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丙肝与梅毒的预防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5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详解(HBV、HCV、TP、HIV)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被针扎或接触到疑似感染者血液,是一件非常恐慌的事,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工作中乙肝、丙肝、梅毒、HIV职业暴露后的应付方式。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
(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4、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
一、乙肝职业暴露(一)挤压与消毒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
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二)抽血检查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 个月和6 个月内复查。
(三)特殊处理1、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 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乙肝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暴露者情况暴露源情况暴露处理意见未接种乙肝疫苗HbsAg(+)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HbsAg(-)开始乙肝疫苗接种(0、1、6个月),首次20μg/次,以后两次10μg/次病人源不明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以前接种过且已知有抗体反应(近1年内抗体≥10mIU/ml)病人源清楚或不明不治疗, 只需对暴露者血清学追踪一次HbsAg(+)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以前接种过且已知无抗体反应,或抗体≤10mIU/mlHbsAg(-)不治疗,只需对暴露者血清学追踪一次。
建议暴露者加强一针乙肝疫苗病人源不明 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1、6个月后分别接种10μg一次,进行血清学追踪以前接种过不清楚是否有抗体HbsAg(+)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并检查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1、6个月)HbsAg(-)检查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0、1、6个月)病人源不明24h内注射HBIG200~400IU一次,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μg一次,并检查暴露者的乙肝抗体状态,有抗体不治疗,无抗体,接种乙肝疫苗10μg(1、6个月)血清学追踪建议:● 24h内必须追踪1次、最后一剂疫苗接种完1个月、抗体阴性(不愿用药者)按24h、1、3、6月进行追踪● 新员工、发生职业暴露者,第一次血清学追踪应当做定量检测丙肝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暴露者情况暴露源情况暴露处理意见HCVAb(+) HCVAb(+) 不需要追踪HCVAb(-) 按24h、1、3、6月进行追踪HCVAb(+) HCVAb不明不需要追踪HCVAb(-) 按24h、1、3、6月进行追踪备注:目前尚无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措施,使用普通免疫球蛋白对接触者进行保护已被证实无效,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用药措施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青霉素不过敏者推荐苄星青霉素120万U*2支/次,每周1次,共2次青霉素过敏者推荐多西环素0.1 每日2次连续7天血清学追踪建议:24h内必须追踪1次、病人源不明时按24h、8、12w进行追踪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用药、血清学追踪建议方案用药建议:转CDC评估处理,如存在用药指征,应当在发生暴露后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应实施预防用药。
实验室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目的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各种医疗检验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
检验科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AIDS)、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梅毒。
(三)职业暴露概念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四)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五)组织机构设立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微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感染管理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1、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医院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院长成员:检验科主任、感染管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医务科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
(1)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
(2)组织科室所有人员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
(3)为科室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4)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5)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作详细记录。
(6)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2、医院感染管理科(1)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第一条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第二条本预案合用于我院工作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
医院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满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浮现可能被感染情况。
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够通过血液、体液进行接触传播他人的病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进行防控。
第四条职业暴露防控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五条医院设立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院感科和防保科负责医院职业接触的日常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院感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一、医院应急领导小组:(一) 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
(二) 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
(三)为科室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四) 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时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五)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做详细记录。
(六)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二)、院感科及预防保健科:(1)发生职业暴露后即将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1.目的采用合理的感染控制措施,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2.范围适用于医院员工、医学学员、外包人员、志愿者。
3.定义3.1血源性病原体: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3.2职业接触: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3.3非胃肠道接触: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黏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3.4污染:作业环境、物体内或其表面存在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3.5被污染的衣物:被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或者可能包裹有污染锐器的衣物。
3.6洗手设施:能提供充足的流动水(非手动开关)、洗手液(皂)和一次性毛巾或热风干手器等的设施。
3.7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医疗卫生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在本标准中,医疗废物包括液体血液、半液体血液以及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处理压缩后呈液体或半液体状的废物所释放出的血液或者其他潜在污染性物质;处理固体压缩状废物时释出的血液或者其他潜在污染性物质;污染的锐器、含有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病理性和微生物性废物。
4.权责4.1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个人防护、职业暴露后处置的指导;对发生职业暴露者进行管理并登记;对职业暴露者进行相关随访工作。
4.2检验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检测工作。
4.3药剂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保障及发放工作。
4.4护理部:负责检查、落实临床各部门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物资的配备以及对职业暴露进行相关宣教。
4.5感染科:负责组织艾滋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性用药治疗工作(艾滋病职业暴露同时联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评估、用药指导与随访)。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Ⅰ 目的为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预防职业暴露,指导和规范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工作,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制定本预案。
Ⅱ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务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
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医院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HCV)、梅毒(TPHA)等。
Ⅰ 预案一、术语(一)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暴露源:暴露于操作环境中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二、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医疗副院长成员:相关科室负责人三、部门职责(一)感染防控科:1.接到发生职业暴露的上报后,及时进行审核、登记并建档。
上报应急小组组长,组织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由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开具检验报告单,指导暴露者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2.负责药物的领取和发放。
3.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4.负责为暴露者进行相关预防用药和检验等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心理疏导。
5.每季度对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并定期将院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向主管院长汇报。
6.每年汇总统计职业暴露的数量和相关(检验及预防用药)的费用,上报主管院长、院长审核签字,最终报核算办审核计算工作量及收入。
(二)医学检验科:1.负责相关项目的采集及检验工作,及时将结果汇报感染防控科。
2.医学检验科单独建立登记本,以备年底结算费用。
医学检验科对检验者不做结果解释。
(三)临床科室:1.负责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现场临时紧急处理。
2.获取暴露源(患者)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患者给予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感染防控科,以备对照评估。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详解(HBV、HCV、TP、HIV)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被针扎或接触到疑似感染者血液,是一件非常恐慌的事,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工作中乙肝、丙肝、梅毒、HIV职业暴露后的应付方式。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
(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4、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
一、乙肝职业暴露(一)挤压与消毒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
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二)抽血检查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 个月和6 个月内复查。
(三)特殊处理1、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 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医护人员血液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可能会遇到各种职业风险,其中血液职业暴露是最常见的一种。
血液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而面临感染疾病的风险。
为了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以及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血液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1. 立即停止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并迅速离开现场。
2. 迅速用流动清水冲洗暴露部位,并使用消毒剂(如75%酒精、0.5%碘伏等)进行消毒。
3. 如果是眼部或黏膜暴露,使用生理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清洗。
4. 如果是皮肤破损或割伤,应立即使用防水敷料包扎伤口。
5. 尽量避免挤压伤口,以免伤口扩大或加深。
二、立即报告1. 立即向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报告暴露情况,包括暴露的时间、地点、接触的物质、伤口的类型和大小等。
2. 向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报告,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的要求进行后续处理。
3. 向所在科室的护士长报告,并按照护士长的要求进行后续处理。
4. 如果暴露源是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向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三、进行相关检查1. 根据暴露源的类型,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HIV、乙肝、丙肝、梅毒等。
2.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预防性用药、观察等。
3. 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四、心理支持1. 医护人员在血液职业暴露后,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2. 医院应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医护人员度过心理难关。
五、预防措施1. 医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 加强手卫生,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如定期消毒、隔离患者等。
4.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液职业暴露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总之,血液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种常见职业风险,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血液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以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淮阴医院职业暴露处置和职业安全防护指导
一、职业暴露随访时间
(一)乙肝:0、3月、6月(具体时间:)(二)丙肝:0、3周、3月、6月(具体时间:)(三)艾滋:0、4周、8周、12周、6月(具体时间:)(四)梅毒:停药后1月、3月(具体时间:)二、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建议
(一)乙肝:1.乙肝暴露人员如HbsAb(-),HbsAg(-),未接种过乙肝疫苗,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即;6月内完成3次乙肝疫苗注射(0、3、6);如以往接种过乙肝疫苗,无抗体产生,除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外,强化乙肝疫苗一次。
2.乙肝职业暴露如HbsAb(+),定量<10iu/ml,除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外,还需强化乙肝疫苗一次。
3.乙肝职业暴露如HbsAb(+),定量>10iu/ml则不需要预防用药。
(二)丙肝:目前暂无适用于HCV暴露后的预防用药。
(三)梅毒:苄星青霉素G120-240万u/次肌肉注射。
一周一次,连续2周。
(如无青霉素过敏,挂号至门诊皮肤科开具苄星青霉素)
(四)HIV: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2h内)进行预防与用药,最好不超过24小时,但超过24小时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替诺福胃酯(TDF)、恩曲他滨(FTC)、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拉替拉韦(RAL)TDF+FTC(3TC)+LPV/r或RAL。
具体用药:院感科上报市疾控中心,由市疾控中心进行指导用药。
三、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四、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感染HCV麻醉科王医生在年度体检的时候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于是进行了肝炎病毒的筛查,发现抗HCV抗体(HCV-Ab)和HCV核酸(HCV RNA)均为阳性,提示HCV的活动性感染。
王医生顿时慌了神,回顾自己两年前参加手术时发生针刺伤,患者是丙型肝炎患者,当时他只是把血挤出来,用碘酒进行了消毒,没有到院感科备案,也没有定期复查。
因此他不能算工伤,不能获得免费的治疗和补偿。
好在HCV感染目前治愈率达到90%以上,经过规范治疗,王医生的HCV RNA和HCV核心抗原(HCV-cAg)均转阴。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皮肤科一位从事面部手术的张医生来到检验科,张医生在为患者做手术的过程中手被手术刀划破出血了。
患者是HCV-Ab阳性,于是我们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HCV-cAg检测。
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我们还安慰她说:“没事,说不定患者的HCV-cAg是阴性的,那就不会有传染性了。
”结果患者的HCV-cAg是强阳性,由于HCV没有预防用药,张医生十分郁闷,只能定期随访进行血液HCV-Ab、HCV-cAg和HCV RNA 检查,来监测自己是否被感染。
■既然“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那么科普一下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我经常会跟因职业暴露前来验血的医生说:“现在感染梅毒螺旋体(Syphilis)、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的患者不少,平时做手术一定要小心”,有的医生就会叹气然后跟我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作为在上海三甲医院临床检验科负责输血前测试的小组,我们基本每个星期都会接待因职业暴露前来化验的医生、护士或医技人员。
文章开头提到的王医生我接待了3次。
由此来看,医护人员因针刺伤等职业暴露而至HCV等病毒性感染这个问题已非个案,而是比较常见、值得重视和防范的问题,由此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笔者来简单梳理一下针刺伤的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当事者应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或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确认病患是否为病毒携带者;上报感染控制科及护理部,填写职业伤害报告表,自身查验输血前测试指标留底,并根据情况尽快就医。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谢光荣汉川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针对病人,面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
一,经血液传播疾病概述:1,经血传播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其它(疟疾,梅毒,埃拉出血热等。
)2.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传播。
二:职业性接触病人的血液(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被经血液传播感染的危险,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可通过针刺,锐器割伤或者病人的血液溅到医务人员的眼睛,口腔或者皮肤。
2,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3,引起感染的因素大多数的接触是不至于引起感染的,引起感染的因素与病菌的种类,接触的血量,接触时病人血中的病毒量有关。
4,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1)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后立即:肥皂和清水冲洗洗被刺伤或者割伤的伤口。
(15分钟)用清水冲洗被血溅到口腔,鼻腔和皮肤。
用清水,生理盐水或者其它消毒冲洗被血溅到眼睛。
(15分钟)没有科学证据显示使用消毒剂和挤压排血可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2)暴露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3)危险性评估由专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艾滋病职业暴露分级:一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二级暴露:(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暴露源沾有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预防处置,降低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危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基本概念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某种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2.不属于职业暴露范畴:(1)违反劳动法的职业损害:如医务人员的孕期辐射等;(2)非直接接触病人与病人样本的其他意外事故伤害:玻璃划伤,设备挤伤,砸伤,电击等。
二、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组织体系(一)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职责建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包括医院主要领导、院感科、防保科、临床检验中心、药剂科、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
负责对本院的职业暴露事件成立与否做出最终判断,决定本预案是否启动及预案启动后的事件处置全过程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负责制定现场卫生应急处置方案及具体措施;协调医院各部门的现场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组织现场卫生应急工作所需的各类保障服务;负责监督和管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疾病防治等工作。
(二)各部门职责1.院感科:定期对各部门职业安全防护工作进行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培训和监督检查,指导开展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工作;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感染检测、预防用药记录;对职业损伤和各类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使用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及安全工具。
2.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对乙肝、丙肝、梅毒及HIV血液初筛检测工作,如发现阳性结果应立即通知院感科,HIV阳性标本应尽快报院感科、防保科,由防保科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发生后24~48小时内,完成对接触者和接触源的血源性病原体相关检测,及时通知结果并在院感科的安排下进行血液追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