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域不平衡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都让人叹为观止,自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率,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不平衡性1.地域不平衡中国的地域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上。
对比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地区的人均GDP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投资和消费也更多,生活质量更高。
2.产业结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服务业占比率较低,这导致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城乡之间和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平衡。
3.收入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已成为社会矛盾之一。
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不稳定性1. 外部环境风险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性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投资流动变化、贸易摩擦等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过度投资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过度投资。
当投资规模过大,而市场需求不足时,就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和库存压力等问题,从而引发经济风险。
3. 投资效率低下中国的投资效率极低,最近几年来,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
虽然这些项目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投资效益不升反降,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改善。
同时,还需要控制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地区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区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地域间的差异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对策。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和传统产业。
但这些特色和产业分布不均,一些地区依赖传统产业,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的需求。
其次,资源分布和利用不均衡也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天然资源较为丰富,如石油、煤炭等,资源优势带来了相对快速的经济发展。
而其他地区由于资源短缺,无法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导致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经济政策不协调和土地系统失衡也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资方面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导致资源和资本向少数发展较快的地区集中,而其他地区则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为了克服地区发展不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资源整合和合理分配。
政府可以加大对资源贫乏地区的投入,通过引导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这些地区发展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新兴产业。
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传统资源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我们需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政府应该通过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壁垒和限制,鼓励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和通信网络等手段实现。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和财政扶持等政策来吸引外部投资和企业进驻滞后地区,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全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地区发展平衡的努力中。
各地区的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助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各地也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其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能力。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集中,而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3. 收入分配: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二、调控措施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旨在通过消费、投资和减税等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2. 促进创新: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4.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 优化金融体系:中国政府正在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经济薄弱群体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调控措施,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拥有着广袤的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明显,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服务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明显。
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通常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2. 城乡发展差距悬殊。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大,产业基础扎实,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
3. 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之外,内地地区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差异,一些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他中小城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城市之间。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而西部地区山地、沙漠等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政策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比如财政投入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
3. 人口迁徙和城市化。
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过剩和城市化过程。
而西部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人口外流。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在中国这个拥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中,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有些地方的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发展迅速,而有些地区却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
这些显著的区域经济差异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也成为了各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呢?一、历史原因首先,历史原因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体系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种历史原因使得一些地区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无法跟随时代潮流快速发展。
相反,一些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现了较为快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长期的优势。
二、地理原因其次,地理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地形、气候的因素。
像西部、东北这些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气候恶劣等自然因素的存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中国地域辽阔,产品的运输成本也比较高,金融、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造成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不畅、信息传递受阻,也给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政策原因最后,政策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既是倾斜,又是限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对一些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国家对这些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大,对产业政策也更加倾斜,政策利好诱人入住。
这样的地区还普遍享受着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金融优惠等惠企政策。
而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则受政策“一衣带水”的制约,难以融入到高速发展的全国经济大环境中。
综上所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
历史、地理、政策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城乡差距依然存在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仍然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联系与交流,吸引外来投资支持农业乡村经济发展。
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区域经济长期面临的问题,东部地区发展更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通过加大政府有效引导,出台更为明确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措施,大力扶持并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区域均衡。
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对能源和资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实施资源配置优化、节约和环保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推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能力较差中国的创新能力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弱,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一些创新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资源,提高我国的技术含量与品牌价值,加快产业升级。
五、城市群规模小我国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的群体规模仍然较小,这一问题需要积极推动城市的扩容和建设,形成更为强大和连贯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上5个问题,都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政府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改进。
五个案例分析一、深圳发展模式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通过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圳产业的多元化。
除了深圳率先规划出了国际高科技产业区等重点投资领域,深圳积极主动地吸引全球通过政策和制度的优惠对深圳进行投资的企业。
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层层关系中的分工和多元化经营,深圳迎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
二、北京江苏案例两地因基础设施、人员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两地在互补发展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升。
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现象称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本文将就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与评价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存在1.地域差异中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和开发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优质的服务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信息、人才等资源,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显著;而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则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导致资源短缺、市场疏于发展,不具备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2.政策引导不均政府的政策在短时间内会对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一政策引导的不均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优惠措施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资金支持,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企业引进投资和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但也会使得其他地区面临市场压力过大、资源枯竭等问题。
3.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各不相同,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拥有特别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得其具备了发展特定产业的条件,如东北的重工业,福建的电子制造业,广东的电器家电行业等。
但是,这样不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收益和市场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地区经济差距也会逐渐拉大。
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1.资源倾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资源倾斜,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发达地区大量输出资金、技术和人才,而相应地,欠发达地区则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经济困境”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影响的地区难以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实现快速发展,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2.市场与消费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水平,尤其是消费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其原因引言: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其中的广度和深度。
一、地域差异的表现地域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增长较快,人均收入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和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较低。
二、地域差异的原因1.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港口和交通条件,便于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
而中西部地区地势较为复杂,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对沿海地区的特殊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内资企业。
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这些政策支持,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这些人力资源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教育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人力资源的供给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4. 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因素也对地域差异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沿海地区在近代历史中曾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而中西部地区则受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
三、地域差异的影响地域差异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域差异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其次,地域差异也影响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域不平衡性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角度向巧玲(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体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直比较突出。
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这样的地域间的不平衡,也体现了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平衡。
化解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在坚持适度不平衡和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上,走内外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地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对中部潜在经济发展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开发,实现东部与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地域板块的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关键词:地域经济平衡性发展差距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7.02.07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地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在中国地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不能过度地追求均衡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一)各地域间的不平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是衡量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0%,为551590亿元。
其中东部地区投资为23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2%,具有十分鲜明的优势;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5.2%,占全国的26%;西部地区投资增长8.7%,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7%;东北地区投资比上年下降11.1%,仅占全国的7.3%。
这是中国地域之间差距的最明显反映。
2015年,中国外贸交易随着传统出口产业的下降,出现了进出口双双降低的新常态现象,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达到300931亿元,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
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甲为广东、山东、江苏,均属于东部地域板块的省份,排名靠前的多为东、中部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地域间的不平衡性问题仍十分尖锐。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中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表1的数据反映出GDP总量前10位的省市有5个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有1个,中部地区有3个,西部地区仅仅1个。
而排名后10位的省份仅西部地区就占6个,东北地区2个,东部和中部地区各占1个。
此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2015年东北地区实际GDP增速远低于其他地区,经济集体滑落;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也十分艰难。
经济发展出现强者越强的效应。
(二)各地域内的不平衡在同一地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首要表现是城乡之间的发展极度不平衡,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最形象的体现,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1]自1978~2015年间,以各省市区为单位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36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所得收入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数值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基尼系数就已超过0.4,即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随后基尼系数逐年攀升,数值多在0.47~0.49之间,2008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491的顶峰。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与落实,提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2](PP57~58)到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降为0.462,即使这是2008年以来官方公布数据的最低值,也远高于发达国家。
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性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落后的农村像非洲,发达的城市像欧洲”是对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真实比喻。
同一地域内各市县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经济发展地域内不平衡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含于中国东部地域板块之中,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地区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但江苏省内各市县的经济发展又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为苏南和苏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可以说是中国地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典型表现。
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是苏南地区的五大城市,从表2可以看出,GDP总量前三名都在苏南地区,远远领先于其他苏北城市,其中常州和镇江虽然GDP总量不占优势,但由于常住人口较少,所以人均GDP完全超过其他苏北城市。
可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域内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在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条件因素自然条件是影响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原因。
自然条件通常包含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具体是指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及生物、矿产、海洋、森林、水利等资源。
[3]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向。
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下,自然条件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多为平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产品、海盐、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港口众多,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对外贸易,更容易与外界合作与交流,潜在的发展机会也较多,使得沿海区域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因此中国的经济重心也一直在国家版图中相对偏东的位置。
东北地区虽多为平原和高原地形、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纬度位置高,气候寒表22015年江苏省各市GDP总量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编制城市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徐州常州盐城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GDP总量(亿元)14504.079720.778518.266148.405319.885273.204213.004016.843655.533502.482745.092160.642110.00GDP排名12345678910111213地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辽宁青海宁夏海南甘肃新疆贵州山西云南吉林黑龙江GDP总量(亿元)72812.5570116.463002.34288637010.2530103.129806.129550.1929047.2287002417.052911.773702.86790.329324.810502.5612802.5813717.8814274.1115083.7实际GDP增速8%8.5%8%8%8.3%7.9%6.8%8.9%8.6%3%8.2%8%7.8%8.1%8.8%10.7%3.1%8.7%6.5%5.7%表12015年中国GDP总量最高与最低十位省市及实际GDP增速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数据编制37冷,地广人稀,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一定制约,相比之下,自然环境相对一般。
中、西部地区以沙漠、高山、高原为主,尤其是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地域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受交通条件制约,对外交流较少,比较闭塞,导致外界信息的不畅通,逐渐拉开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成为中国地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
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就使得不同的地域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经济,而不同的地域经济布局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从整体上来看,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地域空间结构,地理位置相近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更容易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带、经济圈和经济网络。
[4](PP209~215)自然条件优越的东部地区,又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东部地区之间逐渐形成城市群,协调分配资源和利用多方优势,使得经济越强的城市地域结合的越紧密,强强联合,中国地域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二)区位因素海运作为主要的交通通道,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突出的地位。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对外经济交流的前沿阵地。
早在明朝初期,就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对促进中国与沿海各国经济交流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出色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得东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比较强大。
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比较闭塞,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交通不便,难以引进外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都不强,这导致外商的直接投资在中国地域分布的严重不平衡,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带动东部地区各地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不具有区位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经济绩效相对较差,经济发展趋于缓慢。
[5]另外,由于区位因素高度作用,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出口份额差异巨大。
中国东部地区的出口份额达到85%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地域,极大地推动了东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其他地域出口份额小,效率低,对地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三)政策因素政策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资源,它为其他能力要素的聚合作用创造了现实环境,对地域能力的提升和结构演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国家经济制度对地域能力形成及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影响。
国家对各地域的经济政策制定虽然是从全局出发来考虑,但从来不是在地域中平衡推进的。
首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发展战略由过去追求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转向为非均衡发展。
全国能力提升的重点被确定为东部沿海地区,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为本来能力就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后发展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失去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地区能力提升和地区能力结构改善明显受到了影响。
其次,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中,东部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对外开放的重点,这对东部与其他地域的能力尤其是开放能力的差距扩大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到设立14个开放城市,又陆续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接着,1988年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沿海经济开发区。
这些重大的区域倾斜政策吸引了其他地域的人流、物流和资本流向东部地区集聚,其经济能力快速提升。
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才设立了沿边开放城市和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中西部地区才进行沿江开放和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这些对外开放政策对地域能力的提升和能力结构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东北地区和中西部的开放仍有许多制约因素,这种地域的对外开放具有实质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持续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