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国家鉴定品种及栽培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57.06 KB
- 文档页数:31
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甘薯适应性强、产量高、增产潜力大、栽培技术简单、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近年来我县部分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进行甘薯规模种植,收益可观。
其中一家薯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种植春薯33.33hm2,夏薯33.33hm2,春薯平均产量4000—5000kg/亩,高产地块鲜薯达6000kg/亩以上。
2012年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甘薯种植面积200h m2左右,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良好的途径。
为更好地服务于甘薯生产,现将有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培育壮苗1.精选薯种根据甘薯用途、土壤状况及病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甘薯品种,尽可能选择正规种子部门或科研院校选育的国审、省审品种。
我区种植的主导品种主要有徐薯25—2、商薯19等。
2.种薯消毒种薯用50%多菌灵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5—10min,预防病害。
3.适期育苗春薯在3月上、中旬采用小拱棚双膜育苗,一般苗床宽1.0—1.2m 左右,排薯要适当稀些,薯块间隔1-2cm,且保持薯面上齐下不齐,密度18-20kg/m2,种薯排好后,撒一层细土,填充薯种间隙,浇水适量(约为种薯重的1.5倍),以种薯表面和床土完全湿润为宜。
种薯上覆湿润细砂土2-3cm厚,再覆地膜,注意地膜下撒些作物秸秆,留些空隙以防缺氧烂种。
最后苗床上拱膜,周围压实保温。
4.苗床管理当60%薯块出苗后,可揭掉地膜,苗齐时浇一次水,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
薯苗长20cm左右,有展开叶6-7片时采用低温(18-20℃)炼苗,3-5d后,秧苗生长到22-25cm剪苗,剪二茬苗后,追施尿素200-250g/10m2,施肥后用清水淋洗叶面和浇水。
二、施足基肥,深耕起垄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计划产量目标确定施肥量,要以有机肥为主,少施氮素化肥,增施磷钾肥。
将全部有机肥和氮肥用量的70%以上,以及大部分磷钾肥作为基肥,结合耕翻施用。
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种植。
为了
提高甘薯的产量和质量,以下是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1. 选地种植。
甘薯喜欢阳光和温暖的环境,不耐寒和水涝。
选
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肥充足且土壤pH值为5.5~6.5的地块种
植甘薯。
2. 土壤处理。
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除草、犁地,并
进行施肥。
施肥应按照甘薯的生长需求进行,建议使用有机肥和化肥
混合使用。
3. 深松整地。
在土壤处理后,需进行深松整地,为甘薯的生长
提供空气和水分,同时促进根系的发育。
4. 选种植物。
选择具有易生长、营养丰富、抗病能力强的甘薯
品种进行种植。
5. 种植管理。
按照甘薯生长的要求进行定植、浇水、除草、施肥、松土等管理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甘薯生长初期,需加强施肥
和浇水,促进甘薯的生长和发育。
6. 定时收获。
根据甘薯生长的时间和生长状况,选择适当时间
进行收获。
甘薯采收后应及时处理,进行晾晒或存储,以保证甘薯的
质量和营养。
综上所述,甘薯栽培技术规程是保证甘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甘薯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合理的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质食用甘薯新品种秦薯9号的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食用甘薯的需求,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选育出了一种新的优质食用甘薯新品种,命名为秦薯9号。
本文将介绍秦薯9号的选育过程以及相应的高效栽培技术。
一、选育过程秦薯9号品种的选育经历了多个环节的耐寒性选优、抗病性选优和营养品质改良等。
首先,科研人员根据甘薯的生态适应性特点,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试种。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筛选,选出了抗寒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材料作为育种的母本和父本。
其次,在抗病性选优方面,科研人员注重甘薯对病毒、病菌的抵抗能力。
选取了病毒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杂交育种,通过多代连续选择,逐步提高了新品种对常见病害的抗性能力。
最后,在营养品质改良方面,科研人员进行了综合性评价。
通过对秦薯9号品种的多项指标进行测定,包括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抗氧化物质含量等,确保了新品种的营养价值达到了国家标准。
二、高效栽培技术为了保证秦薯9号的高产和品质稳定,科研人员总结并提出了一套高效栽培技术。
1. 土壤选择和改良:秦薯9号喜欢温暖、疏松、湿润的土壤环境。
在栽培前应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并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质量。
2. 种植时间和密度:栽培秦薯9号的最佳种植时间为春季,一般在气温超过15摄氏度时进行。
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5000~6000株,株行距为30~40厘米,株间距为20~25厘米。
3. 施肥管理:为了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产量,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秦薯9号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生长阶段合理施肥。
特别是在种植初期和中后期进行追肥,以补充更多的养分供给。
4. 病虫害防治:甘薯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品质。
对于秦薯9号的栽培,及时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非常必要。
可以通过定期巡视和喷洒农药等方式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5. 收获和贮藏:一般来说,秦薯9号的生长周期为4-5个月,成熟时块根颜色由土黄色变为橙色。
甘薯栽培技术甘薯(Ipomoea batata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高产、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种植于许多国家和地区。
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甘薯产量,合理的栽培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甘薯栽培技术,帮助农民获得丰收的成果。
1. 地块选择与准备甘薯对土壤要求较高,通常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地进行种植。
在选择地块时,应避免高地或易积水的低洼地。
在栽培前,应进行土壤杂草除草,保持地面整洁,并进行适当的施肥和翻耕,以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 种薯选择与处理在选择种薯时,应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康种薯。
各地根据当地气候和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在种植前,可以进行种薯消毒处理,以预防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3. 栽植方式与密度甘薯的种植有两种常用的方式:一是穴盘播种法,将种薯切割成小块后放入穴盘中,然后将穴盘移植到田地中;二是直接整株移植法,直接将整株种薯移植到田地中。
栽植密度一般为行距75-90厘米,株距25-30厘米。
4. 施肥与水分管理甘薯生长期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在施肥方面,可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进行适当的施肥,例如可以在种植前施入基肥,并在生长期间适时进行追肥。
水分管理方面,要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特别是在种植后的早期生长阶段更需关注,及时浇水。
5. 病虫害防治甘薯容易受到多种病毒、病菌和害虫的侵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如合理轮作、间作,及时清除杂草,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
此外,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减轻病害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6. 铲土与收获甘薯生长期一般在90-120天左右,根据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收获前2-3周,可进行铲土,促进甘薯的膨大和增产。
收获时,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对甘薯造成损伤。
7. 储存与销售收获后的甘薯需要进行适当的储存和销售。
宜选择通风性好、干燥、阴凉的仓库进行储存,避免长时间暴晒和高温环境。
甘薯栽培甘薯又称番薯、山芋、地瓜等,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甘薯是主要旱粮作物。
甘薯营养价值较高,用途也很广。
它是制造淀粉、酒精和糖的原料。
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鲜、干茎叶和薯块以及加工后的粉渣等副产品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
甘薯的叶柄还可作为无公害蔬菜。
甘薯适应性较强,抗逆性很突出,除对温度要求较严外,对土壤及其他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很广。
比较耐旱,需肥虽较多却又耐瘠。
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块根及茎叶均可作为繁殖器官。
甘薯在大田生产中主要采用薯块育苗的繁殖方法。
1个薯块一般有5-6列纵向排列的侧根,侧根枯死后,就留下了略微凹陷的根痕,位于根痕附近的不定芽原基萌动并穿透薯皮,即为发芽。
不定芽在薯块上分布,一般头部多于中部和尾部,朝向土表的阳面(背面)多于朝向垄心的阴面(腹面),块根的发芽存在顶端优势。
一、主要品种我市现在种植的主要有赤蓬-1、徐薯18、86-8、红宝宝、浙薯2号等品种。
若加工淀粉,可选用徐薯18、86-8。
作为食用可选用红宝宝、浙薯2号、赤蓬-1。
二、栽培技术1.育苗早育、育足壮苗,有利于形成既早又粗壮的不定根,使幼苗成活快,结薯早而多,产量高。
壮苗的标准是茎皮光滑,叶大色浓,浆汁多,一般苗长20-25厘米,百苗重1-1.5千克,无病虫害。
①准备好酿热温床。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管理方便、未种过薯类作物的地块做苗床,苗床长度依地势和需要而定,一般为4-6米,床宽1.2米,床深20-30厘米,下铺25-35厘米的牲畜粪、作物秸秆及青草等酿热物,撒施一些碳铵促进发酵,用铁锨略为拍实,盖上一层地膜。
床边四周开40厘米的深沟以利排水。
待酿热物增温至35℃左右,再踏实酿热物至不松不紧状态,上铺5厘米左右的细泥土后进行排薯。
②排好种薯。
于大田扦插前1个半月左右,每亩大田选好75千克左右的种薯,排10-13平方米的苗床。
种薯选用具有本品种特征、皮色鲜明、生活力强、单个重150-250克的健康种薯。
甘薯栽培技术(一)引言概述甘薯(学名:Ipomoea batata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甘薯的栽培技术,包括地选与土壤改良、良种选育、种植与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与贮藏等五个方面。
正文内容一、地选与土壤改良1. 根据甘薯的生长特点和土壤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块。
2. 进行土壤的酸碱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土壤调理。
3. 实施深翻和耕作,以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持土壤湿度。
4. 种植前施加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5. 合理利用有机物和矿质肥料,调整土壤养分比例。
二、良种选育1. 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2. 通过育种改良提高病虫抗性和产量。
3. 选取壮苗进行移植,提高甘薯的成活率。
4. 提取种苗时注意保持整株植株的完整性。
5. 根据目标市场需求选择不同品种。
三、种植与施肥管理1. 根据所选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和移植等。
2. 控制植株的密度,保证每株的光照和营养摄取。
3. 定期除草和松土,保持土壤湿润。
4. 合理施肥,根据生长阶段调整氮、磷、钾等养分比例。
5. 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采取合适的农药和防治措施。
四、病虫害防治1. 定期检查甘薯植株,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
2. 使用绿色、无污染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等。
3. 合理选择农药,注意使用方法和安全。
4. 保持病虫害防治记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5. 加强病虫害的预警和监测,做好预防工作。
五、收获与贮藏1. 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
2.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收获,避免损伤。
3. 定期检查贮藏条件,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和通风。
4. 采取科学的贮藏方法,延长甘薯的货架期。
5. 定期检查贮藏甘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结甘薯的栽培技术包括地选与土壤改良、良种选育、种植与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与贮藏等五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推动甘薯产业的发展。
甘薯的高产栽培技术甘薯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
是蔓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热带地区,四季常绿,开花结果,多年不死。
在温带地区,茎叶遭遇霜冻会枯死,被认为是一年生植物。
甘薯可用种子繁殖,但生产上一般不用,生产上大都采用薯块育苗,即从苗床取苗或从苗圃和大田剪截茎蔓栽插繁殖。
供人们食用和加工的是甘薯的块根,即贮藏根。
由于甘薯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营养丰富,医疗保健等特点。
近年在结构调整中,成为人们青睐的品种之一。
生产上要达到高产丰收,多收益的目的,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一、选择优良品种“好种出好苗”。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夺取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选用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下面是一些最新育成的和引进的具有推广前途的新型品种。
1、“豫薯王”:高产高淀粉型红薯新品种。
该品种茎蔓短而粗,茎叶生长强,结薯集中,单株结薯6—10个,春薯含淀粉高到33%,晒干率达45%,亩产可达6000—9000公斤,耐肥,耐旱,适应性广,凡能种植红薯的地方均可种植。
2、“868”:薯块表皮红色,肉白色,纺锤型,大薯率高。
质如板栗。
淀粉含量高达26—30%,比“徐薯18”高6—7个百分点,且薯蔓产量高,分枝多,割2—3次不影响薯块产量。
该品种高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适应性广,耐肥耐瘠耐贮存,萌芽性强,无论在漕土还是红沙土都能获高产。
在严重干旱的条件下单产仍达5722斤/亩。
该品种是当前加工淀粉和发展畜牧业的最佳品种之一。
3、珍稀红薯新品种——日本黑薯:该品种是近年引入我国的一个新品种,通过1998年—1999年连续2年试验示范,春薯亩产3000—3500公斤,夏薯2000—2500公斤。
单薯重200—500克。
薯块纺锤型,薯皮紫黑,薯肉红色,均匀整齐。
苗期长势较强,属长蔓形,蔓细而长,发颗快,薯块成形早,高抗根腐、黑斑、线虫,耐贮藏,鲜薯含淀粉25%,适应区域广,高产稳产,色、香、口味俱佳,可直接食用、烧烤,也可加工薯干、果脯、罐头等。
甘薯国家鉴定品种及栽培技术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1品种名称:济薯21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CHGU1.002/PC94-1特征特性:食用型品种,萌芽性中等,长势旺,中长蔓,较细,分枝较多,叶片心形,顶叶绿带褐边,叶绿色,叶脉紫,茎紫色,薯形纺锤,红皮黄肉,结薯性较好,大中薯率较高,食味较好,高抗根腐病,感茎线虫病和黑斑病。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北方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869.0kg,比对照减产3.33%;薯干亩产536.5kg,比对照增产0.39%;烘干率28.63%,比对照高0.92个百分点。
2005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2080.2kg,比对照增产11.33%;薯干亩产594.2kg,比对照增产16.50%;烘干率28.37%,比对照高1.01个百分点。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974.6kg,比对照增产3.88%;薯干亩产565.3kg,比对照增产8.25%;烘干率28.50%,比对照高0.96个百分点。
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565.1kg,比对照增产8.5%;薯干亩产784.9kg,比对照增产16.9%;烘干率30.3%,比对照高2.1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排种,培育无病壮苗;种植密度春薯每亩3500株左右,夏薯每亩40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线虫病和地下害虫。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4~200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安徽中北部种植。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2作物种类:甘薯品种名称:徐薯25选育单位: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品种来源:徐薯18/徐781特征特性:淀粉型品种,萌芽性较好,生长势较强,中长蔓,分枝中等,茎较粗,叶片心形带齿,顶叶和叶色均为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带紫斑。
一般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76%,薯形纺锤,红皮白肉,薯干洁白品质好,结薯较集中整齐,食味较好。
高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感黑斑病。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北方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682.1kg,比对照减产13.00%;薯干亩产545.0kg,比对照增产1.97%。
2005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1797.6kg,比对照减产3.79%;薯干亩产577.5kg,比对照增产13.21%。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739.9kg,比对照减产8.47%;薯干亩产561.2kg,比对照增产7.46%;烘干率32.17%,淀粉率22%。
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531.3kg,比对照增产3.0%;薯干亩产899.3kg,比对照增产22.8%。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萌芽性好,可适当控制排种量,注意高剪苗或高温愈合防治黑斑病。
该品种属中长蔓型,密度以每亩3300株~3500株为宜。
注意排涝降渍。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4~200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北方薯区的江苏北部、安徽中北部、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种植。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3作物种类:甘薯品种名称:烟薯21选育单位: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烟薯137放任授粉特征特性:兼用型品种,中长蔓,茎绿色带紫斑,叶形心带齿,顶叶色、成叶色均为绿色,叶脉紫色,叶柄绿色,基部分枝7个,单株结薯4.5个,薯块薯形纺锤形,红皮桔黄肉,结薯集中性较好,上薯率高,薯块萌芽性中等,食味中上。
抗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感根腐病。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北方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试,平均鲜薯亩产1780.2kg,比对照徐薯18减产6.3%;薯干亩产533.4kg,比对照徐薯18减产0.2%。
2005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1908.5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2.1%;薯干亩产563.7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10.5%。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859.9kg,比对照徐薯18减产2.15%;薯干亩产548.6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5.04%。
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902.7kg,比对照增产8.0%;薯干亩产544.6kg,比对照增产1.1%。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萌芽性一般,适宜在沙质土壤栽培,种植密度一般春薯每亩3500~4000株,夏、秋薯每亩4000~4500株。
注意防治黑斑病。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4~200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北方薯区的山东、河北、河南中部、北京种植。
不宜在根腐病地块种植。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4作物种类:甘薯品种名称:郑薯20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襄城县红薯良种繁育基地品种来源:苏薯8号芽变选育而成特征特性:食用型品种,薯块萌芽性中等,中短蔓型,茎色绿,分枝较多,茎较粗,叶形深裂复缺刻,顶叶色绿带紫边,成叶色绿,叶脉色紫,单株结薯数5.4个,薯块长纺锤形,黄皮桔黄肉,中早熟,结薯集中性一般,大中薯率高,较耐贮藏,食味中等。
中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感根腐病。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北方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000.5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40.79%;薯干亩产575.4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7.66%。
2005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2576.5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37.9%;薯干亩产566.6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11.07%。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649.3kg,比对照徐薯18增产39.37%;薯干亩产571.0,比对照徐薯18增产9.33%;烘干率21.6%。
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487.4kg,比对照增产29.6%;薯干亩产594.7kg,比对照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萌芽性一般,蔓短,可适当增加底肥和密度,种植密度春薯每亩3000~3500株,夏、秋薯每亩3500~4000株。
成熟早,可做双季栽培。
注意防治黑斑病。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4~200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我国北方薯区的河南、河北、山东、北京、陕西、江苏北部和安徽中北部种植。
不宜在根腐病地块种植。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5作物种类:甘薯品种名称:苏薯11号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苏薯1号放任授粉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登记特征特性:淀粉型品种,萌芽性好,长蔓,茎绿色,叶心脏形,顶叶绿色,成熟叶绿色,叶脉紫色,叶柄绿色,基部分枝7~8个,单株结薯3~4个,薯块纺锤形,红皮白肉,结薯习性集中整齐,上薯率较高。
食味干面味香,品质较好。
抗根腐病。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流域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097.7kg,比对照南薯88减产8.73%;薯干亩产665.1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7.48%。
2005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2087.1kg,比对照南薯88减产7.06%;薯干亩产622.7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2.69%。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092.4kg,比对照减产8.52%;薯干亩产643.9kg,比对照增产5.11%,增产显著;两年淀粉产量为423.08kg,比对照增产9%。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萌芽性好,种植密度春薯每亩3300~3500株,夏薯每亩3500~4000株。
应施足基肥,肥料以复合肥为佳,施用量每亩40kg左右。
易感茎线虫病,不宜在茎线虫病区推广,注意防治黑斑病。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4~200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长江流域薯区的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种植。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6作物种类:甘薯品种名称:万薯7号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丰黄”集团杂交特征特性:食用型品种,薯块萌芽性优,蔓型半直立,茎绿色,叶形心脏,顶叶浅褐色,成熟叶浓绿色,叶脉浅褐色,叶柄绿色,基部分枝3~5个,单株结薯6~7个,薯块短纺锤形,淡红皮,桔红色肉,结薯集中、整齐,上薯率88%以上。
抗黑斑病,耐贮性好。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流域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598.0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13.68%;薯干亩产676.4kg,比对照增产9.51%。
2005年续试,平均鲜薯亩产2469.6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9.04%;薯干亩产658.4kg,比对照增产8.58%。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533.8kg,比对照南薯88增10.78%;薯干亩产667.4kg,比对照增产8.92%。
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2273.1kg,比对照南薯88增产22.10%;薯干亩产653.6kg,比对照增产33.40%;淀粉亩产425.5kg,比对照增产38.30%。
栽培技术要点:3月上中旬采用露地盖膜方式育苗,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栽插。
净作种植密度每亩4000~5000株,起垄栽插。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底肥,增施磷钾肥,亩施尿素8~10kg,过磷酸钙25~30kg,硫酸钾30~35kg。
栽插后30天内中耕、除草、追肥、培土。
不打尖,不提藤,不翻藤。
收获时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
由于“万薯7号”早收性较好,栽插100天后即可收获。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4~200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07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建议在长江流域薯区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中南部种植。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07007作物种类:甘薯品种名称:浙薯132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品种来源:浙薯13/浙薯3481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2007年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特征特性:食用型品种,平均蔓长250.3cm,中蔓型,茎色绿,叶形心齿型,顶叶色绿边紫,成叶绿色,叶脉紫色,叶柄绿色,基部分枝数4.9个,薯块短纺锤形,红皮桔红肉,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4~6个,薯块个头较小,大中薯率以块数计为46.06%,以重量计为76.59%,薯块萌芽性中等,生育期110天左右。
夏(春)薯块干物率29.14%,食味优。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流域薯区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981.6kg,比对照减产11.40%;薯干亩产570.6kg,比对照减产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