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立象以尽意》阅读答案(二)
- 格式:docx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下图是小雨展示的“楚”字的早期写法(由“林”和“足”构成)。
请你据此猜想楚国先民的生活画面,用一句话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楚”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楚”字的词语。
3.小雨和小雯为学校作了一副对联。
小雨写的是“情系中华竞芳华”,小雯写的是“根植荆楚育翘楚”。
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见下图)。
答案:1.楚国先民在茂密的树林中行走。
2.(1)酸楚;(2)楚楚动人。
3.上联:根植荆楚育翘楚下联:情系中华竞芳华解析:1.从“楚”字早期写法由“林”和“足”构成,可以推测楚国先民的生活与树林有关,且在树林中活动,如楚国先民们在灌木丛中行走、开疆扩土等;所以可以用“楚国先民在茂密的树林中行走”这样简洁的语句来描述。
2.“楚”有多种引申义:①清晰明了;②有痛苦、心酸的感觉;③“楚楚”连用表示鲜明整洁、娇柔秀美;第一空要求补充“有痛苦、心酸的感觉”含“楚”字词语,如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或精神上受打击);凄楚:凄惨痛苦;酸楚:心酸苦楚;第二空要求补充“‘楚楚’连用表示鲜明整洁、娇柔秀美”的含“楚楚”的词语,如楚楚动人:形容鲜明洁净,美丽可爱,使人心动;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楚楚可怜:本指幼松枝叶柔弱鲜嫩,惹人喜爱。
学案16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复习任务 1.能够从物象的内在、外在特点和作者蕴含的情感分析概括其特征,全面分析其作用。
2.能够从正侧描写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文字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全面分析人物的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请对此加以分析。
(6分)人物心理①散文形象分物象与人物形象两种,前者为考查重点。
②考查主要是“一象三考”:一个形象,考特点,考作用,考技巧。
以前两者为主。
③散文形象对于全国卷来说是冷考点,不排除未来考查的可能。
2021 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主要人物的特点2019 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次要人物的特点与作用2017 北京卷《根河之恋》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主体物象的意蕴天津卷《挺拔之姿》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主体物象的意蕴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次要物象的作用知识图要活动一精准分析物象特点和作用散文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
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
物象是作者抒情说理的主要载体,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悟。
阅读时要抓住“物——情(志)”这对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深巷里的老墙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X中考语文文言文1.(四)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寒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堺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英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手不释半/即爭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炸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堺对坐痛饮咨其风上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答案】1. C2.呼老兵诣道边洒境/对坐痛饮/咨其风土 /考其区域。
3.(1)勒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查;(3)助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任意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 A.①句意为: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卷:书,名词:②句意为:(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
卷:写,动词.故两句话中的“卷”意思不同;B.①句意为: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
若:如果:②句意为:衣着神态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若:像。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不同;C.①句意为:一定要亳无疑问才停止。
止:停止:②句意为:担心他不停止(挖山)。
」匕停止。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相同:D.①句意为: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据:根据;②句意为:孙权占据江东。
据:占据.故两句话中的“据”意思不同:故选C。
2.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洒店,而对而开怀畅饮,询问当地的风上人情和地理。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2023届青岛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5 题。
材料一: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
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
他们的演出,是“ 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
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
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
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
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
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
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
你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
尊重观众,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
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
刘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
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能和我们说话。
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
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
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是写意的。
中国艺术的造型观,不是力求形似的“具象造型观”,而是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
“意象造型观”的要义,是“立象尽意,得意忘象”。
象,不过是传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计较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
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面对假想物空着手进行的形体表演)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
从喝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
”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
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
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
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
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
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
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
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
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
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
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
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B卷)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学校开展“我的读写时光”主题活动,小文写了一段读书心得,请帮他完成下列任务。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害浪,锤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前仆(pú)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真不屈的气节,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武力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振聋发聩的战歌,越过关山险隘(yì),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今,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②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③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我们应该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任务一】识字辨词1.改正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
字音修改字形修改(1)前仆(pú)后继__________(2)关山险隘(yì)__________(3)惊涛害浪_____________(4)坚真不屈_____________2.指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严峻B.可歌可泣C.挑衅D.振聋发聩【任务二】语句梳理3.文段中的画线句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③④②D.③②①④【任务三】创意表达4.小文想写一个句子放在末段的空白处,请帮他完成。
要求:运用“⋯⋯不是⋯⋯而是⋯⋯因为⋯⋯”的句式,前后文语意要连贯。
(不超过80字)5.根据《傅雷家书》和《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下面是对《傅雷家书》中“君子人格”的探究提纲,请你将内容补充完整。
重庆市开州区东华初级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项是( )(3分)A.人生如花开般绚烂,这也许是智求,但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粹(cuì)。
B.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时巴人棱(líng)角分明顽强坚韧的性格。
C.茶香隽永,寓意东方的含著内敛(liǎn);酒香四溢,暗合西方的热烈奔放。
D.我们不应被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裹挟(xié),而应抓住一切带有创造元素的机会。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的一项是()(3分)A. 门框缅怀腐化惰落日月如梭B. 诽谤瞻养花团锦簇寡不敌众C. 训诫侥幸心不在蔫满目苍痍D. 畸形贿赂疲惫不堪鞠躬尽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月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难免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情况。
B. 胡场林边的那潭碧水,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沙漠中心。
C. 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 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4.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项是( )(3分)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 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①②⑤③④5. 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4分)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
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法:立象以尽意作者:崔树强来源:《月读》2014年第11期书法一方面表现了自然万象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了人的心灵节奏之美。
换句话说,书法同时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当代美学家叶朗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得出了“美在意象”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认识书法的本质,有深刻的启发。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疑要抒发人的性灵,表达人的情感。
但有意思的是,“以心为主”的中国书法艺术,却又把“从物出发”作为自己的起点。
这导致中国书法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在大自然的俯仰悠游中,去寻找表达自己内在心绪的感性符号。
所以,若要探求中国书法创作所遵循的根本性原则,一言以蔽之,即“立象以尽意”。
“立象以尽意”一说,出自《周易·系辞传》。
在《周易》中,除了言和意之外,还有一个“象”的系统,即所谓卦爻系统。
它通过可视的视觉形象,来传达微妙难言的意。
象,介于言和意之间。
受《周易》哲学的影响,中国书法家从观象、取象,到法象、味象,整个书法艺术的构思、创作和鉴赏活动,都是围绕“象”来展开的。
于是,观物取象、法象万物,就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传统。
汉人萧何曾说:“书者,意也。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书法以“意”为主,以“心”为本,但必须借助于万物之象,必须“纵横有可象者”。
唐人蔡希综评价张旭的草书时说:“迩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雄逸气象,是为天纵。
”(《法书论》)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囊括万殊,其书法的“意象之奇”,正是体现了“雄逸气象”。
书法的意象之美,并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法自然、师造化之中,渗透了人心的统摄作用。
所以,书象既是物象,也是心象,是心象与物象的融合与统一。
对此,韩愈有一段精彩的话,也是说张旭草书的: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
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
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
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
”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
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
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
”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
《书法:立象以尽意》阅读答案
《书法:立象以尽意》阅读答案
书法:立象以尽意
《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客观上应是中国书法遵循的根本原则。
“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由此衍生出物象、卦象、意象、大象等名词。
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汉字具有非常精密、细腻的结构感,本身已经在
“立象”,书法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更大的拓展。
书法无
限拓宽单字结体的变化,而且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
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成为不可分割的
浑然一体的“象”。
这种书法之“象”更接近“道”的
混沌。
运控毛笔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用柔”思想。
相对
于“用刚”而言,“用柔”手段更为含蓄、复杂、细腻,更难以把握。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柔软特性
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有一种弥散着的特殊张力,
这非常契合于“道”。
这样,文字之“象”乃升华为书法之“象”。
书法
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
“象”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概念
的内涵与外延。
所以,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须平易简约。
如果过于具体、
繁复,就会僵化;然而,“大象无形”的追求又显得过
于虚无空疏。
权衡折衷之下,书法的形式构成与表现内
容之间的匹配是最恰当、最理想的。
书法主要是黑白二色,以点线组合实现空间分割,与其他艺术相比,其形
式至为洗练简约。
这种抽象、简练的形式构成,既有具
体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此形成含蓄美感和
多义效果,造成自由联想的阔大空间,力求以有形的有
限表现无形的无限,如此方能“尽意”。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书法最重要的是“得其心”,而不是“逐其迹”。
“象”是一种依托,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意”。
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
“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
如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即使文化
领域的专家名人的毛笔字迹,也不可能“尽意”,算不
上“书法”。
“尽意”的第一个环节,是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
憬灌注到作品中。
书法的“意”不仅记录了创作者的即
时情绪,也呈现深层次的悠远情怀。
这是一种高级情怀,是文化情怀,更多地表现为文人情怀。
书法家重视文化
养成,才有可抒发之“意”。
为此,我们应该倡导毛笔书写者有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同时明确文人在书法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主体地位,要求他们在书法发展中肩负起责无旁贷的文化担当。
“尽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意”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
总之,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组合,“意”在把握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生动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
如今书法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较高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
而如果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前景不可能繁荣,只可能芜杂。
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其文化地位才能得到确立。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3月22日)
6.关于“象”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B.书法拓宽了单字结体的变化,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成为浑然一体的“象”。
C.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
觉性的艺术,通过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
追求。
D.书法之“象”接近“道”的混沌,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须平易简约。
7.对“象”和“意”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抽象、简练的“象”,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
一定的模糊性,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方
能“尽意”。
B.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如
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不可能“尽意”,算不上
“书法”。
C.“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体
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
D.“象”是一种依托,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意”,“象”在“意”的支配下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用柔”本是运控毛笔的手段,借此,毛笔的柔
软特性可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弥散特殊的张力,
这非常契合于“道”。
B.“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
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
所以,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
C.“尽意”既需要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
作品中,又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理解和接受
创作者的文人情怀。
D.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并将
其作为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文化地位就能得到确立。
参考答案:整理
6.C(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应为“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
7.D(“象在意的支配下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此句曲解文意。
应为“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
行系统组合”)
8.C(A“用柔”是中国文化的思想,B强加因果,D
是“才能”不是“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