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第3节科学探究_维弹性碰撞自我小测鲁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336.90 KB
- 文档页数:6
碰撞与类碰撞高中《动量》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碰撞问题是动量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课本中,从能量角度把碰撞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而学生往往能够掌握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只要题型稍加变化,学生就感到束手无策。
在此,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碰撞问题,期望把动量中的碰撞问题和类似于碰撞问题归纳和总结一下,供读者参考。
从两物体相互作用力的效果可以把碰撞问题分为: 一般意义上的碰撞:相互作用力为斥力的碰撞相互作用力为引力的碰撞(例如绳模型)类碰撞:相互作用力既有斥力又有引力的碰撞(例如弹簧模型)一、一般意义上的碰撞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两个质量分别为m 1、m 2小球相碰。
这种碰撞可分为正碰和斜碰两种,在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正碰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弹性碰撞:碰撞时产生弹性形变,碰撞后形变完全消失,碰撞过程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2、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物体粘结成一体或相对静止,即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形变一点没有恢复,碰撞后相互作用的物体具有共同速度,系统动量守恒,但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此时损失的最多。
3、一般的碰撞:碰撞时产生的形变有部分恢复,此时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有部分损失。
例:在光滑水平面上A 、B 两球沿同一直线向右运动,A 追上B 发生碰撞,碰前两球动量分别为s m kg P A /12⋅=、s m kg P B /13⋅=,则碰撞过程中两物体的动量变化可能的是( )A 、s m kg P A /3⋅-=∆,s m kg PB /3⋅=∆B 、s m kg P A /4⋅=∆,s m kg P B /4⋅-=∆C 、s m kg P A /5⋅-=∆,s m kg P B /5⋅=∆D 、s m kg P A /24⋅-=∆,s m kg P B /24⋅=∆[析与解]:碰撞中应遵循的原则有:1、 统动量守恒原则:即0=∆+∆B A P P 。
此题ABCD 选项均符合2、物理情景可行性原则:(1)、碰撞前,A 追上B 发生碰撞,所以有碰前B A v v >(2)、碰撞时,两球之间是斥力作用,因此前者受到的冲量向前,动量增加;后者受到的冲量向后,动量减小,既0<∆A P ,0>∆B P 。
高二物理1.1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 §1.3一维弹性碰撞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1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 §1.3一维弹性碰撞§1.1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一. 教学目的:1. 认识动量的概念2.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简单问题二. 教学重、难点:1. 会推导动量守恒定律2. 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处理问题 (一)动量的概念1. 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动量。
2. 公式:m v P = 单位:s /m kg ⋅3. 是矢量: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即有正负)4. 解释:(1)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对应该时刻的速度。
(2)动量具有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动量不同,但通常选地面为参考系。
(二)冲量1. 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2. 公式:t F I ⋅=单位:N ·s 或说与P 相同为s /m kg ⋅方向:与F 的方向相同 3. 解释(1)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2)计算方法就是力与时间相乘,与其它无关。
(三)动量定理 1. 推导:tv v a 12-=则t v v m ma 12-=即tP P F t mv mv F 1212-=-=或或写成P I P t F P P t F 12∆=∆=⋅-=⋅即与2. 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3. 应用:(1)解释一些现象①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上会摔碎而落在海绵上不会碎。
②从高处落下时,曲膝以缓冲减小对人体的伤害。
③汽车突然刹车或启动时人体的前扑与后仰。
(2)计算:(四)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1. 推导:如图所示两小球相撞前后的情形:FFB v 1’v 2’AB则对A 球1111v m 'v m t F -=⋅ 对B 球:2222v m 'v m t F -=⋅-则)v m 'v m (v m 'v m 22221111--=- 即: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或总总P 'P =或:'v m v m v m 'v m 22221111-=- 即:21P P ∆-=∆(五)表述1.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第1节动量定理自我小测鲁科版选修3-5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第1节动量定理自我小测鲁科版选修3-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第1节动量定理自我小测鲁科版选修3-5的全部内容。
动量定理1。
下列关于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动量越大,其惯性也越大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动量不变C。
一个物体的速率改变,它的动量一定改变D。
一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它的动量一定改变2。
下列对几种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击钉时不用橡皮锤,是因为橡皮锤太轻B.在推车时推不动,是因为推力的冲量为零C。
跳伞运动员着地时做团身动作是为了减小自身所受的冲力D。
打篮球时,传球和接球有缓冲动作是为了减小篮球的冲量3.质量为m的铜球自高处落下,以速度v1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度为v。
碰撞过程中,地面对球的冲量的方向和大小分别为( )2A.向下,m(v1-v2)B.向下,m(v1+v2)C.向上,m(v1-v2) D。
向上,m(v1+v2)4。
如图所示,三块完全相同的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C、B间及C、A间的接触光滑,一颗子弹从A射入,最后从B穿出,则子弹穿出B后,三木块的速率大小关系为()A.v A=v B=v C B。
v A>v B>v CC.v B>v A>v C D。
v A〈v B=v C5.质量相等的物体P和Q,并排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用一水平恒力推物体P,同时给Q物体一个与F同方向的瞬时冲量I,使两物体开始运动.当两物体重新相遇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A 。
高中物理指导网第三节科学研究――一维弹性碰撞三维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2)认识微粒的散射。
2、过程与方法:经过领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领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不一样碰撞的差别,培育学生勇于研究的精神。
教课要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议论碰撞问题教课难点:对各样碰撞问题的理解.教课方法:教师启迪、指引,学生议论、沟通。
教课器具:投电影,多媒体协助教课设施(一)引入新课碰撞过程是物体之间互相作用时间特别短暂的一种特别过程,因此碰撞拥有以下特色:(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发问:守恒的原由是什么?(因互相作用时间短暂,所以一般知足 F 内 >>F 外的条件)(2)碰撞过程中,物体没有宏观的位移,但每个物体的速度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改变。
(3)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只好不变或减少,不行能增添。
发问:碰撞中,总动能减少最多的状况是什么?(在发生完好非弹性碰撞时总动能减少最多)(二)进行新课1、展现投电影1,内容以下:以下图,质量为M的重锤自h 高度由静止开始着落,砸到质量为m的木楔上没有弹起,二者一同向下运动.设地层给它们的均匀阻力为F,则木楔可进入的深度L 是多少?组织学生仔细读题,并给三分钟时间思虑。
(1)发问学生解题方法:可能出现的错误是:以为过程中只有地层阻力 F 做负功使机械能损失,因此解之为Mg( h+L) +mgL-FL=0。
(2)概括:第一阶段, M做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m不动,直到M开始接触m为止。
再下边一个阶段,M与 m以共同速度开始向地层内运动,阻力 F 做负功,系统机械能损失。
发问:第一阶段结束时,M有速度,v M2gh ,而m速度为零。
下一阶段开始时,M与m就拥有共同速度,即m的速度不为零了,这种变化是怎样实现的呢?(在上述前后两个阶段中间,还有一个短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M和 m发生了完好非弹性碰撞,这个阶京翰教育中心段中,机械能(动能)是有损失的)(3)让学生独立地写出完好的方程组第一阶段,对重锤有:Mgh 1 Mv22第二阶段,对重锤及木楔有:Mv+0=(M+m)v.第三阶段,对重锤及木楔有:(M m)hL FL 01(M m)v 2 2(4)小结:在这种问题中,没有出现碰撞两个字,碰撞过程是隐含在整个物理过程之中的,在做题中,要仔细剖析物理过程,发掘隐含的碰撞问题。
科学探究——一维弹性碰撞1.碰撞过程中有动能损失的为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物体结合在一起的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没有动能损失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又称完全弹性碰撞。
2.在弹性碰撞中,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在碰撞前后都不变。
3.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A以速度v1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B发生弹性碰撞,碰后两球A、B的速度分别为v1′、v2′。
由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得:(1)若m1=m2,则v1′=0,v2′=v1,即碰撞后两球交换速度。
(2)若m1>m2,则v1′>0,v2′>0,即碰撞后两球都向前运动(与v1同向)。
(3)若m1<m2,则v1′<0,v2′>0,即碰撞后质量小的小球A被弹回来,质量大的小球B向前运动。
1.碰撞的特点碰撞时相互作用时间很短,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远大于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
2.碰撞的分类(1)弹性碰撞:物体碰撞后,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碰撞前后系统总动能相等。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有损失,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小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合为一体,具有共同速度,这种碰撞系统动能损失最大。
3.一维碰撞两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方向均在同一直线上,也称为正碰或对心碰撞。
4.弹性碰撞的实验结论(现象)(1)质量相等的两个钢球碰撞后交换速度。
(2)质量较大的钢球与静止的质量较小的钢球碰撞后两球运动方向相同。
(3)质量较小的钢球与静止的质量较大的钢球碰撞后两球运动方向相反。
5.弹性碰撞规律的理论推导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以速度v1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
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m1v1=m1v1′+m2v2′,1 2m1v12=12m1v1′2+12m2v2′2。
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m1-m2v1m1+m2,v2′=2m1v1m1+m2。
(1)若m1=m2,则有v1′=__0__,v2′=__v1__,即碰撞后交换速度。
碰撞与类碰撞高中《动量》部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碰撞问题是动量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课本中,从能量角度把碰撞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而学生往往能够掌握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只要题型稍加变化,学生就感到束手无策。
在此,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碰撞问题,期望把动量中的碰撞问题和类似于碰撞问题归纳和总结一下,供读者参考。
从两物体相互作用力的效果可以把碰撞问题分为: 一般意义上的碰撞:相互作用力为斥力的碰撞相互作用力为引力的碰撞(例如绳模型)类碰撞:相互作用力既有斥力又有引力的碰撞(例如弹簧模型)一、一般意义上的碰撞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两个质量分别为m 1、m 2小球相碰。
这种碰撞可分为正碰和斜碰两种,在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正碰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弹性碰撞:碰撞时产生弹性形变,碰撞后形变完全消失,碰撞过程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2、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物体粘结成一体或相对静止,即相互碰撞时产生的形变一点没有恢复,碰撞后相互作用的物体具有共同速度,系统动量守恒,但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此时损失的最多。
3、一般的碰撞:碰撞时产生的形变有部分恢复,此时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有部分损失。
例:在光滑水平面上A 、B 两球沿同一直线向右运动,A 追上B 发生碰撞,碰前两球动量分别为s m kg P A /12⋅=、s m kg P B /13⋅=,则碰撞过程中两物体的动量变化可能的是( )A 、s m kg P A /3⋅-=∆,s m kg PB /3⋅=∆B 、s m kg P A /4⋅=∆,s m kg P B /4⋅-=∆C 、s m kg P A /5⋅-=∆,s m kg P B /5⋅=∆D 、s m kg P A /24⋅-=∆,s m kg P B /24⋅=∆[析与解]:碰撞中应遵循的原则有:1、 统动量守恒原则:即0=∆+∆B A P P 。
此题ABCD 选项均符合2、物理情景可行性原则:(1)、碰撞前,A 追上B 发生碰撞,所以有碰前B A v v >(2)、碰撞时,两球之间是斥力作用,因此前者受到的冲量向前,动量增加;后者受到的冲量向后,动量减小,既0<∆A P ,0>∆B P 。
科学探究-维弹性碰撞 1.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横放着一个圆筒,筒底固定着一个轻质弹簧,今有一小球沿水平方向正对弹簧射入筒内压缩弹簧,尔后又被弹出,取圆筒、弹簧、小球为系统,则系统在这一过程中( )
A.动量守恒,动能守恒 B.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C.动量不守恒,动能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2.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3.质量为2 m的B球,静止放于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A球以速度v与B球正碰,若碰撞没有能量损失,则碰后A球的速度为( ) A.v/3 B.-v/3 C.2v/3 D.-2v/3 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B
=2m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大小均为6 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
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 kg·m/s,则( )
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5.如图所示,P物体与一个连着弹簧的Q物体正碰,碰后P物体静止,Q物体以P物体碰前的速度v离开,已知P与Q质量相等,弹簧质量忽略不计,那么当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下 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P的速度恰好为零 B.P与Q具有相同速度 C.Q刚开始运动 D.Q的速度等于v 6.如图所示,设车厢长度为L,质量为M,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车厢内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向右运动,与车厢来回碰撞几次后(物体与车厢间摩擦不计),静止于车厢中,这时车厢的速度为( )
A.v0,水平向右 B.0 C.mv0/(M+m),水平向右 D.mv0/M,水平向右 7.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铝板A和铁板B分别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m一木块C,先后以相同的初速度v0从左端滑上A和B,最终C相对于A和B都保持相对静止。在这两种情况下( )
A.C的最终速度相同 B.C相对于A和B滑行的距离相同 C.A和B相对地面滑动的距离相同 D.两种情况下产生的热量相等 8.质量为M和m0的滑块用轻弹簧连接,以恒定的速度v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与位于正对面的质量为m的静止滑块发生碰撞,如图所示,碰撞时间极短,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能发生的是( )
A.M、m0、m速度均发生变化,分别为v1、v2、v3,而且满足(M+m0)v=Mv1+mv2+m0v3 B.m0的速度不变,M和m的速度变为v1和v2,而且满足Mv=Mv1+mv2 C.m0的速度不变,M、m的速度都变为v′,且满足Mv=(M+m)v′ D.M、m、m0速度均发生变化,M和m0速度都变为v1,m的速度变为v2,而且满足(M+m0)v=(M+m0)v1+mv2 9.物体A初动量大小是7.0 kg·m/s,碰撞某物体后动量大小是4.0 kg·m/s。那么物体碰撞过程动量的增量Δp的大小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两端连着物体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被水平速度为v0的子弹击中,子弹嵌在其中,已知A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43,子弹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41。A物体获得的最大速度是__________。
11.一个质量m1=5 kg的小球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m2=1 kg的物体以v0=12 m/s的速度射向m1并与之发生正碰,碰后m1以速度v1=4 m/s沿v0方向运动,求m2碰后速度及碰撞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 甲、乙两小孩各乘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相向行驶,速率均为6 m/s,甲车上有质量m0=1 kg的小球若干个,甲和他的车及所带小球总质量为m150 kg,乙和他的车总质量为m2=30 kg。甲不断地将小球以16.5 m/s的对地水平速度抛向乙,并被乙接住,问甲至少要抛出多少个小球才能保证两车不相撞?(不考虑空气阻力) 13.(2008江苏徐州第一次检测)a、b两个小球在一直线上发生碰撞,它们在碰撞前后的s-t图象如图所示,若a球的质量ma=1 kg,则b球的质量mb等于多少?
14.(2007宁夏高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A以速率v0向右运动。在小球A的前方O点有一质量为m2的小球B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小球A与小球B发生正碰后小球A、B均向右运动。小球B被在Q点处的墙壁弹回后与小球A在P点相遇,PQ=1.5PO。假设小球间的碰撞及小球与墙壁之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的,求两小球质量之比m1/m2。 参考答案 1解析:以圆筒、弹簧、小球为系统,满足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定性分析碰撞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小球的对心碰撞符合动量守恒的条件,因此碰撞前后两小球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A项,碰撞前两球总动量为零,碰撞后也为零,动量守恒,所以A项是可能的。B项,若碰撞后两球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则两球的总动量不为零,而碰撞前为零,所以B项不可能。C项,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的方向不同,所以动量不守恒,C项不可能。D项,碰撞前总动量不为零,碰后也不为零,方向可能相同,所以,D项是可能的。 答案:AD 3解析:A、B碰撞过程,动量守恒,依动量守恒定律得mAv=mAvA′+mBvB′ ①,碰撞中机械能守恒:222212121BBAAAvmvmvm②,由①②式解得
vvmmmmmvvmmmmvmmmmvBAABBABAA32322,3122,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4解析:由质量关系、动量关系、动量增量关系判断球的位置。 由mB=2mA、pB=pA知:vA=2vB。 对两球发生碰撞的情况进行讨论: ①A球在左方,都向右运动。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skg10m/skg2BApp,,即102BBAAvmvm,故52BAvv。
②A球在左方,且A向右运动,B向左运动,由题意知pA′=2 kg·m/s,pB′=2 kg·m/s,A、B两球碰后继续相向运动是不可能的。
③B球在左方,A球在右方,则此种情况下ΔpA>0。 由以上分析知,只有一种情况成立。 答案:A 5解析:P物体接触弹簧后,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P做减速运动,Q做加速运动,P、Q间的距离减小,当P、Q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所以B正确,A、C错误。由于作用过程中动量守恒,设速度相等时速度为v′,则mv=(m+m)v′,所以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P、Q的速度2vv,故D错误。 答案:B 6解析:物体与车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m)v,解得mMmvv0,选项C正确。 本题比较典型,物体间的作用过程可能非常复杂,但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其动量守恒,初末状态动量相等。 答案:C 7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v0=(m+M)v1,可知C的最终速度是相同的,A选项正确。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两种情况下产生的热量相等,都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D选项正确。由于A、B表面的摩擦力不同,根据动能定理可得:A和B相对地面滑动的距离以及C相对于A和B滑行的距离不相同,故B、C选项不正确。 答案:AD 8解析:因为碰撞时间极短,所以m0的速度应该不发生变化,A错,D错。碰后M与m的速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对,C对。 答案:BC 9解析:选初动量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末动量有两种可能,即4.0 kg·m/s或-4.0 kg·m/s。故动量的增量Δp的大小范围是3 kg·m/s≤Δp≤11 kg·m/s。 答案:3 kg·m/s≤Δp≤11 kg·m/s 10解析:对子弹进入A中的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mA)vA,40vvA。 答案:40vvA 11解析:两个小球的碰撞过程符合动量守恒。以小球2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有m2v0=m1v1
+m2v2
1 kg×12 m/s=5 kg×4 m/s+1 kg·v2 所以v2=-8 m/s 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 0212121222211202vmvmvmE 答案:-8 m/s 0 12解析:设至少要抛出n个小球才能保证两车不相撞,以甲车和抛出的n个小球为系统,在整个抛出过程中动量守恒,则m1v=nm0v0+(m1-nm0)v甲 式中v=6 m/s,v0=16.5 m/s,v甲为抛出n个小球后甲车的速度,以乙车和抛来的n个小球为系统,在整个接球过程中动量守恒,则nm0v0-m2v=(nm0+m2)v2 要使两车不相撞,则v甲≤v乙 代入数据解得:n=15。 答案:15个 13解析:从位移—时间图象上可看出,碰前b的速度为0,a的速度v0=Δs/Δt=4 m/s,碰撞后,a的速度v1=-1 m/s,b的速度v2=2 m/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av0=mav1+mbv2,mb=2.5 kg。 答案:mb=2.5 kg 14解析:从两小球碰撞后到它们再次相遇,小球A和B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根据它们通过的路程,可知小球B和小球A在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之比为4∶1。 设碰撞后小球A和B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则有 m1v0=m1v1+m2v2①
22221120121212
1vmvmvm②
利用412vv,可解出221mm③
答案:22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