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鲁迅
- 格式:pdf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21
拿来主义中心观点
拿来主义的中心思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
他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
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
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
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
“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主要论点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
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拿来主义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巨人,他的作品承载着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对人类悲剧的关怀。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无数后来的文学创作者和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了“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由来“拿来主义”最初由鲁迅提出,意为“拿得来”,即可以借鉴和吸收外部文化的优点。
鲁迅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这一概念。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表达社会现实和人类情感,而这并不受限于国界和民族。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可以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拿来主义在鲁迅文学中的体现鲁迅的文学创作充满了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他曾多次提到欧美文学对他的影响,如《狂人日记》中的“言简义严”、《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讥笑等元素都体现了这种拿来主义的特点。
鲁迅将外来文学中的成熟技巧和表现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同时,鲁迅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他对古典文学和历史的研究深入而广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古代诗词和哲学思想的引用和借鉴,以此凸显文学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
拿来主义的当代意义时至今日,拿来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利和广泛。
各国文学之间可以互相启迪,互相影响,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奇迹。
在文学创作中,拿来主义也许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借鉴外来文学的特点和经验,可以帮助创作者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总的来说,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思想,不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更为当代文学创作者指明了一条新的创作方向。
拿来不同文化的精华,融合自己的创造,相信会为文学创作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
摘要:
1.鲁迅与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的内涵
3.鲁迅的拿来主义经典句子
4.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正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几代中国人。
其中,拿来主义是鲁迅提倡的一种文学创作观念,旨在借鉴西方文学的优秀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拿来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借鉴、吸收、创新。
这一观念是鲁迅在面对中国文学的困境时提出的,他认为中国文学要摆脱陈旧、走向现代,必须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但鲁迅强调,借鉴不是照搬,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拿来主义的经典句子。
如:“即使世界上已经有了乌鸦,我们也要创造自己的喜鹊。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主张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同时,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性。
又如:“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中创新的重要性。
在当代,拿来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包容的视野,使我们能够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时,拿来主义也提醒我们,在借鉴的过程
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跟风,坚持自主创新。
总之,鲁迅的拿来主义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鲁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一、鲁迅拿来主义的定义和来源鲁迅拿来主义是我国现代作家鲁迅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借用西方文学艺术的形式与技巧,以传达我国现实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内容。
鲁迅拿来主义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激烈,社会问题错综复杂。
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表达需求,因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试图通过借鉴和引进外国文学艺术的成就来塑造我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和深度。
二、鲁迅拿来主义的实践和成就鲁迅拿来主义对当时的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西方文学形式和技巧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借鉴了西方心理小说的手法,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揭示了当时我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和现实困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鲁迅的散文作品也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以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社会批判展现了当时我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愤慨。
可以说,鲁迅拿来主义的实践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来的作家们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鲁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启示鲁迅拿来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鲁迅拿来主义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提醒我们文学艺术应当与时代同步,关注社会现实,呼应社会热点,引导社会风气。
鲁迅拿来主义强调了文学的创新和变革,提醒我们在传承文学传统的不妨尝试借鉴和引进外来文学成果,使文学创作更具活力和魅力。
再次,鲁迅拿来主义强调了文学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提醒我们文学应当超越国界和种族,与世界文学接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鲁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于激励我们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勇于创新和突破,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为文学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鲁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指引着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摘要:一、前言二、鲁迅的拿来主义简介三、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解读1.文学要为时代和人民服务2.借鉴和创新并重3.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四、鲁迅拿来主义的影响和启示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2.对文化创新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倡的一种文学观念,主张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以推动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对鲁迅的拿来主义进行简要介绍,并解读其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二、鲁迅的拿来主义简介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放眼世界,积极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倡文学为时代和人民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借鉴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借鉴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借三、鲁迅拿来主义经典句子解读1.文学要为时代和人民服务鲁迅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现实,反映时代,为人民服务。
这一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呐喊》、《彷徨》等作品,都是立足于现实,关注民族命运,为人民发出呼声的。
2.借鉴和创新并重鲁迅主张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
他认为,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充分借鉴,才能有所创新。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和借鉴,如《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3.倡导实事求是的态度鲁迅强调,拿来主义不是盲目抄袭,而是要有选择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主张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文学创作,避免因循守旧和崇洋媚外。
四、鲁迅拿来主义的影响和启示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借鉴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从而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2.对文化创新的启示鲁迅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启示,即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五、结论总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种积极、开放、创新的文学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的句式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提出的一种文化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倡导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要保持自我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些体现“拿来主义”的句式: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拿来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善于分辨其中的有益部分和不良部分,只保留有益的部分,摒弃不良的部分。
2. “借鉴他人经验,创新自我发展”: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体现,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和自我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3.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4.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味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
5. “批判借鉴,不断进步”:这是“拿来主义”的重要方法之一,意味着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进行批判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1。
拿来主义鲁迅对比论证的句子摘抄拿来主义是指一种效仿外来事物或思想,而忽视本国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的倾向。
拿来主义鲁迅提到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他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以下是关于拿来主义的鲁迅论证的句子摘抄:1. "可是现在的朝看见外国画家说平津画家画错了,就一致称颂他们;有利于帝国主义的学者,就力赞他;穿上洋装的中国人,还互相尊敬,就象是决定一个力量似的。
" 鲁迅在《中国人之俄国战争》中批评了中国社会上的拿来主义思潮,指出了人们盲目追随外国事物的现象。
他认为这种拿来主义只是对外国事物盲目模仿,而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精髓。
2. "中国人总是不自觉地摹拟这些奴颜婢膝的姿态。
外国的姿态以及为姿态所表现的快活愉快和惬意,全都仿佛里面注满了著名的波特酒。
" 鲁迅在《棍子·糟糕·性与社会》一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拿来主义倾向,他指出中国人追赶西方文化时所表现出的奴颜婢膝的姿态,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过度模仿。
3. "这一件是为了倒退而倒退的,为了进步而进步,然而实在也是不智之至,并且实在也是没有什么好希望的。
" 鲁迅在《“不合时宜的人”和“不适合的人”》中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并且指出了这种做法的愚昧和无效。
4. "拿来主义总结到底就是对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过分崇拜与狂热追赶。
这种拿来主义的人就是没了自信心才愿意超生人而来狂热拜倒的人。
"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拿来主义”与“本来主义”》中批评了中国文学领域的拿来主义倾向。
他认为这种盲目追求外来的文化是因为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和对自身文化的自豪而致。
5. "我们过去是没有国际主义,在民主这一点上只是有些形式,想拿来放入已买回的事物,现在更把这些形式拿来了。
" 鲁迅在《字帖之役》中指出了当时的拿来主义思潮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鲁迅拿来主义主要内容概括 -回复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状是由于西方列强和传统文化的消极干预所造成的。
他提倡拿来主义,意味着要以外来的东西作为改变中国社会的工具。
他认为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等等都是可以拿来应用到中国的。
鲁迅认为现代文化才是中国新文化的基础,要发展新文化必须要拿来。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沉重落后束缚中国的发展,而西方的现代文化可以带来创新和进步。
他主张要“拿来即是新”,即要借鉴国外文化,在创新中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
他批评士大夫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他们是中国社会当前处境的罪魁祸首,只有通过拿来主义的改革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新生。
鲁迅认为,只有拿来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他批评不仅传统文化的束缚,也对现实的落后与压迫进行批判。
他呼吁中国人民应该有一种留待的精神,敢于推翻现实的束缚,把外来的文化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来。
鲁迅主张要通过拿来西方的政治思想,构建中国的民主执政制度,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他主张通过拿来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弥补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促进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
鲁迅在反对自虐主义的同时,也呼吁中国人应该学会骄傲自豪,并且勇于拿来西方的优秀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拿来主义,中国才能真正摆脱亚洲病态、封建文化和外来压迫,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他呼吁中国人民要接受新的想法和观念,以拿来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通过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如何通过拿来主义实现真正的独立和发展等等。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