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一、引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科和本科教育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推动教育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中。
本文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1. 实用性导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大学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该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教学模式都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将会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工程实训,通过实际项目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班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采用小班教学的教学模式。
小班教学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研究1. 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加注重与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相结合。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调整和修订相关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也加入了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教学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特色,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进行了改革。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文章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网络方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为其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模块化“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
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1.社会需求性原则。
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
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
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
1引言2019年6月初,教育部正式批准了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结果,共15所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也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职业技术大学”,每所大学分别有10到12个专业升为职业本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函【2019】44号[1],教育部正式同意了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首批10个本科专业之一是计算机应用工程。
传统的本科院校并没有计算机工程专业,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是这次职业本科院校的试点专业。
它分为两部分:计算机应用+工程。
那么什么是计算机应用工程呢?笔者认为是培养学生能够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工程问题的专业。
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要培养学生重点地掌握应用型的技能,以便从事工程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岗位工作。
而传统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偏研究性,培养学生特色是“厚基础,重方向”。
2计算机应用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学生四年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与技能,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符合职业技术大学人才的发展要求,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深入市场调研,并做好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未来几年的预测工作,综合分析教育部设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宗旨和目的,确定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人文精神发展等各方面提供合格的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培养面向广东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量需求的计算机及相关岗位的技术人才。
要求职业本科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适合新时代的应用技能素养,具有较全面的应用型科学基础理论、人文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外语应用沟通能力的毕业生。
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系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编程及系统应用设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2.2规范教学管理体系重新规划教学管理体系,以适应职业技术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塑造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 师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培训和招聘的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加入到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来。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使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和项目实践,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3. 专业知识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专业知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横向学科的知识。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1.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即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2008年第4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o.4,2008 (总第110期)J ouR N A L oF M u.D A N J I A N G C O L LE G E oF E D u cA T I oN s e“al N o.110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探索陆卫忠付保川奚雪峰班建民(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摘要]在分析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同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导向、任务驱动式的课程实训体系架构,以期更好地指导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关键词]课程I项目l实训I任务驱动;探索[中图分类号]T P3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2323(2008)04一0135—021.引言目前在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初次薪金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高薪岗位人才难觅。
而与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办I T职业教育市场的发展日趋火爆。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学计划多年不变.很难紧跟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造成课堂知识落后于市场需要。
学的用不上,用的没有学到;二是课程实践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实践时间少、内容陈旧,缺乏活力,实践(编程)量少.学生无法学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三是缺乏实战训练,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能达到在计算机领域谋求职位的资质,即缺少良好的编写代码的能力.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测试软件能力及正确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与团队成员合作、沟通的能力,从而造成大量毕业生不能快速适应就业市场,胜任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因此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市场是大量的软件企业.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谋求相应职位所需的资质呢?惟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实践技能.2.现状分析分析民办I T职业教育市场不难发现,其成功原因在于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直接面向企业应用,注重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的学员具备了软件企业所需的素质而受到欢迎。
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摘要:本文阐述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产生背景以及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及其课程体系建立应考虑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及该课程体系中的每个环节的具体构成,最后讨论该课程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自1995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211” 工程和“985”工程,进入“211”或“985”工程的高校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高校,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和一部分研究教学型大学组成,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主攻方向[1]。
这些大学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
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能进入“985”或“211”的学校只有百余所,大多数非“985”或“211”的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不能沿用以精英教育为目的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又不能使用以技术工人培养为目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因此研究应用型教育的课程体系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是目前高校所有专业中规模最大的专业,2005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有771个计算机专业点[2],除了“985”和“211”学校之外,大多数学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对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既具有应用型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自身特性,因此要研究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探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是以精英教育为目的,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大众化的人才为目的。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产学结合,实现专业与行业的良性互动,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教学等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应用研究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或工程应用型人才[3-6]。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要面向市场和面向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以使培养的人才在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2-6]。
作为本科层次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具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考虑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沿袭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办成学科型和研究型的本科,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删除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深浅适度、点面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6]。
2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共性需求,也要考虑计算机教育的特性需求,因此需要综合分析这两者来建立课程体系。
由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大多隶属于地方,生源以及就业大多集中于本地区,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服务于地方经济,不同地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特征不一样,基于此,应该针对各地的实际需求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教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具体化,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专门人才[2,7]。
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目标的统一体。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模块:(1) 知识传授模块:知识是三个因素中最基础的部分,没有知识,谈不上能力和素质,因此知识传授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模块。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8],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之间不能既深且广,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毕业以后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以及应用研究工作,对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有所了解,但不宜要求过深,因此建议除了必修的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外,相对于精英教育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等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应适当减少,将更多的学时用于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2) 能力培养模块:计算机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2,8]。
其中,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一些。
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是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在计算机领域内更加重要,因为计算机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即使毕业时能够找到工作,也很快就会被行业所淘汰;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户对软硬件的功能及性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软硬件开发人员来说,保守的思想势必被用户所抛弃,因此应用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虽然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很重要,但是计算机专业技术性较强,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技术工作,不是每个人都去搞管理和系统设计,因此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有针对性的培养。
因此在本模块中针对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以下课程体系: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开设编程语言类课、编程方法类课、设计模式类课、编程技巧类课,从知识点、知识块、知识面等不同的层次进行编程能力训练。
快速学习能力:对新的开发工具,开设自学课,让学生自己完成某种开发工具的学习,并用实际的系统开发来检验学习效果。
创新能力:开设创新能力培养选修课、程序设计大赛选修课。
(3) 素质教育模块: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
专业素质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专业素质训练,可以针对学生的喜好,分别开设软件、硬件、网络、图像处理等不同方向的专业课,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要针对本科生开设学术活动课和前沿知识讨论课,让学生主动、被动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
非专业素质方面:主要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课,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
(4) 地方特色模块:根据各地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能满足地方需求的课程,例如对大连和上海等对日软件外包企业较多的地区,应把基础日语、计算机专业日语以及外包软件开发流程及规范等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培养计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本地就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结语本文阐述了应用型计算机教育的产生背景及其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应用型教育的特点及其课程体系建立应考虑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及该课程体系中的每个环节的具体构成。
该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建议性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快速学习能力培养部分、学术活动课和学科前沿知识讨论课的管理和考核形式灵活性比较大,如果管理不善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此,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使该课程体系具体化,提高其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1] 韩利凯,雷伟军,毛艳,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78-80.[2] 陈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6):55-60.[3] 刘传玺袁照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9(2):133-134.[4] 于红,张力,冯艳红,等. 教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0):134-136.[5] 曾永卫,刘国繁. 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浅探[J]. 中国高等教育,2009(9):53-54.[6] 周立求. 电气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4):56-59.[7] 周绍斌. 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7.[8] 甄国红.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2-174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Applied Computer UndergraduatesYU Hong, HE Nan, FENG Yan-hong, HUANG Lu, CUI Chun-lei(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Abstract: The background of applied computer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in curricular system of the applied computer education are expound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applied education and the factors of the curricular system, the curricular system of the applied computer education is proposed. The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ar are elaborated. At the last section, the latent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curricular system are discussed.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major;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raining(编辑: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