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场作文该不该虚构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学生记叙类写作需要虚构中卫一中张德山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们要求学生写真事,书真情,尤其像记叙类文体更是讲求一个“真”字。
学生的作品完成了,但给读者的印象是千篇一律,所记人、记事、状物、写景好似一个模子造出来的,素材雷同,缺少新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环境的约束,见到的人大多是父母、老师和同学,环境无非是家庭和学校,所做的事情也大相径庭,再加上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不加积累和思考,想写出好文章又谈何容易。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也开始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参与生活实践,仔细观察生活,开拓视野,广泛涉猎。
然而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奴隶,上学期间被束缚在学校,假期也被父母塞进了学习班,缺少对生活的切磨,哪来的生活切实体验。
继而阅读成了学生获取写作知识、素材的最大的渠道。
生活经历的单一、雷同,老让学生感到真事写来写去就那么点事,搜肠刮肚怎么也新颖不了。
其实,写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智力活动。
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直接经验少得可怜,对生活的原样缺少深入的体验,所以他们很多习作都从优秀例文上照葫芦画瓢得来,而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仅仅是经验的“复制”,全无创作的快感和个性的呈现,即使如此他们仍很难写出切题的文章来。
既然是这样,何不放低教师的要求,让其突破完全的“真”和“实”,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更能有效地发挥作品的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适当的“虚构”,一提到“虚构”很多人对其就有了芥蒂,认为中学生写作就应该写真的,让学生“虚构”,这不是造假吗? “虚构”是什么?就文学理论而言,“虚构”则是文学创作中植根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想象构思。
“‘虚构’不是摈弃现实,胡编乱造,‘虚构’以真实生活为根基;同时,‘虚构’又意味着对现实的突破和提升,是人类想象力的最充分的舒展。
”①就写作而言,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不是写作追求的终极目标,作品内容的真实可能更能关联到的是作者从中得到的最真切、最独特的感受,也最能从中获得耳目一新的切实体验,以及被受众感动、认同。
写作文必须是真实的吗写作文应该力求真实,而非一定要真实。
1、写作文如同说话,是自身情感通过文字表达来的产物。
真情实感会让作文内容丰满,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2、写作文有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剖析,对自己语言的一个锻炼,如果写的是虚假的东西,那只是简单的应付了事,等于是放弃了一个自省的机会。
3、力求真实,和一定真实是两个概念,由于各种问题,作文现在是学生考试、作业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想得高分,那在真实的同时要委婉或者是过滤一些消极思想或者阴暗面,做到知道却未必要说出来,说出来也不必直说,隐晦一点即可。
发给您一篇我的教研论文吧!虚构,有根不可逾越的拦杆四川彭山青龙初中徐敬德【小引】作文就是说话,作文要写自己生活中有的东西,说自己心里有的话,想说的话,这些,是作文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道理。
把写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体会到的写进作文中,是需要,是快乐,是享受,是作文的正道。
沿着这条道路写下去,会越写越顺畅,越写越快乐,越写越成功。
有同学说,作文难道不可以虚构吗?在作文中是可以有些虚构的。
我们在生活中找到的作文材料,有时会显得分量不足,用它写成的作文,内容单薄,不厚实,不能做到形象鲜明,不足以打动人心,突显主题。
这时候,就需要变换,增添作文的材料。
这就是作文中的虚构。
但是,一定要清楚虚构和编造的界限,虚构,有根不可逾越的拦杆——虚构的情节必须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如果在情节在生活中根本不能发生,那就属于编造的范畴了,而编造是作文的死敌。
读下面的这篇作文吧!【病文】说母爱某同学我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因为家庭贫寒,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担起了生活的重任。
虽然她白天头顶烈日,脚踏黄土,晚上还要忙个不停,煮饭,洗衣,喂猪,喂鸭,但她却从未忽略过对我的关怀。
冬天是含蓄深沉的老人,但它是无情的。
夜深了,到处静悄悄的,只有树叶沙沙作响,狂风像狼一样的叫着。
刺骨的寒风从屋顶的草缝,从墙缝、门缝呼呼地袭击而来。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例如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学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城市羔羊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就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
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高考作文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论据运用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应语文生成群吴正兵老师的邀请再次来到生成课堂Q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主要谈谈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论据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今天的内容基本上是鄙人拙著《高考议论文高分策略》摘录的(《议论文高分策略》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敬请大家批评吐槽!下面我们开始。
】叶圣陶先生认为,发议论的人于表示判断之外,还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
而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就是我们所谓的论据。
论据就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理由。
论据为论述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和论点有内在的统一性。
如果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不但论述不了论点,而且会妨碍文章思路的连贯性,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为了更好地认识论据,我们先要了解其特点。
老师都很清楚论据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准确、可靠;再次,一定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例的因果含蕴推阐得正确,审核得得当,不然就不配做议论的依据。
也因此,虚构的事实是不能够作为议论文的论据的。
准确、可靠是论据的最基本要求,不准确、不可靠的论据必然会影响到论证的质量。
论据不准确,是一种硬伤。
就是准确的例证,也要精选那些最为突出、最为鲜明、最具雄辩性的点去论证我们的观点。
据运用时要注意它是不是有代表性,是不是孤立的。
如果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就属于孙绍振教授所说的“孤证”,论述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从性质上看,论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一种是普遍的、概述的。
孙绍振先生认为:“按议论文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的结合,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
”因此在运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运用这两种类型的论据。
但在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论据问题可以分为为论据本身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运用论据时出现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论据本身的问题。
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论据素材陈旧,论据不典型,论据是虚构的等情况。
作文真实与虚构作文是我们研究中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描述真实的故事,也可以创作虚构的情节。
在写作时,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作文中真实和虚构的不同,并给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真实是指事实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
当我们选择描述真实的情况时,我们需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作文中的真实可以帮助我们传达事实,强调观点的可信度。
例如,我们可以描述真实的经历、真实的人物或真实的观点来支持我们的论点。
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信任我们的观点,从而增加作文的说服力。
虚构是指创作的,虚构的事物和事件。
当我们选择虚构情节时,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
虚构情节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提供娱乐和想象的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虚构人物、设定不可能的情境或发生不可能的事情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样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愿意继续阅读。
在作文中,如何取舍真实和虚构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写作目的和任务来选择真实或虚构情节。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传达实际的事实,支持观点或提供真实的信息,那么我们应该选择真实情节。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不夸大事实或误导读者。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娱乐读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引起共鸣,那么我们可以选择虚构情节。
然而,我们也要确保虚构情节的合理性和可信度,避免荒诞不经或违背逻辑。
总结来说,作文中的真实与虚构都有各自的价值和用途。
我们需要根据写作目的和任务来选择合适的情节。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依据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来编写作文。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来增加作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所以,无论是选择真实还是虚构,我们都需要坚持文学道德和知识诚信,让作文既有趣又可信。
考场写作的十不宜一不宜写前一学段的生活。
中考不宜写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高考不宜写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因为自己在现阶段的学习已经又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了,还去炒陈饭,说明这三年自己对生活学习也太缺少观察与思考了,文思太枯竭了,还处于非常疏懒的阶段,更说不上关注生活了。
二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无论贵贱尊卑,都不应该让阅卷者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影响在正常情况下的给分。
自己的情况好,容易引起嫉妒,既然好就不要再高考的独木桥上来凑热闹,给分就容易低;自己的情况不好,也容易被阅卷者判断为是虚构的,想赚取阅卷者的廉价眼泪的,从而给你一个低分。
包括自己的地域,也一点不能够暴露,避免一些阅卷者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你的地方,给出意想不到的低分。
三不宜写爱情。
因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不是几百字能够居高临下要言不烦的那个说的清楚地事情,尽管其间的确可能存在不少的真情实感,也不应该在考场作文中来写。
无论写自己写他人,都容易被对号入座,也很难打动说服阅卷的人。
四不宜轻率地与主流文化唱反调。
鼓励有创新,但是,并不等于鼓励与普世价值唱反调,将大家不屑于挂齿的一些腐朽的陈旧的观念奉若圣明来加以礼赞。
包括对恐怖主义、对台独、对法西斯主义、对霸权主义、对吸毒、对盗窃、对学术不端等,这是不证自明的类似于公理性质的内容,没有必要去考场里辩解翻案,去故作哗众取宠般的讨论。
五不作践自己和抬高自己。
文章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与读者平等讨论交流的地位,不要有意识的作践自己以博取阅卷者的好感与同情,也不要过分抬高自己以气势吓唬人。
这都不是一个青年学生应该有的写作定位。
六不宜说极端的关门的话。
不要一说到有缺陷需要调整和谈论的问题时,就把对方甚至父母说成非常无知不讲逻辑毫无人性之类的极端的话。
一偏激就很容易绝对,就很容易把话说到尽头,毫无辩证思维的能力。
给人的感觉是书读得太少,才这么片面的极端的看待复杂的社会和复杂的问题。
七不宜使用尚未流行的网络语言。
很多网络语言只是在很小的圈子里分众流行,如果写进考场作文,则很容易被阅卷老师判做语言不规范,因为不是每一位阅卷老师都很熟悉网络,都能够看得明白你的网络语言的含义的。
“真”、“鲜”、“奇”――考场作文选材“三要素”很多失败的作文,主要的问题出在选材,或东拉西扯、主题不明,或内容泛泛、不得要领,或人云亦云、毫无新意,或肤浅幼稚、缺乏深度,或结构散乱、主题分散……因此,熟练掌握作文选材的技巧,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之一。
那么,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呢?一、真选材首先要求“真”,这是选材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真实”,对于议论文而言,由于所选取的材料要作为论据,因而必须真实可信、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论证,不能有半点虚假;而对于其他文体,“材料真实”这一要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真人真事,只要合情合理,给人真实可信之感,也可以作艺术加工与整理,甚至进行适当的虚构。
因此,选材求“真”的关键在于,所选材料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传神刻画凸显主题的细节,自然抒发引人共鸣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记叙了红军途中一个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把自己的党证和无比珍贵的七根火柴托付给卢进勇,请他带给部队。
文章选材真实感人,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与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
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这个故事并非真人实事,它来自作者的见闻和感受。
这双手描写得如此传神,是因为在战争中作者曾多次看见过这样一双战士的手――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这双手不是来源于具体的某个人,但是来源于生活,是一双双真实的手的影子。
正如作者所言,“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二、鲜选材求“鲜”,即要求所选材料新颖、独特、富有时代感,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西方有句谚语:“太阳底下无新事。
”因此求“鲜”的关键不仅在于材料本身,更在于对材料的处理。
学生考场作文该不该虚构
最近遇到一位学生家长带着孩子询问我,孩子的作文该不该编造,也就是该不该虚构。
我说,不应该。
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处于很稚嫩的阶段,真实的事情都常常说不清楚,说出来大家都不大相信。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作家一样去进行虚构,常常是破绽百出,不能够自圆其说。
而作家则具有很强的虚构能力,写出来的故事使得觉得作家本人一定是去过某某地方,一定是亲自做过某某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作家能够把假的说成真的,而一般的人却把真的说不真,说出来别人不相信。
这就存在着细节的差异,作家丰富的经历以及阅历的积累,能够填补和圆润很多需要细节的地方,而一般的人常常忽略细节或者说缺乏细节的积累,说出来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难以经受住别人的推敲追问。
这就是区别所在。
我们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就是要培养起孩子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逐步积累起无数的生活细节,逐步去感悟生活中蕴藏着的很多丰富的道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的理解感受认识的能力。
这是作文中最重要的基本素养,也是作文材料的最根本的来源。
我们说作文就是做人,还有一个目的,健全学生的强健人格——不说谎。
学生如果不老老实实去观察体验生活,不去从中得出自己的最朴素的本真的认识,一味去编造,就容易逐步走向说谎的地步。
因为的我们的很多学校作文题目,就是要求学生进行生活的还原复述的,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进行感悟的。
如果没有生活的基础,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值得进行反思进行校正。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即情意教育的任务。
当然,我们的作文还可以进行一些想象与联想的作文训练,譬如《猛兽王国历险记》《太空一周》之类的作文,这些题目就不是编造的问题,也不是什么说谎的问题,而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学习脱离开来,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这不涉及学生的人格品行,这样的作文训练师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的作文题目应该指向学生学习与生活,包括校园生活、课堂生活、走廊生活、操场生活、饭堂生活、宿舍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细节,有文章,就看你去不去发现去不去感悟去不去提炼。
至于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积累了一定的经历阅历,开始进入或者尝试进入创作阶段,则又另当别论,那时候则需要进行加工进行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