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4 若 a=355,b=444,c=533, 比较a、b、c 的大小.
解: ∵ 355 =(35)11=24311, 444 =(44)11=25611, 533 =(53)11 =12511.
∴ 444 355 533. 即 b a c.
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知识结构图
同 底 数 幂 的 乘 计算
由 (ab)3 = a3b3
(ab)4 = a4b4 从左到右的变化
猜想 (ab)n= anbn
(n是正整数)
根据乘方的意义和乘法的运算律,计算:
(ab)(n n是正整数).
n个ab
(ab)n=(ab)(ab) (ab)
n个a
n个b
=( a a a )( b b b )=anbn.
第3课时 积的乘方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1.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 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 法则?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推导
1. 思考:(ab)3表示___个____相乘; (ab,幂的乘
方,积的乘方这三个运算法则?
一是注意运算形式:同底数幂相乘是 ______运算,幂的乘方是______运算;二是注 意法则,即(幂的)乘法指数就是____, (幂的)乘 方指数就是____;积的乘方就是先将各个因 式先_____再相_____.
探究点二 积的乘方的应用 例1. (1) (2a)3 (2) (-5b)3 (3)(xy2)2 (4) (-2x3)4
(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教材首先告诉学生: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如果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学生对方程是等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