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稻”之争再起波澜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
从去年开始,南海形势因越南,菲律宾变本加厉的侵蚀而再次引人瞩目。
钓鱼岛争端一度剑拔弩张,擦枪走火的危险依然存在,领土领海争端是当前我国海上安全形势日趋紧张,日趋复杂,日趋恶化的集中体现。
现在,世界上还存在海洋领土争议的也就十几个地方,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双边争议,全世界唯一存在岛礁、海域、大陆架和主权权益的多变交叉争议只有南海。
南海是中国海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海,渤海,黄海,东海加在一起还不如南海大。
南海面积将近360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只有3个,南海排在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海。
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
主要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为核心的南海争议,与战略资源的攫取以及地缘安全交织在一起,日趋复杂和激烈,时至今日,由于瀚海周边国家主权要求和利益诉求不断扩大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重叠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不断扩大化,以及海洋权益为核心的竞争不断扩大化和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插手南海问题的趋势不断扩大化,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面临重大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开始分别在所占据的岛礁上修建飞机跑道,建渔港,灯塔和旅游观光点,并纷纷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南沙地区的油气资源。
目前,南沙群岛中除太平岛和中洲岛现由我国台湾地区军队驻守,永暑礁,华阳礁,南薰礁,赤瓜礁,渚碧礁,东门礁和美济礁等7个岛礁由我军进驻外,大部分被别国侵占,其中越南侵占31个,菲律宾侵占10个,马来西亚侵占5个,印度尼西亚侵占2个。
文莱对我南沙群岛的南通礁提出了主权要求,但未派兵占领。
南海的战略地位:就战略意义而言,南海所拥有资源利益固然非常重要,但海洋对于沿岸国和航道使用国而言,战略空间和战略位置才是其重要性的本源。
1,对于周边国家来说,越南的陆地国土是一个窄窄的长条,东西方向基本没什么战略纵深,只有占领南海诸岛才能拓展越南的国防空间和战略纵深,因此越南才不惜代价抢夺南沙岛礁。
学习强国答案南稻北1、19.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发展是第一要务B.创新是第一动力C.人才是第一资源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2、1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海洋科技创A.关心海洋(正确答案)B.认识海洋(正确答案)C.经略海洋(正确答案)D.重塑海洋3、22、毛泽东同志在《渔家傲》中写道:“万木霜天红浪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其中写作背景是哪一次反“围剿”?[单选题] *A.第一次反“围剿”(正确答案)B.第二次反“围剿”C.第三次反“围剿”D.第四次反“围剿”4、4.当滨海新区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滨海新区气象局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时,为A .Ⅳ蓝B. Ⅱ橙C.Ⅲ黄(正确答案)D.Ⅰ红5、1、1924年11月___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单选题] *A.李大钊B.毛泽东C.周恩来(正确答案)D.朱德6、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单选题] *A.1922年5月5日(正确答案)B.1923年5月5日C.1924年5月5日D.1925年5月5日7、5. 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文化运动由此A.《科学杂志》B.《新青年》(正确答案)C.《青年强》D.《自由说》8、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_____,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A.长期性(正确答案)B.复杂性(正确答案)C.艰巨性(正确答案)D.可行性9、17.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广大青年指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A.理想坚定,信念执着B.不怕困难,勇干开拓C.顽强拼搏,永不气馁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10、23、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单选题] *A.北上抗日B.伪满国的建立C.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正确答案)D.南方没有发展空间,要寻求更大的地盘11、15.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是()[单选题] *A.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正确答案)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C.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而努力D.为生态保护而奉献12、29、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发展阶段。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
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1.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栾丰实【作者简介】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发展与扩散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
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
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一、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变迁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尚不清楚,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为距今8000年前后的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只发现了10余处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北地区,东起潍河流域,西至济南以西的大沙河流域,东西长200多公里。
泰沂山系以南地区,前几年在安徽东北隅的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两处相距不远的遗址下层,发现了与后李文化相似的文化遗存,而其他地区目前尚无线索。
后李文化之后是距今7000-6100年的北辛文化,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比较丰富。
遗址的数量达到100多处,空间分布也基本上遍及大运河和南四湖以东的山东及江苏的淮河故道以北地区。
尽管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异,但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继北辛文化而起的是大汶口文化,其存续时间为距今6100-4600年前后。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也由平等社会开始走向分层社会,最终导致了早期国家的诞生。
距今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海岱地区方国林立,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战争频繁,催化和刺激了社会的迅速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如稻作农业的广为扩散等[1]。
从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到陈日胜的海面稻浪梦“1 、从一株野生海水稻到2000亩稻田一份做了28年的“作业”1986年11月,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林果专业的陈日胜和老师罗文列教授一起,到遂溪虎头坡的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
芦苇荡中,陈日胜看到一株高约1.6米、似芦苇却结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
罗教授上前察看后,断定这是生长在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这株水稻出现同时开花、结实、抽穗的奇观,谷粒带着长长的芒刺。
罗教授嘱咐陈日胜,这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非常珍贵,一定要保存下来育种出来。
这是一份特殊的“作业”。
陈日胜细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中结下的522粒种子后,开始了育种工作。
1987年,陈日胜在海边育秧,并分种在两块小空地上,其中一块围起渔网防止人畜进入,另一块没围网。
结果,那张渔网让海水稻躲过了灭顶之灾——涨潮后,游上来的海鱼吃掉了没围网的秧苗,围网的秧苗叶片完整。
海水稻一年一造,试验周期长,陈日胜单是普选稻种就做了好几年:1987年种植400株,选择优良单株51株;1988年种植51个株系,入选15个株系,选择株高、熟期一致的单株80株……如此选种到1991年,才定型品系为“海稻86”,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
这批种子成了海水稻的“火种”,从1992年至今,在各地试种。
2013年,陈日胜来到廉江某村庄,提出租下盐碱地种海水稻。
一位村干部劝阻说:“20多年来,我没见过那块地能长出什么,劝你还是别浪费钱!”陈日胜说,我种的就能长。
他试种了200亩,播种5天后,秧苗拔地而出,该村干部连连称奇。
今年52岁的陈日胜用28年时间,使海水稻从亩产100斤增至300斤。
从1986年的522粒种子,到2014年湛江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28年时间,陈日胜从满头黑发到两鬓染霜,一撮撮白发像盐碱地里呈青白色的海水稻。
育种海水稻28年,陈日胜矢志攻克盐碱地种稻世界级难题——风吹稻花香海岸,誓把海岸变粮仓!●湛江海水稻已全国多地试种●“海稻86”有望成水稻新品种●袁隆平委派助手赴湛江考察路玉萍张永幸肖胤殷翊展陈日胜“浸”在稻海里观察海水稻穗粒生长情况。
作物的故事︱稻作起源的三部曲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其祖先本是一种叫“普通野生稻”的水草,初看起来毫不起眼。
人稻结缘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
先民们从采集野生稻到收割栽培稻花费了数千个春秋,先后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从御寒到充饥2023年7月3日,北京,炭化稻【植物,顺山集文化二期(约公元前6200—前6000年)。
距今1.7万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人类终于初尝稻米滋味。
在此之前人们看到水稻只会盯住它的禾草部分,心里涌起的只是温暖的感觉,之后人们才会望着它的谷穗一边肚子咕咕叫。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澧县往东约540千米的江西万年,当地的吊桶环、仙人洞都是石灰岩山岭地貌,当中出土了大量水稻植硅石与花粉,与十里岗不同的是,这些植硅石大多来自1.7万年前的稻壳而非稻叶,相信这些人工集起来的稻壳是人类最早食用稻米的证据。
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突然间要尝试陌生的食物?我们知道饮食习惯是人类难移的本性之一,首个“吃螃蟹”的太冒险,必须战胜对未知事物的排斥和恐惧。
古气候学告诉我们那个时点正在进入间冰期,气候渐渐变暖,野生稻生长更繁茂了,分布范围扩大了,其中以结籽方式进行繁殖的稻株数量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稻谷比先前的冰期更常见了。
人们早已观察到鼠雀吃草籽的现象,捕获后又在鼠胃和鸟的嗉囊里见到大量的籽粒,因而知道有几种谷子是能吃的。
在许多民族的稻作起源神话里,说稻种是仙鼠或玄鸟带来的,与此有关。
人类第一次试吃稻米可不是采一大堆回来煮着吃,而是在现场一颗一颗掰开吃生的,从穗上摇下来带回家烹熟是后来升级版的吃法。
这样吃当然不管饱,但却在主吃肉食之余增添了一样新鲜的零食。
没错,是零食!就如同我们路过桑林随手摘几个桑葚吃,或者路过荷塘顺便剥几个莲子吃。
今天西南地区仍有少数民族生吃糯谷作零嘴,青年男女相约去田里摘还没成熟的青稻穗吃也是一项娱乐,少男少女们会将摘下的带壳稻谷烤成香喷喷的“糄米”。
二、从采集到栽培人们首尝稻米时吃的是野生稻,又过了大约五千年才开始种植和驯化它。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习题一、基础练习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几十年披星戴月,几十年寒来暑往,几十年苦尽甘来。
已经是万众景仰的科学家了,袁隆平仍然不忘“奋斗”两个字。
由此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不满足”中②才能获取动力③才能再攀高峰④才能继续航程⑤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⑥因为永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⑦在事业上我们一定要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A.①②④③⑤⑦⑥B.①⑤④②③⑥⑦C.⑦⑥①⑤④②③D.⑦⑥①②④③⑤【答案】D【解析】先确定开头句,这一句应该是紧接“奋斗”。
②④③⑤为排比句,不能分开,⑤最重要,可以看成结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5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一支甲A 强队、为西南足球赢得荣誉。
B. 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中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C. 由于量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的特性.我们将其作为信息载体便可以抵御任何窃听,进而保证传输内容的绝对安全。
D. AlphaGo以总比分4 : 1大胜李世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围棋研究所所长刘知青说,我们即使发现AlphaGo存在弱点,它也能迅速修复。
【答案】C【解析】A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本句主语是“执教经验”,而后面所说的主语显然不能是“执教经验”。
B项,句式杂糅,“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任选其一,D项,语序不当“我们”应当在“即使”之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
请你编写一条微博,发表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控制在140字以内。
【答案】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躬耕农田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小麦和水稻如何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几乎全部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
这些地区恰好是处于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小麦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频繁,与黄河流域的小麦农业不无关系。
北宋以后以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作为帝国生存的基础。
显然大大改善了帝国的健康状态。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历代王朝却出现了不断向长江流域倾斜的趋势。
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长江以南地区的钱粮赋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历史学家说,这是因为北方频繁出现战乱,经济遭到了破坏,所以历代政权不得不把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可是这个说法不是很圆满:北方出现战乱,那么南方为什么没有?他们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认真思考之后,提出了一个猜想:也许这两千年从北向南的变迁,不过是小麦和水稻这两种农作物的一次接力赛而已。
小麦与农民起义如果我们一手拿着《简明中国通史》,一手拿着农业区域经济地图对照。
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小麦种植业与古代社会动乱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我们先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安徽大泽乡: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于山东莒县: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爆发于河南洛阳;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爆发于河套地区;隋末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山东、河北、河南:唐末的黄巢起义爆发于山东:元朝末年的红巾起义爆发于安徽:明末的农民起义爆发于陕西北部。
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几乎全部集中在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而这些地区恰好是处于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小麦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
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属于麦类,都是旱地种植作物。
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
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
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侠之大者”李振声作者:伍里川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2年第11期世间粮食,稻麦为大。
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先生,“杂交小麦之父”则是李振声先生。
“南袁北李”,是世人对两位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英雄的朴实称谓。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
年少丧父的他,饱尝贫困之苦。
他懂得饿肚子的滋味,亦知晓传统小麦品种欠佳、产量低下意味着什么。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立业方向。
在以优异成绩考上山东农学院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填进了“小麦种植”专业。
这位农民的儿子,为了让农民填饱肚子,和小麦“死磕”上了。
在这所大学,李振声学到了真本事。
大学期间,他便获得了对优良品种进行改良试验的机会。
他曾将小麦新品种带回家乡种植,获得了大丰收,引得村人上门求小麦种子。
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概括而言,李振声在小麦领域,办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一,完成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科研成果。
上世纪50年代,李振声在中科院工作期间,受命支援条锈病肆虐下的西北地区。
此后,他潜心研究小麦抗病虫害课题。
他注意到麦子生锈而杂草却无恙的情景后,大胆提出了“远缘杂交”设想。
具体说来,就是用小麦和一种名叫粗山羊草的牧草进行杂交试验,这种草具有超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草与麦素来水火不容,李振声何以想到“以草救麦”?一来,今天的小麦本身就是和杂草多次“远缘杂交”的结果;二来,进入中科院的初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各种牧草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因而掌握了800多种杂草的特性。
“远缘杂交”的想法,在一些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李振声不信这个“邪”,他坚持攻关不动摇。
这个试验一做就是20年,雜交小麦——小偃6号终于获得成功。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末,小偃6号使我国的小麦产量累计增产60亿斤。
其二,提出了一个“价值连城”的建议。
1998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人均粮食指标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李振声大声疾呼:必须调整政策,实现粮食恢复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