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国经济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处于经济周期中段的美国经济的特征并据此作出预期。
主要结论是:近期,美国经济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降低;通胀压力日益增大,但仍在可控之下。
美联储极有可能在6月份提升联邦基金利率25年基本点。
8月份是否继续加息,要视新的经济数据而定。
由于利率目标升到5.25~5.5%,将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所以美联储会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美国经济周期中段美国经济在2001年3~11月经历了自60年代以来的第七次衰退,此后进入增长周期。
2006年是该周期的第5年,正处于周期中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美国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典型的中期减速增长。
第二,由于经济表现和数据变动的方向复杂,非确定性因素增加,近期经济走势更加难以预期。
第三,经济走势和联储货币政策都更加依赖和敏感于新的数据,市场也变得更加敏感脆弱。
容易随新的经济数据而波动。
第四,相应地,对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也更难以预期。
本文对此作具体剖析。
一、2006年以来的美国经济特征(一)经济增长从这次经济周期的路径特征看:由于周期前的衰退时间短、幅度小,复苏也相应地具有时间短、幅度平缓的特征。
2004年gdp增长达到4.2%的峰值,2005年开始出现减速增长。
1.gdp 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年率在2005年第四季度仅增长1.7%的基础上强劲反弹达5.3%,高于历史趋势水平。
从增长成份看,以耐用品为主的消费者支出。
设备和软件等商业投资支出,出口起主导作用。
同期,公司税后利润达$15,950亿历史高点,在gdp中的占比也达8.9%历史高点。
在物价增长有限的条件下,公司主要从生产率增长获得利润增长动力。
2.商业支出2006年前5个月,工业产出、建筑支出增长率和采购经理指数(ism)等反映商业支出的主要指标有一个共同特征:波动频繁,幅度较大。
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商业部门的支出举棋不定。
3.消费者支出消费者收入和支出依然持续和稳定,但其中的住房销售,这个曾在本次经济周期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功臣,已是强弩之末。
新美国经济史——中国的西部大开放与美国的西进运动之比较本书作者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巴塞尔,是美国名牌大学经济系博士生用的美国经济史教材,也是对“新经济史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成果的全面介绍。
30多年来,以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为其特点的“新经济史学”不仅涌现出许多新人和新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些老一代新经济史学家(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福格尔)至今仍活跃在学术前沿。
纵观美国历史,西进是一篇华美的乐章,艰难而又恢弘,大气而又充满辛酸,磅礴而又引人遐想。
是什么力量让这一场运动声势浩大的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又是什么让这场运动成为美国的发展的重大契机?为什么它不是破坏了环境而是使这一片土地成为了日后生机勃勃的乐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美国的西进是以战争,武力夺取,购买的手段取得土地之后发生的,有了广大的土地却无人耕种是一种浪费。
林肯的<<宅地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缴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获得60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就可以成为土地的主人。
现在听来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中国的房地产实在令人对地价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有谁不愿意去干呢。
但是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人们才能放弃自己在东海岸已经得到的东西,去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寻找生存。
没有人能肯定自己是到达心目中的WONDERLAND,但是他们依然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能踏上美国土地的移民者几乎都是强者,不仅仅是在体力上,更是在精神上,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以及对自由无限的向往,所以才能漂洋过海,到达新大陆。
而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和传承,这个国家后来的人们才会有着种勇闯不毛之地的气概。
我们中国人一般都安土重迁,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园,一旦要离开就会搞跟生离死别一样的调调说是“背井离乡”。
毕竟我们是农耕文明,而且我们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所以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人家美国人对自由以及宗教信仰的执着。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摘要:美国的新经济发展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长达10余年的经济增长,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绝对地位,美国在其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有力的解决了在“新经济”诞生之前的严重的贸易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的问题,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相当有借鉴作用的示范。
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在繁荣后也引起了相当严重的经济问题,如信息产业泡沫和近期震撼全球的次贷危机。
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并发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并举一反三的考虑我国实际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启示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新经济”一词起源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那段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
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
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在“新经济”出现之前,由于持续的双松政策,引发了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国内经济形势十分紧张。
新经济产生从最早里根政府时期采取了刺激供给,减轻税负、降低利率,以及为风险投资、创新提供政策环境等政策,到克林顿时期在里根政策基础上,继续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有远见的将信息产业扶持上主导产业的位置,在经济调控上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有效地解决困扰了美国经济发展数十年的财政赤字问题。
美国在其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促使其经济飞速发展的呢?我们将通过对于克林顿政府在新经济发展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及之后奥巴马政府为应对随新经济发展产生的信息产业泡沫和次贷危机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补救措施来研究美国新经济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反思对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启示。
美国经济史的演变与变革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而它的经济发展史也是充满着变革与演变的历程。
在它的发展历沉中,经历了从农业经济时期到工业革命、战争经济、新经济等多个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
一、从农业时期到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逐渐摆脱了英国统治,走上了由渐进调整到重新塑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从美国独立到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以种植业和牧业为主,并且是以自给自足为主导思想的。
美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农业改革,商人们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为了寻找自己的利益,在美国国内推广了新的农业机械和经营方式,从而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可持续化和自动化。
但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状况。
在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从农业经济转向了工业经济。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以及先进的交通运输技术使美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了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步伐。
二、战争经济带来的变革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战争是其最大的推动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联邦制成立初期的美国内战,还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都致力于推进经济的发展。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生产军事装备为主,进行了极大的投资。
这些投资和军事装备生产,逐渐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战是美国最早进行战争经济援助的时期,两战是美国至今战争经济模式的最高标志。
这种战争经济的影响也是持久的。
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富有和最强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新经济时期的演变19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爆发,导致了新经济时期的到来。
新经济是指网络经济、电子商务、高技术和创新等经济现象的综合。
这些倡导“先兴而后成”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也带来了全新的经济生态。
新经济时期的发展,使得传统制造业逐渐被数字经济所取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
《大萧条时代》读后感《大萧条时代》这部著作共有十四章,从工业生产、男人、女人、小孩和黑人的生存状态、农村农业、文化艺术、电影娱乐、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在大萧条时代的社会全貌,再现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层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我读后印象很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本文仅就“新时代和它的承担者”这一章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在大规模生产的推动下,美国汽车工业、建筑业、收音机与家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公用事业等飞跃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生产总值急剧提高,美国进入了所谓的永久繁荣时代,即新时代,殊不知这种“虚假繁荣式”的泡沫经济已经孕育了引发经济大危机的诸多因子。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有了新的发展,它已经达到了当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允许的限度。
垄断资产阶级为高额利润所驱,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大规模生产是以大规模消费为前提的,且这种合伙式的联营常常将许多产品的价格稳定在高水平上,大量工农群众由于工资实在太低难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购买力而导致产品大量堆积在库房,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为售卖产品,商业资本家大力进行广告宣传,尤其是以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引诱消费者,这对提倡节约消费和避免负债的传统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促进了美国民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新式的消费价值观的形成,一时美国赊购之风盛行,以致广告宣传和赊购成为2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
商家新产品的不断出现,总是使消费者对当前处于不满的状态,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一位银行家在与查尔斯·凯特的谈话中提到消费者的烦恼就是一直不停地更换新汽车和抛弃旧汽车,尽管旧汽车的性能依然良好,其宁愿负债也要追随社会变化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这位银行家终究经不起新汽车的诱惑而买了一辆以改变观念。
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研究第一章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起始阶段19世纪初,美国还是一个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
由于缺乏工业基础和资本,经济的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这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
英国的技术和资本开始对美国产生影响,美国的商业向内陆发展,铁路的修建也开始逐渐连接美国。
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变革,新的工业化模式在发展中逐渐兴起。
第二章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工业化阶段19世纪中期,美国的工业化开始迅速发展。
以纺织、冶金和机器制造为主导产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三个支柱。
美国经济的工业化发展主要借助于英国工业技术的引进、南北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和一些技术创新的推动。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又称为“快速增长时期”。
第三章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阶段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逐渐成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开始出现大型跨国企业,表现出极高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如福特、通用、IBM、微软、苹果等。
这是美国经济史上最辉煌的阶段。
第四章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熟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美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但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争议、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等。
在这一阶段,美国还采取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如国内市场保护措施和国际贸易措施,以保护国内企业和劳动力。
第五章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后产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一种新的演变阶段,即后产业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美国经济逐渐向服务和信息产业转型,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这一趋势。
在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就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和农业的萎缩以及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
这种转型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创新和国际合作。
第六章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在未来,美国经济发展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美国里根经济学论文里根经济学是一种以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市场自由、政府干预少以及税收减少等政策,认为这些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
里根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
里根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通过减少税收和降低政府干预,可以激励企业投资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里根政府通过实施减税政策和推行市场自由化措施,成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为当时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里根经济学存在着过于信任市场自由和忽视贫困问题的批评。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里根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政治立场偏右的国家。
尽管存在争议,但里根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的经济政策,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济挑战的出现,里根经济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的经济问题。
里根经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市场自由化,强调市场力量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
里根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减税、放松监管、降低政府支出等,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当时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
减税措施使得企业和个人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刺激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创造。
通过推行市场自由化措施,政府鼓励创新、竞争,激发了经济活力,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里根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些人认为,里根政府实施的减税政策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使得社会不公平加剧。
此外,市场自由化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来保护公共利益。
里根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忽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更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而不是完全依赖市场力量来解决问题。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里根经济学的影响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继续奉行市场自由化政策,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政府应该限制自身干预经济的行为。
美国的经济与政治论文2000字美国的经济与政治论文2000字美国经济破记录地持续增长是由于美国经济中确实存在着某些新的因素,包括美国目前在高科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美国的经济与政治论文2000字,谢谢你的阅读。
美国的经济与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美国经济的现实真相“实际上,美国的真实失业率高达16%左右,而如果我们幸运的话,美国经济年增速是0.7%。
”伯南克今年8月初大醉于华盛顿“埃尔伍德角落酒吧”(Elwood's Corner Tavern),道出了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的话,很可能会使全球金融市场,甚至那些能自我维持经济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崩溃。
”两个多月过去了,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看来“没有那么幸运”,衰退已经逼近美国。
尤其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之后,美国经济会受到怎样的冲击,没人敢说。
更可悲的是,美国华尔街控制的主流媒体更是对此轻描淡写,把示威人群说成“乌合之众”,没有信仰和主张闹事;势态扩展至欧洲,它们却说“比预期规模要小”。
真滑稽。
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好于预期”。
现在,这个词又被用到了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描述上。
什么是“好于预期”?我的理解是,事情还在变坏,但变坏的程度比预期要好。
这与其说是对经济的一种判断,不如说是对市场情绪的一种“心理安慰”。
美国太懂得如何管理市场经济了,它们对于数据本身的在意程度,远远小于对市场信心的在意程度。
但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被“好于预期”的说法搞得昏头昏脑,而将“好于预期”理解为“转好”,理解为“复苏”。
所以,我们在中国媒体上看到的许多专家的说法,都充满乐观情绪。
这势必导致我们经常性的误判,甚至导致政策的偏差。
“除了华盛顿特区的大人物之外,他们不希望让任何人知道美国经济实际上糟糕透顶。
美国高筑的债台越来越严重,而不是缓解,这些问题预计将使美国经济陷于困境之中,而且拖累整整一代人。
”这就是伯南克给出的结论。
从美国崛起看中国发展【摘要】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外来移民的国家,从荒原到大国崛起再迈向世界超级强国,得益于她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移民政策,还有对战争和三次科技革命机遇的把握等,美国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中国有着极大地启示作用。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启示发展是一门,不,是好几门学问。
它涉及到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心理学和发展政治学以及哲学、法学等好几门学问。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我们阅读别国的昨天,是为了推动中国今天,创造中国美好的明天。
正是怀着这种心愿,我选择了打开美国经济史。
美国,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 最独特的移民历史,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最具开创性的民主政治制度,最强大的科技创新动力,一系列的特殊条件使美国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从荒原到大国崛起又迈向世界超级强国,她无疑是今天的中国最好的榜样和对手,让我们来以美国为鉴看中国的发展之路。
一、美国的崛起虽然美国迄今的建国历史只有232 年,远较其他大国年轻。
但美国却也是世界上最快速崛起的大国之一,并且已经稳稳的坐在了冠军的宝座上。
美国在它崛起的历史上,有三个快速发展期:1607-1775 年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由土著印第安人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过渡为带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地。
1815-1894 年的80 年间,美国又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大国。
这80 年正是美国开始崛起和崛起成经济与政治大国的80 年。
1877--1898 年,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
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而1898 年美西战争以来,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
美国作为实力最强的大国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1894 年以来已整整114 年了,这114 年是美国崛起后的世纪。
新美国经济史论文:中国的西部大开放与美国的西进运动之比较纵观美国历史,西进是一篇华美的乐章,艰难而又恢弘,大气而又充满辛酸,磅礴而又引人遐想。
是什么力量让这一场运动声势浩大的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又是什么让这场运动成为美国的发展的重大契机?为什么它不是破坏了环境而是使这一片土地成为了日后生机勃勃的乐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美国的西进是以战争,武力夺取,购买的手段取得土地之后发生的,有了广大的土地却无人耕种是一种浪费。
林肯的<<宅地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缴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获得60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就可以成为土地的主人。
现在听来似乎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中国的房地产实在令人对地价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有谁不愿意去干呢。
但是在那个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人们才能放弃自己在东海岸已经得到的东西,去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地方寻找生存。
没有人能肯定自己是到达心目中的WONDERLAND,但是他们依然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能踏上美国土地的移民者几乎都是强者,不仅仅是在体力上,更是在精神上,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以及对自由无限的向往,所以才能漂洋过海,到达新大陆。
而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和传承,这个国家后来的人们才会有着种勇闯不毛之地的气概。
我们中国人一般都安土重迁,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园,一旦要离开就会搞跟生离死别一样的调调说是“背井离乡”。
毕竟我们是农耕文明,而且我们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所以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人家美国人对自由以及宗教信仰的执着。
可能真的是我们的封建王朝历史太久远,百姓受的压迫过多,已经对自由不报任何的期盼了。
在我们看来藏枪于民间简直不能想象的。
美国人的冒险精神实在难能可贵,所以他们到达了西部。
然而这还不够,要想西部成为乐土,是需要到达那里的人们辛勤的耕耘的。
在这里我觉得我们一直说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固然没错,但是人家美利坚民族也没有比我们逊色,甚至比我们干得漂亮得多。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块没有历史包袱的土地,就像一块未雕琢的璞玉,价值无限,只需你稍稍雕琢,成果就容易显现。
再说我们的农民在土地上的耕种是受雇于人的,有很重的田租地租,这税那税。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根本就不能去想科技投入增加产出的问题,而地主能想这个问题,但是他不需要,甚至扼杀这个问题。
因为正是小农经济保障了他的利益。
反观美国,人家一直都在寻找怎样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到农业,怎样用科技提高产出,提高农业生产率。
所以人家现在是5%从事农业的人养活其他95%的人,我们是98个人种的粮食只能养活100个人。
都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旦农业的生产率提高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人就会成为自由劳动力,这些大家都知道。
只不过这个规律美国跟其他的国家有些不同,因为它是移民国家,前面已经说过能到这里的人几乎都精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知识技能混杂在一起,生发出无尽创新的火花。
从欧洲带来的经验和技术是有限的,尽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只有自己创造的才有生命力。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人在第二次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得意了,美国和德国的发明创造大大的撼动了他们的神经。
这些发明的应用对西进的影响没有人能衡量出来有多大。
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是促进而不是阻碍。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初衷就跟美国的西进运动不一样。
人家的土地是没人去开发,吸引人过去,我们的是开发已经过度了,需要做一些调整,不开发或者少开发。
当然作用方面是有类似的,都是为了人类能更好地生存。
美国人得到了发展的空间,过上了好日子。
我们退耕还林还草也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且还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发展的空间。
只不过,我们的西部大开发更像一个无奈之举,是在问题出现并恶化下的应对措施,以政府为主导,百姓虽也参与,但是如果政府不给百姓指路别的致富的话,百姓的这种参与并不是自愿的。
而且人才由东向西引并没有让让你满意,尽管西部的地方政府和中央都有奖励扶持但是精英始终滞待在东部沿海。
如果没有人才到达西部,西部大开发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扔掉重重阻碍的包袱,将人才吸引来西部才是大开发的关键。
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留住人才,其实也很简单。
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基础设施搞好,把可以宣传的东西宣传到位,一定会有抱负的人像要来证明自己的。
而这些人就会像西进的美国人一样,是有魄力的一族,因为他们可以放弃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到相对落后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起码勇气可嘉。
英语1001班周建兰
201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