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68
学案38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课堂学案复习任务 1.积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诗中所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能够体会诗歌意境,初步分析意境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新高考Ⅰ《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18全国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6全国乙《金陵望汉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概括画面(意境)知识图要(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高考必背》中“古诗词常见意象解读”,积累常见意象的内涵,为读懂诗歌及分析意象、意境打下基础)活动一分析意象(景象)内涵与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
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下面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
请根据理解填出下表。
意象诗句内涵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①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②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③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④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⑤杜鹃(子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⑥答案①思念故乡②时光流逝③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④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⑤寄托物是人非的感慨⑥象征凄凉哀伤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一、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感受古代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
2、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掌握常见的写景抒情手法。
3、鉴赏意境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
二、相关知识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三、课前检测:(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四、问题与题例问题一:什么是意象、意境?【明确】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凄凉沉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问题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常存在哪几种关系?古代诗歌常用哪些抒情手法来写景抒情?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宋]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注],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整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学案(一)学习目标:如何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重点:学会从标题、作者、背景、尾句几方面入手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a.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思考一: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技法指点:一、诗歌题目能够显示诗歌类别。
二、诗歌题目能够反映内容的主体.三、题目能够反映诗歌的写法.四、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鉴赏诗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的.提醒大家关注诗歌的题目,因为它是鉴赏诗歌的金钥匙.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关注、审视题目呢?1.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词语。
理解词语,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
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对题目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就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而为鉴赏奠定基础。
2.揣测质疑,化抽象为具体。
诗歌中的题目,虽然意思清楚,但总的来说,仍是一个抽象的概括。
更好地理解,需要我们揣测、质疑,把抽象的题目演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想象,这或许对我们理解诗歌有更好的帮助。
真题训练: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三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早梅墨梅•唐·齐己王冕•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吾家洗砚池头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不要人夸颜色好,•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只留清气满乾坤。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b.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思考二: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如2006年全国卷所选黄庭坚《题竹石牧牛》中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高三2010-11-19 10:27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1、2010年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2010年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②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③,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飘满落花的石阶。
②真珠帘,珍珠帘,华美的珠帘。
③敧,yǐ,倾斜貌。
(1)这首词的上片描摹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3分)(2)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教学园地11-05 2320: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编写:吉青云审核:高三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2.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难点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1. 古代诗歌的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2. 古代诗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
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词家虽多,但如果从创作方法上来划分,大致有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1)现实主义派流。
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
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之二(教师版)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一)鉴赏诗歌作品的语言第一、作品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理解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字面意思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句子的省略、倒装(不是一般文言文的主谓、动宾、定语中心词和语的倒装,而是出于格律或求新的需要的词语位置的变换。
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心游目想”“心折骨惊”“泉香而酒洌”等)等;一是词语、句子的表现力。
前者是理解诗歌的基础,而高考命题侧重于鉴赏,因此主要是针对后者。
1.词的理解与赏析(1)找出诗中的“诗眼”,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西卷)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小题: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写友情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因此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或“交情得似山溪渡”。
“诗眼”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通常所指的“句中眼”,即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代诗话中有:“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
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
”古代诗家认为炼字要“认取诗眼”,往“眼”上炼。
(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一是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这道题的诗眼就是指后者。
它要求的是“本诗”,如果是“句中眼”,就应该从句子的角度提出问题,像2003年全国卷赏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要求一样。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福建)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试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考情分析】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1)考查热点和重点。
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考查涵盖面广。
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
全国新课标卷2010、2011和2012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题,分值是11分。
今后,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会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
【学习方法指导】反复吟咏悟诗歌魅力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诗、词、曲等)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
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诗歌是最精练、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即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诗人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使诗歌的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
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古诗欣赏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古诗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具体教学步骤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古诗欣赏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图像或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一首经典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3. 合作学习法:教师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首古诗,要求学生合作阅读、解读和欣赏,并进行小组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 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图像或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对古诗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什么?2. 正文- 教师示范朗读一首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态度、意境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解读一首经典古诗,并尝试自己朗读和解读。
-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首古诗,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阅读、解读并欣赏该首古诗。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组内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欣赏更多的古诗,可以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4.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欣赏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表达能力为主要依据。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九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例题引路〗例1.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词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菊花笼罩着一片轻烟薄雾,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像在默默哭泣。
天凉了,双栖的燕子也飞去了。
只有无情的月亮,没完没了地照到天亮。
这种无端迁怒,更表现出主人公的烦闷。
(步骤二)烘托了游子(思妇、作者都可)的苦怀。
(步骤三)〖方法梳理〗(一)比喻沧浪亭怀贯之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
②悰(cóng):快乐。
这首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技巧)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释运用)③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析作用)(二)比拟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解析】①比拟、排比。
(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③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析作用)④“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⑤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析作用)(三)夸张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专题学习材料汇编莱芜十七中二十四级语文备课组2007年12月1考纲要求与鉴赏要点 (2)◆诗歌鉴赏考纲要求:2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古诗词名句背诵④把握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诗歌鉴赏要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
(3)鉴赏诗歌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
古诗鉴赏题,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再分析表现手法,为此,有以下几个要点:一、弄清背景知人论事是理解诗文的一个原则,看到作者之名,必须联系他所处的时代。
比如看到“杜甫”,便联想到漂泊流离,人民疾苦。
杜甫的重要作品几乎都与之相关。
看到“辛弃疾”,便应想到“主战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豪放派”等词语,并与诗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二、捕捉信息作者、诗题、注释乃至题干,都是3理解内容的重要信息源,切勿忽视。
比如看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标题,便可基本推知全诗是写高兴的心情;看到“塞下曲”大致可推测不是写边塞之苦思乡之切就是表达为国立功的信念。
至于注释、标出的年代,更不可漏。
三、推敲字眼捕捉信息中最要紧的是抓住诗中关键词。
比如《鸟鸣涧》中的“静”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
抓住这些字眼,全诗基本把握了。
四、品出意境诗歌往往借助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读出意境,就领会了全诗精髓。
体味意境之法是抓住画面和气氛,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情景结合的方法,有“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比如从“长江悲已滞”“山山黄叶飞”那种秋风萧瑟的景象中,就可以读出王勃心中的悲苦。
五、明辨技法每个诗人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有以动衬静,有以小见大,有以虚写实,有映衬烘托,有的强烈对比,有的巧用典故。
明辨了表现技法,也有助于深化理解。
六、懂点术语。
考前可读点鉴赏文章,记点鉴赏术语。
如:炼字、渲染、烘托、景语、情语、平仄、婉约派、豪放派、边塞诗,田园山水诗等,以备分析时应用。
4古代诗歌的步骤和解题思路(一)认读阶段(看题目、作者、注释、读诗歌内容)。
1、首先是读诗题。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
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2、读作者: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
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鉴赏诗词时,要树立知人论世的评价观,注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情趣志向、创作风格,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对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体裁流派等知识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特别是对有类似风格追求的作家、同一作家5不同时期的作品要有基本的比较意识。
比如同是喜好田园隐逸之趣的王、孟,同为豪放派词作家的苏、辛,南渡前后的李清照,岳飞的毕生理想与现实遭遇等等,在自己的知识仓库里都要有必要的储备。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做一些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
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
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乐天(白居易)诗通俗平易、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
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具体作品要具体分析。
3、细读序言和注释。
注释很珍贵。
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6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如今年考题《赤壁》后对作者的注释,不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就难以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对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之情。
(二)赏析阶段。
要分析是属于哪一类的诗歌,然后按照不同类别的诗的特点进行赏析。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抓意象、领会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则要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再者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往往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的,则要分析: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7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三)、评价阶段1、评价:指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实质考查的是同一内容。
思想内容侧重于文本体现,有直接和含蓄之分;而观点态度侧重于直接抒发。
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时,注意结合作者、作品创作背景。
4、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要注意明确角度,立足于整体来领会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解题阶段要紧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使用规范语言有序地组织答案。
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述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评价的适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8古诗鉴赏答题病例分析及复习策略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
在诗歌鉴赏训练中,认真分析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明确问题之所在,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以2006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的答题失误为例,对诗歌鉴赏中的几种常见病因作简要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
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
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9色。
【病例1】暮春时节,树木苍翠,红花点点。
宫前流水无声无息,大好年华悄然而逝,世间沧桑令人感叹。
【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有串译一下诗歌的必要。
但是这种串译只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而不是鉴赏诗歌本身。
这个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解答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在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时,没有必要对原文作过多的翻译,如果非要作一点翻译,也必须围绕鉴赏来进行,翻译关键的词句,并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鉴赏语言之中,否则就会言不及义,还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依据这一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融情于景”,而不是“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
“怎样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两者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既有对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
但是,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或者明确了题意但不知从何说起,故而出10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答)这首诗融情于景。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作者用一种暗淡、伤感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的画面,抒发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间沧桑的感慨。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融情于景”时,只用“暗淡的景色”、“伤感的景象”这类抽象的话代替了对“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鲜明意象的分析。
由于过于笼统,显得十分空洞。
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空泛无物。
【病例4】作者通过对“绿暗”、“红稀”、“暮云”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与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