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06 KB
- 文档页数:5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 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2. 体会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欣赏其他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编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进行资料卡的制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对鲁迅先生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3.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3.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创新思维;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5. 实践操作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背景及作者心情;3. 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4. 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5.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分析鲁迅先生的幽默与讽刺手法,培养创新思维;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和重要句子,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5. 实践操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文学价值。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
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心情,心绪。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导语】本⽂通过对鲁迅先⽣的笑声、⾛路姿态、待⼈接物、读书写作等⽇常⽣活细节的描述,展⽰了伟⼤的鲁迅先⽣的平凡⽣活,表现了鲁迅先⽣的情趣、⽓质以及⾼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3课《回忆鲁迅先⽣》课⽂原⽂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路很轻捷,尤其使⼈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切地⾛去。
在鲁迅先⽣家⾥做客⼈,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个钟头的⼯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较少。
还记得有⼀次谈到半夜了,⼀过⼗⼆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个段落就看看旁边⼩长桌上的圆钟,⼗⼀点半了,⼗⼀点四⼗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会⼉。
”许先⽣如此劝着。
鲁迅先⽣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烟嘴在沉思着。
⼀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外边下着⼩⾬,弄堂⾥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嘱咐许先⽣⼀定让坐⼩汽车回去,并且⼀定嘱咐许先⽣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的天,⼏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很喜欢北⽅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病的时候,也不⼤吃⽜奶。
鸡汤端到旁边⽤调羹舀了⼀⼆下就算了事。
有⼀天约好我去包饺⼦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绞⾁机绞成的⽜⾁,就和许先⽣站在客厅后边的⽅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围着闹得起劲,⼀会⼉把按成圆饼的⾯拿去了,他说做了⼀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他⼜做了⼀只⼩鸡。
许先⽣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避免加以赞美,若⼀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裳去。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简介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2.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2.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简介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3.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3.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四章: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探讨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简介鲁迅先生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4.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老师引导: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
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
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
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1.圈点批注2.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人教版七下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沉浸在阅读文本中,从字里行间读鲁迅平庸的一面。
(要点)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重点)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通过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了解作者通过细节和日常生活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困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激发兴趣)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老师总结:的确,一旦我们提到鲁迅的文章,我们总能找到它吗?匕首射击?这个词,以及鲁迅本人,?我用我的血推荐轩辕??我低着头,像一头甘愿为孩子们服务的公牛。
我马上就会想起这首诗。
然而,不能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每个人,更不用说鲁迅的丰富了。
伟人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伟人因其共性而变得更加非凡。
让我们走近萧红写的真正的鲁迅。
设计2:(文学视角)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首诗是鲁迅先生写的。
人们认为这是鲁迅自身素质的写照。
第一句话来自他对敌人的战斗精神。
他看起来冷酷无情。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第二句来自他对进步青年的热爱,展现了一位善良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毛冷到千指?这方面并不是他的全部。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3)能够欣赏和评价萧红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会尊敬和热爱文学家,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 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3. 欣赏萧红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深刻含义。
2. 萧红写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萧红,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2)课文简介:本文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成就和贡献。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萧红的写作风格,分析其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2. 请学生谈谈对萧红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写成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课文《回忆鲁迅先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的理解,以及萧红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萧红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5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一、学习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4.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一、预习1.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
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1.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2.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3.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明确:(1)笑声明朗(2)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3)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之一:夜谈:嘱咐一定一定嘱咐之二:吃韭菜合子:之三:两次来访之四:冯雪峰来访(4)与青年人交往:宽容赤子之心(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4.回味悟旨,学习写法(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2)同学可发表质疑(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四、当堂检测任意选择文体,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2萧红是一位多产型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回忆鲁迅先生》便是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读价值的一篇,这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清新的独特的鲁迅形象:即平凡的普通长者、伟大的文坛尊者及鲁迅对青年人的深沉的爱,从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显现出萧红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描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的文章。
文章通过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展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课节选了文章的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难点: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一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鲁迅先生的录音、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僻词语,概括段落大意。
《回忆鲁迅先生》精品教案及备课资料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评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2)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2. 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修辞手法。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
2.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回忆鲁迅先生》。
2. 相关资料: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集、评论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鲁迅先生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
(2)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讨论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
3.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如比喻、讽刺等。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思考与评论(1)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并写一篇读后感。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敬和崇拜伟大的文学家。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3)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联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全面评价他的文学地位。
(3)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如象征、隐喻等。
4. 课后拓展:(1)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2)分组进行课堂分享,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优秀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
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
(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格)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这不仅仅是*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1.自己读课文。
2.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1.朗读全篇课文。
2.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1.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念给大家听一听。
3.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格的写作方法。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二、理清思路体会情感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三、思考,交流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
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3、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易近人。
4、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
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深入文本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三、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鲁迅的故事。
收集萧红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学生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1.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到香港,后病逝于香港。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2.作品简介鲁迅是萧红精神上的文学上的导师,为了培养萧红这朵中国女姓文学的艺术奇葩,鲁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鲁迅去逝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出版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著名佳作,本文是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二)检查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嘱.咐()调羹.()薪.金()揩.桌()校.对()深恶.痛绝()鉴.赏()衰.弱()浑.浊()咖.啡()灯罩.()咳嗽.()2.解释下列词语。
深恶痛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zhǔ gēng xīn kāi jiào wù jiàn shuāi hún kā zhào sòu2.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
“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
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
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
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
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
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
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
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
“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
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
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2)淳朴的语言艺术。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写。
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
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
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
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