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
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
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
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
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
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意
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规
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
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
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
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
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其本我中的基本需
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性心理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
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口腔期 (oral 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
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
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
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
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
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肛门期 (anal 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
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
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
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
特征。
性器期 (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
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
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
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
为恋父情结。
潜伏期 (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

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
男女分离趋势。
两性期 (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
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
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
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
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
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
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
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
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
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
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
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
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
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
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部分:

1?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
的基本需求,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需要
立即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
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一
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
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
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
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
"本能"。

2? 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
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是人格结
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

将本我概
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
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
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3? 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
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
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
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
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
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
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
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
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
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
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
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
钱。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
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
本我、自我、超我及与意识等的关系:无意识大部分是本我
的范畴,也有包括自我和超我的一小部分内容。前意识大部分是
自我的内容,是自我隐藏,但通过注意就能出现的部分。但它也
包含超我的一部分内容。意识主要是包括自我表现和超我的可意
识层面,包括个人的自我意识、感受等。本我做为个体早期的基
点,它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和现实环境的适应发展中出现
自我,以开始适应现实原则。快乐原则的即时快乐的方式——初
级思维(想得到就立即要得到)——不适合现实环境,因此出现
延迟获得快乐的次级思维(想得到但会不要求立即得到)。在六
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崛起,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等的加入个体内
部的竞争,所以超我是社会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