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4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教案: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速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理解速度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速度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时器、测量尺、自行车、滑板。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滑板),在规定的路线和时间内进行行驶,并记录时间和路程。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
2. 数据处理: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时间和路程数据,计算出速度,并填写在表格中。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
4. 成果展示:让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速度变化规律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了速度的变化规律。
但在速度公式的运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加强。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问题,如计算交通工具的速度、预测运动物体的位置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探究环节的设计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进行实际的行驶,并记录时间和路程。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的区别。
2、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3、会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
4、经历探究过程,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通过实验测量会正确收集、记录数据,计算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习重点: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速度学习难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自主先学感知目标】1.知识回顾速度公式为2.课题引入及预习引导【导语一】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1.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2.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这个素材很好,能否把这两个视频也上传,共享?)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导语二】我们都知道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导语三】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提问: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1)、进行科学探究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观点或看法。
这些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寻找_____________来证明。
(3)、收集证据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一、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测量2、学会正确的记录试验数据【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
2、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初步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如何?(二)、猜想与假设:甲同学:丁同学跑步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乙同学:丁同学跑步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丙同学:丁同学跑步过程中的速度忽快忽慢。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所需工具:卷尺、秒表、标志牌2、实验方案:(实验方法:采用的是固定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即把总路程分为等长的若干段,然后分别测出物体在每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算出速度后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在跑道上量出80米的直跑道,再把80米跑道均匀分成4等份,每一等分点插标,并站一个人,运动员起跑时,四个计时员同时计时,当到达他们的所在地时,计时结束,再分别算出每一段所用的时间,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算出速度的变化。
3(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五)、分析归纳:1、学生活动:各组按表格内要求算出自己的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中,同时也把其他组学生已算出的他们各自的平均速度,填入自己表格内相应位置。
2、实验原理:v=s/t3、探究结论:整个过程的运动员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员的速度时快、时慢。
(六)、评估: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的过程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性的建议。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1) 、80m快速跑速度控制情况。
(2) 、80m快速跑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3) 、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本节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加速度。
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可以计算出加速度。
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的概念,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例题计算,解释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加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加速度在交通工具、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2. 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量 / 时间的变化量3. 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加速度:a.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5秒达到20m/s的速度;b. 一枚火箭从地面发射升空,经过3秒速度达到60m/s。
2. 答案:a. 加速度= (20m/s 0m/s) / 5s = 4m/s²;b. 加速度= (60m/s 0m/s) / 3s = 20m/s²。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单位?2.速度的公式、平均速度、匀速运动定义及特点?二、进行新课。
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
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2.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
(1)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
(2)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
(3)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
(4)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
(5)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6)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将结果填入表中,比较v1、v2得结论。
C.实施计划。
D.探究结论。
三、札记:本节课是第一节实验课,实验前应强调实验要求,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对学生操作步骤加以指导,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可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拟订方案。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掌握速度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仪器材料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记录本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铺垫。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知识讲解1.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量单位是米每秒(m/s)。
–速度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速度 = 路程÷ 时间。
2.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加速和减速两种情况。
–加速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减速则相反。
–利用速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平均速度,公式为:平均速度 = 总路程÷ 总时间。
实验探究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分析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实验步骤: 1. 将一张光滑水平桌面分为三段,并在第一段和第三段的起点和终点处放置两个红色标记。
2. 将一个小车放在桌面的第一段的起点处,并给它一个初始的速度。
3. 计时员在小车开始滑动后,开始计时。
当小车到达第三段的终点处时,停止计时。
4. 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和三段的距离。
5. 计算小车在每一段的速度,并计算平均速度。
实验要求: 1. 实验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2.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和归还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小车在每一段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 小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 速度的变化和小车的运动方向有关吗?为什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变化的规律。
延伸拓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速度变化? 2. 速度的变化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沪科版)我设计这节科学探究课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速度变化的概念,并掌握速度变化的计算方法。
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让学生理解速度变化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三是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速度变化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速度变化的概念和观察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计时器、测量尺、滑轮组、小车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我会让学生观察一个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的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小车速度的变化。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小车在不同斜面角度下的滑行时间,并计算出小车的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速度变化的现象,并掌握速度变化的计算方法。
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哪个环节可以改进,哪个环节需要加强,以便下一节课能够更好地进行。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自己设计一些有关速度变化的实验,或者查阅一些有关速度变化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实践情景的引入。
我会选择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的情景,这样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滑行情况,并启发他们思考速度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实验的设计和进行。
我会确保实验过程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同时能够直观地展示速度变化的现象。
我会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和测量尺来测量小车的滑行时间,并帮助他们计算出速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记录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课题】第二章第4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
1、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的区别。
2、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3、会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
4、经历探究过程,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通过实验测量会正确收集、记录数据,
计算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学习重点:
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速度
学习难点: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
【自主先学感知目标】
1.知识回顾
速度公式为
2.课题引入及预习引导
【导语一】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1.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2.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这个素材很好,能否把这两个视频也上传,共享?)
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导语二】我们都知道人在走路时慢,奔跑时快,而汽车行驶更快,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快慢的问题,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
【导语三】教师提问:步行的人、骑自行车的人、汽车都在笔直的马路上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运动的快慢不同)
提问:火车30分钟行驶了20千米,汽车5分钟行驶了3千米。
火车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
(1)、进行科学探究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观点或看法。
这些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寻找_____________来证明。
(3)、收集证据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收集证据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4)、探究报告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测量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公式__________就可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合作探究展示后教】
1、合作交流理解目标
本节探究什么问题?
【点拨】课本从四位学生参加校运动会进行4×l00m接力赛跑的赛前训练,引出探究速度变化的问题。
这是从生活实际中提出来的问题,探究这个问题对提高训练成绩,在运动会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有一定的意义。
2.怎样收集证据
【说明】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观点或看法。
这些观点或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
怎样收集证据呢?
【点拨】①收集证据可以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这种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
②自己做实验收集证据。
2、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斜槽(如图所示)、挡板、小钢球、计时器
【点拨】将斜槽分成五等分,并装上挡板。
让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分别测出小球通过每一等份所用的时间。
然后算出各段平均速度。
(五等分,可能每段间隔太短,倒致时间短,不方便测量,建议分为2等分或3等分)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用两块板和木块搭成如图所示的斜槽。
并将斜槽的长度五等份。
记下每等份的长度。
并在2、3、4、5位置处钉上钉子,再用一块小薄木板做挡板。
(2)将挡板放在位置2处,让小球从位置l处滚下,记下小球到位置2处的时间。
(3)将挡板放在位置3处,让小球从位置1滚下,记下小球到位置3处的时间。
(4)将挡板放在位置4处,让小球从位置l滚下,记下小球到位置4处的时间。
(5)让小球从位置1处滚下,记下小球到达位置5处的时间。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学生在100 m跑的过程中速度变化情况(可以和体育课结合起来上)
提出问题:学生在100 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先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为长度相同的几段,分别测出运动员跑完
(2)实验器材:皮卷尺、石灰、计时器、发令枪。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在操场跑道上量出100 m路程,每隔10 m用石灰作一记号。
(分为间隔20米,更好操作)
(2)选10位计时员分别站在10 m、20 m、30 m……100 m处计时。
(3)在同学中选出男、女运动员各1名。
(4)男、女运动员分别跑完100 m路程,计时员记下时间。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3、成果展示深化目标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估
【收获交流回归目标】
1.我学到的知识:本节课我们探索了速度的变化,但速度的变化不仅仅是大小的变化,还有方向的变化,速度是有方向的,速度方向的变化也属于速度变化。
2.我用到的方法:本节探究速度变化的思路是: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评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实验结果
3.我的感悟和体会:
4.我还想知道……
【当堂检测】
1.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
这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2.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 m/s。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 m/s B.4.8 m/s
C.5 m/s D.6 m/s
3.有一物体从A点出发沿直线ABC作由慢到快的变速直线运动,测得它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 s,BC 段长为2 m。
那么物体在从A到C的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为( )
A.2 m/s B.4 m/s
C.4.5 m/s D.5 m/s
4.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图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5.把一支粉笔竖直向上抛,在粉笔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速度是如何变化的?粉笔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又是如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