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 bb
- 格式:ppt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47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李白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时期(701-726)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学文学、奇书、六甲和百家杂学。
还学骑射、好剑术,同那些侠客、道士隐居岷山,游峨眉,养成那种不事生产,性喜流浪的狂傲豪迈的性格。
(二)、第一次漫游时期(726-742)“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时期。
到过襄汉、庐山、金陵、扬州、汝海、云梦、安陆、山东、太原、浙江等地。
在安陆成家,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并州结识了郭子仪,在山东与孔巢父、张叔明、韩准、裴政、陶沔等人为友,时号“竹溪六逸”。
后由山东回到江浙,入会稽,同道士吴筠做了好朋友。
(三)、长安时期(742-744)吴筠被召入京后,荐李白于玄宗,太子宾客贺知章亦力荐。
李阳冰《草堂集序》:“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板之。
”入翰林院供奉,并不得志,过了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后,上书请还,离开长安,再度过上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四)、第二次漫游时期(744-755)首途东游梁宋,至洛阳与杜甫相识,接着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
第二年,李白在山东兖州时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蒙等地。
(五)、身经战乱时期(755-762)天宝十四年,李白避乱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次年隐居庐山。
后入永王李璘戎幕,兵败后被长流夜郎。
至巫山遇赦放还。
晚年依附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往来于宣城、历阳间,游赏青山、敬亭山、采石矶一带的风景。
62岁时,病死在李阳冰家中。
李白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这和他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景仰鲁仲连、谢安一类人物。
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时时向往着闲适清净的生活。
第4章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4.1 复习笔记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2.李白的思想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
《史记》“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
还应该注意,李白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诗人。
他蔑视权贵人物,蔑视荣华富贵,这是主要的。
但是,他往往又以接近皇帝、权贵为荣,又对荣华富贵表示羡慕或留恋。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表现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
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
2.表现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1)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如《古风》表面咏史,实际上是对唐王朝极盛而衰的象征深表忧虑;(2)许多诗歌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梁甫吟》;(3)歌颂游侠的诗,如《侠客行》;(4)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三首;(5)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6)李白对国家的强大统一非常关怀,他像盛唐边塞诗人一样,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士曾经作过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7)少数直接写人民生活的诗篇,如《丁都护歌》。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浪漫主义精神与手法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第四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第四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一、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关于李白的身世、出生地、行踪、家庭却异说纷纭。
明人胡应麟说:“古今诗人,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九)。
李白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1、蜀中时期(二十五岁以前)。
2、出蜀漫游时期(25—42岁)。
3、长安三年时期(42—45岁)。
4、再度漫游时期(45—55岁)。
5、安史之乱时期(56—62岁)。
二、李白的思想。
1、李白的儒家思想。
2、李白的道家思想。
3、李白的游侠思想。
4、李白的纵横家思想。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歌咏理想。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永王东巡歌》之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2、抒发幽愤。
《行路难》《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3、揭露时弊。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风?十九》(俯视洛阳川),《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反映民生。
4如《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山水诗。
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蜀道难》等。
6、友情诗。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间。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赠汪沦》等。
四、李白诗的艺术成就:1、强烈的主观色彩。
2、丰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生平及诗歌李白的生平及诗歌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生平及诗歌,参考一下。
诗人李白的一生是积极奋发的一生,同时又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李白。
而提到他,我们不禁会想起这位诗仙放浪不羁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唐代的西部边陲碎叶,传说,在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了长庚星,它还被称为太白金星。
而我们天才而伟大的诗人得名白,又字太白,显然与这个虽不可信却令人神往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洁白进而太白,正是长庚星所体现的光明、纯洁、完美的象征。
传说不是信史,却真切地表现出传说者的美好愿望和寄托。
李白生长在世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从小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深受道家影响,酷爱游山玩水,寻仙访道。
他自述“一生好入名山游”,“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
而其青少年时期,唐玄宗登位,承继了前代已经取得的业绩,并且励精图治,清除外患,一时出现了唐帝国在开元期间的强大、统一、繁荣、安定的局面。
此后唐帝国即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
李白的青壮年时代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空气之中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帝国日趋衰落,开元时代的繁盛安定局面再没有恢复。
李白一生的后期,正好处在这个由极盛而趋向衰落的历史转折时期,它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法国著名的古典作家布封曾说,“风格即其人”。
从李白来看,更为可信。
无论是他的同时代的人对他的风度的称赏或后代人对他的诗的风格的赞叹,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不以世俗的品评尺度来看待他。
而关于李白的思想特点,人们的说法却是颇为分歧的。
从李白和他的生平事迹来看,他对中国历史上各种传统思想,都有过一些接触,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一篇: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李白诗歌今存近千首,内容相当广泛。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天马来出月支窟……神行电迈蹑恍惚。
”(《天马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赠张相镐》其二)渴望建立惊世骇俗的功业。
他要仿效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希望像“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的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驰骋才能,然后追踪鲁仲连“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
”(《赠张卫尉卿》)但那时的唐玄宗,已不再励精图治。
李白报国无门,理想破灭。
他强烈抗议社会的不公:“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其2);尖锐地揭露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15);愤怒地控诉奸邪当道:“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劳”(《古风》其37)。
《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特色。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