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说课稿1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说课稿1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为以后学习燃烧热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后面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理论课型,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启发和问题驱动。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控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旧知巩固拓展→自主学习→引导探究→交流归纳→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及基础练习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高中化学_〖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能根据图像判断计算反应热。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 3.会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比较 4.通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推导、概括归理,锻炼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主 题 学习内容与要求概括归理 前 置 作 业 完成三个考点补知能欠缺内的的内容 考点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1.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它的反应能量曲线如图 (E1、E2、E3、E4表示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三种化合物中C最稳定 C.加入催化剂会改变反应的焓变 D.整个反应的ΔH=E1-E2 2.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 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白磷比红磷稳定 C.S(g)===S(s)ΔH>0 D.H2(g)+I2(g)2HI(g)ΔH>0 ΔH=

考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 念1. (2015·安徽高考节选)NaBH4(s)与水(l)反应生成NaBO2(s) 和氢气(g),在25 ℃、101 kPa下,已知每消耗3.8 g NaBH4 (s)放热21.6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电负性H 2.1 B 2.0 O3.5 2.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2H2+O2===2H2O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至少写出3个热化学方程式 考点三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比较1.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 H+(aq)+OH-(aq)===H2O(l)ΔH=-57.3 kJ·mol-1 向1 L 0.5 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则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ΔH1、ΔH2、ΔH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ΔH1<ΔH2<ΔH3 B.ΔH1>ΔH3>ΔH2 C.ΔH2>ΔH1>ΔH3 D.ΔH1<ΔH3<ΔH2 2.(2014·新课标卷Ⅱ)室温下,将1 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升高,热效应为Δ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 CuSO4(s)+5H2O(l),热效应为Δ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ΔH2>ΔH3B.ΔH1<ΔH3 C.ΔH1+ΔH3=ΔH2 D.ΔH1+ΔH2>ΔH3 3.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3 kJ, 18 g水蒸气变成液态水放出44 kJ的热量。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则表中x为() O==O H—H H—O(g)

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说课稿1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为以后学习燃烧热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后面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理论课型,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启发和问题驱动。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控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旧知巩固拓展→自主学习→引导探究→交流归纳→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及基础练习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精选11篇)

化学反响与能量说课稿〔精选11篇〕 篇1:化学反响与能量教案设计化学反响与能量教案设计 一、化学反响与能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1、理解化学反响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理解反响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响热 〔1〕化学反响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响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响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响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表达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响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响在一定的温度下进展时,反响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响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响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响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响过程中,当反响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制原子间的互相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响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响的反响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展的化学反响,假如反响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响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那么该反响的反响热就等于反响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响产物〕—Η〔反响物〕 为反响产物的总焓与反响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响焓变。假如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响物的焓,说明反响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响必须吸热才能进展。即当Η〔生成物〕>Η〔反响物〕, ΔΗ>0,反响为吸热反响。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 学校: 授课教师: 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 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预 设 教学生成 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必修相关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 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 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 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 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 ?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 讨论、思考、提问 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 核心环节 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 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 盖斯定律的 应用讲评 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 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 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 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 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 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 P4(s、白磷)+5O2(g)=P4O10(s); ΔH = -2983.2 kJ/mol P(s、红磷)+5/4O2(g)=1/4P4O10(s); ΔH = -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3COOH(l)+2O2(g) =2CO2(g)+2H2O(l) △H1=-870.3KJ/mol (2)C(s)+O2(g)=CO2(g) △H=—393.5KJ/mol (3) H2(g)+O2(g)=H2O(l) △H=—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CH3COOH(l) 培养计算能力 环节四 反应热的计算讲评 〖练习1〗298K,101KPa时,将1.0 g钠与足量的氯气反应,生成氯化 钠晶体并放出17.87 KJ的热量, 求生成1mol 氯化钠的反应热? 〖练习2〗乙醇的燃烧热是 △H=-1366.8KJ/mol,在此温度下, 1Kg乙醇充分燃烧后放出多少热 量? 培养计算能力 环节五课堂总结 怎样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1、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 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各项 的系数包括△H的数值可以同时扩大或 缩小相同的倍数。 2、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H相加或 相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3、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n × △H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非常详细)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时吸收和放出的能量差别是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以反应)(2)()(22g HCl g Cl g H =+为例,通过下图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的总能量为:436kJ +243kJ =679kJ 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的总能量为:431kJ +431kJ =862kJ 则反应热为862kJ -679kJ =183kJ ,即放出183kJ 的热量,反应热(焓变)1 -183mol kJ H ⋅-=∆(理论值),其实验值为1-6.184mol kJ H ⋅-=∆。 知识点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概念 ① 发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大。 如)(2)()(22g HCl g Cl g H =+1 -183mol kJ H ⋅-=∆ ② 吸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小。如)()()()(22g H g CO l O H s C +=+ 1-5.131mol kJ H ⋅+=∆ (2)焓变符号:规定放热反应的H ∆为“—”,吸热反应的H ∆为“+”,即放热反应的0<∆H ,吸热反应的0>∆H 。 【提示】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发热反应将能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形式)从环境吸收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所以,规定放热反应的H ∆为“—”,吸热反应的H ∆为“+”。 【特别注意】H ∆不仅应用在化学反应中,它还应用于任何有能量变化的过程。 如)()(22g O H l O H → 0>∆H ;共价键的断裂,吸收能量,0>∆H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放出能量,0<∆H 。 (3)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师用书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 说明 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反应原理》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并要求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 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化学反应原理》课程共36课时,各章的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绪论1课时 第一章6课时 第二章11课时 第三章10课时 第四章6课时 复习2课时 本书按章编排,每章分为“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建议等。教学目标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分析主要说明本章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材的特点。课时分配建议可供教师安排课时参考。 教学建议分节编排,包括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的思路、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等部分。活动建议主要是对如何组织实验、科学探究和调查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建议。问题交流主要介绍“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的设计意图或对栏目活动的组织提出建议,有些还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答案。习题参考包括提示、参考答案以及补充习题等。教学资源主要编入一些本章教材的注释或疑难问题的解答,及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原理拓展、科技信息、化学史、国内外化学与化工生产中的某些新成就等。这些内容意在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一般不宜对学生讲授,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应该指出的是,教参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的,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应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本书编写者:何少华、裴群、金仲呜、冷燕平、黄明建(按编写顺序)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4讲化学反应与能 量变化 4.1 化学能与热能 知识点睛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物质中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相结合的。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正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不同物质的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含的化学键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又有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能也随之而改变。 【注意】断开和形成1mol化学键吸收和放出的能量数值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只要有化学反应就一定有能量变化。 3.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能量守恒定律: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如果将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定为E反,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定为E生,则: 若E反>E生,则反应放出热量,通常称为放热反应; 若E反<E生,则反应吸收热量,通常称为吸热反应。 【注意】各种物质都存在化学能,不同物质所含的化学能不同。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④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⑤铝热反应。 【备注】绝大多数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Ba(OH)2·8H2O固体与NH4Cl固体反应; ③以C、H2、CO等为还原剂的反应,如C+CO2高温2CO。 【注意】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是否加热无关。例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不需要加热,碳酸钙分解是吸热反应需要加热,白磷在空气中能自燃是 放热反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需要点燃但是放热反应。 4.中和热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2)一般情况下,中和热的数值是57.3kJ/mol。可以通过实验测定(选修4中进行讲解)。 【注意】 ①中和热定义中的酸碱一般是稀的强酸和强碱溶液(浓H2SO4,NaOH固体遇水放热,弱酸或弱 碱电离吸热)。 ②反应中必须只是简单的中和,不能有别的物质产生(如沉淀等)。 ③必须是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才能称为中和热。 例题精讲 考点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 【例1】关于放热反应A+B===C+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E A、E B、E C、E D分别代表A、B、C、D所具有的能量) A.E A>E B B.E A>E C+E D C.E A+E B>E C+E D D.E A+E B<E C+E D 【答案】C 【例2】下列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B.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C.断开1molC-H键要放出415kJ能量,那么断开1 molCH4中所有C-H键则要放出4mol×415kJ/mol=1660 kJ D.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D 【例3】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下图 (1)若E1>E2,反应体系的总能量(填“升高”、“降低”),为(填“吸热”、“放热”)反应,其原因是。 (2)若E1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焓变_反应热》教案-新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核心素养认识化学变化的过程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并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 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 激发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微观原因;难点:焓变,△H的“+”与“-”及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发布预习任务,及时查看预习反馈.完成本节预习任务,反馈 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 课学习内容,发现自 身的薄弱点;老师更 全面地把握学情。(创设情景) 投影生活中“暖贴” 及铵盐和碱的吸热反应图片 思考交流,提出问题: 暖贴和吸热反应的原 理? 通过“冷”“热”两个 实验激发学生的兴 趣,营造探究学习 情境。通过观察思 考,有主动提出问 题的能力,明确问 题研究的方向。

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开始进行演示实验,观 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从实验中得出吸热、放热反应 (问题引导)怎样被人类利用的,它的构造和发热原理是什么?在人们研究防止钢铁 生锈的过程中,有人就 注意到钢铁在生锈的 过程中,伴随着一个极 其普遍的化学反应现 象—放热。利用这个化 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作 为热源而发明了一种 发热剂。这种发热剂的 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 炭、食盐水、木屑等。 发热剂和空气接触时, 铁屑就要发生一系列 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 锈,同时放出大量的 热。为了加快铁生锈的 速率,必须提高铁和空 气的接触面,把铁粉的 粒度做的很小其直径 一般在0.15 mm以下。 发热剂中的食盐和活 性炭也能加快铁生锈 的速度。把发热剂装入 塑料袋中,然后再进一 步包装,就可以制成各 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通过阅读,寻 求答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在初中学习过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以及高一必修2课程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入反应热和焓变关系,定量讨论化学键与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关系,进一步介绍热化学方程式,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加深对反应热的认识。这是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学习的《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本质原因;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3、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 2、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热的实验方法。能正确分析测定反应热实验的误差,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小误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和热测定实验误差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通过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据此我们可以制取各种物质,还可以获得热能、电能、光能等。哪么,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怎样表示?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学习交流】反应热的本质是什么,与化学键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板书】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恒压条件下,反应热等于焓变。 符号:△H 单位:kJ/mol或kJ.mol-1 【多媒体展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情况 【板书】?H=∑E(生成物)-∑E(反应物)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H为“-”或△H<0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H为“+”或△H>0 2、反应热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课时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2.所属的章节: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3.教学课时: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等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对已学知识进行再探究,运用对比归纳法进行知识提炼。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念辨析中探究常见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类型,感受科学探究后的收获。 (2)体会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 △H=E(生成物)-E(反应物) 二.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 根据燃烧热计算 Q(放) = n(可燃物)╳ 燃烧热 四. 盖斯定律 1. 内容 2. 意义 3. 应用方法: (1)方程式消元法

(2)模拟路径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再探究。 [板书] 一.△H=E(生成物)-E(反应物) △H 0,放热;△H 0,吸热 思考与讨论: 1.(1)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反应热△H相同吗? (2)已知S(s)+O2(g)=SO2(g)△H1 0, S(g)+O2(g)=SO2(g)△H2 0。△H1等于△H2吗?通过对反应热概念的辨析,规避易错点;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归纳反应热的计算。 [板书]

高二化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人教版选修4):重难点十一 反应热大小比较

比较反应热大小的方法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比较 物质由固体变成液态,由液态变成气态,都必定吸收热量;而由液态变成固态,由气态变成液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则放出热量.因此在进行反应热计算或大小比较时,应特别注意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状态,存在同素异形体的要注明其同素异形体的名称.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较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数,而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当化学计量系数发生变化(如加倍或减半)时,反应热也要随之变化.互为可逆的热化学反应,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比较 对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单质来说,由不稳定状态单质转化为稳定状态的单质要放出热量,因为能量越低越稳定;对于同一主族的不同元素的单质来说,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生成物越稳定或反应越易进行,放出的热量越多;而有些物质,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在计算总反应热时,不要忽视这部分热量. (4)根据反应进行的程度比较 对于分步进行的反应来说,反应进行的越彻底,其热效应越大.如果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如果是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越多.如等量的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的热量少于生成二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越多。 【重难点指数】★★★★ 【重难点考向一】从物质的聚集状态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例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ΔH=-Q1 kJ/mol 2H2S(g)+O2(g)=2S(s)+2H2O(l)ΔH=-Q2 kJ/mol 2H2S(g)+O2(g)=2S(s)+2H2O(g)ΔH=-Q3 kJ/mol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评课稿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评课稿 1. 引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的一 章内容,该章节主要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过程。通过学习该章节,学生将深入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为进一步探索化学反应的机理奠定基础。 本评课稿将对该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 行评价,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本章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下: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过程; •掌握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与结构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机制; •焓变的概念与计算; •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与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的关系。 教学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安排: 1.引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知识点讲解:逐步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机制, 并讲解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 3.计算练习: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焓变和吉布斯自由 能的计算。 4.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 度、催化剂的关系。 5.综合应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 实际化学反应问题的解决。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有: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机制; •掌握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的理解与应用;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本章节 的教学方法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3.1 观察法 通过展示化学反应实验的现象,引发学生对能量变化的观 察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实践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结果,体验能量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 (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 (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 (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 (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 单位:kJ/mol △ H (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 (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 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 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 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 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 因此,放热反应的ΔH <0,为“-” 吸热反应:环境 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 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 >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共1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4(选修)》,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范畴。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化学2和选修4均有安排,体现了知识生长与学习的层次性,本节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与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形式。 2.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3.掌握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理解信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列举生活实例和能源发展里程碑,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能提供能量,知道一些具体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同时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但

学生渴望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是缺少用定量的思想去分析问题。.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用暖宝宝探讨学习。 学情及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对未知知识和应用有强烈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分析化学反应中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出现了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对于焓变这样高度抽象的知识教学中,采用单一的实验探究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本节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实验探究、层层引进、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实物暖宝宝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介绍能源发展倾听,了解能源发展里程碑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总结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 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 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 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体系与环境 被研究的物质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 (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究物质反应的能量变化多少也与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比如一摩尔固态碳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是两摩尔固态碳所放出的能量的二倍。所以我们引入焓变即反应热。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标准状况下,1摩尔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热量。但是这样表达不能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引入热化学方程式。 H2(g)+ 1/2O2(g)==H2O(l) ΔH= —285.8kj/mol(对于这个化学反应体系来说是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减少了能量,所以用“—”号表示放出能量。) 注意点: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所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H(KJ/mol)它表示每摩尔此反应所放出的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人教版选修4第1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说课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稿 说教材 1、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教材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编入了一些学生能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如资料中的火箭利用高能燃料的燃烧升空等。同时也编入了一个家庭小实验、资料图表及研究性课题,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家庭作业不仅仅限于笔咎,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注意精神和辨证唯物注意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说方法 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宗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及学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由原来的一人准备,全班等候;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方式改成为全班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教学的形式。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和实验情景,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觉得本节教学方法选择中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说程序 引言]神六升天成功,大家看这些图片,雄伟壮观的景象经常令我们激动不已。神六飞天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当代中学生对神六靠什么飞天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提出燃料燃烧并且讨论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利用目前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探究热量的变化。 实验准备:药品:稀HCl、Ba(OH)2·8H2O晶体、NH4Cl晶体、镁片 桌面上摆放了一些化学药品和仪器,大家能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到底又怎样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说课稿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说课稿 作者:马宁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2期 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利用情境、探究、协作、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是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该节分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焓变、反应热》是对必修2中相关内容的深化,也为后面学习燃烧热、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以及电化学做好铺垫。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反应热与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现象高中: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原因 (三)课标中的内容 必修二: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互相转化。 选修四: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我的理解:选修四是在必修二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加深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原因的认识,尤其是定量地计算焓变和反应热。 (四)考纲要求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的形式。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等。 我的理解:在“低碳理念”成为热点的今天,高考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反应热等概念及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提高了要求,本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 学生已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定性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学习能力 高二的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适应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3.非智力因素 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数据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引起反应热效应的微观和宏观原因。体验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