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滴定法碘量法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24
氧化还原滴定法——碘量法一、概述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容量分析方法。
它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氧化还原性,但能与某些氧化剂或还原剂起反应的物质。
氧化还原滴定法根据使用的标准溶液不同可分为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溴酸钾法等。
最常用的也就是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
下面,介绍一下碘量法!(一)原理和条件碘量法是利用2I 的氧化性的-I 的还原性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
其化学方程式是:--=+I e I 222。
2I 是较弱的氧化剂,-I 是中等强度的还原剂。
碘量法可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直接碘量法是利用2I 的氧化性直接测定(滴定)还原性较强的的物质,又叫碘滴定法。
应在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
9>PH 时则会发生如下发反应:O H I IO OH I 2323563++=+---。
直接碘量法可用淀粉指示剂指示终点,终点时溶液呈蓝色。
由于2I 的氧化能力不强,所以只能滴定较强的还原剂,因此用于直接滴定的物质不多,有--+--332322232AsO O S Sn SO S 、、、、等。
如可用2I 标准溶液滴定32SO H ,4222322SO H HI O H I SO H +=++。
间接碘量法是利用-I 的还原性间接测定氧化物质含量的方法。
测定时先将氧化物质,与过量的KI 反应析出定量的2I ,然后可用322O S Na 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2I ,通过322O S Na 消耗量,计算氧化剂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间接碘量法。
间接碘量法也有滴定条件:1、增加溶液的酸度;2、加入过量的KI ;3、近终点时加入淀粉;4、室温及避光条件下滴定。
间接碘量法也可用淀粉指示剂指示终点,根据蓝色消失确定滴定终点。
(二)碘量法应用(维生素C 含量测定)维生素C 分子中含有烯二醇基,易被2I 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HI O H C I O H C HA 2666c 2286+→+。
基于碘量法的高中化学选修课定量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杭州市余杭中学钟仁梅 311121摘要:碘量法是以碘(I2)作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如碘化钾)作为还原剂的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因其原理易懂、条件易控制、操作快速方便、精确度较高,碘量法应用非常广泛。
在化学选修课中开设以碘量法为基础的定量实验,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关键词:碘量法高中化学定量实验一、碘量法的基本原理碘量法是以碘(I2)作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如碘化钾)作为还原剂的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它的基本半反应有:I2 + 2e―= 2I―,2I―—2e―= I2。
因为I2—I-的电对标准电位既不高,也不低,I2作为一种较弱的氧化剂可以被较强的还原剂(如S2-、S2O32-、SO32-等)还原;I―作为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可以被很多氧化剂(如Cr2O72-、MnO4-、H2O2、IO3-、Cu2+、NO2-等)氧化。
碘量法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直接碘量法是直接用碘标准溶液滴定还原性物质的方法。
在滴定过程中,I2被还原为I―,可利用碘自身的颜色指示终点,以溶液中稍过量的碘显黄色且30s内不褪色作为滴定终点;也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以溶液变为浅蓝色且30s内不褪色作为滴定终点。
直接碘量法只能在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如果pH<4,可发生副反应4I―+ O2 + 4H+ = 2I2 +2H2O;如果溶液pH>9,可发生副反应3I2 +6OH―=5 I―+IO3―+3H2O,致使测定结果不准确。
间接碘量法又分为剩余碘量法和置换碘量法。
剩余碘量法又称反滴定法,是在待测液(还原性物质)中先加入定量、过量的碘标准液,待I2与待测组分完全反应后,再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剩余的碘,以求出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滴定反应为:I2(定量、过量) + 还原性物质→2I―+ I2(剩余);I2(剩余) + 2S2O32- = S4O62- + 2I―置换碘量法是先在待测液(氧化性物质)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待测液将碘化钾氧化析出定量的单质碘,然后再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析出的碘,从而求出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基于碘量法的高中化学选修课定量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杭州市余杭中学钟仁梅 311121摘要:碘量法是以碘(I2)作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如碘化钾)作为还原剂的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因其原理易懂、条件易控制、操作快速方便、精确度较高,碘量法应用非常广泛。
在化学选修课中开设以碘量法为基础的定量实验,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关键词:碘量法高中化学定量实验一、碘量法的基本原理碘量法是以碘(I2)作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如碘化钾)作为还原剂的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它的基本半反应有:I2 + 2e―= 2I―,2I―—2e―= I2。
因为I2—I-的电对标准电位既不高,也不低,I2作为一种较弱的氧化剂可以被较强的还原剂(如S2-、S2O32-、SO32-等)还原;I―作为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可以被很多氧化剂(如Cr2O72-、MnO4-、H2O2、IO3-、Cu2+、NO2-等)氧化。
碘量法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直接碘量法是直接用碘标准溶液滴定还原性物质的方法。
在滴定过程中,I2被还原为I―,可利用碘自身的颜色指示终点,以溶液中稍过量的碘显黄色且30s内不褪色作为滴定终点;也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以溶液变为浅蓝色且30s内不褪色作为滴定终点。
直接碘量法只能在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如果pH<4,可发生副反应4I―+ O2 + 4H+ = 2I2 +2H2O;如果溶液pH>9,可发生副反应3I2 +6OH―=5 I―+IO3―+3H2O,致使测定结果不准确。
间接碘量法又分为剩余碘量法和置换碘量法。
剩余碘量法又称反滴定法,是在待测液(还原性物质)中先加入定量、过量的碘标准液,待I2与待测组分完全反应后,再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剩余的碘,以求出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滴定反应为:I2(定量、过量) + 还原性物质→2I―+ I2(剩余);I2(剩余) + 2S2O32- = S4O62- + 2I―置换碘量法是先在待测液(氧化性物质)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待测液将碘化钾氧化析出定量的单质碘,然后再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析出的碘,从而求出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四大滴定法在食品中的应用和案例食品国标药典1.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滴定法,用于测定食品中的酸碱度。
其中,盐酸滴定法和醋酸滴定法是两种常见的酸碱滴定法。
案例:以醋酸滴定法为例,可用于测定酱油等食品中的酸度。
酱油的酸度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醋酸溶液,使酱油中酸度与醋酸溶液中酸度相等,从而确定酱油中的酸度值。
2.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常用于测定食品中的氧化还原物质的含量,如维生素C等。
案例:以碘量法为例,可用于测定植物油中的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是反映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也是评估植物油的质量的关键参数之一、根据反应方程,将含有过氧化物的植物油与含有碘的溶液进行反应,通过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确定油中过氧化物的含量。
3.络合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用于测定食品中的金属离子、有机物等物质的含量,特别适用于分析中的微量元素。
案例:以硫脲锌法为例,可用于测定牛奶中的钙含量。
钙是牛奶中的重要元素,对骨骼的生长和牙齿的发育至关重要。
硫脲锌法是通过络合反应,将含有钙的样品与含有指示剂的络合剂溶液进行滴定,以测定钙的含量。
4.沉淀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用于测定食品中的杂质含量,特别是含有明显具有沉淀特性的物质。
案例:以硫氰酸盐法为例,可用于测定小麦面粉中的谷蛋白含量。
硫氰酸盐法是通过沉淀反应,将谷蛋白与硫氰酸钾反应生成沉淀,进而测定面粉中的谷蛋白含量。
这些滴定法在食品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通过测定各种指标,可以判断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针对不同的食品成分和指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滴定法进行分析,可以为食品质量控制和监督提供有效的手段。
碘量法的原理碘量法(Iodometry)是测定物质中可氧化物质的含量的一种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它是利用碘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与可氧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测定物质中可氧化物质的含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碘量法的原理。
一、碘量法的基本原理碘量法是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
在滴定中,一种物质被称为“试剂”,另一种物质被称为“待测物”。
滴定试剂和待测物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测量待测物质量的基础。
碘量法的原理是:以已知浓度的碘酸钾(KIO3)为试剂,滴定待测物。
在滴定过程中,碘酸钾与待测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碘元素的价态发生了变化。
测定待测物的质量时,需要知道滴定试剂的浓度以及滴定过程中需要加入的量。
碘量法的测定原理是:有机物可以与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继而自身氧化失去电子,由此反映出有机物的测定量。
二、碘量法的具体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待测物为含有可氧化物质的溶液或固体样品。
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将样品转化为已知化合物并将其溶解在可以测定的有机或无机试剂中,以便进行滴定。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因待测物而异。
2、制备滴定试剂制备前需要测定碘酸钾的确切浓度,方法是:将10ml的0.1mol/L Na2S2O3溶液,加入2ml的0.1mol/L HCl溶液,并加入60ml蒸馏水,滴加0.02%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用0.1mol/L的碘酸钾溶液滴定至点滴式加入时溶液颜色由紫色逐渐消失到黄色为止。
记录滴定所需的碘酸钾溶液体积。
3、滴定将已知浓度的碘酸钾溶液储存在滴定瓶中。
使用容量导管测量并取出需要的碘酸钾滴定量。
加入到待测物中并摇匀。
如果待测物溶解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则需要添加小量的极性有机溶剂,其对反应速率不应产生影响。
滴加滴定溶液,直到淀粉溶液变蓝。
滴定反应结束条件是溶液变蓝,表示碘酸钾已经完全反应并同时被还原的程度正确。
滴定反应中有机物质一般不会形成胶体絮凝,因此可以使用指示剂,如淀粉溶液。
4、计算待测物质量测定可以通过乘以已知的滴定试剂浓度来计算。
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是基于电子转移的反应反应机制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反应较慢介质对反应也有较大影响。
因此氧化还原滴定中必须控制适宜的条件以保证反应定量、快速进行。
根据选用的滴定剂氧化剂不同氧化还原滴定法可分为、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重铬酸钾法等。
I2与I-组成电对的标准氧化势E0I2/2I-0.54见下表处于标准氧化还原电位表的中间位置。
凡是氧化势比I2/2I-电对小的还原性物质或氧化势比I2/2I-电对大的氧化性物质都可用碘量法直接或间接地测定因此碘量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
碘量法是以碘作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作为还原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它们的电子得失分别用下式表示I22e 2I-2I--2e I2游离的I2能够取得电子变成碘离子因此I2是氧化剂。
I-则容易失去电子变成游离的I2。
表1 反应方程式E0VZn-2eZn2-0.76AsO33-2OH--2eAsO43-H0.71S2--2eS-0.51C2O42--2e2CO2-0.49H2气-2e2H0.002S2O32--2eS4O62-0.09Sn2-2eSn40.1521--2eI20.54MnO24OH--3eMnO4-2H 2O0.58HAsO22H2O-2eH3AsO42H0.58Fe2-eFe30.77HNO2H2O-2eNO3-3H0.942Cr37 H2O-6eCr2O72-14H1.332C1--2eC12溶液1.36Br-3H2O-6eBrO3-6H1.44Mn24H2O-5eMnO4-8H1.49MnO2固2H2O-3eMnO4-4H1.68①每一电位既与氧化型有关又与还原型有关。
②表中号的左边是还原剂还原性由上而下依次减弱右边是氧化剂氧化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
③在表中相隔越远的电对电位差越大相互作用也越猛烈。
电对中氧化型的浓度越大氧化还原电位的数值也就越大但是反应生成物总是趋向于使反应逆向进行因此电对中还原型的浓度越大氧化还原的电位数值就越小。
分析化学四大滴定总结滴定分析法又称为容量分析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
这其中又有重要的四大滴定方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分析化学四大滴定总结,欢迎查看。
一、酸碱滴定原理:利用酸和碱在水中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可用于测定酸、碱和两性物质。
其基本反应为H﹢+OH﹣=H2O也称中和法,是一种利用酸碱反应进行容量分析的方法。
用酸作滴定剂可以测定碱,用碱作滴定剂可以测定酸,这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酸标准溶液是盐酸,有时也用硝酸和硫酸。
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碳酸钠Na2CO3。
方法简介:最常用的碱标准溶液是氢氧化钠,有时也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钡,标定它们的基准物质是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6或草酸H2C2O·2H2O:OH+HC8H4O6ˉ→C8H4O6ˉ+H2O如果酸、碱不太弱,就可以在水溶液中用酸、碱标准溶液滴定。
离解常数 A和Kb是酸和碱的强度标志。
当酸或碱的浓度为0.1M,而且A或Kb大于10-7时,就可以准确地滴定,一般可准确至0.2%。
多元酸或多元碱是分步离解的,如果相邻的离解常数相差较大,即大于104,就可以进行分步滴定,这种情况下准精确度不高,误差约为1%。
盐酸滴定碳酸钠分两步进行:﹢ˉCO32-+H→HCO3HCO3ˉ+H﹢→CO2↑+H2O相应的滴定曲线上有两个等当点,因此可用盐酸来测定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含量,先以酚酞(最好用甲酚红-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为指示剂,用盐酸滴定碳酸钠至碳酸氢钠,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为二氧化碳,由前后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差可计算出碳酸氢钠的含量。
某些有机酸或有机碱太弱,或者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因而无法确定终点时,可选择有机溶剂为介质,情况就大为改善。
这就是在非水介质中进行的酸碱滴定。
有的非酸或非碱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可以转化为酸或碱。
然后也可以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之。
氧化还原滴定法——碘量法一、概述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容量分析方法。
它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氧化还原性,但能与某些氧化剂或还原剂起反应的物质。
氧化还原滴定法根据使用的标准溶液不同可分为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溴酸钾法等。
最常用的也就是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
下面,介绍一下碘量法!(一)原理和条件碘量法是利用2I 的氧化性的-I 的还原性进行滴定的分析方法。
其化学方程式是:--=+I e I 222。
2I 是较弱的氧化剂,-I 是中等强度的还原剂。
碘量法可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
直接碘量法是利用2I 的氧化性直接测定(滴定)还原性较强的的物质,又叫碘滴定法。
应在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进行。
9>PH 时则会发生如下发反应:O H I IO OH I 2323563++=+---。
直接碘量法可用淀粉指示剂指示终点,终点时溶液呈蓝色。
由于2I 的氧化能力不强,所以只能滴定较强的还原剂,因此用于直接滴定的物质不多,有--+--332322232AsO O S Sn SO S 、、、、等。
如可用2I 标准溶液滴定32SO H ,4222322SO H HI O H I SO H +=++。
间接碘量法是利用-I 的还原性间接测定氧化物质含量的方法。
测定时先将氧化物质,与过量的KI 反应析出定量的2I ,然后可用322O S Na 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2I ,通过322O S Na 消耗量,计算氧化剂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间接碘量法。
间接碘量法也有滴定条件:1、增加溶液的酸度;2、加入过量的KI ;3、近终点时加入淀粉;4、室温及避光条件下滴定。
间接碘量法也可用淀粉指示剂指示终点,根据蓝色消失确定滴定终点。
(二)碘量法应用(维生素C 含量测定)维生素C 分子中含有烯二醇基,易被2I 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HI O H C I O H C HA 2666c 2286+→+。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首先,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碘与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亚硫酸钠可以将碘氧化为碘离子,而自身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
这个反应是定量的,因此可以通过滴定的方法来确定样品中的碘含量。
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通常会使用淀粉作为指示剂,当溶液中的碘被完全滴定后,溶液呈现出蓝色,这时加入淀粉溶液后会出现蓝色终点,这样就可以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的碘含量。
其次,进行碘量法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实验中需要的试剂包括碘标准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盐酸溶液、淀粉溶液等。
仪器设备包括滴定管、烧杯、移液管等。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将待测样品溶解并转化为碘离子的形式。
然后,将亚硫酸钠溶液逐滴加入样品溶液中,同时加入淀粉指示剂。
在滴定过程中,需要搅拌溶液,直至出现蓝色终点。
根据滴定所耗的亚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碘含量。
最后,进行完实验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样品中的碘含量,并进行结果的验证和比对。
在实验报告中,需要详细记录实验操作步骤、所用试剂和仪器设备、实验数据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以便他人能够重复实验并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它基于碘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特性,通过滴定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的碘含量。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的处理和分析,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掌握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可以更好地应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碘含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