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及并发症处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8
肌肉注射ppt课件完整版contents •肌肉注射基本概念与原理•注射技术操作规范•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特殊人群肌肉注射注意事项•实际操作演示与考核标准•总结回顾与拓展学习资源推荐目录01肌肉注射基本概念与原理肌肉注射是一种将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的治疗方法。
肌肉组织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药物的快速吸收和分布。
肌肉注射可用于预防接种、治疗疾病、补充营养等多种用途。
定义及作用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包括需要快速达到药物峰浓度的疾病、不能口服药物或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等。
禁忌症包括注射部位感染、炎症、硬结、疤痕、皮肤病等,以及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
注射部位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量、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长期注射时,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局部硬结和肌肉萎缩。
常用注射部位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等。
注射部位选择药物注入肌肉组织后,首先被局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吸收后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与药物的性质、剂量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有关。
药物吸收过程02注射技术操作规范核对药品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及质量,确保药品准确无误。
确认药品选择注射器准备消毒用品根据药品剂量和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检查注射器是否完好无损、无漏气现象。
准备消毒棉球或棉签、消毒液等,确保消毒用品在有效期内且未受污染。
030201准备工作消毒处理皮肤消毒在注射部位用消毒棉球或棉签蘸取适量消毒液,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cm,待干后再进行注射。
注射器消毒将注射器针头、针筒及活塞部分用消毒液擦拭干净,确保无菌操作。
进针角度与深度掌握进针角度根据注射部位和药品性质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一般肌肉注射进针角度为90度。
进针深度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确保药品准确注入肌肉组织内,避免过浅或过深引起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流程(一)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预防及处理:1.选择粗细合适、质量过关的针头。
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移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取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 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处理流程:一旦发生针体断裂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取出(二)神经性损伤预防及处理: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有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科学根据的选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做肌内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避开神经和血管同时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处理流程:(三) 局部或全身感染预防及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处理流程: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安抚患者,报告医生、护士长更换注射部位,加强局部观察若全身感染遵医嘱处理(血培养、药敏试验及使用抗菌药)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