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20
北伐战争的经过北伐战争关键词:国民⾰命军北洋军阀北伐战争第⼀次国内⾰命战争即北伐战争,⼜称“第⼀次⼤⾰命”。
是1924年⾄1927年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的反帝反封建的⾰命⽃争。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①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军阀也相继形成。
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连年混战,民不聊⽣。
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暗统治,已成为中国⼈民的迫切要求。
1924年1⽉第⼀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艰苦⽃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建⽴⾰命军队,平定⼴州商团叛乱和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 成⽴国民政府,编组国民⾰命军②,进⾏东征和南征,从⽽统⼀和巩固了⼴东⾰命根据地和⾰命政权。
接着,⼜实现了⼴东与⼴西的统⼀。
同时,共产党领导的以“五卅”运动、省港⼤罢⼯和⼴东农民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农⾰命群众运动空前⾼涨。
所有这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1926年1⽉,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确定了北伐的⽅针。
2⽉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中央特别会议,作了积极准备北伐战争的部署。
5⽉,国民政府派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国民⾰命军第四军叶挺独⽴团③为北伐先遣队,进⼊湖南。
7⽉9⽇,国名⾰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蒋介⽯任北伐军总司令。
1926年7⽉9⽇⼴州⼈民举⾏集会欢送国民⾰命军北伐①清末和民国初年袁世凯建⽴的封建买办军阀集团。
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站编练“新编陆军”,归北洋⼤⾂李鸿章节制。
1901年,袁世凯因出卖维新派和镇压义和团,被任命直⾪总督兼北洋⼤⾂,所建新军称为北洋军。
1905年,北洋军六镇练成,形成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
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之职,建⽴控制中央和地⽅政权的北洋军阀统治。
1916年,袁世凯病死,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3系。
直系⾸领为直⾪⼈冯国璋,后为曹锟、吴佩孚,受英美⽀持。
皖系⾸领为安徽⼈段祺瑞,奉系⾸领为奉天海城⼈张作霖,都以⽇本为后台。
“北伐战争”研究综述北伐战争研究60余年经历了探索、兴起、兴旺和稳步四个时期。
在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视域也不断扩展。
但在研究深度、研究视角、国际视野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北伐战争研究综述对于北伐战争的概念内涵,广义的观点认为北伐战争即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狭义的观点将北伐战争的内涵聚焦为1926年至1927年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战争,更偏重于“战争”概念。
本文的研究视角为狭义的北伐战争概念,旨在纵向梳理60余年来北伐战争研究的兴起与历程,并总结研究的不足。
一、北伐战争研究的探索时期(1985年以前)(一)基础性研究发端以“北伐战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全文搜索,经过筛选1957-1984年共计36篇文献。
北伐战争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战争中的基本史实考察,人物、战场等相关史实性研究比重最大。
如程雨众的《北伐战争概况》主要从史实考证角度详细阐述了五卅运动后北洋军阀的混战到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再到七一五事件宣告北伐失败的全过程。
谢显清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湖北农民运动》主要讲述了在北伐战争时期湖北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北伐同北洋军阀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
匡珊吉的《顺泸起义》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为了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由杨馨公、朱德、刘伯承、陈毅等同志领导的四川顺泸起义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杨光,徐义君的《北伐军进军浙江史略》,对北伐军东路军在浙江的军事活动作了概述,并就东路军的性质及其作用阐述了观点。
(二)研究视域开始外延1985年以前的北伐战争研究,除在史料考证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之外,其研究视阈也开始向外延伸,早期有相关话题的讨论,后期对北伐战争中我党的领导作用、战争的失败原因以及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也做了初步研究探索。
廖璋的《英日美等帝国主义在我国北伐战争中不同的阴谋――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一文的一些意见》,认为林平野、陈扬灵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结论并不全面.北伐战争时期英国主要是在搞武装干涉;日本则主要进行“南北妥协”的工作;美国则乘英日的矛盾,积极从革命内部来寻找它的代理人。
北伐战争的历史影响与价值——中国现代史中的典型事件,2000字北伐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介绍北伐战争的历史影响与价值。
一、政治北伐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北洋政府及其军阀政治,追求民主共和国。
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宣布南京为国民政府首都。
此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统一战线,组织起义军队进攻各地军阀,逐步削弱各地地方势力。
同时,国民政府开始执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使国家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央政府,实现北伐战争的历史使命。
二、军事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一支军队,其领导人员包括周恩来、陈毅、朱德等名将。
这支军队作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民政府在战场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同时,国民政府也不断加强自己的军备建设,训练了一批现代化的精锐部队,在战场上锤炼了士气,壮大了军队实力。
三、经济北伐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在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
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工商业生产,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此外,国民政府也开始改革土地制度,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北伐战争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文化运动在兴起,它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推崇民主、科学、自由等价值观念。
这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
此外,北伐战争也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在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可以说北伐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宣告中国民主革命在政治上取得了初步胜利,推动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同时,北伐战争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中坚持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象征,更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伐战争的策略与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北伐战争的发动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这场长达7年的战争的胜利也不是纯属偶然的,它背后的策略和战术分析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北伐战争背景北伐战争的发动也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第一,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成立之初,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但是在统治了几年之后,北洋政府逐渐堕落成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专政,官僚度日,百姓无望。
第二,1925年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是发生在上海的一次大规模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因为被北洋政府镇压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谴责和抗议。
这也为南京政府提供了动员人民推翻北洋政府的历史机遇。
二、北伐战争的策略北伐战争主要采取的是“带路打劫”的策略。
首先,北伐军在军事上采用了分兵突袭、各个击破的战术,打散敌军阵势,迅速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能力。
其次,北伐军在宣传上积极发动抗日情绪,推动民族统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进程。
然后,北伐军在组织上重视培养将领和士兵的队伍意识,提高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北伐军在政治上,重视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打击腐败,重用有能力的民主派人士,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得益于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1. 重视士兵队伍意识。
北伐军尽量满足士兵吃饱、穿暖和、有奖金等要求,提高士兵的意识,这样士兵在作战时更为顽强。
2. 大胆采用新武器。
北伐军先后获得了许多新式武器,如火炮、机关枪、手榴弹等,运用这些新武器可大幅提高部队的火力。
3. 有能力的将领。
北伐军的将领中有不少有政治、军事才能,如蒋介石、朱德、周恩来等。
这些将领在作战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收获了士兵和民众的信任。
4. 国共合作。
北伐军可借助国共合作,获取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支持,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管理】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共产党员以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三大政策。
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校长,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作了准备。
知识点2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运动蓬勃发展。
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一带。
奉系军阀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底,其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基础过关】知识点1国共合作的实现1.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C)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八大2.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一.基本内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途中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一连串内斗冲突。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二.战争结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当日逝世。
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三.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北伐战争教案导语: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北伐战争的背景、目标、策略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背景介绍北伐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重大政治军事运动。
此前,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经济衰退,外来侵略日益加剧,国内政治腐败,社会不稳定。
这样的状况使得人民渴望改变现状,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日益增强。
二、北伐战争的目标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一个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的中国政权。
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三、战略和策略1. 分割瓦解敌军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其领导人通过采取分割瓦解敌军的策略,成功地使北洋军队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动摇。
他们分化、拉拢甚至在敌营内成立了一些秘密组织,从而削弱了北洋军队的战斗力。
2. 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人意识到,要在北伐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军事经验和理论。
因此,他们派遣一批干部到苏联、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学习军事战略和组织管理方法。
这些经验的吸收为中国的军事革命提供了强大支持。
3. 发动广泛群众运动北伐战争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人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工农武装力量,发动罢工和抗议活动,以对抗军阀和封建势力。
这些群众运动为北伐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战争的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时期的开始,有以下几点重要影响:1. 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北伐战争的成功,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
尽管中国后来还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战争,但北伐战争给了中国人民信心和勇气,启发了后来的革命运动。
2. 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
革命力量的兴起,打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推动了社会和教育改革的开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教案(讲课用)章节一:北伐战争的背景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建立等,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的原因:北洋政府的腐败、内乱频发、民众疾苦、外国列强的干涉等。
b. 北伐战争的目标: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3. 教学活动:a. 观看相关历史资料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北伐战争背景的理解。
章节二:北伐战争的发起与进展1. 导入: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和地域。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的发起:国共合作,组建国民革命军。
b. 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c. 北伐战争的进展: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政府。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进展。
b.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章节三:北伐战争的影响与意义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的影响: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b. 北伐战争的意义:促进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3. 教学活动:a.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北伐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b. 邀请历史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伐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章节四: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中的杰出人物。
2. 教学内容:a. 北伐战争中的国共双方领导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等。
b. 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叶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
3. 教学活动:a. 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b. 邀请英雄人物的后代或研究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北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第11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诸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1.本课第一目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可由教师简要介绍其基本情况后,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北伐战争是怎样的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下面是分享的北伐战争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北伐战争简介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反帝反封建。
那么北伐战争简介是什么样的呢?北伐战争的另一个名称是“第一次大革命”,战争持续时间是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参与和帮助下召开了会议,将三民主义的含义重新确立,这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
之后更是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做足了准备。
而北伐战争真正开始却是在一九二六年。
这一年,共产党率先提出了要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国民党表示支持。
同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开始组织先头部队以湖南为切入点打响了北伐战争。
同年七月,广东国民政府方面发布《北伐宣言》,之后出兵十万,分为三路,开始北伐。
之后共产党更是号召全国人民响应北伐,为北伐战争造势。
可以说北伐军势如破竹,不到半年时间就讲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军阀势力消灭殆尽。
也达到了反帝反封建的目的。
从北伐战争简介可以看出,虽说北伐战争的开始时间是一九二四年,但是在一九二四到一九二六年这两年期间,根本没有发生战斗,国共双方都是在为北伐战争做准备,包括黄埔军校也是为了北伐战争而成立。
真正的北伐战争是一九二六年打响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北伐战争也取得了不错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军阀统治阶级。
北伐战争的口号北伐战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一次全国统一战争,这次战争的口号是要坚决打倒一切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前进的恶势力因子。
其中恶势力因子指的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反抗,也有外国列强的阻碍势力。
这个口号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这个口号内容简洁,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使的中国民众都清楚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之所以用这个口号是因为当时中国内部的阻碍势力十分强大,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
所以他们要迫不及待的消灭这些阻碍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