法。
作为一个有素养的作家,应该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表现力:1. 比喻: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观点转化为形象的、生动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有更直观的理解。
一、什么叫写作主体? 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 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
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
一、什么叫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因此,我们说写作是需要生活储备的。
如果脱离了生活或者在某些方面生活储备不足,会是怎么样呢?①五十年代《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诗作。
其中一句是:“熊熊的高炉迸射出钢花”。
过了三天,《人民日报》刊出一封技术员的来信,指出:高炉并不炼钢,炼的是铁;炼钢的是平炉或转炉。
②郭雪波的小说《沙狐》开篇渲染科尔沁的荒凉,说“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瀚海”,他忘了,编辑也没记住,整个中国的版图才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③张抗抗在《去远方》里写到黑龙江那座远方城市里的夏天,“蝉声"叫得人心烦——黑龙江根本没有“蝉”这种动物.④1981年红学家吴世昌先生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批评该报一篇文章和一篇报道有问题,并建议提高编辑人员的写作水平。
中央负责同志就此作了批示,要求《人民日报》改进文字工作。
一篇占了整整一版的大通讯赞扬一位军医为了探索新的针灸穴位,先在自己身上试针,既用针扎了子宫韧带又扎了前列腺.吴先生问:这位军医到底是男是女,怎么能够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器官?⑤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写到,“天凉了,小鸡都不爱下蛋了”--小鸡在伏天才不爱下蛋呢,要“歇伏”;一立秋,就爱下蛋了。
⑥王阿城在《东北人的食物》中写到,东北的先民以渔猎为生,在他们的食谱中不但有獐狍野鹿,野猪等,居然还有“狐狸,狼,老虎”——从来没有哪个民族以这几种动物为食物的.而且,东北先民一向尊敬老虎,以其为“山神爷”,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违背生活常识的“作品”不能取信于人,如果不以丰厚的生活积累作支撑,写出的作品可能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深度,或根本无法进行写作。
即便名作家也是如此.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
"有丰厚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
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得以丰富和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越丰厚,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根须”,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写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
2、写作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写作一方面源于时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时代社会生活。
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镜子式反映外物的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能动效应的关系。
如果说文章是一把火炬,那么它的燃料来自于生活,而它的光芒又在照亮着生活。
白居易提出一个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应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影响。
文章价值大小,同对社会生活积极影响的程度成正比。
那么,怎样提高生活的素养呢?1、投身生活,投身实践,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
2、扩大生活阅历:古人:“阅万卷书,走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增加阅历的主要途径.据《外国名作家传》统计:最能出文学家的职业要数:当兵和记者.其重要原因其经历和阅历丰富.海明威既是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邱吉尔,从小也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日本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强调了经历和阅历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素养,就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潜心探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1。
什么叫学识?所谓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方面的知识。
文章写作同作者的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
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写作是一种智能劳动,必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丰厚的知识是任何类型的文章写作所必备的基础。
科技文章、科普小品、产品说明书,是相关知识的直接体现。
学术论文、专著反映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财务文书、法律文书、医务文书,反映的是行业知识。
杂文、随笔、评论、散文等文体,间接地包含着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知识。
文学作品往往把知识融化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是各种知识的融合。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
这些知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有这三大类:(1)一般性知识指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
如有关科学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命题,有关历史(典故、常识、事件),文化(名人、常识、名诗、名言);有关的公理、俗语、成语、谚语、格言,有关民族、国家、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方面的常见知识。
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等.我们平常说的广泛采集、广泛阅读,大多是指这些一般性知识的掌握。
(2)专业知识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象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学术专著等属于专业写作.财务文书、法律文书、金融文书、医药文书的写作也很专业,需要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对于从事非专业写作的人员,同样需要掌握专业知识。
比如:从事文学创作,需要懂得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电脑科技等相关知识,否则就说外行话,甚至闹笑话。
(3)理论知识指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人们将大量的一般知识经过归纳抽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就会成为理论性知识。
理论造诣会对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修养高,就有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深锐的洞察力。
这在理论性文章写作中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往往只能就事论事,说理不透,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了。
2、学识修养与写作的关系1、写作是文字知识和语言知识作为媒体和工具。
2、知识也文章内容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写作都需要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有甚至需要专业知识.比如:在记实性的文章,象通讯。
美国记者威·劳伦斯为了报道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令人吃惊地了解了有关原子弹的原理,为此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
我们现代作家徐迟,为了写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便钻研有关数学理论,终于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有名的报告文学。
思考:缺乏学识有什么后果?1、《读书》杂志上一位前辈作家著文把“光年”当做时间单位使用.2、某杂志刊登了一篇谈杜鹃花的散文,开头便引用了李白的绝句《宣城见杜鹃花》:“蜀中才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接着写道:“那时诗人谢朓正做宣城太守,李白同他登高饮酒,纵情唱和,看见安徽的杜鹃花,忆起四川的杜鹃鸟,恋念起那里的山川风物来了。
”有个叫诸葛穗的写了篇批评文章叫《谢脁和李白联合声明》,发表在北京晚报上,说:“稍微熟悉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谢脁(464—499)是南朝人,李白(701—762)是唐朝人。
两位诗人前后相隔两百多年,怎么能够一起‘登高饮酒,纵情唱和'呢?总结以上,如果缺少了学识修养会:1 、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
如白开水。
2、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反动.3、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结论:必须尽可能多地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鲁迅:“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
”(《鲁迅全集•书信》第13卷,第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如何培养学识修养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充满热忱潜心钻研从点到面(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大家思考: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常态:文如其人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山唱什么歌”。
又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漂亮妈妈才会生个漂亮女儿。
邹韬奋三十年代旅欧见闻中写道:宫廷中的孩子们个个英俊美丽,是因为他们的贵族母亲美丽,历代筛选积累所致。
品格高尚的作者才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这是古今中外占压倒多数的观点.“文如其人"一词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答张文潜书》中评价他的弟弟苏辙的话:“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后人常用来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所表现的风格,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或风格一样,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并开辟了“以人论文”(评价“建安七子”)的先例.*鲁迅总是说得最简洁最深刻:“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革命文学》)*法捷耶夫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毋庸争辩,个人品质——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的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它的个人特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起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