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与安放
- 格式:doc
- 大小:709.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对于学校环境的整体氛围和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成长,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有益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原则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安全。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行为特点,合理规划和设置防护设施,保证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安全。
2. 互动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一个有利于团队合作和交流的环境。
3. 多功能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多功能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和活动需求,例如:阅览室、休息区、学习区、活动区等。
4. 环保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环保,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 美观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美观性,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感。
二、设计要点1. 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景观是学校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然、美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创造不同的景观主题,如水景、植物园、草坪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景观的维护和管理,保持校园景观的整洁和美观。
2. 校园建筑设计校园公共空间的建筑设计要注重功能和美观,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活动需求。
建筑设计应该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和活动场所,设置休息区、休闲区和阅读室,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有利于学习和交流的室内环境。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风格和人文氛围,塑造校园建筑的特色和个性。
3. 校园设施设计校园公共空间的设施设计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交通设施、运动设施、娱乐设施、餐饮设施等。
设施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合理规划设施布局,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校园艺术建设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在校园内建设一个具有艺术氛围和丰富多样的艺术空间,为学生提供艺术交流、创作和欣赏的机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方案内容1. 艺术展示区域:在校园内设立多个艺术展示区域,如画廊、展览馆等,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艺术展示区域:在校园内设立多个艺术展示区域,如画廊、展览馆等,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2. 公共艺术墙:在校园的公共区域建立艺术墙,供学生和教职员工自由创作和展示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墙:在校园的公共区域建立艺术墙,供学生和教职员工自由创作和展示艺术作品。
3. 艺术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如音乐会、戏剧表演、舞蹈演出等,邀请专业艺术家或学生自愿参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如音乐会、戏剧表演、舞蹈演出等,邀请专业艺术家或学生自愿参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4. 艺术培训课程:开设各种艺术培训课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并提供专业指导和辅导。
艺术培训课程:开设各种艺术培训课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并提供专业指导和辅导。
5. 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集中展示学生的艺术成果并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手工制作等,打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集中展示学生的艺术成果并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手工制作等,打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6. 艺术装饰:在校园内增加艺术装饰,如雕塑、壁画等,使校园更具艺术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装饰:在校园内增加艺术装饰,如雕塑、壁画等,使校园更具艺术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实施步骤1. 进行需求调研:了解学生对校园艺术建设的需求和期望。
2. 确定项目预算:制定项目预算并争取相关资金支持。
3. 寻找艺术合作伙伴:与当地艺术团体、院校合作,共同推进校园艺术建设。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设计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几点建议:一、功能区域明确学校公共空间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划分出明确的区域。
常见的设计如图书馆、自习室、多媒体教室、小型音乐厅、艺术展示区、游戏娱乐区等。
每个功能区域应该满足相关的需求,同时也要具有可变性,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学生活动提供一定的弹性空间。
二、绿化与通透性在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注重绿化和通透性。
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自然环境,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在公共空间内设计花园、小草坪等绿化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花草树木、感受自然气息。
此外,通透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空间内应当通过较多的玻璃、透明材料等营造通透、开放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更加广阔,对于整个校园也更加亲近。
三、安全与舒适校园公共空间应当注重安全和舒适。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安全至关重要。
学校内应当设有紧急出入口、紧急求助装置等,同时应该加强监控和保安人员的部署,确保校园内的安全。
舒适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基础条件。
公共空间内应当有舒适的座椅和桌子,环境干净整洁,气氛和谐轻松。
同时还可以安装空调、灯光、音响等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条件。
四、文化与艺术公共空间应该承担起文化、艺术教育的使命,在学生中弘扬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
学校可以在公共空间内设立文化展览区、艺术创作区等,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五、自主学习与活动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也需要有适当的空间。
学校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考虑到这一点,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空间。
比如,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学习区、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在小型音乐厅、游戏娱乐区等地方进行自主的课外活动。
总体来说,学校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创造出更加适合、宜人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环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中小学校园的公共空间是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对于这些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健康的成长空间。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需求。
学校的公共空间应该注重亲近自然的设计。
自然环境有助于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调节学生们的情绪,增强学生们的自然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学校的操场、花园、休闲区等公共空间应该合理布局,绿化丰富,造型美观。
植物的选择还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注重生态平衡和季节变化,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休息的环境。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学校的图书馆、教室、实验室、食堂、多媒体教室等公共空间应该布局合理,便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活动。
教室的座位应该安排得宜,保证学生们的学习舒适度和注意力集中度;图书馆的书籍应该分类明确,便于学生们查阅;食堂的餐桌应该坚固、便于清洁、方便学生们用餐;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应该齐全,方便教师们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
学校的公共设施还应该注重无障碍设计,为残障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环境。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同时也应该注重安全性和健康性。
学校的楼梯、过道、走廊等公共通道应该合理设计,确保学生们的行走和活动安全;学校的食堂、卫生间、活动场所等公共场所应该保持清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学校的公共空间还应该注重环境卫生,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创造一个整洁、卫生、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在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也应该注重文化塑造和情感引导。
学校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情感和品格的培养地。
学校的公共空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内容摘要】文章就目前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从独特的视角对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建设新型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指位于公共空间中面向公众的一切艺术形式,它通过公共场所直接面向公众,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基本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了较大突破,融合了各种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的公共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诸如激光艺术、声电艺术、影像装置艺术等新型艺术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些与前沿科技结合的新型艺术超出了传统公共艺术的静态意义,能够在公共空间与公众之间发生一定的互动行为,具有体验性、尝试性、动态性的特点。
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因其所处的特殊场所——大学校园空间中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首先,它的受众是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商业居住空间中广义上的“公众”,这一群体的个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他们在年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既存在共性又有个性。
高校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形式应符合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并引导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目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问题,价值观扭曲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意识不强等问题。
其次,高校校园中的公共艺术是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平台。
要让身处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校产生较强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就需要通过公共艺术反映校园传统文化、行为文化,营造校园的场所精神。
最后,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是对课堂知识进行隐性教育的最佳载体,是学生除课堂外进行再学习、再受教的学习平台,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应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以实现“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为主要目的,完成由信息传达到知识接受再到智能创造的引导过程。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及利用分析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交流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利用对于学校的整体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目标,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空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活动。
一、设计原则和目标1. 多功能性:校园公共空间需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包括学习、交流和休闲。
设计师应考虑如何将空间进行细分,以满足多种不同的功能需求。
2. 可持续发展:大学校园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设计中可以加入可再生能源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绿色植物等。
3. 引导互动:校园公共空间应该被设计成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可以设置长椅、沙发和茶几等设施,方便学生在休息的同时交流和互动;也可以设置公共艺术品、展示区等,创造交流的话题和共同的兴趣。
4. 美学与功能的结合: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美学和功能的结合。
设计师可以运用艺术、照明和色彩等元素,创造舒适、美观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
二、公共空间的利用分析1. 图书馆: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通常被设计为安静和适合学习的地方。
图书馆的设计应注重噪声和灯光的控制,提供舒适的座位和阅读空间,同时还要配备充足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
2. 教室: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设计和利用上应注重灯光、声音和空间布局。
教室的座位安排应合理,教学设备和投影设备应易于操作和维护。
3. 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社交和休闲的主要场所,设计上应提供多种设施和活动场所,如电影院、音乐室、健身房和咖啡厅。
同时,学生活动中心也可以承担举办各类活动和展览的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
4. 室外空间:大学校园的室外空间也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的草坪、花园和露天广场等都可以被学生用于休闲和举办各类户外活动。
设计师可以考虑如何创造舒适的环境,比如设置树荫、水景和户外座椅等,提供适合学生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学校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与利用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与利用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优雅且高效利用的校园公共空间,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校园活动场所的布局与利用以及资源共享等角度,对学校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与利用方案进行探讨。
1. 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学校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首先,公共空间应该被合理地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比如教学区、休息区、图书馆、运动场等。
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和教师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教学和学习。
其次,在空间规划上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空间等。
最后,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追求美观与实用相结合,既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又能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校园活动场所的布局与利用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地方,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各种场所,以满足学生们的不同活动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设置多功能的活动室,用于举办文艺演出、讲座、辩论赛等各类活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造露天舞台、运动场等设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3. 社交区域的优化社交区域是学生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塑造学校文化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交区域的设置和利用。
例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多个休息区,供学生们休息和交流。
此外,还可以设置咖啡厅、小吃摊等场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交空间。
在社交区域的布置上,还可以加入一些文化元素,例如墙上的艺术品展示、书籍和电子屏幕的摆放等,以促进学生们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4. 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建设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于学校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和利用方案来说,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舒适感。
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及安放作者:张哲元张曲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详细地论述了校园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从公共艺术的概念出发阐述了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及安放原则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设计与安放深圳市南山区一所小学校园里的一组狼群雕塑,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
作为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配件,校园雕塑承载着太多的内涵,聚焦了太多关注的目光。
这组雕塑名为《出征》,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
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残暴、可怕的大灰狼成为纯真的孩子们的学习对象,深圳这所小学的做法备受争议。
该校校长说,目前他们倡导的是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
狼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建一座狼群雕塑,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狼”的精神。
有学生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偏激片面的做法,把羊的教育过渡到狼的教育是走到了一个极端,狼性是肯定不应该学习的。
当地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组以“出征”为主题的狼群雕塑,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个性张扬的精神。
教育专家认为,“狼”的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狼不是一个友善的动物,而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性不断向善……作为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狼》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呢?公共艺术是指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以“公共性”为其核心原则。
而校园公共艺术则是对校园公共环境进行的通过公共渠道与大众接触,设置于公共空间之中的,为校园公众开放和享用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
因为,有些学校并不真正了解校园雕塑对于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意义,所以说作为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的传载者,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在其中是起着十分关键的因素。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小学校园是学生们学习、休闲和交流的地方,设计合理、安全舒适的公共空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公共空间应设计为开放的、宽敞的场所,以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和活动。
可以设置开放式的操场、休闲区、图书馆等多功能的空间,供学生休息、阅读、游戏、交流等。
还应考虑到学校的扩建和改建,以保证公共空间的灵活性,能够按需进行调整和改造。
要强调绿色环保理念。
校园公共空间应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环境。
可以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建造花坛、草地等绿色空间,使学生们能够亲近大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环保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要注重安全和保护。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们的安全和保护。
要设置合理的交通布局,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可以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立交通标志和护栏,保证学生们能够安全通行。
要考虑到场地的平整和防护。
可以采用防滑、防撞的地面材料,设置防护栏杆等,以减少学生们在活动中的受伤风险。
要注重功能的完善和便利性。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功能和便利性,方便学生们的学习和活动。
可以设计多功能的教室和图书馆,配置适当的设备和家具,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
要考虑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提供方便的饮水设施、洗手间等,以满足学生们的基本需求。
中小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开放性、灵活性、绿色环保、安全保护和功能便利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创造出舒适、安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公共艺术研究——浅谈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与安放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与安放An Analysis of reasonable Design & Emplacing the Public Art on University Campus摘要:作为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校园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对于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则成为一项综合性课题。
我们不仅要认识校园公共艺术,还要认真分析和遵循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合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人文原则等。
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决定了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为实现大学校园环境的整体塑造提供保证。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安放一、校园公共艺术概述“公共艺术”一词,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1、处于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如地景艺术(又可称作环境艺术)、广场雕塑艺术、公共墓地艺术、公共园林艺术等等;2、在艺术功能上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如古代的岩画、宫殿和寺院壁画、宗教艺术等等;3、由公众参与决策的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它强调艺术对公众的开放性及艺术对于公众的服务,认为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享有参与的权力,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
在欧美非常传统的校园中,校园建筑或者位于校园的轴线上,或者和已有校园建筑围合成院落,或者校园建筑本身就是院落式的,这也是传统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格局。
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其门罗馆和商业管理研究生院都依照校园规划传统,分别与已有建筑围合成四合院,并形成边界感极强的室外空间环境。
国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环境的改造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校园内,修建了大片生活绿地,利用地势采用缓坡与平地相互结合的方法给人视觉上一种缓冲效果,和周围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上望去都能够感受到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而正是因为设计时保留了原先年久高大的植被和纪念性小品使人们从新建的环境中看到了学校的历史。
作为21世纪的校园,如何把校园室外环境与公共艺术设计到位并实施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眼下,我们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除了少数新建的大学外,当代科教建筑都是在老校园或科技园区内建设的,无论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它们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下,面临自身的定位与塑造外部新环境的双重任务。
二、校园公共艺术的内容对干校园公共空间的艺术而言,小一级是校园中局部的小品艺术、校园建筑等,大一级是一个校园整体景观。
因此,对于校园公共艺术它可包括在以下几种艺术门类当中:校园建筑艺术、校园公共广场、校园公共区域壁画、岩画艺术、室外雕塑、校园公共园林艺术等等。
一个优秀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
(一)、校园标志标志亦作标识、标记,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
有的标志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形象或历史地位成为校园的象征。
因此,国内外许多校园建设中,总是希望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美化环境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标志。
能作为标志的条件,一是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二是位置显要,为众人所睹。
标志如与某种含义相结合以形成联想,则更显其突出作用。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古塔型水塔与未名湖构成/湖光塔影,既起到标志性作用,又创造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公认的学校象征。
(二)、校园大门校门在校园建筑小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担当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还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作用。
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门设计,贵在得体。
应力求朴实、典雅、大方,反映校园文化的品格。
如厦门大学(如图1)的新校门取意中国的石坊,加以提炼、夸张、简化和创新。
大门以石材饰面并刻凿浅浮雕,隐喻古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北京农业大学校门采用了中间半开敞式石墩、栏杆和花坛,出入口对称地布置在两侧,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三)、校园雕塑校园中的雕塑,有如玉盘上的珍珠,往往是最富有生气的景点,重要的雕塑可以成为校园的标志。
校园雕塑主题选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故选择主题须视设置的目的、环境的特点、校园的历史及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
日本著名雕塑家关根伸夫认为:雕塑是赋予环境以生气的工具。
一件作品如果不与环境相结合图1 厦门大学校门本身的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意义。
各种成功的作品,除了其有意义的主题思想外,往往与环境协调、对比、呼应,构成环境不可分割的整体。
日本筑波大学学生会下沉广场的中心,树立了一根古希腊柱式,与平缓的建筑群行成对比,增添了向上的气势。
还有,雕塑在环境中的尺度须仔细推敲,如比例不恰,会影响到效果。
雕塑与视点的关系,也会影响尺度的感觉。
雕塑与水空间结合,静态的倒影,动态的水声,都令环境增添生气与情趣。
西安交通大学(如图2)中心区挺拔雕塑就与壮丽的喷泉结合形成了雄阔有力的中心景点。
(四)、校园环境小品广义讲,环境小品内容很多,从亭榭、水塔到雕塑、灯具乃至台阶等。
它们既与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又对美化环境,提高校园品格有重要意义。
可做性、围合性、领域感、依托感都是重要感受。
在师生过往道路旁,适当开拓一些凹形空间,围以绿篱、栏杆,或用坐椅自身形成围合空间,能构成宜人的滞留环境。
利用地面下沉,设置几步台阶、花坛和铺地,可形成亲切宜人的小广场,既有领域感,又有可坐性。
另外灯具的样式好坏是点睛之笔,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艺术院校的校园环境,应有其独特之处。
西安美院Array(如图3)在校园环境小品中的设计和运用可谓是别具匠心。
美院的师生们把从民间收集的栓马柱、柱矗等文物级艺术品与建筑相结合,放置在校园的道路及绿化环境当中,既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又让历史与现代水乳交融,在这种艺术环境当中,真正地做到了师生身心受熏。
空间形态的丰富性和宜人性是渗透在上述图3 西安美院校园小品许多构成因素之中,也贯穿在整个校园从宏观的空间形态到微观的细部处理各个环节之中。
三、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及安放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题,透过其外在的表面现象,以及总结近几年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案例,我们分析总结出一些内在的规律和要点。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应遵循着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确立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
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大学校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
所谓特色,就是指大学校园总体公共艺术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它不是靠人随意断想与臆造的,而是对大学校园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人文、历史与自然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大学校园活动紧密交融的公共艺术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与总体公共艺术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公共艺术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寄托与感性归宿,以及对学习、对生活、对理想的激情与憧憬。
(二)、舒适性原则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性着重体现在视觉上的感受,让大学生们体验轻松、自然安逸的生活、学习环境。
有学者认为:“在大学校园环境中舒适性要求的最基本要素至少是安静、空气清新和场地绿化,同时要避免大学青年学生们视域内各种有害要素的干扰,如灰尘、烟气、混乱和过分引人注目的广告横幅,以及快速移动的各种交通行为”。
事实上,那些优秀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而且从大学生们与各种功能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作为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
所以,优秀的设计师们更能体会出“真正欣赏水平的升华是从欣赏植物公共艺术形态美到意境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决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舒适性的第一要素取决于规划布局,以确定的特色为构思出发点,应用场地知识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将直接决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舒适性。
公共艺术的丰富依赖于规划布局所创造的功能合理、内容多样的外部空间。
这个虚无的空间虽不易被人感知,却是大学生们活动、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大学青年学生们观察、学习的位置所在。
第二要素是大学校园主要各种功能建筑本体的形式。
因此,设计者一般多在质感、色彩等各种成分上加以处理,从而协调各种功能建筑的整体校园建筑的色彩应当古朴、和谐,质感应使人感觉亲切、愉悦。
在“新时代的今天,建筑业的大力发展下,作为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群体中,更有责任保护好属于自己的特色建筑,要保护好代表着校园的历史意义的重要建筑……”往往优秀的建筑在校园中本身就是一景。
(如图图4 四川大学4)第三要素是大学校园的道路设计。
大学校园园内道路的设置分成不同的级别,校园内01 级道路、分区道路、宅间小路及小品景区内园路等。
步行道路空间的尺度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绿化、小品来控制,亦可利用校园内地形、地貌自然分割、从而形成视域开阔、步随景移等。
第四要素是大学校园的环境设施。
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从而使大学生们感到心情愉悦,能为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交流上增添丰富的色彩。
这些环境设施包括了休闲设施、文体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与大学生们各种休闲、娱乐、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其舒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若精心设计,则会创造非常和谐的环境公共艺术,对大学生们精神陶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图5)第五要素是大学校园园区绿化、小品公共艺术设计。
大学校园绿化是提高校园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条件和自然基础,同时绿化公共艺术的营造也是校园总体公共艺术的权重因素。
其类型有以活动为目的广场、运动场,有以观赏为目的花园,此外还有水体或游泳池等设施。
从而利用各种特色与树木、花卉的配置等,达到创造和谐、协调的舒适感。
而当今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依靠大量的植物造景来满足绿化需要,更通过能体现校园特色的公共艺术小品加以升华,从而更好的体现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性。
(三)、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
而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们,更是喜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特殊群体。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
对于环境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保护环境的教育更是应该放在第一位。
例如在黄山学院(如图6)南校区内,在当初的规划设计中,依然决定将在80年代建立的公益林保留至今,而在后来的校园规划设计中,都是围绕着这块公益林进行规划设计,而这块公益林通过公共艺术改造,配以曲路、亭台等公共艺术小品,真正的成为独具一格的黄山学院校园公共艺术之一(四)、人文原则研究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环境,离不开校园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是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图6黄山学院图5中山大学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公共艺术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公共艺术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