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 格式:pptx
- 大小:7.25 MB
- 文档页数:40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幼教名著选读》课程网上考试题库《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第一章先秦时期幼教名著选读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最早的学规是()。
A 《教约》B 《白鹿洞书院揭示》C《朱子治家格言》D《弟子规》答案:D2、“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
A 《季氏》B 《曲礼》C 《内则》D 《正蒙》答案:A3、()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儿教养机构,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宫廷育婴院。
A 社学B 小学C 孺子室D 育婴院答案:C4、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闻知”、“说知”和“亲知”的是()。
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5、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A 《苍颉篇》B 《博学篇》C 《史籀篇》D 《为吏篇》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孺子室”将当时的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哪四种?()A 教师B 慈母C少傅 D 奶妈 E 保母答案:ABDE2、以下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A 为学日益,其道日损B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C 故染不可不慎也D 严家无悍虏,慈家有败子E 明德慎罚答案:BE三、判断题1、保傅制度重在对于社会基层弱幼的保护和教养。
答案:错2、《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答案:对3、孺子室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儿教养机构,具有阶级性和贵族性。
答案:对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幼教名著选读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是()。
A 管子B 贾谊C 刘向D 王充答案:B2、“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出自()。
A 《朱子治家格言》B 《童蒙须知》C 《颜氏家训》D 《训子语》答案:C3、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是()。
A 《温公家范》B 《颜氏家训》C 《庭训格言》D 《袁氏世范》答案:B4、《本性》的作者是()。
A 贾谊B 孔子C 王充D 颜之推答案:C5、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系统提出胎教和保傅学说的是()。
A 贾谊B 王充C 刘清之D 孔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一、教案简介《中国石拱桥》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共计五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2. 掌握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建筑技术及其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石拱桥概述1.1 中国石拱桥的定义与分类1.2 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脉络1.3 中国石拱桥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石拱桥2.1 先秦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2.2 先秦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2.3 先秦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石拱桥3.1 秦汉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3.2 秦汉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3.3 秦汉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拱桥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4.2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4.3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第五章:唐宋时期的石拱桥5.1 唐宋时期石拱桥的代表作品5.2 唐宋时期石拱桥的建筑技术5.3 唐宋时期石拱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石拱桥的作品,深入挖掘其价值与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石拱桥的认识和感受。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石拱桥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课程结束时的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和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用书:《中国石拱桥》、《中国古代建筑史》等。
2. 图片资料: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石拱桥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与庙宇建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庙宇建筑和石刻文化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史料和考古学的发现,探索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与庙宇建筑,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一、秦汉时期的石刻文化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石刻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人们擅长用大型的石头、山体或悬崖峭壁依山傍水,为神佛或名人雕刻立碑、石像或石洞,以表达对于神佛和功臣的崇敬和敬意。
而这些石刻文化更多的是以雕刻形式传承下来,罕有长篇文字,故有“石刻无字”之称。
1. 石窟艺术和石碑文化这个时期的石刻文化,主要表现在石窟艺术和石碑文化上。
石窟艺术是在岩石上开凿大小不同的洞窟,洞内向外或洞外向洞内雕刻出佛像塑像和壁画的艺术,它们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只剩下痕迹,却仍然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石窟艺术是此时此景衍生出来的一种无声的语言,蕴含了这个时期人们对信仰、美学和文化艺术的深刻思考。
与此同时,石刻文化还表现在石碑文化方面,这些石碑被雕刻在石头上,保存下来的文物通常都暴露在野外,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已然变得残缺不全,但是人们正是从这些不完整的石碑上去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石碑上的文字和纹饰都非常精美,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2. 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在秦汉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有四川石象寺之佛像、河南龙门石窟之石佛像、陕西韩山岩窟之佛教塔和甘肃敦煌莫高窟之石窟壁画等。
四川石象寺之佛像,又称「九龙壁」,为晚唐时期重修。
是依山而立的大型佛像,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面积的石雕之一,整体风格具有浓厚的唐朝寺庙建筑特色,展现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和建筑技术。
河南龙门石窟之石佛像,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将近亿的空间,在这里,雕刻了许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像俑。
其中一些佛像雕刻精美、惟妙惟肖,是中原地区石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