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典故
- 格式:pptx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18
六字词语典故精选5篇古代矗立四字成语外,六字词语也不在少数。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出污泥而不染【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解释】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相近词】出淤泥而不染【相反词】同流合污【成语举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成语造句】◎ 表达出作者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赞美之情,也从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欢荷花,喜欢描写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欢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高洁。
疾雷不及掩耳【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
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成语示列】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有志者事竟成【注音】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解释】“久”终于。
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
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有典故的古代词语
以下是一些有典故的古代词语:
1.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2.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原意是面对大海而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比喻办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缺乏条件,从而感到无可奈何。
3. 烽火戏诸侯:出自《史记》,形容国君荒淫,因迷惑女色而亡国。
4. 鸿雁传书:出自《汉书》,指投寄书信或书信往来。
5.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形容志向远大,而用“燕雀”指安于现状、平庸无能的人。
6. 渐入佳境:出自《晋书》,比喻境况一点点好起来。
7. 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指文人从军,扔掉笔去参军。
8.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9. 推敲:形容反复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又可引伸为对某种情状、思想意图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10. 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才思大进,或者形容文笔秀丽俊逸。
上述这些词语背后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故事。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5则六字词语是古代成语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使功不如使过【成语故事】新朝后期,民众受不了王莽的压榨,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拥立刘玄为更始帝。
更始帝上台后想树立好的形象,并派人去查处东郡太守贪赃枉法的事,属官索卢放前去向使者求情,认为国家需要稳定,只有遵照使功不如使过,让他们戴罪立功。
【出处】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
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解释】使:用。
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用人【成语举例】且饶他这遭,况使功不如使过,着他戴罪杀贼,未为不可。
明·张四维《双烈记·女戎》二者必居其一【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
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
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
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
【典故】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居一于此矣。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解释】居:占。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相近词】二者必取其一【成语造句】◎ 泰丰公司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只能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两项请求。
◎ 把"港台歌星"同反动、黄色、低级之间划等号,要么是"左"得出奇,要么是缺乏知识,二者必居其一。
挂羊头卖狗肉【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灵公看见嫔妃穿得花花绿绿不顺眼,就命她们改穿男装。
齐灵公看不顺眼,就让官吏禁止宫外女人穿男装,但屡禁不绝。
晏子说宫内女子穿男装好比店着牛头,店里卖马肉一样,难以让人信服。
历史典故的词语历史典故的词语(一):苏武牧羊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
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形容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解释出处典故
以下是形容爱国精神的四字词语解释出处典故:
1.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自《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典故:南宋名将岳飞,岳母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以此激励他要为国家竭尽忠诚。
2. 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
出自明·汤显祖《还魂记·淮警》:“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倒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
”典故:关公“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家眷寻找刘备,其“赤胆忠心”可见一斑。
3. 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典故: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坎坷,却仍心怀天下,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4. 碧血丹心: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
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典故: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拒绝高官厚禄,受尽威逼利诱,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最终慷慨就义。
80个典故四字词语1、合浦珠还典故来源:《后汉书·孟尝君传》国学故事:孟尝君到合浦当太守,合浦原来盛产珍珠,但由于官吏滥采,使得珍珠蚌迁到别的地方去了。
孟尝君就任后,发现过去的许多弊端,对滥采滥捕、贪赃枉法现象进行整顿和治理,于是珍珠蚌又回到了合浦。
2、程门立雪典故来源:《宋史·杨时传》国学故事:杨时和宋游酢早年曾向程颐学习,并且考取了进士。
一次两人相邀又到洛阳向程颐求教。
到了程家,先生程颐正在闭目养神。
于是,两人便站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
等到程颐睁开眼睛,门外纷纷扬扬的飞雪已在地上积了一尺厚了。
3、戴逵破琴典故来源:《晋书·戴逵传》国学故事: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贵族门阀观念严重,一些文人仕途艰难但又不愿寄人篱下、阿谀奉承。
谯县人戴逵,年轻博学,喜好谈论,善作诗文,会弹琴作诗。
当时有个大官,听说他琴弹得极好,便派人叫他演奏。
戴逵却在使者面前摔破了琴,并说:“我不是为王公使唤的艺人。
”4、披裘负薪典故来源:《论衡·书虚》国学故事:相传延陵季子出游,见到路上有别人丢失的金子。
当时正是农历五月,却有位穿着皮袄背柴的人。
季子叫他拾起金子,那人十分生气,睁大眼睛,摆摆手说:“我难道是拾取人家金子的人吗?”5、锦屏射雀典故来源:《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国学故事:隋朝末年,战乱不定,各路诸侯争雄天下。
窦毅不愧老谋深算,为女儿择婿别出心裁。
一次窦毅指着大公主说:“这女子才貌双全,不能轻易许配人家,应当为她选择一个好的丈夫。
”因此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求婚的人,均给两支箭让射,暗定若有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大公主嫁给他。
有几十人前来求婚,但都未能中标,后李渊到来,两箭分别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
窦毅见了十分高兴,便把女儿许配给李渊。
当时战乱以武治国平天下。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六字成语是古代成语的重要组成之一。
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以天下为己任【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也没得到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
【出处】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南史·孔休源传》【解释】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示例】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人民日报》1965.6.1【成语造句】◎ 是感动,还是激动,也许兼而有之吧!我心头一热,正义感、责任心油然而生:作家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要铁肩担道义;作品应该扬善伐恶,要吹响反腐倡廉的号角。
◎ 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宝贵传统,特别值得后学发扬光大。
九牛二虎之力【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周宣王听说公仪伯的勇力在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请来询问他的勇力有多大,公仪伯回答能将蠢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动。
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说自己能拖住九头牛的尾巴而不让其动弹。
【典故】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释义】比喻很大的力气。
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用法】作宾语;比喻极大的力量【反义词】举手投足【成语造句】◎ 他除了怕把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与林业局拉的关系搞坏,还有些不便说的原因,宋旺是不知道的。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走到了最远的山坡地。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租到一所会场,刚刚开会,警察又跑来把我们驱散。
◎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志伟翻了身,阿姨端盆出去。
◎ 我又用匕首拚命挖呀,抠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些东西都清了出来。
词语典故1乔迁《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
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2问津传说春秋末年,孔子领着子路等北子,车马风尘,周游列国,在自陈蔡至楚郢的路上,自北而南,来到今天的旧街镇南1公里处,遇见一群小孩子聚在路中垒石为城,挡住了孔子的去路。
孔子忙叫小孩子们把石城搬开。
有个7岁的孩子,名叫项囊,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孔子听了,一时语塞,只好回车绕行,哪知车子绕弯过急,车轴扭断,车子卧倒在地。
后来,孔子一行在附近村里请了木匠,修好了轴子,继续南行。
约走4公里处,遇上一条山谷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
孔子一行踌躇岸上,忽见河的上游,有两人并立田间正在劳动。
这两人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一名长沮,一名桀溺。
孔子便吩咐子路向这两问津。
可是,长沮、桀溺两人都没有告诉津口,孔子一行只好在离问津的地方约半公里处的下游涉水渡河。
由于河流很深,水盈车轴,车上的书籍全部被淹。
孔子见状,长叹一声,急唤子路返车上岸,将书搬到北岸的一座平坦的山上去晒。
孔子便坐在山间的一块石头上休息。
后来,人们将圣贤经过的地方——命名。
将孔子绕道坏车的地方叫回车埠,又叫桀溺畈;称孔子晒书的平地为晒书场;称孔子坐过的石头为坐石;在孔子涉水的河上修了一座桥,名孔叹桥;把那条长20多华里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命为问津河,又名孔子河。
同时,还在各自命名的地方立碑、建亭、修庙,以示纪念。
至今在部分地方还保留有这种纪念性的建筑。
3推敲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50个中国词语典故解释1.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非常高。
出自《南史•谢灵运传》。
这个典故与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有关。
谢灵运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才华横溢,他的诗文被人们广泛传颂。
他曾经自夸:“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2.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这个典故与张僧繇的绘画技巧有关。
张僧繇是梁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龙。
有一次,他在画壁画时,画了一条龙,但是这条龙却没有眼睛。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但是他最终还是为龙点上了眼睛,结果龙真的飞走了。
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由来。
3.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出自《汉书·外戚传》。
这个典故与汉朝的李夫人有关。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貌美如花,但是因为过度思念汉武帝而病重。
汉武帝去探望她时,她用被子蒙住脸说:“我病得这么重,容貌已经毁了,陛下就不要看了。
”汉武帝说:“你病得这么重,我来看你是出于对你的深厚感情,你的美貌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于是李夫人拿开被子,露出脸来。
汉武帝看到她容貌依旧美丽,赞叹不已。
后来人们就用“倾国倾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无比。
4.三迁之教: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要。
出自《孟子·尽心上》。
这个典故与孟子有关。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后三次搬家,最终定居于学堂附近,使得孟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5.引锥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这个典故与苏秦有关。
苏秦为了学习,经常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醒自己保持专注。
6.一饭千金:形容知恩图报。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个典故与韩信有关。
韩信曾经接受过一位陌生老人的施舍一饭,后来他发达了,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情,他赠予老人千金。
李白有关的成语典故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意指李白喜欢喝酒,并非单纯追求酒的美味,而是通过酒来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之境。
2. 画虎类犬: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李白宣称“画虎不成
反类犬”,意指自己的才华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和重视。
3. 高山流水:典故源自《李太白集序》。
形容同样具有卓越才华的人,像高山流水一样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4. 朝三暮四:典故来源于《李太白集序》中的故事。
李白训练猴子,每天让猴子选择两根竹竿中的一根,放食物。
猴子常常朝三暮四,表示迷惑或犹豫不决。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典故源自《登金陵凤凰台》。
表达了李白对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追求,并且通过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不断超越自身。
6. 不愤慨而歌,不放浪而归:典故来源于《佳人歌》。
形容李白遭遇逆境时,不怨天尤人,反而坚定不移地奔赴自己的目标。
7. 锦瑟无端五十弦:典故来源于《锦瑟》。
描绘了李白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比喻人生短暂而珍贵,应当充分珍惜和发挥。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来源于《将进酒》。
表达了李白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认识,并呼唤人们要坚守信仰和追求,留下卓越的业绩。
9. 白首空归未相识:典故来源于《赠汪伦》。
形容李白对友谊的追求和对人世间的无奈,表达了他心中对友情真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