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93.16 KB
- 文档页数:53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人的心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
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多个主要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方式。
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特点。
1. 心理生理医学派(Psychophysiological Medicine)心理生理医学派主要强调身体和心理的相互作用。
其核心概念是身体和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
这一流派的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而身体状况也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
心理生理医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应激反应模型”(Stress Response Model)。
该模型认为,当人面临应激刺激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进而对身体产生影响。
这一模型的研究揭示了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身体状况对心理的影响。
2. 行为医学派(Behavioral Medicine)行为医学派将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相结合,以寻求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其研究重点是探索人的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行为管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行为医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行为与健康模型”(Health Behavior Model)。
该模型认为,人的行为与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因此,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状况。
3. 心身医学派(Psychosomatic Medicine)心身医学派强调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心理因素可以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它关注情绪、心理状态和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张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身体症状。
心身医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心身症状模型”(Psychosomatic Symptom Model)。
该模型认为,当个体面临压力和情绪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身体症状,如头痛、背疼等。
第2章主要理论2.1 核心讲义一、行为学习理论(一)行为的概念1.狭义的行为概念“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2.广义的行为概念“行为”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不仅外显的行为动作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而且这些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或研究。
3.行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二)经典条件反射1.实验与解释二十世纪初,巴甫洛夫用食物刺激使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当食物(非条件刺激)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总是同时出现(强化),经过一定时间结合以后,铃声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
此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是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
这种条件反射过程不受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
据此,许多正常的行为现象或异常的行为问题,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获得。
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则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性的松弛反应,以帮助患者克服“习得性”的紧张行为反应症状。
3.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1)强化强化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过程。
如果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
(2)泛化泛化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不仅条件刺激(CS)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涉及到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在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流派逐渐形成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生物医学模型生物医学模型是医学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理论流派之一,它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疾病可以通过生物学机制来解释。
该模型关注身体的生理过程,例如遗传、神经系统、细胞水平的异常变化等,以解释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生物医学模型试图通过药物、手术和其他生物干预措施来处理身体上的问题,但它在解释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时有所局限。
二、心理动力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这个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冲突和不满,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动力模型将焦虑、抑郁、冲突和防御机制等因素与疾病的发展联系起来。
心理动力模型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心理治疗和解决潜意识冲突来提高身体健康。
三、认知行为模型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主要是由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所决定的。
这个模型认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认知行为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压力管理、疼痛管理和心理康复等。
四、社会心理学模型社会心理学模型认为,社会因素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模型强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文化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个模型认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是由社会环境和个人关系的复杂交互作用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涉及到健康宣教、健康促进和社区干预等领域。
五、整合模型整合模型试图将不同的理论流派进行整合,以更全面地解释身心健康和疾病。
整合模型认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 ⼜称⼼理动⼒学理论,于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强调潜(⽆)意识的研究,潜意识内的⼼理冲突是⼼理障碍的原因。
主要理论体系包括意识(⼼理)结构理论、⼈格理论、⼈格的发展性⼒学说、防御机制和精神分析治疗。
(1)弗洛伊德的⼼理结构将意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中有原始冲动、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
前意识是“检查官”,防范和阻⽌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意识。
(2)⼈格理论认为⼈格是由本我、⾃我和超我组成,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是⼈格中最原始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我⼤部分存在于意识,是⼈格结构中最重要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超我类似于良⼼、良知,⼤部分存在于意识,按“⾄善原则”⾏事。
(3)⼈格发展理论将⼈格的形成分为五个时期,依次为⼝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殖期。
该学说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是⼈格发展不健全和⼼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过分强调潜意识冲突的作⽤。
2.⾏为主义理论 代表⼈物是华⽣。
主要观点是认为⼈的所有⾏为(正常或病态、外显与内隐)都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形成。
⾏为主义者主张研究刺激(S)和反应(R),反对研究意识,因此称为S-R学说。
其他代表⼈物和理论有: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②斯⾦纳的操作条件反射;③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
3.⼈本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为代表,兴起于1950~60年代。
主张研究对⼈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个⼈成长受到阻抑是⼼理障碍的原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患者中⼼疗法”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本主义理论反对精神分析学派把⼈视为本能的牺牲品,也反对⾏为主义理论视⼈被评为“巨⼤的⽩⿏”,因此称为“第三势⼒(阵营)”。
4.⼼理⽣理学理论 坎农、塞⾥、沃尔夫是代表⼈物。
它的基本课题是⼼⾝问题,研究影响健康和疾病的⼼理与⽣理中介机制,研究⼼理社会因素等各种信息如何影响⼤脑⽪质功能,研究⼼理-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在疾病与健康中的作⽤机制。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
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
其特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
它遵循“至善原则”。
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
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三讲医学心理学得主要理论一、精神动力学理论(一)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得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
1、潜意识(unconscious)指人得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出生后被压抑得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得能量,就是人活动得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得全部有意识得活动。
2、前意识(preconscious)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得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得经验。
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得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得本能与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
3、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得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得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得兽性本能与欲望。
(二)人格结构论人格(personality)就是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1、本我(id):又称伊底、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就是人格中最原始得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得本能冲动,主要就是性本能与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得冲动被称为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就是人格中最重要得部分,自我得一部分就是意识得,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
从动力角度瞧本我得愿望与力比多能量充填到自我,自我成为本我或内驱力得执行者。
在现实层面,自我就是现实生活得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通过延迟满足得方式以现实原则替代本我得快乐原则。
自我要协调本我与超我不合理得要求以及外部现实得要求。
自我就是否对环境有良好适应体现着心理健康得水平也就是判断人格成熟水平得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得。
超我就是在长期得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得,对个人得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得完善程度,按“至善原则”行事。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得心理在性本能驱力与环境得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得心理特点。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概述》一、引言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也关注生理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心理健康的促进、医患关系、医疗决策等方面。
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患者、医务人员和健康人群。
对于患者,医学心理学关注其心理反应、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心理干预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对于医务人员,医学心理学研究其职业压力、心理健康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对于健康人群,医学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3.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既注重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也注重心理现象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核心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医学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被用于解释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如神经症、心理创伤等。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分析等,旨在帮助患者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
在医学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如恐惧症、强迫症等。
行为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等。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理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合理化: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又称文饰作用。
(1分)指人遭受挫折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做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及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2分)示范作用: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②班杜拉提出的③它强调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第三章人的心理社会化: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感觉记忆: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也称知觉前记忆或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之为感觉记忆选择题: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只有在感官层面,如不注意,转瞬即逝,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形象性,信息存储时间极短,仅0.25~2秒,储存容量很大,它的信息原始。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创克,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没有限度,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及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有时间长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豪斯对遗忘规律所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绘制的,揭示记忆材料的保存数量(或遗忘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该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