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ecmo医学意思摘要:一、ECMO 医学简介1.ECMO 的定义2.ECMO 的作用二、ECMO 的发展历程1.ECMO 的起源2.ECMO 的发展三、ECMO 的应用领域1.心脏手术2.呼吸衰竭3.其他疾病治疗四、ECMO 的优缺点1.优点a.有效改善患者病情b.辅助治疗效果明显c.提高患者生存率2.缺点a.设备昂贵b.技术要求高c.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五、ECMO 的未来展望1.ECMO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ECMO 在更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3.ECMO 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正文: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是一种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人工膜肺进行氧合,再将血液输回患者体内的治疗技术。
ECMO 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心脏手术、呼吸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ECMO 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 年代,起初主要用于心脏手术,随后逐渐应用于其他疾病治疗。
随着技术的进步,ECMO 设备和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目前,ECMO 在心脏手术、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创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ECMO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设备昂贵、技术要求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尽管如此,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ECMO 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治疗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ECMO 技术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ECMO 治疗项目,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体外膜肺氧合诊断标准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辅助呼吸、氧合血液的治疗方法。
体外膜肺氧合
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缺氧或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 100mmHg,且FiO2 ≥ 60%,或动脉氧饱和度(SaO2)< 90%。
2. 严重二氧化碳潴留或呼吸性酸中毒: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60mmHg,且pH < 7.25。
3. 对传统治疗无反应或无法耐受:经过充分的保守治疗,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危重病室支持等,病情未见明显改善或继续恶化。
4. 预计生存机会:ECMO治疗后可望生存。
这一标准是主要考虑ECMO
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年龄、患者基本疾病、有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等。
需要指出的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适应症和诊断标准在不同的
医院和国家可能存在差异,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应由医生根据具体
病情综合考虑。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治疗指南》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治疗指南简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技术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替代肺功能的治疗方法。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ECMO技术的治疗指导。
适应症ECMO技术适用于以下情况:- 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包括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的心脏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等- 核心体温过低伴随循环功能障碍操作步骤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
- 设备准备:确保ECMO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齐全,通过演练提前熟悉使用方法。
- 团队协作:确保医疗团队按照分工协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1. 静脉插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确保插管正确,并连接至ECMO设备。
2. 动脉插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动脉插管部位,确保插管正确,并连接至ECMO设备。
3. ECMO设备连接:将静脉插管及动脉插管连接至ECMO设备,确保连接稳固和密封。
4. 启动ECMO设备:按照设备说明书操作,启动ECMO设备,进行适当的参数设置。
5. 监测和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ECMO参数等,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在确定ECMO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等。
- 引流和输血:在ECMO过程中,保持患者的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进行必要的血液引流和输血。
- 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
- 患者管理:在ECMO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结论ECMO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操作和监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指南提供了ECMO技术的治疗指导,希望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ECMO体外膜氧合(医疗急救设备)体外膜氧合体外膜氧合(英语: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缩写:ECMO)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用以在心肺手术时为患者进行体外的呼吸与循环,如重度心肺衰竭、心脏移植等手术中。
除了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之外,也能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救治时间。
体外膜氧合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成功利用。
中文名体外膜氧合外文名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类型医疗急救设备别名体外生命支持研发发展ECMO 最早于1950年代由约翰·吉本发明,及克拉伦斯·沃尔顿·李拉海继续开发。
由于初期纯粹机械式的体外支持系统并不成熟,李拉海采用了以活体人类为患者充当体外支持系统的大胆实验,并在1965年第一次使用于新生儿上,以验其效。
197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外科医生罗伯特·巴列特(Robert H.Bartlett)首次成功应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治疗。
主要构成血液泵氧合器气体混合器加热器各种动静脉导管与监视器等部件所构成,其中血液泵和氧合器为叶克膜核心部件,血液泵扮演代替患者心脏,氧合器则扮演代替肺脏的功能。
医疗用途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发布了描述ECMO适应症和实践的指南。
启动ECMO的标准因机构而异,但通常包括可能会逆转且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急性严重心脏或肺功能衰竭。
可能促使ECMO启动的临床情况包括:低氧性呼吸衰竭,尽管优化了呼吸机设置,但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分数(PaO2 /FiO2)的比率仍小于100 mmHg,包括吸入氧分数(FiO2),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与呼气(I:E)比动脉pH<7.20的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心脏手术后无法退出体外循环作为心脏移植或放置心室辅助设备的桥梁架起肺移植的桥梁败血性休克是一个更具争议性的问题,但对ECMO的研究却越来越多体温过低,核心温度在28至24°C之间且心脏不稳定,或者核心温度在24°C以下。
ECMO---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体外膜肺氧和(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它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1953年Gibbon为心脏手术实施的体外循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它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1953年Gibbon为心脏手术实施的体外循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不但使心脏外科迅猛发展,同时也将为急救专科谱写新的篇章。
在心脏手术期间,体外循环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而可以实施心内直视手术。
同时,在心脏手术室快速建立的体外循环后抢救成功率非常高。
学者们立即有了将此技术转化为一门支持抢救技术的想法。
但实施起来并不乐观,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肝素抗凝与出血的矛盾、溶血、生物材料组织相容性差。
探索的路是漫长的,ECMO的构想从第一例体外循环就产生,但始终突破不了维持数小时的时间限制。
直到1972年,Hill报道3天的体外循环成功抢救外伤患者。
于是一些医院相继开展ECMO,但很快因低成功率而告一段落。
八十年代一些医院将ECMO 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取得成功。
1993年Zwushenberrger等对5000例ECMO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调查表明,其生存率为82%,而常规治疗死亡率为80%。
这又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并于1994年做出阶段性的总结:ECMO对新生儿的疗效优于成人,对呼吸功能衰竭疗效优于心脏功能衰竭。
随着医疗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ECMO的支持时间不断延长,成人的疗效不断提高,从而被更广泛地用于临床危重急救。
甚至一些医疗中心将ECMO装置定为救护车基本配置,使ECMO走向院前而更好地发挥急救功能。
ECMO的原理ECMO是走出心脏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膜肺氧合围手术期康复指导健康宣教(一)体外膜肺氧合的基础知识什么是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指将患者机体内的静脉血液引出机体外,通过体外膜肺氧合器将其氧合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再注到患者的动脉系统或者静脉系统,从而能够起到替代部分心脏和肺的功能的作用,以维持机体各脏器以及组织所需要的经氧合后的动脉血,是一种对场地的要求不仅仅依赖于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膜肺氧合器的基本结构有动力泵、各种连接管、氧合器以及体外监测系统等,其中动力泵可起到临时心脏的作用,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
为什么要进行体外膜肺氧合?必要时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患者机体的氧供可以不再依赖于机体本身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而可以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ECMO 并不能直接治疗患者的原发性疾病,它是一种生命支持治疗的方法,目的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当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患者的肺脏有恢复的可能性的前提下进行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也存在并发症,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好的疗效。
ECMO与传统体外循环的区别有哪些?(1)传统体外循环是以储血瓶作为排气装置的,相对来说是开放式的管路,体外膜肺氧合不需要体外循环过程中使用的储血瓶装置,管路是密封的。
(2)体外膜肺氧合器采用的是肝素涂层的材质,在密闭系统的管路中没有相对静止的血液,应用时要求患者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维持在120~180s,传统体外循环则需要达到ACT 大于480s。
(3)ECMO维持时间可以达到1~2周,也有超过100天的报道,而传统体外循环的时间一般是不超过8h的。
(4)传统体外循环需要进行开胸手术,手术时间比较长、要求高,而ECMO多数是无须进行开胸手术的,其操作相对简便、快速。
因此,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可以走出手术室的生命支持技术。
同时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其对ACT的要求不高,可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显得更有意义。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可以提供人工通气和氧合的特殊治疗手段,适用于重症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1. 适应症:ECMO技术适用于重症ARDS患者中呼吸功能急剧恶化,氧合指数持续下降,无法通过传统氧疗手段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
ECMO技术也适用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创伤性肺损伤、急性肺移植排斥等疾病所致的重度低氧血症。
2. 操作步骤:ECMO技术的操作包括置入导管、连接循环和调整参数等步骤。
首先需要通过颈静脉或股静脉置入导管,然后将导管连接至ECMO机的循环系统,最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ECMO机的参数,以确保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支持。
3. 监测与管理:ECMO技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与管理,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气体监测、血液凝血功能监测等,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ECMO机的参数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术前准备:在进行ECMO技术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病情变化及相关的检查结果等。
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准备工作,确保手术过程安全有序进行。
2. 术中护理:在ECMO技术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同时需要进行严密的导管护理,定期更换敷料、监测导管通畅度,避免发生感染和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
3. 术后护理:ECMO技术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呼吸道护理、肢体功能锻炼、心理支持等。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配合密切的监测和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通过体外循环代替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来治疗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重病人,以挽救生命或为挽救生命赢得室贵的时间。
[适应证]
1.主要用于病情严重(预期病死率80%以上),但有逆转可能的病人。
年龄>32周,体重>1.5kg的新生儿,并且没有颅内出血(一级以上)、没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机械通气的时间之14d,吸人100%浓度氧气>4h,Pa2O2仍<40mmHg,常应用于:
(1)胎粪吸入综合征。
(2)顽固性肺动脉高压(超过2/3的收缩压)。
(3)先天性膈疝。
(4)重症肺炎。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成人或儿童因为气体交换不良而导致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100;肺的静态顺应性之0.5ml/(cmH2O2·kg);肺内分流分数>30%;吸入氧浓度100%持续2h,脉搏氧饱和度<90%;对PEEP 增加时肺顺应性和动脉氧分压均没有改善;机械通气时间<7d,常应用于:
(1)重症肺炎。
(2)手术后、创伤或全身重症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哮喘持续状态。
(4)吸入性肺损伤。
(5)肺栓塞。
(6)全身重症感染。
3.成人与儿童因心肺功能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低心排,尽管最佳化的药物治疗,仍然无法改善,血乳酸持续增高、持续性低血压或术后脱离体外循环机失败。
4.成人进行心肺移植的过渡手段。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急、慢性不可逆性疾病。
(2)恶性肿瘤。
(3)中、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4)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5)无法解决的外科问颧。
2.相对禁忌证
(1)高龄患者(年龄>70岁)。
(2)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
(3)进展性肺间质纤维化。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评价病人。
(1)胸部X线。
(2)动脉血气分析。
(3)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IN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4)包括血小板在内的全血细胞计数。
(5)血清电解质。
(6)血尿素氦(BUN)、血肌酥(Cr)。
(7)肝功能。
(8)心脏超声检查。
(9)血乳酸。
2.物品、药品、人员准备。
(1)物品与药品:离心泵、氧合器、管道支架系统、体外循环管道、动静脉穿刺导管;乳酸林格液、肝素、白蛋白、肾上腺素;单采红细胞、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在血库保存,需要时解冻)。
(2)人员准备:灌注师(协助医师连接和预冲管道,并在床边直到ECMO正常运转)、护理人员(处理静脉内输液或给药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ICU医师和(或)外科医师(进行穿刺或建立动静脉通路)。
(3)病人准备:保证在全身肝素化之前完成动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和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放置和功能完整,保证病人的血红蛋白不低于809/L。
3.选择体外氧合的模式和穿刺部位,建立循环通路
(1)静-静脉通路是治疗呼吸衰竭最常用酌途径,应用经皮Seldinger法穿刺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导管置人上、下腔静脉内作为静脉引流管,另一根导管通过静脉置人右心房内作为回血管。
目前多采用双腔导管,减少穿刺部位。
静-静脉通路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技术来完成,而且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存在下肢缺血的危险;缺点是氧合不完全,容易引流不畅,对心脏无辅助作用。
(2)静-动脉通路是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常用途径,应用经皮Seldinger法穿刺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导管置入右心房或下腔静脉内作为静脉引流管,另一根导管通过颈动脉(新生儿、儿童)或股动脉置人主动脉的根部作为回血管。
静-动脉通路的优点是对心肺同时进行辅助,保证主要器官的灌注和氧供;缺点是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高,选择股动脉时容易导致肢端缺血。
4.连接并安装体外循环管道,并用2000U/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管道,将空氧混合气体连接到氧合器上,固定各连接处,检查渗漏。
5.病人全身肝素化,调整并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在160~220s,连接病人,缓慢调整血流速度,渐进性增加流速到50~60ml/(kg·min),静-动脉模式时维持循环量要求超过心排出量的50%,并且维持合适的氧合、血压和酸碱状态;静-静脉模式时,因为是并行循环,维持循环量不一定超过50%,只要维持合适的氧合和酸碱平衡。
6.病人的氧合和循环改善后,将呼吸机的条件降到对肺损伤最低的状态,即:吸气压力10~30cmH2O,频率5-10/min,吸人氧浓度为40%。
7.治疗朔间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另外根据需要进行如下检查:
(1)每天1次肝功能检查。
(2)每天1次尿素氮(BUN)、血肌酥(Cr)、血镁、血钙、血磷检查。
(3)每天2次全血细胞计数检查。
(4)每天3次凝血功能检查(ACT、APTT、INR、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5)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6)根据病情变化检测病人的血糖和乳酸。
(7)每小时检查1次穿刺侧肢端血运情况。
(8)每天1次胸部X线检查。
8.治疗的目标
(1)维持病人的血红蛋白≥809/L,血细胞比容≥24%。
(2)血小板计数≥50000X109/L。
(3)正常的肝脏功能检验结果。
(4)注意保温,鼻温36.0~37.5°C。
(5)活化凝血时间(ACT)在160~220s或APTT维持在50~80s。
(6)可以接受的血气分析结果。
(7)平均动脉压≥65mmHg。
(8)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mmHg。
(9)尿量≥lml/kg体重。
9.整个治疗期间可以适当镇静,但不要求麻醉,以便对神经系统进行评价。
10.撤离体外膜肺氧合的标准。
(1)肺功能(病人停止氧合6h以上):①呼吸机吸人氧浓度≤60%。
②呼气终末工压(PEEP)5cmH2O。
③动脉血氧饱和度>90%,PaCO2<50mmHg。
④静态肺顺应性≥0.5ml/(cm·kg)体重。
(2)心脏功能:①最低剂量的正性肌力药物,肾上腺素≤2μg/min;②心室辅助流量≤1L/min;③心排指数> 2.0L/(min·m2);④肺毛细血管嵌楔压和(或)中心静脉压<16mmHg。
11.将体外循环的血液回输病人体内,并予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使ACT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停止血泵,拨出静脉内引流管和静脉(或动脉)内的回血管,穿刺部位加压包扎,防止出血或血肿形成。
12.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和穿刺侧肢端血运情况。
[注意事项]
1.体外膜肺氧合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新生儿最常见的是颅内出血,成人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出血和手术切口出血,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如果出现了出血并发症,调整肝素剂量,维持ACT至160~180s,并将血小板计数校正到100000X109/L。
2.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红蛋白、胆红素和尿的颜色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严重的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血红蛋白尿,要注意保护肝、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注意无菌操作,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治全身重症感染,如果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立即采集血液、痰和尿的标本,并进行培养。
4.禁止在体外循环的管道上输注脂肪乳,避免影响氧合器的氧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