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word版本
- 格式:pptx
- 大小:8.69 MB
- 文档页数:25
第六章土壤专题【基础巩固】(2019·山东莒县高二期中)下图所示区域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素有“粮仓”之称。
但该区域表土流失严重,如1928年的“黑风暴”剥离了5~12厘米的表土;加上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纬度高气温低,腐殖质不易分解B.成土母质含铁等黑色金属高C.土壤水分含量高,有机质分解快D.历史上曾发生过严重的森林火灾2.该河流不宜以发电为综合治理的核心,原因是()A.河流流量小B.该区域用电量小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D.河流落差小【答案】1.A 2.D【解析】1.图中显示,该地区纬度较高,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以及春季,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腐殖质微生物分解分解少,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使得该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A符合题意;成土母质含铁等黑色金属高与有机质含量高无关,排除B;土壤有机质分解快,不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因此不是该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排除C;森林火灾会把有机质转化为无机质,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因此历史上曾发生过严重的森林火灾不是当地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排除D。
故选A。
2.材料信息表明,图示区域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表明图示区域以平原地形为主,平原地区的河流落差小,水能资源缺乏,因此该河流不宜以发电为综合治理的核心,D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河支流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且纬度较高,蒸发较弱,因此该河流流量较大,排除A;图示区域黑土分布广,水热条件好,适于开发,是俄罗斯重要的工农业区,因此该区域用电量并不小,排除B;如果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量稳定,有利于水力发电,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选D。
(2020·浙江绍兴高二期末)土壤在空间上具有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高三板块】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精练:(32)土壤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 B.气候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3.下列地区中,风化壳厚度最厚的是()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牛肝地”是指在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形成的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
下图示意位于我国某区域“牛肝地”形成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牛肝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类型可能为()A.黑土 B.黄土C.红壤 D.紫色土5.“牛肝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农业活动 D.土壤肥力变化6.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水分含量增大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地形8.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 B.砖红壤C.红壤 D.黄壤9.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案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
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2024年高考地理微主题突破46:土壤【知识梳理】1.土壤的形成过程6.分析土壤肥力高低的影响因素(1)自然要素的影响土壤肥力高低与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厚度、颗粒大小、温度、水分含量、透气性、害虫等要素密切相关,这些要素含量的影响因素,协调度越好,肥力越高。
例如,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①有机质的收入:水热充足,植物生长茂盛,枯枝落叶多,生物残体多;地势低平处,有利于有机质累积。
(2)溉改变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通过翻耕、轮作、休耕等措施恢复地力;通过改良限制性因素,培育耕作土壤,保障高产稳产;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的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课堂例题】(2022年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
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
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降水C.地形D.岩性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答案】1.C 2.C【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C正确;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
【课堂训练题】(2016年全国乙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