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简称CFC2014
- 格式:pdf
- 大小:612.83 KB
- 文档页数:18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探索摘要:为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本文在分析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的调研,提出了按专业设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并对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建议。
希望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为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改革,实现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尽可能“无缝链接”,成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直接需求和依赖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内容。
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1.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等文件精神,高校目前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以开设“VF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组织,依法注册成立。
第三条研究会的宗旨是:遵循教育规律,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与现代化发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条研究会的工作原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学规律,促进学术交流,服务高校教育事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研究会的工作范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六条研究会设立理事会和秘书处。
第七条理事会是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研究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决定重大事宜。
第八条秘书处是研究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工作组织和管理。
第九条研究会设立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
第三章会员第十条研究会会员分为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
第十一条会员单位是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
第十二条个人会员是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专家、教师和科研人员。
第四章权利和义务第十三条会员单位有权参加理事会会议,对研究会的重大决策具有表决权。
第十四条个人会员有权参加研究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享有研究会提供的各种服务。
第十五条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有义务遵守本章程,积极参加研究会的各项活动,支持研究会的工作。
第五章财务管理第十六条研究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会费、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
第十七条研究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障经费使用的透明和合法。
第十八条研究会应当接受财务审计,对外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研究会及其会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从事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C语言程序设计》:培养计算思维意识,弘扬算术发展历史,激发精益求精精神一、课程简介C语言是一种被广泛学习、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它的高级语言形式、低级语言功能具有特殊的魅力。
由于C语言具有完整的编程语言特点,因而被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第一门计算机教学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
以C语言为平台,介绍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灵活应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因此,较好的掌握C语言的原理和技巧是学生编程入门的必经之路。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本课程设立如下教学目标:目标1:掌握C语言基础知识、条件、选择、循环、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文件等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目标2:掌握运用结构化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根据特定需求进行算法设计、程序编写、调试和运行,并具有查阅文献的能力,有创造性;目标3:培养学生根据需求和开发环境的特性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程序开发与测试;(二)教学思路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真正实现“思政”与“课程”的同向同行。
不仅以“课程”为载体,传递“思政”元素,更重要的是以“思政”为工具,解决了“课程”教学在学生兴趣、安全意识、伦理准则等方面的顽疾。
通过课程思政学习,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立足计算机行业,时刻追寻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有使命、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另外,近年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互联网技术给予了传统教学新的动力和方向,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MOOC”,“雨课堂”和“翻转课堂”等等,本课程也利用了这些资源。
首先,授课教师提前录制了实验习题的讲解、演示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项目级别一、项目简介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是一个致力于提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学术性组织。
该研究会旨在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做出贡献。
项目级别主要是该研究会评定给高等院校的项目的等级。
二、项目级别的意义1. 项目级别的评定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出高等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实力,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2. 项目级别的评定结果能够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等院校和专业。
3. 项目级别的评定能够激励高等院校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三、项目级别的评定标准1. 资源投入:包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经费等。
2. 教学质量:包括学生的学术表现、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教学管理。
3. 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 学术科研:包括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水平。
5. 社会影响:包括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四、项目级别的评定流程1. 提交申请:高等院校向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交评定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和数据。
2. 评审审核: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审核,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3. 结果公布:研究会将根据评定结果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项目进行等级评定,并公布评定结果。
4. 审议申诉:高等院校对评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交书面申诉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
5. 结果确认:研究会将组织专家对申诉进行审议,最终确认评定结果。
五、项目级别的意义和影响1. 对高等学校:项目级别的评定结果直接反映了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综合实力,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研究1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对象、要求及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并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课程。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全体大学生90%以上,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区别,命名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各专业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只可借鉴和参考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但不能简单照搬。
原国家教委在1997年就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以及计算机文化素质。
这也是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普遍要求。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类别众多,涉及范围广,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学生毕业后涉足的行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面向各专业领域,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专业不同,其任务不是培养计算机专家或专门研究计算机理论的科研人员,而是培养能在各行各业中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2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层次结构发展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高校相继开展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层次教育的思想以设置计算机基础课;原国家教委在1991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向全国工科院校提出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三个基础层次。
这种层次结构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循序渐进的特点,有助于根据不同专业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应用技术教学。
原国家教委在1995年制定的5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层次、名称、目的与任务及对象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高校工科专业对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晓强;赵秀岩;闫丕涛【摘要】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apacity fo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mputer Programming,is one of the basic goals of computer fundamental education.Considering the statuse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and unre%如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针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语法结构和案例分散现象,本文提出"项目贯穿、循序渐进、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介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期刊名称】《计算机教育》【年(卷),期】2011(000)013【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计算思维;项目贯穿;循序渐进;计算机程序设计【作者】于晓强;赵秀岩;闫丕涛【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8》中,提出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三大要求: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1]。
操作使用能力主要在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实现,后两种能力则主要体现在第二门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上。
CFC 2008将学习目标确定成:1)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
2)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编程。
在大部分高校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