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作业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的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经济制度及其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产权理论为主线,对第四章《产权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产权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规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产权的存在对于经济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权益的分配,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组织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理解产权的性质、特征和变迁对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强化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的定义和性质、产权的决定因素、产权的变迁以及产权的制度设计。
首先,产权的定义和性质是理解产权理论的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种特定的权限,它规定了资源的使用方式和经济权益的归属。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私有产权是指资源和收益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公有产权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私有产权具有明确的界定、完整的权益和自由的流转特点,而公有产权则具有权力集中、界定不清以及权益不明确等问题。
其次,产权的决定因素是影响产权性质和变迁的核心因素。
产权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所有权、承受成本和交易成本。
所有权决定了资源和收益权的归属,是产权制度的基础;承受成本是指个体为获取和保护产权所付出的成本,其高低决定了个体对产权的保护程度;交易成本是指在产权交换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调成本和执行成本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产权的性质和效率。
第三,产权的变迁是产权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产权的变迁是指产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变动和演变。
产权的变迁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从集体产权向私有产权的转变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从私有产权向公有产权的转变则可能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深入理解产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对于推进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率非常重要。
最后,产权的制度设计是产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引言新制度经济学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新兴流派,其基本观点是经济行为者与制度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探讨了产权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和属性,认为产权变迁是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因。
本文将介绍产权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对经济物品或资源的控制权或支配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许可权等。
产权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密切相关。
经济活动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离不开产权的约束和规制。
产权的分类产权可以按照属权者、资源性质、产生方式、使用方式和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分类。
1.按属权者分类:•私有产权•政府产权•公有产权•集体产权2.按资源性质分类:•自然资源产权•人力资源产权•知识产权•资本产权3.按产生方式分类:•创造性产权•转移性产权•附着性产权4.按使用方式分类:•产权的授权使用•产权的合作使用•产权的控制使用5.按应用对象分类:•生产要素产权•商品与服务产权•生态资源产权产权的作用产权是现代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产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权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产权是市场交易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产权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私有产权所形成的产权关系使资源的使用者对自己的资源承担责任,同时对资源收益享有所有权。
在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制度下,资源的配置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产权在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是创新的重要保护机制,它刺激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现代经济制度中,专利法、版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出现,鼓励了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产权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产权关系的形成保护了企业的利益,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投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
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
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
”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
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
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
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
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
四、新经济史与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追溯到科斯的两本著作《企业的性质》(1937)和《社会成本问题> (196o),但其仍是一块年轻的、尚未成熟的经济研究领域。
在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产权” 等概念的启发下,新制度经济学形成了以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为内核的,涉及企业、产业组织、法与经济学、社会制度变迁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分支。
这些分支间有着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所以并没有形成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完善的体系。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诺斯将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到经济史的分析中,而武断地把新经济史包括在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之中,相反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两者有着独立发展轨迹。
科斯被视作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这可能连科斯自己也没有料到他的两本著作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首次提出“新制度经济学”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的名称也是几十年后的事,并且当时主要是指交易成本理论。
但在之后的二十余年内,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其声势与地位直赶主流经济学,并在1997年成立了新制度经济学国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ISNW.)而新经济史从发展轨迹上而言属于经济史领域。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l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其分立是因为当时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二战以后,随着西方的史学革命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西方的经济史学发展成了三大学派。
一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代,形成以布罗代尔(Braude1)为首的整体观史学;二是以福格尔、诺斯为代表的计量经济史学;三是以诺斯为首的交易成本经济史学。
后两者我们通常称为新经济史学派。
企业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企业产权理论的定义企业产权理论是从产权角度研究企业本质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之一。
产权,即财产权利,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包括财产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的权利约束。
企业产权是建立在企业财产基础上的各种权利,主要包括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收益权等。
企业产权理论就是从产权角度研究企业本质问题以及企业产权的不同安排对企业效率影响的理论,包括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企业权威与授权、科层设计、企业融资等问题,企业产权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范式之一。
二、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产权理论的分类根据对产权的不同理解和契约性质的不同认识,可将企业产权理论区分为旧产权理论(OPRT)和新产权理论(NPRT)。
1.“旧”企业产权理论旧企业产权理论(OPRT),强调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契约特征为完全契约,主要以阿尔奇安、德姆塞茨等为代表。
以德姆塞茨(Demsetz)、阿尔奇安(Alchian)等为代表的旧企业产权理论将产权定义为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是附着于实物或劳务上面的权利束,产权的价值是与交易联系在一起的,权利约束的价值决定了被交换的实物或服务的价值。
詹森、梅克林及法马在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和团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及契约治理等问题,形成了一个独立学派—代理理论(陈郁,2007)。
代理理论认识到了现代公司中产权所包含的权利束中的部分权利如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有其合理性。
他们的企业产权结构理论重点关注企业内部组织及企业内部各参与者之间的代理关系,该理论给予了有关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最优安排,以及企业代理成本与激励效应的优化问题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
2.“新”企业产权理论不同于旧企业产权理论中强调从剩余索取权角度理解产权的逻辑,以哈特、格罗斯曼等为代表的新产权理论,强调不完全契约的经济意义和非人力资产的控制权1在分析企业的本质和边界问题中的作用,认为产权是指实物或非人力资本等资产的所有权,资产拥有者所拥有的权利是他能排他的使用资产的权利。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王晓通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编号:204005英文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学分:2开设专业:经济学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制度安排的研究,来说明制度安排、交易成本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制度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并不是很成熟,但是该学科的研究框架已经初步成熟,那就是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契约理论和企业理论。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应把握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安排——交易费用、产权、企业组织、国家。
2.了解制度变迁和法经济学等理论内容,形成关于这些制度的基本概念。
3.了解制度影响个人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绩效的基本机制。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制度的内涵与构成1.了解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2.理解制度的构成3.掌握制度的变迁第二节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了解经济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地位2.理解稀缺性假设3.掌握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有限理性第三节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1.了解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2.掌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3.理解演绎与归纳本章重点及难点:不同学派关于“制度”定义之间的异同;突出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对新古典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反思,“制度”不应当视为给定,而应纳入分析框架予以研究。
第二章制度的构成与起源第一节制度的构成1.了解正是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含义2.理解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关系3.掌握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第二节制度的起源1.了解制度稀缺性的涵义及原因2.理解制度的起源3.掌握制度的功能本章重点及难点:正式规则的概念及内容、非正式规则的概念;意识形态习俗与习惯的区别;实施机制的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分析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
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
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二、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
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
”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
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
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
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
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我们可以引证大量与之相一致的例子:如空气的权利,出租者的权利,以及偶然事故的责任规则的发展等等。
案例1、美国印第安人的土地私有权的发展。
土著间的私有产权问题使人类学家着迷。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第二节产权的属性与功能第三节产权的起源与保护第四节产权安排的多样性及其效率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构成三、产权的类型回目录一、产权的含义(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客体——财产(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一)产权内涵的界定对产权的本质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家做出过不少的界定。
大体上可以将这些界定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从人与财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另一类是以财产为基础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一)产权内涵的界定一个被罗马法、普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现行的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上同意的产权定义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二)产权的客体——财产 1.财产的概念。
财产是与主体相分离或相对分离、能够被人们拥有、对人们有用的、稀缺的对象,是人们建立产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2.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人或人的群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
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
④必须具有稀缺性。
3.财产的不同分类按形态来划分,财产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
按使用方式来划分,财产可以分为生产性财产和非生产性财产。
按可变动性来划分,财产可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按对象形成的方式来说,财产可分为自然形成的财产和劳动创造的财产。
按照物品本身的消费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财产(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等。
(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产权的本质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
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总是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维系,有产权关系必然存在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讲义新制度经济学讲义第⼀章⼊门知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新制度经济学是19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门新兴经济学分⽀。
以制度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
诺思认为,“制度经济学的⽬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如何改变世界。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页)当代制度经济学应从⼈的实际出发研究⼈,实际的⼈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科斯,1990,中译本)。
⾃亚当斯密以来,德国历史学派、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以凡勃伦、康芒斯为代表),以及现代制度学派(加尔布雷斯为代表)the neo-institutional school of economics,均以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为研究主题。
the NIE和以前的经济学理论最⼤的不同在于运⽤边际分析⽅法研究制度的内⽣化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沿⽤和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假定、稳定偏好和均衡分析。
也就是说,现代制度经济学运⽤新古典经济理论来解释制度安排的运⾏和演化。
扩展价格理论,使之⼀般化,并将其应⽤于经济与政治制度研究。
拓宽了微观经济学的适⽤范围,提⾼了其预测能⼒。
新古典模型建⽴在零交易费⽤、完全个⼈理性和外⽣的给定制度结构的假定上。
新古典经济学的脆弱性体现在制度中性分析⽅法上,没有严格地考虑制度约束和交易费⽤。
因此,只能在⾼度抽象的意义上⽤来分析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制度是不重要的,或者制度可以被⽆成本的⽣产与选择,因此,不需要专门的制度理论。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old”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such as Thorsten Veblen, John R. Commons, Wesley Mitchell, and Clarence AyresThe ol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was economics with institutions but without theory; standar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s economic with theory without institutions; and the NIE is attempting to provide economics with both theory and institutions。
四、新经济史与新制度经济学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可以追溯到科斯的两本著作《企业的性质》(1937)和《社会成本问题> (196o),但其仍是一块年轻的、尚未成熟的经济研究领域。
在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企业与市场的替代”、“产权” 等概念的启发下,新制度经济学形成了以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为内核的,涉及企业、产业组织、法与经济学、社会制度变迁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分支。
这些分支间有着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所以并没有形成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完善的体系。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诺斯将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到经济史的分析中,而武断地把新经济史包括在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之中,相反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两者有着独立发展轨迹。
科斯被视作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这可能连科斯自己也没有料到他的两本著作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首次提出“新制度经济学”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的名称也是几十年后的事,并且当时主要是指交易成本理论。
但在之后的二十余年内,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其声势与地位直赶主流经济学,并在1997年成立了新制度经济学国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ISNW.)
而新经济史从发展轨迹上而言属于经济史领域。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l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其分立是因为当时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二战以后,随着西方的史学革命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西方的经济史学发展成了三大学派。
一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代,形成以布罗代尔(Braude1)为首的整体观史学;二是以福格尔、诺斯为代表的计量经济史学;三是以诺斯为首的交易成本经济史学。
后两者我们通常称为新经济史学派。
其次,两者的研究方法有着根本区别。
经济学中历来存在抽象演绎法与历史归纳法的争论。
演绎主义努力把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陈述安排成一个演绎系统,通过逻辑演绎导出经济学的全景。
在经济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抽象演绎法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方法和经济学家的标准思维规则。
而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则极力反对演绎法,认为演绎法过于抽象。
经济发展是独特的,因而不可能存在所谓“自然法则”,经济学家只能证明不同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而不能找到普遗适用的规律。
所以,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努力收集历史的和当前的资料,只有在大量的资料收集之后,经济学家才有可能应用归纳方法得出若干结论。
在两种方法的运用中,新经济史虽然引入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史分析的工具,但从整体分析方法上其仍属于历史归纳,着重对经济历史的描述、分析和得出有关结论。
如福格尔对美国铁路运输历史和农奴制度的分析,诺斯早期对美国和欧洲经济史的分析,均以对经济史的描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并得出与传统经济史分析所不同的结论,而冠之以“新”,则是他们采用了计量经济学、交易成本等新的分析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抨击了新古典理论对经济运行中“制度” 因素的忽视,但仍自认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
在研究方法上,“新制度主义者与演绎理论之间没有根本冲突”,而与“早期的历史描述性的制度主义者不同”。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虽然认识到了标准的新古典分析过于抽象,但本质上仍试图通过抽象演绎的方法找到能解释经济现象的普遍规律。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新经济史归入新制度经济学派,因为两者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区别。
诺斯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将这两大领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分别促进了新经济史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而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即是划分诺斯思想变迁的主要标志。
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
斯发端的交易成本理论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中的制度存在,这就要求,除了基于演绎逻辑而发展起来的理论核心构架以外,该理论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究作为辅佐,以达到充实(flesh out)该理论的目的。
交易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定义。
通常,我们可以把企业的成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生产成本,二是管理成本,三是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交易成本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寻、发布、讨价还价、谈判、签约、监督、合约执行和违约带来的一切成本。
这里的交易成本就是狭义的交易成本的概念。
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业内的管理成本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的显著特征是坚持交易是有成本的。
这一特征使新制度经济学比
其他经济学更为现实,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近十几年来西方经济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概念之一。
什么是交易????根据这种理解,交易限于这样一些情形:资源在“交付”(delivery)这一物理意义被转让。
这种交割可以发生在企业内,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市场之间。
因此我们可以称为企业内部交易和外部交易,以及市场交易。
狭义交易成本是为履行契约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
广义交易成本是为谈判、履行合同和获得信息所需要运用的全部资源。
交易成本的典型例子是使用市场的成本和在企业内行使发号施令的权利的成本。
其中前一种成本可称为市场交易成本(market transaction costs),而后一种成本可称为经理交易成本(managerial transaction costs)。
此外,还要考虑的是运行和维持一个政府的制度框架而产生的成本,这种交易成本可称为政治交易成本(political transaction costs).
这三种交易成本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固定”交易成本,即建立制度安排所进行的特定投资;二是“可变”交易成本,即与交易数量有关的成本。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三种类型的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成本主要由信息成本和讨价还价成本构成。
信息成本显然是重要的,但讨价还价成本也不能低估。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决策者能够立即知道或自动地知道谁会买卖一种产品或以什么条件买卖。
政治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和经理交易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
这种政治背景的形成和公共物品的供给,都是有成本的。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治交易成本就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
它类似于一个企业内的经理交易成本。
政治交易成本的具体内容如下: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
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是:一切经济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们之间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力。
因此,经济分析的首要任务界定产权,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做什么,然后通过权利的交易达到社会总产品的最大化。
从实证方面看。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