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泉域与黄河河段的补径排关系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突破练(三)水体运动规律地表水分盈余量是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差值,数值越大,地表越湿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长季(5—9月)多年平均地表水分盈余量的空间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两处生长季地表干湿状况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降水量差异B.平均海拔差异C.冻土分布差异D.地形分布差异2.与华北地区相比,春季该地区地表水分盈余量较大,主要原因是春季该地区()A.降水量大B.用水量少C.积雪融水量大D.节水技术先进3.21世纪以来,该地区生长季地表呈现变干趋势,图中地表水分盈余量300毫米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可能是() A.向东移动 B.向西移动C.向西南移动D.向西北移动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北冰洋航线商业化通航成为可能。
该航线沿途港口的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支点港口(提供货物中转、补给及船舶修理等服务)的建设。
下图分别为北冰洋航线分布图和部分港口发展潜力图。
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北冰洋航线沿途港口最适合建成支点港口的是()A.摩尔曼斯克B.迪克森C.普罗维杰尼亚D.季克西5.Ⅰ航段比Ⅳ航段通航时间更长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更低B.极昼更长C.暖流增温D.晴天较多(2021·山东德州二模)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
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6~7题。
图1图26.一般年份,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分布区范围最大的时段是()A.1—2月B.4—5月C.7—8月D.9—10月7.与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陆地雨林生态系统()A.水土流失较轻B.生物种类更丰富C.土壤有机质较少D.物种传播较迅速(2021·山东青岛一模)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泥沙沉积而成,地势低平。
长江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流量大,北支受海洋影响大。
该岛在南部和北部共建有26座水闸,主要有挡潮、引水、泄洪、排涝、灌溉等功能。
黄河河源区降雨对径流影响的讨论李利琴1,李致家1,王玉峰2(1,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4)E-mail:liliqin9907@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河源区来水量明显减少,径流量连续偏小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引起径流量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各因素的主次地位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文通过对黄河河源区降雨径流关系分析以及比较90年代前后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认为目前降雨量的连续减少是导致径流量连续偏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降雨量; 径流量; 黄河河源区黄河河源区是黄河的主要产流区之一,素有黄河“水塔”之称。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河源区来水量明显减少,径流量连续偏小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们对于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归结为这几方面:(1)降雨量的连续减小。
与1990年以前相比,90年代以来河源区降水量减少5.3%[4],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下垫面的变化影响。
由于草场退化、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荒漠化加剧致使下垫面水源涵养功能减退。
湖泊、沼泽、湿地大面积萎缩也削弱了源流区的水源涵养能力;(3)气温等环境变化。
气温升高、冰川萎缩对径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蒸发量增大、水利工程的不良影响等。
目前气温波动上升等气候因素尚不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垫面遭到破坏,确实减少了降雨的储存,影响了该地区的径流量,但目前还没有看出下垫面变化对降雨径流关系有趋势性的改变。
本文通过对黄河河源区降雨径流实测资料的简单分析,重点研究了降雨量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作用。
1.引言黄河河源区是指黄河干流唐乃亥水文站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95°55′~102°50′、北纬32°10′~36°05′之间,集水面积12.2万km2,约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6%[1]。
区内水网发达,支流众多,雪山、冰川、草原、湖泊、湿地广布,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05.2亿立方米(1956至2000年系列),相当于全河的35%[2,4]。
井田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神东煤炭集团保德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第五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保德井田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
泉域面积约13921.5km2,其中碳酸盐岩裸露及半裸路面积9607.9km2,碎屑岩分布面积3410.4km2,变质岩分布面积903.2km2,天桥泉域又分成老牛湾岩溶子系统和天桥岩溶子系统,老牛湾岩溶子系统面积为2185.3km2,天桥岩溶子系统面积为11736.2km2。
二、区域含水层及其特征依据岩性特性和含水空隙的性质,将区内地下含水层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前寒武系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天桥泉域的南部,含水层为前寒武系花岗片麻岩、片岩和石英岩等组成。
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较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为中等富水~弱富水。
当地入渗补给,就近排泄,多以散泉形式流出。
2.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为本区主要地下水类型,分布较广。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总厚度770~885m,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和泥灰岩为主。
地下水的富水性主要受构造、岩性、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
岩溶裂隙水的富水性一般较强。
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石炭系地层中的砂岩及石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分布于西部地区。
地下水往往沿砂岩、石灰岩与下伏页岩的接触面流出,形成下降泉,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HCO3—Ca·Mg型。
4.碎屑岩裂隙含水层在区内西部,该含水层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山区及丘陵区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
含水层地层为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砂岩,单层厚度5~15m,层间分布的页岩、泥岩为隔水层,砂岩与泥页岩接触带有泉水出露。
为弱富水性岩组,水质类型以HCO3—Ca·Mg型和HCO3—Ca·Na型为主。
5.松散岩类孔隙水层河谷冲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河漫滩及阶地内,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5~30m,水位埋深0~5m,黄河谷地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0m3/d。
第五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保德井田属天桥泉域水文地质单元。
泉域面积约13921.5km2,其中碳酸盐岩裸露及半裸路面积9607.9km2,碎屑岩分布面积3410.4km2,变质岩分布面积903.2km2,天桥泉域又分成老牛湾岩溶子系统和天桥岩溶子系统,老牛湾岩溶子系统面积为2185.3km2,天桥岩溶子系统面积为11736.2km2。
二、区域含水层及其特征依据岩性特性和含水空隙的性质,将区内地下含水层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前寒武系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天桥泉域的南部,含水层为前寒武系花岗片麻岩、片岩和石英岩等组成。
风化—Ca·Mg型为主,裂隙和构造裂隙较发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水化学类型以HCO3为中等富水~弱富水。
当地入渗补给,就近排泄,多以散泉形式流出。
2.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为本区主要地下水类型,分布较广。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总厚度770~885m,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和泥灰岩为主。
地下水的富水性主要受构造、岩性、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
岩溶裂隙水的富水性一般较强。
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石炭系地层中的砂岩及石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分布于西部地区。
地下水往往沿砂岩、—Ca·Mg型。
石灰岩与下伏页岩的接触面流出,形成下降泉,富水性中等,水质类型HCO3 4.碎屑岩裂隙含水层在区内西部,该含水层从南到北均有分布,为山区及丘陵区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
含水层地层为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砂岩,单层厚度5~15m,层间分布的页岩、泥岩为隔水层,砂岩与泥页岩接触带有泉水出露。
为弱富水性岩组,水质类型以HCO—Ca·Mg型3和HCO—Ca·Na型为主。
35.松散岩类孔隙水层河谷冲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河漫滩及阶地内,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5~30m,水位埋深0~5m,黄河谷地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0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