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一)(二)
- 格式:doc
- 大小:177.00 KB
- 文档页数:25
哲学(要求背诵)✧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在哲学课本中讲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真理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共性在于,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物质是客观的)(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2011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系列:第二专题一切从实际出发【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Ⅰ、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Ⅱ、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Ⅰ、基本概念1.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学习唯物论知识的根本目的。
所以应准确、全面地对这一概念作以下的把握: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2.主观主义:就是从主观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
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4.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哲学观点。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本专题的内容是前一专题的延伸。
总的来说前一专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基本原理,有什么样的原理,就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是唯心主义。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1.揭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⑴背景材料材料一:“法轮功”的创立者李洪志散布种种歪理邪说,蛊惑人心。
他说:“世界上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神安排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神安排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灵体,都是有思想的”;“地球有三次爆炸,第一次是我师爷定的,第二次是我师傅定的,第三次爆炸是我来定的,我使用功力也只能让地球爆炸时间推迟30年”。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高三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准高三生进入8月份就要开始高三第一轮复习,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一个巩固,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政治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隐性知识明示】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和唯心主义立足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在历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从而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在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这实际上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这可以从知识体系中清晰的看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都是由“世界是”和“世界怎么样”这些世界观决定的)。
【重点理论归纳】1.一个观点:实践的观点。
2.两种意识:①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及发展、矛盾、联系都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②责任意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3.三个标准:①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②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矛盾。
承认联系、发展和矛盾是辩证法,反之是形而上学。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根本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四种方法: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要求)。
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人们总是喜欢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为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
认真分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认识的和社会的根源。
从认识上看,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是错综复杂的。
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因此,人们很难全面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
如若只是依据自身的感性体验而把上述情景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静止起来,就必然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
比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是医学解剖学的诞生。
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是脱离了活生生的生物体而孤立静止存在的图像。
而这些细胞和物质在生物体中活动的状态在显微镜下无从得之,仅仅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存在还具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一般说来,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比较倾向于辩证法。
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变革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观点是同新兴的革命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
处于没落和腐朽阶段的反动阶级或阶层,则比较倾向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把世界凝固化的观点,是同他们妄图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统治长存的愿望相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二)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作为联系,规律同样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系过程中断,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挥作用了。
高考政治常识专题复习(哲学常识)高考政治温习专题:哲学知识第一局部唯物论(一)重要考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迷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的含义,世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开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人的看法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看法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看法对客观事物的开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4.物质和看法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践动身是人们正确看法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基本立足点,从实践动身,树立中国特征社会主义,实事求是。
5.人具有客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扬人的客观能动性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客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考点中要留意的效果1.留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详细形状、以及自然迷信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独一特性是客观真实性,物质的基本属性是运动。
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看法而言的独一特性。
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基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根源是物质,这提醒了世界的来源。
世界的实质是物质,这提醒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实质特征。
物质第一性,是相对看法第二性而言的。
看法是物质的反映,提醒的是物质决议看法。
4.看法的能举措用,首先表如古人的看法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如今看法能反作用客观事物。
前者不排挤看法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时探求,追求真理。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看法促进事物的开展,错误的看法阻碍事物的开展。
5.物质决议看法是一切从实践动身的哲学实际依据。
从实践动身复杂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理想动身,从物质动身,就是路途方针政策和实际与客观存在的理想相分歧。
因此要支持从客观动身。
6.从实践动身要实事求是。
但从实践动身与实事求是又不是同等的。
前者的实际前提是物质决议看法,后者的实际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客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看法论的一致。
人的客观能动性的发扬必需以遵照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犯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必需发扬人的客观能动性。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政治复习:哲学常识①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政治常识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相比,高三政治常识概念多,知识点繁杂琐碎,威力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政治常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常识知识点(一)1、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的本质是什么?答: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
因此,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当然还有社会管理属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国体)2、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什么?答:看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3、什么是民主?答:是相对于专制制度(个人独裁)而言的一种国家制度。
它是指在一定(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因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什么?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所以,民主制国家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既要发展民主,又要加强专政的职能。
5、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是什么?答: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可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既发展人民民主又加强对敌人的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特点与优点? 答:它是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具有广泛性(主体广泛、享有的权利广泛)和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保障)的特点(2)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文明)答:①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一)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高三政治哲学部分复习提纲】高考前要复习好政治,必须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高三政治复习的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体系,知识点很多。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政治哲学部分的复习提纲,希对你有用!高三政治哲学复习要点(一):唯物论(5个)★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1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1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一、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复习基本概念1.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最重要的方面,根据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意识能否反映物质(据此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标准: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最重要方面(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划分。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3. 唯物主义含义(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比较:4. 唯心主义含义(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分类: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思想意识决定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和变化)客观唯心主义(神灵天意决定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和变化)5.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伟大的认识工具。
9.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10.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1.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不同点(含义):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识,叫正确的思想意识。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识,叫错误的思想意识。
共同点: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2.宗教的本质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13.感觉与思维不同点(含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
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相同点: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5.意识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既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反作用,也包括对人自身的调节作用。
16.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17.主观与客观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如理论、观点、法律条文、路线方针政策、规划等。
18.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19.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想”(认识世界)、“做”(改造世界)和精神状态。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20.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姜堰市苏陈中学陈海春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三、复习基本原理1.“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5.“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原理6.“意识的反作用”原理8.“规律的客观性”原理9.“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四、需要掌握的若干问题1.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的问题,揭示的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告诉人们怎样具体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哲学则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揭示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以及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共同规律。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因而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2.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没有物质。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惟一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为什么还说自然界是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从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其实,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了。
而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是人的意识。
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与规律,不会因为人们有意识地对自然物进行改造而消失。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取得的改造自然的成果,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
4.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 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方面的原因:立场不同。
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知识构成不同。
6. 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7.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展开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实际;把握多个事实组成的客观实际的总和;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即:把握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变动性。
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不能凭个人好恶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或者以某种愿望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8. 党的基本路线和国情的关系如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基本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前提条件和立论根据。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在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的活力迅速得到激发,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9. 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10.如何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彻底坚持唯物主义,首先要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其次,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再次,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而且在历史观上也要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
11.什么样的世界观是科学世界观?科学世界观首先要承认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也就是要坚持唯物主义。
科学世界观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阐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科学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上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而且在历史观上也要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做到了以上几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一、主要内容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二、复习基本概念1.联系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