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继承制度-本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27
《我国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财富的增加,遗产继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我国,限定继承规则作为保障遗产分配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限定继承规则概述限定继承规则,是指在继承遗产时,继承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范围进行继承,以保障遗产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具体而言,限定继承规则包括继承顺序、继承份额、继承权的丧失与恢复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家庭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尽管限定继承规则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在实际适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条款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关于限定继承规则的法律条款还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争议。
例如,关于继承份额的计算方法、遗产价值评估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给法院判决带来困难。
(二)执行难度大限定继承规则的执行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家庭关系和多元利益诉求时。
例如,在处理亲子关系、配偶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等复杂家庭关系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继承公平成为一个难题。
此外,由于遗产价值评估和继承人意愿的多样性,使得执行过程更加复杂。
(三)司法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限定继承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矛盾和冲突频发。
例如,在处理遗嘱与法定继承的冲突时,法院判决往往存在差异。
此外,在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对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也存在差异。
四、解决对策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与建议:(一)完善法律规定应进一步明确限定继承规则的法律条款,为实际操作提供明确依据。
例如,可以明确规定继承份额的计算方法、遗产价值评估的具体程序等。
同时,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条文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限定继承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继承规则是保障家庭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之一。
其中,限定继承规则对于解决财产继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限定继承规则概述限定继承规则是指,在继承过程中,继承人仅能继承被继承人遗留的财产范围内的份额,超出部分不承担责任。
这一规则主要基于公平原则,旨在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防止因过度继承而导致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限定继承规则在我国《继承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对于保障家庭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一)适用范围不明确目前,我国限定继承规则在适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例如,对于被继承人遗留的财产如何界定、如何计算继承人应继承的份额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容易产生司法不公。
(二)与现实需求不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财产形式和财产关系日益复杂。
限定继承规则在某些情况下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例如,在家庭共同财产中,往往存在共有财产、债务等问题,限定继承规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遗嘱继承、遗赠等,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执行难度大限定继承规则的执行需要涉及到财产评估、债务清算等多个环节。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财产评估和债务清算机制,导致限定继承规则的执行难度较大。
此外,由于继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也增加了执行难度。
四、解决对策(一)明确适用范围为解决限定继承规则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界定标准和继承人应继承份额的计算方法。
同时,加强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的发布,为法官提供明确的裁判依据。
(二)适应现实需求针对限定继承规则与现实需求不符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
中国继承制度史范文在中国古代社会,继承制度通常是以男子继承为主,即家族的权产和地位由最年长的男性子孙继承。
这种制度被称为“男尊女卑”的家族继承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儿子继承父亲的财产和权力,母亲和姐妹则在继承权权益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没有儿子,女儿有时会被视为“儿子”的代替者,并继承父亲的财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例如,宋朝的科举制度为社会的一些人提供了一种通过学习和考试来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在其中一种程度上,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仅通过继承家族财产和权力来获取社会地位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明清时期,继承制度进一步发展。
明朝的《明律》规定了继承问题,继承权的优先顺序按子嗣、孙子嗣,以及孝子、忠孙等有关亲属的顺序继承。
在长子继承血统和财产的同时,次子则可以从事政府工作。
明朝的继承制度还允许父亲分割财产给予子女,尽管这是有限制的。
此外,无子嗣的男性可以通过收养儿子或确定儿子身份的方式来延续家族血脉。
清朝对继承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和修正。
《大清律例》规定,子女可以继承父母财产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最长寿的儿子。
此外,清朝还规定了一套详细的继承程序,包括有关遗嘱的制定和公证,以及亲属之间的协商和分割财产的具体办法。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继承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的民法允许遗嘱继承,并增加了对妇女继承权益的保护。
此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和再分配政策,实现了对土地和财产的重新分配,打破了世袭贵族地主的大规模继承和集中扩张。
在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继承制度继续发生变化。
根据现行法律,继承问题主要由个人自愿和立遗嘱来解决。
同时,法律对继承的程序和机构进行了规范,确保了公正和公平。
总的来说,中国的继承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从最初的男子继承制度,到逐渐改变的明清时期制度,再到现代的自主与立遗嘱相结合,中国的继承制度在逐步和完善。
《我国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继承规则是保障家庭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财产的增加,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限定继承规则概述限定继承规则是指在继承过程中,对继承人的继承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以保障被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和家庭财产的合理分配。
我国限定继承规则主要包括继承顺序、继承份额、遗嘱的效力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家庭财产的合理分配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三、限定继承规则的适用问题(一)法律意识淡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部分群众对限定继承规则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在继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继承人未按照法律规定办理继承手续,或者未及时向法院申请认定遗嘱效力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家庭财产的合理分配,还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的升级。
(二)继承份额不明确在限定继承规则中,对于继承份额的规定并不十分明确。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继承人之间往往会出现争议和纠纷。
例如,对于被继承人的财产如何进行分割、如何确定各继承人之间的份额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三)遗嘱效力认定困难在限定继承规则中,遗嘱的效力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遗嘱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遗嘱效力的认定困难。
这给继承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不便。
四、原因分析(一)法律宣传不足由于法律宣传不足,部分群众对限定继承规则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
这使得在继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家庭矛盾的升级。
(二)法律规定不够完善限定继承规则的法律规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例如,对于继承份额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争议和纠纷。
此外,对于遗嘱效力的认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建议和对策(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为了解决限定继承规则适用中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摘要民法平等、自愿、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对我国现行继承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行《继承法》已与因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需求不相符,完善法定继承制度是我国民法典草案继承编编纂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继承编草案的修改应秉承保护自然人财产权的理念,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予以修改。
本文首先论述了法定继承制度,其次对如何适当扩大法定继承范围进行了探讨,最后将学界关于法定继承顺序的意见进行了整理,阐释了完善法定继承的途径,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法定继承;继承范围;继承顺序;酌情分遗产请求权人绪论随着全球经济指数上升,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公民间经济活动频繁使得私有财产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已不再符合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和公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民法典草案[1]将继承模块单独列为一编——继承编草案[2],可见其地位的不可或缺性。
在立法机关第一次审议后,民法典草案于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尽管其内容上有所改进,但仍不够完整、完善。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发现,现行《继承法》即1985年《继承法》基于物质条件贫乏、遗产继承问题不显著的计划经济基础建立,存在与时代脱节的问题。
现行继承制度因设计简单,在司法实践中并未显露弊端,致使司法工作者误认为现行继承制度无纰漏,从而认为不用进行修改或是只需少量进行变更而非大范围变化。
继承编的修订应基于平等、自愿、尊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的原则,结合现行继承制度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使民众能积极参与它的修订工作。
第1章关于法定继承1.1法定继承是什么继承开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逝者生前立有遗嘱的,继承人受其事先立好[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分则各编(草案)》简称为“民法典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分则各编(草案)》第一次审议稿中的继承编,简称为“继承编草案”;本草案的其他版本,则加括号表示,如:“(征求意见稿)”。
的遗嘱所影响来决定是否有资格参与遗嘱继承;逝者生前未立遗嘱或所立遗嘱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则转为法定继承。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遗产继承问题日益凸显。
遗产继承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维护家庭关系、保护遗产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遗产继承公证的背景、重要性、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遗产继承公证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引言遗产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对遗产继承的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证明并出具公证书的行为。
在我国,遗产继承公证是维护家庭关系、保护遗产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遗产继承问题日益复杂,遗产继承公证在现代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遗产继承公证的背景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遗产继承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财产不断积累。
与此同时,遗产继承问题也逐渐凸显,遗产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层出不穷。
2.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遗产继承公证需求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法律法规在遗产继承方面不断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遗产继承公证需求不断增加。
3. 公证机构职能拓展,遗产继承公证成为重要业务近年来,我国公证机构在继承、遗嘱、赠与等领域的业务不断拓展,遗产继承公证成为公证机构的重要业务之一。
三、遗产继承公证的重要性1. 维护家庭关系,化解家庭矛盾遗产继承公证有助于明确遗产继承关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合法权益,化解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2. 保护遗产权益,减少遗产纠纷遗产继承公证对遗产继承的法律关系进行审查、证明,有助于防止非法继承、篡改遗嘱等行为,保护遗产权益,减少遗产纠纷。
3. 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遗产继承公证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因遗产继承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秩序。
四、遗产继承公证的实施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遗产继承公证的范围和程序针对遗产继承公证中出现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遗产继承公证的范围和程序,为公证机构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国继承制度史范文中国的继承制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那个时候,继承权通常是由长子继承,被称为“长子继承制”。
这种制度认为长子有责任继承父亲的家产和家族地位,以确保家族的延续和稳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长子的素质和能力可能并不总是适合继承权的承担,而其他子女的才能被浪费。
在汉代,继承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时,虽然长子继承的原则还是存在的,但是其他子女也有机会获得一些家产。
这是因为汉武帝实行了“幼主政策”,即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叔叔会管理国家事务,并且在他长大成人后,这些叔叔的子女有机会继承一部分国家的财富。
这种制度为其他男性子女提供了继承权的机会,但是对于女性子女来说,他们依然没有任何继承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继承制度在唐代发生了一些重大的。
唐代的继承制度被称为“平均继承制”,即将家产平均分配给所有子女。
这是因为唐代政府认为,家产是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创造的,应该被平均分配给所有人,而不仅仅是长子。
这种制度有助于减少家族的不和和不公平现象,并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然而,宋代对继承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宋代的继承制度被称为“男子继承制”,即只有男性子女可以继承财产。
这是因为宋朝认为只有男性可以延续家族的香火,并且男性更有能力管理家族财产。
这种制度导致女性子女没有继承的权利,即使她们是长子。
这种制度反映了当时对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的看法。
到了明清时期,继承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的继承制度仍然是男子继承制,但女性子女有机会继承财产,特别是在没有合适的男性继承者时。
而清代的继承制度则更加强调家族和家庭的延续。
根据清代的法律,家族财产应由家族所有成员共同管理,并由长子负责管理。
这种制度旨在保护家族的利益和家族的团结。
总的来说,中国的继承制度历史经历了很多变革。
从先秦时期的长子继承制,到汉代的幼主政策,再到唐宋的平均继承制和男子继承制,最后到明清的男子继承制和家族管理制度,可以看出中国的继承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法律和政策的影响,并逐渐向着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论我国代位继承制度提要代位继承是继承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古罗马市民法中,就有有关规定,现今各国法律,除苏俄外,大多都有此制。
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对代位继承的有关规定,谈谈对我国代位继承制度的一些看法。
一、代位继承概述代位继承又称间接继承,是指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继承时,由继承人的直系血亲卑亲属代为取得其应继份额的一种制度。
这项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它一直是法定继承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代位继承制度始于罗马法中的按支继承。
在我国,代位继承是指在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其应继份额的法律制度。
(一)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
关于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大体有两种立法例。
1、代位继承发生的原因,仅以被代位人于继承开始时死亡为限。
如《法国民法典》规定:“代位继承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其效果是使代位继承人取代被代位人的地位、亲等与权利。
”不论被继承人的现有子女与先于被继承人去世的该人的子女留下的直系卑血亲是否具有相同的权利,也不论由于被继承人的所有子女都先于该人去世,而这些子女留下的直系卑血亲等是否相同,所有情况,代位继承均允许。
我国继承法也属于此种类型。
2、代位继承发生的原因,不限于被代位人的死亡,继承的拒绝、继承权的丧失及依契约为继承的放弃均可为代位继承。
如《日本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继承开始前死亡、或因符合第八百九十一条规定、或因废除而丧失其继承权时,其子女代位其成为继承人。
”被继承人未有任何遗嘱,且继承人中一人抛弃继承权的,其应继份按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前死亡的情形处理。
(二)被代位人的范围。
被继承人的尊亲属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不发生代位继承,此为各国立法的通例。
但在代位继承是否限于直系血亲卑亲属,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大体上有两种类型:1、被代位人仅限于直系血亲,又分为直系卑血亲和直系尊血亲。
前者如我国《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姓名:司明学号:12009241213院系:经管学院班级:10春季班[摘要]法定继承制度是我国财产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继承法》实施二十多年,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继承关系的需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法定制度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针对我国法定继承制度中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代位继承等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立法建议,以供我国立法机关参考。
[关键字]法定继承代位继承固有权说[正文]一.法定继承制度概述法定继承制度,是指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继承的顺序、集成的遗产份额以及遗产的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项法律制度。
法定继承制度是相对于遗嘱继承而言的,它反映了法律对于财产继承的直接调整。
二.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现状目前,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已被我国立法机关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继承法》正在修改,以便被进一步补充、完善后纳入民法典之中。
我们认为,我国1985年《继承法》实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其总体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其对我国继承法律关系的调整,功不可没。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下,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有财产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继承法》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求,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法律调整的要求,修改《继承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针对我国法定继承制度中继承人的范围与顺序、代位继承等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修改完善有所助益。
三.我国法定继承人范围立法规定之不足与完善我国法定继承人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可依法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人。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指依据继承法的规定享有法定继承权的人的范围。
它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不可随意变更。
世界各国立法在确定继承人的范围大小是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国家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的较宽,也有的国家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的较窄。
第1篇摘要:继承公证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家庭关系、保障遗产继承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继承公证的概念、作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继承公证的完善路径,以期为我国继承公证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法对继承行为进行证明,确认继承人身份、继承份额、遗产范围等事项的法律行为。
在我国,继承公证是继承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家庭关系、保障遗产继承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继承纠纷日益增多,继承公证在解决继承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继承公证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
二、继承公证的作用1. 维护家庭关系继承公证有助于明确继承人身份,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关系。
通过公证,可以避免因继承纠纷导致的家庭矛盾,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2. 保障遗产继承秩序继承公证有利于规范遗产继承行为,保障遗产继承秩序。
公证机构在办理继承公证过程中,对继承人的身份、继承份额、遗产范围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继承行为的合法性、真实性。
3. 提高继承效率继承公证有助于简化继承手续,提高继承效率。
相较于诉讼程序,继承公证程序简便、快捷,能够有效缩短继承周期,减轻当事人负担。
4. 降低继承纠纷发生率继承公证有助于预防继承纠纷,降低纠纷发生率。
公证机构在办理继承公证过程中,对继承行为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避免纠纷发生。
5. 维护社会稳定继承公证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规范遗产继承行为,保障继承人合法权益,有助于减少因继承纠纷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继承公证的现状及问题1. 现状近年来,我国继承公证制度逐步完善,公证机构在办理继承公证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然而,在继承公证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 问题(1)继承公证法律依据不足。
目录第1章法定继承概述 (1)1.1 法定继承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1)1.2 法定继承的特征 (2)1.3 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 (3)第2章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4)2.1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4)2.1.1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的含义 (4)2.1.2 世界主要法系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继承法对法定继承人范围的规定 (4)2.1.3 我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人范围的规定 (6)2.2 法定继承顺序 (13)2.2.1 继承顺序的含义 (13)2.2.2 世界主要法系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继承立法对法定继承顺序的规定. 132.2.3 我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顺序的规定 (17)2.3 法定应继份............................................. ..172.3.1 法定应继份的含义 (17)2.3.2 世界主要法系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关于法定应继份的主要规定 (18)2.3.3 我国的法定应继份制度 (20)第3章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21)3.1 代位继承 (21)3.1.1 代位继承的含义 (21)3.1.2 代位继承的依据 (22)3.1.3 我国代位继承的适用条件 (22)3.2 转继承 (24)3.3 转继承与代位继承的区别 (25)第4章我国法定继承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26)4.1 法定继承人范围过窄,应予以扩大 (26)4.2 法定继承顺序不合理,应予以调整 (27)4.2.1 法定继承顺序的重新调整 (28)4.2.2 法定继承顺序的重新调整之依据 (28)14.3 代位继承产生条件太窄,应予以放宽 (31)参考文献 (33)致谢 (35)2第1章法定继承概述1.1 法定继承的概念和历史沿革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条件、继承份额、遗产分配原则及继承程序等项内容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的对称。
由于法定继承主要适用于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所以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的语源来自于罗马法的“succession ab intestate”,该词最初含义是“无遗嘱的继承”。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传统习惯和观念不同,在继承立法上有的以遗嘱继承为主,有的以法定继承为主,前者如罗马法。
在罗马,人们将遗嘱处分视为一项神圣的权利,因此,遗嘱继承是主要继承方式,而法定继承只是特殊情况下的补充。
法定继承制度的立法思想就是以立法来推测死者的意思,使法定继承制度与死者的意愿不谋而合。
而法定继承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遗产继承制度,早在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里已见雏形,在《优士丁尼法典》中被规定地极为详尽,对以后各国的继承制度,尤其是对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①大陆法系现行的法定继承制度大多来源于罗马法。
法国、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定继承现在仍是一项主要的继承方式。
我国也是属于法定继承为主的国家。
在我国历史上,法定继承的历史比遗嘱继承更是悠久,并且法定继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遗嘱继承。
封建的宗法制度直接并且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继承制度地发展。
我国古代从夏朝就有“父死子继”且长子优先的习惯,并逐渐形成身份继承、祭祀继承和财产继承三位一体的宗祧继承这一法定继承制度。
这种法定的宗祧继承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用了三千多年。
我国历史上家族主义十分强大,以家族为本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财产为家庭共有,由家长管理。
家长死后,家产由诸子均分。
子孙是当然的继承人,尊亲属一般不能另立遗嘱来废除子孙的继承权和另设继承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继承法的立法,宗祧继承被废除,确立了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方式。
在1950年的第一部婚姻法中就规定了近亲属间的法定继承权,其后在法律实务中特别重视法定继承。
现行《继承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也对法定继承作了具体规定,形成了我国比较完备的法定继承制度。
然而我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所以,我国的家庭财产继承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以法定继承为主。
②①参见周枬:《罗马法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498页。
②参见孙若军:《继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73页。
11.2 法定继承的特征法定继承作为一种继承方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法定性。
法定继承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继承份额及遗产分配原则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而不是由被继承人决定的。
(二)强行性。
法定继承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属于强行性的法律规范,具有普遍适用的强制性法律效力,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均无权改变或排除其适用。
而遗嘱继承则听任于被继承人的个人意志,被继承人得就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和份额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安排,除法律特别规定外,被继承人有权任意处分自己的财产。
(三)亲属身份性。
法定继承是以特定的亲属身份为前提和基础。
亲属身份权是法定继承的本源,法定继承则是亲属身份权的派生。
①各国法律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继承份额的规定,都是根据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抚养关系。
甚至有的英国学者认为:“无遗嘱继承规则来源于十分流行的家庭概念,并且它可以说是家庭法的附录”②从本质上讲,法定继承关系是具有身份性质的财产关系。
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依据的就是婚姻法对血亲关系远近的划分,与被继承人没有血亲关系和血缘关系较远的亲属一般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而通过遗嘱分配遗产与人身关系的联系,就不是这样密切。
遗嘱人可以将遗产给予与其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也可以给予国家或社会组织。
(四)补充限制性。
法定继承是遗嘱继承的补充。
法定继承虽作为重要的继承方式,但只适用于无遗嘱继承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所以,就其法律效力而言,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同时,法定继承又限制着遗嘱继承的适用范围。
依据我国继承法,遗嘱人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遗嘱继承人,并且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否则将导致该部分遗嘱无效。
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丧失继承权或遗嘱继承人死亡的,不适用于遗嘱继承,而是依法复归为法定继承。
1.3 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虽然各国的继承法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遗嘱继承的优先于法定继承即“遗嘱在先原则”却是各国立法的通例。
继承开始后,应优先适用遗嘱继承,无遗嘱或遗嘱无效时,才按照法定继承方式进行继承。
我国《继承法》也持同样的观点,其中第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①参见张贤钰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法律出版社,1999,第270页。
②参见[英]F·H·劳森、B·拉登著,施天涛等译:《财产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207页。
2理。
”据此可以看出,遗赠扶养协议优先于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又优先于法定继承。
根据《继承法》第27条和有关规定,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是:(一)被继承人未订立遗赠扶养协议或订立的遗赠扶养协议无效的;(二)被继承人未立遗嘱或所立遗嘱无效的;(三)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四)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丧失继承权、受遗赠权的;(五)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六)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七)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第2章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2.1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2.1.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的含义法定继承人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可依法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人。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则是指依据继承法的规定享有法定继承权的人的范围。
在法定继承人范围的确定上,一个国家法定继承人范围的宽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譬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方式、民族习惯、亲属观念等等。
“各个历史时代和各个国家的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的规定,都是根据当时社会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以婚姻、血缘和家庭关系为基本要素,同时参考各时代和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①2.1.2 世界主要法系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继承立法对法定继承人范围的规定世界上各国立法在确定继承人的范围大小时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国家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得较宽,也有的国家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得较窄。
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得较宽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
①参见侯放:《继承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1997,第31 页。
3德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曾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高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
这就是说,几乎把与被继承人有血亲关系的一切生存着的人都列入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被继承人的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直系血亲尊亲属;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的十二亲等以内的晚辈直系血亲;六亲等以内的旁系亲属;在特定情况下,即死者有行为能力而未立遗嘱、且未被剥夺公民权时,十二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配偶在被继承人未留下有继承权的亲属,或者仅留有兄弟姐妹以外的旁系时成为全部遗产的法定继承人。
无上述继承人的,国家作为法定继承人。
英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父母,全血缘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全血缘的叔、伯、姑、舅、姨,半血缘的叔、伯、姑、舅、姨。
美国统一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晚辈直系血亲,父母,兄弟姐妹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
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得较窄的国家有中国、前苏联、日本等。
前苏联是最早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限定在较窄的范围内的国家。
前苏联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包括养子女),父母(包括养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死者生前扶养的不少于1年的无劳动能力的人。
孙子女、外孙子女等直系卑亲属作为代位继承人。
日本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直系血亲卑亲属(代位继承人),直系血亲尊亲属,兄弟姐妹。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得较窄,包括: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配偶。
我国澳门民法典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稍微宽一些,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等直系血亲尊亲属、兄弟姐妹及其直系血亲卑亲属、四亲等内之旁系血亲、与死者有事实婚姻关系之人。
无上述人时,澳门特区政府为继承人。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继承法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规定得较大陆和台湾地区略宽些,但比澳门略窄。
其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祖父母、叔、伯、姑、舅、姨。
从世界立法的趋势来看,对继承权的限制已成为普遍性的要求,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越来越窄。
另外一个倾向是,以往那种完全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来确定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传统做法也已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