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比较文学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较⽂学复习资料第⼀章⽐较⽂学的历史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形成的标志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第一编比较文学的历史和性质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一、比较文学的学科史发展1、史前史比较文学“史前史”,是指比较文学学科形成之前的历史,尤其是指那些存在于古代中国和欧洲文学文化史上的比较研究渊源和方法。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
如今的比较文学是指跨越国界、语言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因此,其地理范围自应包括世界众多的国家与民族;其研究对象,也应包括彼此有影响联系的各国文学关系研究,还应包括彼此并无直接接触影响的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包括从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着手而进行的比较研究。
中国的“比较”,在古代是分别独立的两个字。
“比”,《说文》说:“比,密也。
二人为从,反以为比。
…象两人相比形。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在“周到了汉代后,“比”字则依次引申出比附、类似、比较与考校的意思。
这一含义的用法一直延续到清代洪亮吉所写的十九卷本的著作《比雅》。
“较”,其古义为车上横木向前钩曲反出处,也就是《广韵》所说的“不等也”。
在古代的诗文中,“较”就常作校量、相竞之义用。
如杜甫《人日》诗:“春寒花较迟”。
“比”和“较”合用,具有今天的含义,即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辨别异同或高下的意思,至少在六朝时用过,《颜氏家训·省事》中有:“比较材能,斟量功伐。
”这里的“比较”就是较量事物优劣、长短、多少或同异的意思。
但“比较”在古代文学中,更多的是另一个意思。
元代杂剧《货郎担》第四折中:“禀爷,这两个门下,欺侵窝脱银一百多两,带累小的们比较,不知替他打了多少。
”这里的“比较”实际是“比卯”之意,即古代到清晨的卯时,长官检点下级部属功过,对未能尽职者给予处罚。
2、正史的开始:19世纪末第一本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波斯奈特教授《比较文学》于1886年出版;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由匈牙利教授梅次尔编辑的《比较文学学报》在1877年出版;十年后,德国柯赫教授创办的《比较文学杂志》也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由贝茨编收二千条索引的这一研究必备的资料工具书,于1897年发表。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一、1816年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两位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主编了《比较文学教程》二、1829年,维尔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三、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由英国学中文波斯奈特著述出版。
四、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出版;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4、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学位论文、工具书)五、19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此书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首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类。
六、比较文学三大学派:法国学派——欧洲中心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西方中心论(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中国学派——以“世界文学”为中心(阐发研究)七、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
八、但丁在《论俗语》中表现出全欧性的眼光。
九、、1912年,鲁迅先生见到洛里哀《比较文学论》日译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作为中国知名学者第一次在书信中提到“比较文学”。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关系(P18)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见P19)具体内容:1、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2、价值关系与平行性研究;3、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4、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三、比较文学经受之股世界潮流的冲击(P22)第一,理论研究的大潮;第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第三,“文化研究”热潮四、早在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格义(汉学可附梵学、无穷贴近佛经本义)”方法可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佛教典籍,其他经典的的外学、內典。
五、博东升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六、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第一节流传学一、流传学的定义、渊源和发展1、流传学定义:流传学(Doxologie)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这里的“Doxologie”源于希腊语中的“doxo”, 意为光荣、荣誉、赞美;而“logie”的词根为“logos”常指“……学”,“……论”或话语。
这个词原为宗教术语,指礼拜仪式上赞美上帝荣耀的颂歌。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并对它进行学科理论的阐释,认为流传学“是一位作家在外国的影响之研究,是和他的评价或他的‘际遇’之研究,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竟至这两者往往是不可能分开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研究称为‘誉舆学’( Doxologie)。
”“誉舆学”(流传学)因此而得名。
2、流传学的渊源:流传学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秉承了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理念,同时又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斯塔尔夫人的某些观点,并受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文学批评新风气和实证主哲学的影响而兴起。
3、流传学的发展:在许多学者眼中,影响的流传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从高处到低处的过程,对影响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证明欧洲文学的优越性,因此流传学研究多限于欧洲作家或作品、文学思潮等在其他国家地区的接受和影响。
这就造成了流传学研究的局限:单向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证主义的目的论、决定论及欧洲文学一元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浓郁的欧洲中心意识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
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比较文学界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开始突破“欧洲中心论”,转而重视欧洲以外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
尤其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影响研究不断用新理论更新传统方法,流传学也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纳现代的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注意把“外在事实”与“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即不仅考察影响与接受间的“事实联系”与“因果关系”,还要探寻作为关系本质的文学的内在的美学品质,从而把历史性与审美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比较文学发展简史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
一百多年来,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比较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来自外部的误解和质疑,来自内部的反思和自我挑战,使比较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危机”和“焦虑”,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危机和焦虑意识使比较文学一直保持其开放的态势,从不拒绝一切新思想、新理论的挑战,并始终保持在学术前沿的位置。
比较文学的诞生非一日之功,在自觉的系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以前,文学领域内的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研究一直存在,其历史几乎跟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自身一样长久。
一方面,在文学和文化活动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现象,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一的文艺共和国(Republique des lettres)。
”他接着补充说:“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之中,各个国家引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伏尔泰的话高度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的性质和面貌:一方面,欧洲各民族文学来自同一个母体(古希腊罗马),因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共和国;另一方面,各民族又各有特色,因此是有差别的。
这个自觉认识为比较文学最终走上舞台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东方视野的加入势必为欧洲比较文学的诞生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未来比较文学从欧洲文学内部扩展到欧洲之外,并摆脱欧洲中心论,提供了历史基础。
不过,18世纪伏尔泰等人的“文艺共和国”观念并没有超出欧洲的范围,世界意义上的“文艺共和国”观念还需要等待两个世纪。
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1729—1781)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第一章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学理依据以及认识论基础比较文学是当代的“一门显学”(季羡林)这是一种立足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诞生在法国。
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其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并为各国所接受。
五·四运动前后,比较文学的浪潮涌入我国。
三十年代,曾一度兴盛。
在沉默了四十年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又在中华大地重新复兴。
其标志是一九七九年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的前四册问世。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举办比较文学讲座,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成立学术组织,创办刊物,出版专著,译介著作。
在加强与各国交流的基础上,于一九八五年成立了国家一级研究机构,即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其后,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更是来势迅猛,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创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说起。
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东阳五疑的人写了本书《齐谐记》。
之后有个叫吴均的人又写了《续齐谐记》,其中记载了一个许彦鹅笼的故事。
讲的是许彦提个鹅笼赶路,途中有个书生看见了,要求坐笼中。
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坐进去,两人继续赶路。
不久,他们休息了。
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又出来了。
尔后,为了表示感谢,书生张口吐出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丰盛的酒菜,又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
两人推杯把盏,吃吃喝喝。
不久,书生酒醉倒地睡去。
美女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青年男子,两人又吃吃喝喝。
一会儿,美女见睡去的书生翻了翻身子,又张口吐出了一张丝锦盖在他身上,也倒地睡在书生旁边。
青年男子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
过了一会,男子见地上的美女即将醒来,就张口把身边的陪酒美女吞入口中。
地上的美女醒来后,依次吞下丝锦和青年男子,之后继续陪许彦吃酒。
不久书生醒来,他先吞下美女,又吞下桌子,最后,留下一张铜镜给许彦做纪念。
这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何处?中国学者见智见仁。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给出了科学而清楚的答案。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第一篇:比较文学发展简史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绪论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章比较文学历史1 法国学派:(1)代表人物:A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B 梵·第根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文学与拉丁文学、中世纪以来的近代文学和古代文学、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送者)。
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文体学,主题学),另一类是文学文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
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限作了区分,提出研究两国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而研究两国以上文学关系的是“总体文学”。
C 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不是关系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没有关系的地方就不属于比较文学的领域。
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七类(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发展和完善了法国学派的理论。
D 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了梵弟根的理论。
他为其学生基亚《比较文学》写序言提出定义,代表法国学派发言。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2) 法国学派的特点:A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明确地把比较文学归为文学史的一支;B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中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C 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科学;(3)法国学派的局限性:A 研究范围限于西欧文化系系统与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B 有时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和考证,因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C 在考证中流露出法国文学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倾向。
绪论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章比较文学历史
1 法国学派:
(1)代表人物:
A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B 梵·第根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
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文学与拉丁文学、中世纪以来的近代文学和古代文学、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送者)。
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文体学,主题学),另一类是文学文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
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限作了区分,提出研究两国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而研究两国以上文学关系的是“总体文学”。
C 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不是关系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没有关系的
地方就不属于比较文学的领域。
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七类(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发展和完善了法国学派的理论。
D 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了梵弟根的理论。
他为其学生基亚《比较文学》写序言提出定义,代表法国学派
发言。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2) 法国学派的特点:
A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明确地把比较文学归为文学史的一支;
B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中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
C 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科学;
(3)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A 研究范围限于西欧文化系系统与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
B 有时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和考证,因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
C 在考证中流露出法国文学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的倾向。
2 美国学派
(1)代表人物:
A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认为法国学派存“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
法;第二,机械地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致于把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文学的地位;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是研究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成为本民族“争夺文化声誉的舌战”;
第四,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的欣赏。
呼吁比较文学研究者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去领悟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本质,是文学作品本身成为研究中心。
他的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打破了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BC 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在美国文学理论上有重大建树,明确提出“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张。
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2)美国学派特点:
A将比较文学定位于文学研究,而不是史料研究,强调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性”;
B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将文化引入比较文学
C作为法国学派的反拨,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
D认为“平行研究”是可行的;
E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3)美国学派的局限性:
A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使得研究对象过于宽泛,由此可能导致这一学科特殊性的消失;
B将“比较文学”导向了“比较文化”,从而有可能消失自己的学科特征;
C其比较文学研究仍然没有跨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因:
A正在兴起的新批评的影响;
B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C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气象;
D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估计比较文学界出现了一种融合的趋势。
大西洋两岸的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认识逐渐趋于接近。
1963年,法国巴黎大学,艾金伯勒发表《比较不是理由》。
认为比较文学是促进人们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事业,提出要发发展这样一种比较文学:“将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一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他的这部论著的出版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争论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和平的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