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243.49 KB
- 文档页数:2
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比较临床病例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腹腔镜及开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组术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安全有效。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术【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120-01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切除术由单一的开腹手术逐渐向腹腔镜等微创方向发展。
我们对我院同期行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为子宫肌瘤患者行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78例,开腹组61例,患者均已婚,21~45岁,平均(30.5±4.1)岁。
有生育要求者腹腔镜组42例,开腹组30例。
两组患者入选标准:肌壁间肌瘤及无蒂的浆膜下肌瘤,肌瘤数小于3个,肌瘤直径小于6cm,子宫小于如孕10周。
患者术前无其他合并症,均无盆腔手术史,术中未行除肌瘤切除术以外的其他手术。
术前均经彩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常规进行全身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腹腔镜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低30°,常规建立co 气腹,于脐轮、右下腹麦氏点、左下腹对称右麦氏点3点穿刺。
宫腔置入举宫器,用超声刀纵形切开子宫浆肌层与肌瘤直径等长,暴露肌瘤包膜并切开,用有齿抓钳夹持肌瘤,边分离边电凝血管,剥出肌瘤,切口用1-0薇乔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粉碎器旋切取出瘤核,冲洗盆腔,放气腹,撤除手术器械,关闭穿刺孔。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王彦英王淑周瑞民457081河南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行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60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102.6ʃ42.1分钟,长于开腹组74.8ʃ34.4分钟(P<0.05),开腹组剔除肌瘤数目5.1ʃ2.8个,多于腹腔镜组2.2ʃ1.4个(P<0.05);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3.2ʃ0.6天,腹腔镜组6.1ʃ0.8天,明显短于开腹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和术后病率明显少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开腹手术剔除肌瘤多、适应证广。
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适应证选择恰当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41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 50岁的妇女。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保留子宫的常见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由单一的开腹向微创发展。
对同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 2010年1月收治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60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
患者术前均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确定肌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和活动度。
腹腔镜组平均年龄35.6ʃ4.8岁,开腹组平均年龄36.8ʃ4.2岁。
手术方法: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气腹穿刺,3个穿刺套管分别置入脐下缘、左下腹、右下腹,置镜和操作器械,30%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收治子宫肌瘤患者64例,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离术)和对照组(开腹肌瘤剔除术),6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分析临床价值。
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能尽快解除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点,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诊治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其危害主要是引起感染、化脓、粘连或炎症,有的还导致不孕或流产,子宫肌瘤虽为良性肿瘤,但仍有少数妇女发生恶变,其恶变率约1%。
由于受到发病部位、患者年龄、肌瘤大小及功能保存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治疗方法不尽一致。
对于40岁以下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为对此治疗的临床价值做进一步分析,将此疗法与之前的开腹肌瘤剔除术做个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收治子宫肌瘤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离术,年龄32~42岁,平均37岁;在发病部位上浆膜下肌瘤17例,肌壁间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3例,其他3例。
对照组采取开腹肌瘤剔除术,年龄32~45岁,平均38.5岁;发病部位上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4例,其他2例。
两组从年龄、病理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改变、白带增多及腹部肿块伴有下坠感,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
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压迫输尿管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
在体征上主要在子宫壁上触及突起的肌瘤。
适应证:开腹肌瘤剔除术主要适用于45岁以下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单个或多个子宫肌瘤及病变引起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合并贫血的患者。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对比探究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区别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于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入院治疗,需要进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6例。
其中有33例患者采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另外33位患者采用的则是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手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比分析临床数据发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组患者在术后出血,发热,住院时间等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剥除术。
结论: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腹腔镜剥除术创伤小,愈合好,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于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但是不能完全代替。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疗效对女性而言,在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即为子宫肌瘤,一般都发生在30~50岁之间的处于育龄期的妇女[1],病发率高达20%~30%。
其中40~50岁的发生率更是可以达到51.2%~60%。
可见该疾病的发生率之高。
该病会使得患者出现不孕,月经紊乱等不良症状[2],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
以往处理该疾病均采用子宫切除术。
但是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多数女性均出现晚婚晚育现象,而使得更多的女性希望能保留子宫,而选择肌瘤剥除术。
传统的开腹手术是较成熟的方法,但是存在损害大等缺点,故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方法开始兴起。
为了能够了解两种治疗子宫肌瘤方法的优劣,特进行本次实验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研究结果。
可认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有临床深入研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现将临床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入院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66名,患者的年龄处于30~47岁之间。
患者需要b超检测所患的肌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数量多少。
同时需要检测是否出现宫颈恶性病变。
排除患有恶性病变者,患有其他内科合并症,手术禁忌等影响临床研究结果的因素。
腹腔镜下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4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与40例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顺利。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1.2.1腹腔镜组采用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于脐孔下缘作10mm小纵切口,10mmtrocar穿刺成功,建立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气腹压力10-13mmhg。
再取头低足高仰卧位,分别于左下腹作10mm小切口右下腹作二枚5mm小切口,分别trocar穿刺成功,置入操作器械,宫体肌层注入垂体后叶素6u(1:6稀释)或缩宫素10u,单极电钩于肌瘤正中沿肌瘤长轴切开子宫肌层,长度为略小于肌瘤直径,深达瘤核,大抓钳钳夹瘤核,沿假包膜钝性+锐性分离肌瘤,完整剥出肌瘤,创面如有活动出血则用双极电凝止血。
创面予0号可吸收线连续全层缝合,闭合残腔,再予连续包埋缝合浆膜层。
残腔深者,先行“8”缝合以缩小残腔。
较大肌瘤均予旋切器旋切取出。
1.2.2开腹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x2验。
2结果2.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
2.2腹腔镜组与经腹手术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表2。
3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生殖内分泌健康状态日趋重视,更多的妇女希望保留子宫生理功能和身体器官的完整性,要求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且现代女性对于微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促进了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
与传统经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优越性在于对患者的创伤小,对腹腔干扰少,术后恢复快,感染率、疼痛发生率低等优点[2-4]。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趋完善,对肌瘤的大小及位置已无严格限制,其手术适应证为:浆膜下子宫肌瘤、肌壁间子宫肌瘤或阔韧带内肌瘤,且单个肌瘤直径≤10cm。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发表时间:2017-04-20T14:07:49.0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郭琳
[导读] 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减少患者机体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557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我县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减少患者机体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以往,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多采取子宫肌瘤切除术,如传统的开腹手术,随着腹腔镜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
本次研究为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对2013年1月~2016年8月期间共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分别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我县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确诊为子宫肌瘤,具备手术指征,且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此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采取计算机序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31~52岁,平均为(42.17±8.62)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31~53岁,平均为(42.89±7.83)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取膀胱截石位,于子宫肌瘤凸出处作手术入路,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取出瘤体送检,对子宫肌壁进行间断缝合,关闭腹腔。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建立CO2人工气腹,于患者脐上缘作长1cm的横向切口,置入直径为10mm的Trocar,将腹腔镜置入,对子宫腔内情况进行探查,明确子宫肌瘤位置,于左髂前上棘和右髂前上棘2cm处各作一个长5mm的切口,置入手术器械,将2ml生理盐水、5U垂体后叶素于宫体注射,使用超声刀对假性包膜进行切开,剥离瘤体,取出送检,采用双极电凝对创面进行止血,冲洗腹腔,放出气体,并采用可吸收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观察指标
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共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包括1例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共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包括2例肠梗阻、4例切口感染、2例盆腔黏连。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属于临床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育龄女性人群,其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下腹部疼痛、尿频为主,肿瘤生长的速度较快,容易累及生殖系统,造成生殖系统严重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育能力[2]。
子宫肌瘤尽管属于良性肿瘤,但其存在癌变的风险,因此,临床上需对子宫肌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多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操作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从而促使患者得到治愈。
以往,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为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可对肌瘤进行有效切除,但在手术中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术后患者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导致延长速度推迟,预后效果欠佳[3]。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逐渐更新换代,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也逐渐被用于治疗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不同于开腹手术,其可通过腹腔镜对子宫内肿瘤进行定位,无需作大切口,仅需作小孔置入手术器械,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少,属于微创手术,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手术风险相对较低[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创伤,促进术后恢复。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因为术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机体创伤较小,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减少患者机体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孟慧,冷金花,史精华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9):669-673.
[2]王瑞敏,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4,43(7):852-853.
[3]王海波.263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853-1855.
[4]宋光辉,张松英,李百加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5):2816-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