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B卷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8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风暖。
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xūn,人家院墙上,安睡了一冬的枝枝条条,开始醒过来,身上爬满了绿。
是蔷薇。
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
用不了多久,就是满墙的绿意婆娑。
路边树上的鸟,啁jiū出一派的明媚。
我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茸茸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的小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
自名得意得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xūn jiū________微________啁________野鹦鹉(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绿意婆娑”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答案】(1)醺;啾;yīng(2)自名得意;自鸣得意(3)枝条随风舞动(4)拟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字音。
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汉字、拼音即可。
注意“醺”字的写法。
(2)本题考查查找并修改错字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文字,逐字分析,重点关注同音字或形近字,找到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并改正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语段,分析语境,即可作答。
“绿意婆娑”在文中的意思是枝条随风舞动。
(4)本题考查修辞方法。
把“枝枝条条”当成人来写,“身上爬满了绿”生动的描写了初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点评】(1)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
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字形的掌握。
书写时掌握常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与笔画笔顺,并熟练掌握书写规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注音时“鹦”是后鼻音。
(2)注意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
江苏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II )卷一、单选题 (共48题;共96分)1. (2分)“啊!黄河!”这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 . 这是诗人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 . 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 .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2. (2分)下列句子没有形成对偶关系的一项是()A . 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B .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朝晖。
C . 晚风轻唱甜蜜歌,轻骑踏月不忍归。
D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 (2分)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例句: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A . 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B . 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C . 人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D . ……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4. (2分)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 . 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 .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 . 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5. (2分)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①_____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②__________;家庭suǒ屑便往往③__________。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zhù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滢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里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情郁 ________于中suǒ________屑举zhù________(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将“触他之怒”“触目伤怀”“发之于外”分别填入文中横线上。
(4)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答案】(1)yù;琐;箸(2)晶滢;晶莹(3)①触目伤怀;②发之于外;③触他之怒(4)对比【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读音和字形。
“郁”的读音是“yù”,“suǒ”对应的汉字是“琐”,“zhù”对应汉字是“箸”。
(2)本题考查错别字修改。
“在晶滢的泪光中”一句中“晶滢”有误,应该写作“晶莹”。
(3)第①空,父亲因为老境却如此颓唐,这些处境让他十分伤感,选用“触目伤怀”。
第②空,父亲内心郁闷,因此需要发泄出来,选用“发之于外”。
第③空,这里是家庭琐事让父亲内心生气,选用“触他之怒”。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通过父亲年轻时与年老时的处境对比。
例如,“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父亲是坚强而能干的。
初中中考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踏进苏州小巷,会感觉一种静,一种深入骨髓的静。
比起其它城市,苏州显然少了一份浮燥之气,多了几份清幽之气。
这清幽之气就来自苏州小巷,来自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板,来自小巷里简洁的石库门,来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民宅,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飘逸而出的,或从明清青花瓷里盘旋而至的,或从古城庭院深深的园林里散发出来的。
在茫茫夜间,看月光下古苏城,粉墙黛瓦,千家灯火汇成古城的温馨。
选一处风景,依山傍水,草长莺飞,居陋室而吾心不陋。
择一城终老,宜人气灵,坐谈杯盏,享年华而吾心不华。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骨髓温馨(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________和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suǐ;xīn(2)浮燥;浮躁(3)排比;引用【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注意“燥”不要写成“躁”。
对于常用修辞手法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运用。
故答案为:( 1) suǐ; xīn(2)浮燥;浮躁( 3)排比;引用【点评】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字读音相同,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
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青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而各题。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1)此选段中有一个错字是________,正确的书写是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是作者改定稿,原稿是“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请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谈谈修改后的好在哪里?(3)语段中的“实在标致极了”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1)熳;漫(2)修改后的改定稿,为“清国留学生”加上了定语“成群结队”,“成群结队”具有讽刺的作用,表达了对留学生的不明事故,愚昧无知的讽刺。
(3)反语。
题目中本意是表达自己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这里故意用“标致”一词,有嘲弄、讽刺的意思,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不失力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
(2)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先分析原句子与改动句子的区别,很明显是改动的句子加上了“成群结队”一词,然后分析“成群结队”一词是对清国留学生的愚昧无知的讽刺。
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表达出作者内心对东京的失望。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先确定本句修辞手法,“标致”是形容人容貌出色,这里形容“清国留学生”很显然是反语。
有嘲弄、讽刺的意味。
然后运用反语的作用(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那像是滑抡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chóu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干皱 ________ 更胜一chóu ________ 篡 ________ 夺(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划线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 。
(4)“窃窃自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5)上述选段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被誉为“________”。
这部作品中,________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________凶猛如恶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答案】(1)zhòu;筹;cuàn(2)滑抡;滑轮(3)拟人(4)指蝈蝈在绿叶丛中悄声鸣叫(5)《昆虫记》;昆虫的史诗;水蛛;螳螂【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作答时注意“皱”应该读四声;“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筹”的偏旁不要写错;“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篡”应该读cuàn。
(2)“滑轮”是简单机械的一种,是装在架子上的周缘有槽的轮子,能穿上绳子或链条,多用来提起重物。
“轮”应该是车字旁。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专题训练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是()A.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B.可是,这能全怪我吗?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他和他爸爸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2.《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班级黑板报有一个根据名家作品对对子的内容。
现在请你根据所给的周敦颐《爱莲说》有关的上联,请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上联:周敦颐独爱莲花说品格高洁下联:_____A.刘禹锡谪居陋室铭德行馨香B.毛泽东纵观古今数风流人物C.陶渊明偶得桃源叹古今变迁D.苏东坡夜游承天遣闲情逸致3.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②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
③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
④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⑤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
⑥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君王要举行野宴呢?⑦何必把每个角落都布置得这样豪华雅致?⑧让走过的人都不免自觉寒酸了。
——张晓风《魔季》A.第①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清瘦”来形容去秋时的“山容”,突出表现去秋时节山上草木枯萎、萧条的景象;以“海”来喻芦花之盛、之茂、之广。
B.第②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山色彩缤纷的特点。
C.第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调”“斟”等词语突出表现初春天气的温和。
D.第⑦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阳光照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4.选出和“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也在睡觉。
中考语文精选真题试卷9.修辞分类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修辞【·安徽】1.九年级某班以“我是合格地小公民”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普法活动我宣传活动中,班级进行《环保法》普法宣传,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地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答案】示例一:《环保法》,美好家园地守护神。
示例二:增强环保法律意识,守卫人类美好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
解答本题,要紧扣题目地要求:使用比喻或对偶地修辞,此外还要紧扣“《环保法》普法宣传”这一主题。
字数虽然没有明确限制,但宣传语宜简短,最好不超过20字。
【·江苏南京】请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地初中校园。
(不得透露所在学校地真实信息)【答案】示例:我们地校园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地能力。
题干中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来描写,常见地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思考下自己地校园更适合运用地比喻种类,按照本体、喻体、比喻词地格式写出即可。
此题地答案很宽泛,只要符合题意都是正确地。
切记括号里提示地要求。
【·山东枣庄】选段中画横线地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美得声音。
它地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地天空地烘托下像一道灿烂地银光在闪闪辉耀。
【答案】拟人比喻通感【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地辨析。
首先明确各种修辞手法地特点:比喻,根据事物地相似点,用具体地、浅显、熟知地事物来说明抽象地、深奥地、生疏地事物,即打比方。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地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地词来描写物。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地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地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地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地一种修辞格。
然后根据特征进行辨析。
本句描写地对象为“夜莺”,“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此处当成人来写,因此修辞为“拟人”;“它地歌声”“像一道灿烂地银光”,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同时又用视觉来形容听觉,故修辞为“比喻”“通感”。
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修辞手法及运用答案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记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
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
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
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
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炫目________ jiǎo洁________ 澄明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________;“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xuàn;皎;chénɡ(2)不记其数;不计其数(3)集中,专一;白绢(4)排比;拟人【解析】【分析】(1)按照要求给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本题考查的是字形,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汉字的纠错。
(3)切记通读全文,依据情景总结意思。
(4)从文中找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准确写出来即可。
【点评】平时多注意积累基础性知识。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
那些曾经的慢时光墨迹慢慢蜕去了。
从前那种品一杯香míng读一封信的时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中央电视台《信中国》节目,选取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书信,通过读信以及讲述书信背后的故事,传递出书信的精神力量。
书信,似春风带给我们温暖;书信,似甘lín滋润我们心田;___________。
亲爱的同学,闲遐的时候,给你的亲人、师长或朋友写封信吧!(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答案】 B【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字帖(本体)比作小国旗(喻体)。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
C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何首乌根(本体)比作人形(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本体)比作明灯(喻体)。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涨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 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qiòng沉淀仙露________浆(2)选文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diàn;琼(2)涨满;张满(3)比喻【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在,注意“淀”不要读成“dìng”,“琼”不要写成“掠”等形近字。
江苏省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B卷一、单选题 (共48题;共96分)1. (2分)“啊!黄河!”这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 . 这是诗人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 . 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 .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2. (2分)选出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例句: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A . 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B . 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C . 人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D . ……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3. (2分)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 . 若脱笼之鹄B .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 .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 .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4. (2分)判断下面句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句()。
A . 饥饿的疼痛是剧烈的,它一阵一阵地发作,好像在啃他胃,疼得他不能把思想集中在去狄斯河必经的路上。
B . 最后,到了漫漫的暮色袭来的时候,他才发现一个水坑里有一条独一无二的像鲦鱼般的小鱼。
C . 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
D . 这是一匹病狼,它的那双尖耳朵并不像别的狼那样竖得笔挺,眼睛也昏暗无光,布满血丝。
5. (2分) (2017九上·宝应月考)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理性上网。
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B . 步履轻盈披星戴月敬畏生命辛勤耕耘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 . 那种故乡的湿雪浸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又留在了当代作家黄蓓佳的文字和心里。
解说:“湿雪留在文字和心里”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D .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解说:这句话有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6. (2分)下列句子只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是()A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7. (2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 . 比喻对偶夸张B . 对偶夸张拟人C . 夸张拟人借代D . 借代比喻对偶8. (2分)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比喻)B .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引用)C .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对偶)D .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拟人)9. (2分)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①卡车,你怎么跑得缓慢了?快些吧,快些吧,快把我们送到青海湖边去吧。
②看看吧!青海湖在草原上,闪着碧绿的光彩。
她微微地荡漾着,闪动着,好像草原上立起了一张碧绿的竖琴。
那一个接一个的纤细的波纹,不就是竖琴上的弦丝吗?伴随着微风,我们仿佛听到了阵阵悦耳的琴声。
③看看吧!青海湖脚立在草原上,扬头吻着蔚蓝的天,显出一种多么豪放美丽的风姿。
她好像伸出了强大的手臂,一只手托起蓝天、白云、高山;一只手牵着草原和牛儿、马儿、羊儿。
千百年来,在她的胸怀里,抚育了多少子孙后代,多少英雄儿女?草原多么葱绿,牲灵多么健美。
青海湖,母亲般的青海湖呵!A . 第①段中的“快些吧,快些吧,快把我们送到青海湖边去吧”,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烈表达了“我”希望尽快到达青海湖的迫切心情。
B . 第②段中把“青海湖”比喻成“一张碧绿的竖琴”,形象地写出了青海湖绿波荡漾的美丽形态,抒发了“我”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C . 第③段中“青海湖脚立在草原上,扬头吻着蔚蓝的天”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了青海湖豪放美丽的风姿。
D . 第③段中“草原多么葱绿,牲灵多么健美”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工整,深情地赞美了草原宽广博大的胸怀。
10. (2分) (2018七下·句容月考) 下列判断修辞手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②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A . 比喻拟人反复对偶B . 比喻拟人互文对偶C . 拟人比喻互文对偶D . 比喻拟人排比比喻11.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抒怀,写成此文。
B . 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 . 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 .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2. (2分)下列句子中有一项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项不同,请指出()A .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B .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 .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D .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13. (2分)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B .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C .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 .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14. (2分)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 . 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 .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5. (2分)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___①____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____②___孔乙己到店,____③___可以笑几声,____④___至今还记得。
A . 又只要就所以B . 也只有才所以C . 也只要就于是D . 又只有才于是16. (2分)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 .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17. (2分)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比喻拟人)B .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借代)C .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对比)D .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对偶)18. (2分)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A . 月照窗前竹B . 白鹭忽飞来C . 聊寄一枝春D . 月出钓船稀19. (2分)夸张的巧用,是《七律·长征》显著特点之一。
“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
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A . 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B . 这山好像比那山高C . 这山要把天刺破了D . 这山像个大葫芦20. (2分)下列对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②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③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④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A . 比喻引用描写比较B . 拟人描写比喻反语C . 拟人比喻描写反问D . 比喻反语比喻反问21. (2分)下列诗句中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拟人)B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对偶、夸张)C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对偶)D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反问)22. (2分)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A . 暗喻对比和夸张借喻对偶B . 借喻对偶和夸张借代互文C . 借代对比和对偶拟人互文D . 暗喻对偶和拟人借代对偶23. (2分)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时,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当刚钻出地面的麦苗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时,我们知道冬天来了!在冬季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家人们亲切地聚集一堂,围炉而坐,有足够的时间聊天、看电视,从容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A . 选段中把“阳光”比喻成“璀璨的钻石”,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明亮耀眼。
B . 选段中把“麦苗”拟人化,用它们“躲在厚厚的雪层下面安适地微笑”一句,形象地写出了麦苗在冬雪的保护下,安静而舒适地生长的样子。
C . 选段中运用“当……时”的排比句式,语气连贯地写出各种景物的变化,表明了冬天到来时的美好情状。
D . “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乐事吗?”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语气强烈地写出了家人们围炉而坐,欢度冬夜时那发自内心的快乐。
24. (2分)选出对下列句子所用修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问)B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C . 大自然已到处发出紧急警号。
(夸张)D . 东北虎特别喜欢跟在一群野猪后面走,当地人称它为野猪倌……(比喻)25. (2分)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误的是()。
A . 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