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制备装置
- 格式:docx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2
氯气的制备实验室法制氯气:①反应原理: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②制气类型:固体+液体−−加热气体−→③发生装置: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等组装的典型固液加热制气装置④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⑤净化方法: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再通过浓硫酸:可除去水蒸气⑥检验方法: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色,证明已充满)⑦尾气处理: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说明:(1)若没有浓盐酸时,可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代替浓盐酸和MnO2的混合物共热。
(2)若没有MnO2时,可用KMnO4、KClO3、K2Cr2O7代替,在不加热条件下来制取。
⑶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制得的Cl2中HCl气体杂质较多。
氯水的多重性质:由于氯水成分的多样性,使得氯水具有下列多重性质:(1)表现的性质:氯水中含有,所以氯水呈黄绿色,具有的强氧化性,如氯水能使润湿的KI淀粉试纸变蓝(用于对收集的验满),能与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2)表现HClO的性质:氯水中含有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所以氯水具有漂白性。
(3)表现HCl的性质:氯水中含有HCl,所以氯水具有的性质,如氯水能与镁粉反应放出氢气,能与反应放出;具有的性质,如氯水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4)表现的性质:氯水中含有大量,加入无水硫酸铜会出现蓝色。
(5)同时表现氯水性质的多重性:如氯水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先变红是由于氯水中的酸性;后褪色是由于氯水中HClO的强氧化性)。
注意:运用新制氯水解答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作氧化剂时,能发生反应则主要是反应,不能发生反应则认为是次氯酸反应。
○2氯水中加是盐酸(即)反应。
○3氯水与强碱(足量)反应时,盐酸和次氯酸共同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氯气在实验室中的制备方法,包括实验原理、所需材料、实验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通过本实验,可以有效地制备氯气,并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一、实验原理氯气(Cl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黄绿色有毒气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领域。
实验室中,氯气的制备通常采用盐酸(HCl)与二氧化锰(MnO2)反应的方法。
反应方程式如下:4HCl(浓)+MnO2→MnCl2+2H2O+Cl2↑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盐酸(浓)、二氧化锰、蒸馏水。
2.实验仪器:圆底烧瓶、酒精灯、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玻璃片、胶头滴管、电子天平、量筒等。
三、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2.称取适量的二氧化锰,放入圆底烧瓶中。
3.用量筒量取适量的浓盐酸,倒入圆底烧瓶中,使盐酸没过二氧化锰。
4.将圆底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加热圆底烧瓶。
5.观察到黄绿色气体产生时,用集气瓶收集气体。
注意: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从下方进气。
6.收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
7.将集气瓶倒置于实验台上,用胶头滴管滴入蒸馏水,使氯气溶解于水中。
8.将溶液倒入废液缸,用大量清水冲洗实验装置,以去除残留的氯气。
四、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避免氯气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2.实验室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氯气积聚。
3.加热过程中,切勿将火焰直接对准圆底烧瓶底部,以防炸裂。
4.收集氯气时,应从下方进气,避免气体泄漏。
5.实验结束后,应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并进行妥善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实验,可以成功制备氯气。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黄绿色气体即为氯气。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了解化学反应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六、结论本文详细介绍了氯气在实验室中的制备方法。
通过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可以成功制备氯气。
氯气实验室制法在化学实验室中,氯气的制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操作。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其制备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实验室制备氯气通常采用二氧化锰(MnO2)与浓盐酸反应。
具体来说,就是将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氯化锰和氯气。
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4HCl(浓) + MnO2 → MnCl2 + 2H2O + Cl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氯气的溶解度和腐蚀性,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安全措施以防止氯气泄漏和腐蚀。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包括:二氧化锰(MnO2)、浓盐酸、玻璃棒、烧杯、加热装置、通风装置、手套、护目镜等。
准备实验设备:将浓盐酸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加热:将装有反应物的烧杯放置在加热装置上加热,观察反应情况。
收集氯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氯气会不断产生并排出。
此时,开启通风装置以防止氯气积聚。
提取产物:当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并冷却反应物。
然后,用玻璃棒将生成的固体产物与液体产物分离。
清洗和整理:清洗烧杯和其他实验设备,整理实验现场。
在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氯气积聚导致中毒。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洗烧杯和其他实验设备,防止腐蚀和污染。
不要将氯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应将其通过特定的吸收装置进行处理。
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烫伤和中毒等事故发生。
最好在导师或安全员的监督下进行实验。
实验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现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收集到的产物,我们可以确认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成功与否。
如果观察到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且固体产物为氯化锰,那么实验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时,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氯气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室制备氯气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实验操作,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氯气的性质和合成方法。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还能够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也应该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自身的健康安全。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3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讲】知识点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1)化学方程式: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
(2)原理:利用强氧化剂氧化浓盐酸中的Cl -生成Cl 2,该反应中MnO 2为氧化剂,浓盐酸为还原剂并且该实验还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
2.仪器装置(1)气体发生装置类型:固+液――→△气(2)发生装置所用仪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酒精灯。
(3)除杂装置:装置C 的作用是除去Cl 2中少量的HCl 气体。
装置D 的作用是干燥氯气(或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3.收集方法(1)向上排空气法(氯气密度大于空气)。
(2)排饱和食盐水法(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用此法可除去实验中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
4.验满方法观察到E 中充满黄绿色气体,则证明已集满。
5.尾气处理烧杯F 中盛放的液体是NaOH 溶液。
该液体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事项:(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选用氧化剂(如MnO 2、KMnO 4等)将盐酸中的部分氯离子氧化而得到氯气。
(2)制取的氯气有毒,且在加热时容易逸出,所以应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
(3)尾气处理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氯气,因为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吸收不完全。
(4)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装置中残留的氯气,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
【练】1.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氯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二氧化锰是氧化剂 B .HCl 表现还原性和酸性C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 ++4Cl -=====△MnCl 2+2H 2O +Cl 2↑ D .该方法是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的答案 C解析 由MnO 2+4HCl(浓)=====△MnCl 2+2H 2O +Cl 2↑可知,二氧化锰是氧化剂,HCl 中氯元素部分化合价升高,HCl 既表现还原性,又表现酸性;氯化锰是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应写成离子符号。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制取原理氯气是一种具有剧毒、黄绿色气体的化合物,常用于消毒、漂白、制药和化工行业等许多领域。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盐酸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氯气。
制取氯气的实验室装置通常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反应瓶、分液漏斗、温水槽、液体储氯器和氯气收集瓶。
反应瓶中盛放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分液漏斗用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将反应物缓慢加入到反应瓶中。
温水槽用于控制反应温度,液体储氯器用于存放和收集氯气,氯气收集瓶用于收集氯气。
过氧化氢是氯气制备的还原剂,通过以下反应生成氯气:2HCl + H₂O₂→2H₂O + Cl₂↑反应开始时,将分液漏斗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缓慢滴入盛有盐酸溶液的反应瓶中。
由于过氧化氢的加入,反应瓶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生成氯气。
酸性环境下,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氧气与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可以调节反应速率和产氯量。
在实验中,一般会将反应瓶放入温水槽中,使反应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滴液速度和溶液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和产氯量。
氯气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人体和环境有较大危害。
在制备过程中,实验者应佩戴好防护眼镜、手套和实验服,并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以防止氯气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
制取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进行的。
通过盐酸和过氧化氢的反应,产生大量的氯气。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滴液速度,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和产氯量。
然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以确保实验者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高三化学复习——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核心知识梳理 1.制取原理实验室通常用强氧化剂(如KMnO 4、K 2Cr 2O 7、KClO 3、MnO 2等)氧化浓盐酸制取氯气。
用MnO 2制取Cl 2的方程式: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
2.制取过程3.实验装置4.注意事项(1)反应物的选择:必须用浓盐酸,稀盐酸与MnO 2不反应,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为稀盐酸时,反应停止,故盐酸中的HCl 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
(2)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HCl 挥发。
(3)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残留的Cl 2后,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
(4)尾气吸收时,用NaOH 溶液吸收Cl 2,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因为溶液中含Ca(OH)2的量少,吸收不完全。
问题思考(1)含0.4 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能否得到0.1 mol Cl2?为什么?答案不能。
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变为稀盐酸,不能再被MnO2氧化,同时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反应过程中HCl也会挥发。
(2)Ca(ClO)2、KClO3、KMnO4均能将盐酸中的Cl-氧化成Cl2,试分别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ClO-+Cl-+2H+===Cl2↑+H2O②ClO-3+5Cl-+6H+===3Cl2↑+3H2O③2MnO-4+10Cl-+16H+===2Mn2++5Cl2↑+8H2O(1)用MnO2和浓盐酸制取Cl2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4()(2)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l2中混有的HCl()(3)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Cl2()(4)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l2()(5)常用饱和石灰水吸收尾气中的Cl2()(6)用干燥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l2是否收集满()答案(1)×(2)×(3)×(4)√(5)×(6)×题组一氯气的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综合1.实验室既可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时反应制备Cl2,也可用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备Cl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KMnO4的氧化性比MnO2的强B.制备Cl2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只需要使用氧化剂与还原剂C.用排气法收集Cl2时,不需要利用其他试剂就能确定集气瓶中已收集满D.用足量MnO2与含有4 mol HCl的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得到Cl2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答案B解析比较反应的条件即可证明KMnO4的氧化性强于MnO2,A项正确;Cl2有毒,需要用碱溶液吸收尾气,B项错误;当整个集气瓶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表明已收集满,C项正确;浓盐酸变稀后不再与MnO2反应,生成Cl2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D项正确。
氯气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氯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气体,在工业生产和医疗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以下是氯气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1. 氯气的制备方法:氯气可以通过电解食盐水来制备。
电解时,电极分别插入食盐水中,经过电解反应,产生氯气和氢气。
反应方程式为:2NaCl + 2H2O → Cl2 + H2↑ + 2NaOH。
2. 氯气的制备装置:氯气的制备装置主要由电解槽、电源和收
集器组成。
电解槽通常由两个电极和一个隔膜组成,电极用于通电产生氯气和氢气,隔膜用于防止两种气体混合。
收集器则用于收集制备出的氯气。
除了电解法外,氯气还可以通过其他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制备。
例如,氯气可以通过加热氯化铁和硫酸反应产生。
总体来说,氯气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装置。
- 1 -。
考点37 氯气的实验室及工业制法聚焦与凝萃1.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2.了解氯气的工业制法。
解读与打通常规考点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①盐酸是浓盐酸,一般为12mol·L -1、1.9g·mL -1,稀溶液中的HCl 不能被MnO 2氧化;HCl 是还原剂,但还表现出酸性。
②必须加热,在常温下,MnO 2与浓盐酸是不反应的。
(2)实验装置图:图中:A 是分液漏斗,加浓盐酸;B 是圆底烧瓶,用于反应,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C 是洗气瓶,瓶中装饱和食盐水,除去Cl 2中混有的HCl(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小,可减少氯气的损耗);D 是洗气瓶,瓶中装浓H 2SO 4,干燥Cl 2;E 为收集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 2,进气管伸入集气瓶的底部;F 是尾气吸收装置,因氯气有毒,多余氯气要用NaOH 的溶液将其吸收(用水和石灰水吸收效果都不好。
) (3)氯气的检验:氯气可用湿润的KI 淀粉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其原理是:Cl 2+2KI=2KCl +I 2,置换出的碘与淀粉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隐性考点2.工业制法——电解饱和食盐水法 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融合与应用例1.实验室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制备Cl 2,并进行Cl 2的性质实验。
(1)A中加入KMnO4固体(反应后产物是MnCl2),B中盛有浓盐酸,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C中的现象是;D中有白色沉淀生成,D中盛放的试剂可能是;E 中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E中盛放的试剂可能是。
(3)F中一般盛放,其作用是。
【答案】(1)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2)先变红后褪色AgNO3溶液KI淀粉溶液(3)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2)产生的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Cl2与水反应产生的盐酸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色,产生的HClO又可将红色漂白。
氯气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氯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了解氯气的性质和收集方法。
3、学习实验装置的搭建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实验室通常采用二氧化锰(MnO₂)与浓盐酸(HCl)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来制取氯气(Cl₂),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nO₂+ 4HCl(浓)==△== MnCl₂+ Cl₂↑ + 2H₂O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氧化剂,将盐酸中的氯离子氧化为氯气。
三、实验用品1、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导管、集气瓶、双孔橡皮塞、烧杯、玻璃片。
2、药品:二氧化锰固体、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四、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由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和双孔橡皮塞组成。
圆底烧瓶用于盛放反应物,分液漏斗用于逐滴加入浓盐酸,双孔橡皮塞分别插入分液漏斗和导气管。
2、收集装置: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因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3、尾气处理装置: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环境。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₂+ 2NaOH == NaCl + NaClO +H₂O五、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装置图连接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固体。
3、通过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中缓慢滴加浓盐酸,使反应开始进行。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集气瓶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氯气已收集满。
5、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待反应装置冷却后,再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六、实验现象1、反应开始后,圆底烧瓶内产生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2、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有氯气生成。
七、注意事项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滴加过程中要缓慢,以控制反应速率。
2、加热时要先预热,然后再集中加热,防止烧瓶炸裂。
3、氯气有毒,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以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4、尾气处理要充分,防止氯气泄漏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八、实验结果与讨论1、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氯气,收集到的氯气符合预期。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氯气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室氯气的收集方法。
3. 了解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二、实验原理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制备氯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2KMnO4 + 16HCl = 2MnCl2 + 5Cl2↑ + 8H2O + 2KCl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锥形瓶、胶头滴管、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乳胶管等。
2. 试剂:高锰酸钾、浓盐酸、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将烧杯、玻璃棒、锥形瓶、胶头滴管等放入铁架台上。
2. 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高锰酸钾固体,用蒸馏水溶解。
3. 将浓盐酸用胶头滴管缓慢滴加到锥形瓶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4. 观察锥形瓶内气体生成情况,当气体产生较多时,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
5. 将集气瓶倒置于锥形瓶口,用乳胶管连接锥形瓶和集气瓶,开始收集氯气。
6. 当集气瓶内充满氯气时,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将集气瓶移至空气中。
7. 将收集到的氯气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锥形瓶内气体产生较多,气体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集气瓶内气体逐渐充满。
2. 实验结果:成功制备出氯气,氯气在水中溶解,水呈黄绿色。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缓慢滴加浓盐酸?答:缓慢滴加浓盐酸可以防止反应过于剧烈,导致氯气产生过多,不易收集。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加热锥形瓶?答:加热锥形瓶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使氯气产生更多,便于收集。
3.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可以防止氯气逸散,确保收集到足够的氯气。
4.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收集到的氯气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答:将收集到的氯气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一步了解氯气的性质。
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制备装置
氯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气体,通常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以下原理和装置进行制备。
制备原理:
氯气通常是通过盐酸和含氯化合物(如氯化钠)的反应来制备的。
盐酸和含氯化合物反应生成氯气和相应的盐类,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2 NaCl + 2 HCl → 2 Na+ + 2 Cl+ H2↑。
制备装置:
1. 生成氯气的装置通常由两个瓶子组成,一个瓶子中放置盐酸(浓盐酸或稀盐酸均可),另一个瓶子中放置含氯化合物(如氯化钠)。
2. 两个瓶子通过管道连接,管道中间有一段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用于吸收生成的气体中的水分。
3.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向含氯化合物的瓶子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两者反应生成氯气,通过管道流入干燥剂,再由干燥剂进入收集瓶中。
操作步骤:
1. 将盐酸加入含氯化合物瓶中。
2. 等待反应生成氯气,气体通过管道流入干燥剂。
3. 收集瓶中收集氯气,可以通过水柱法或倒吸法等方法收集氯气。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室中制备氯气时,氯气具有毒性和腐蚀性,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避免
氯气泄漏。
同时,氯气也是一种强氧化剂,与易燃物质接触时会产
生剧烈反应,因此需要谨慎操作。
以上就是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制备装置的相关内容,希望
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