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25题研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格式:pptx
- 大小:20.14 MB
- 文档页数:31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
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1.(2011·四川文综·T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辨认各图中的水利工程并了解其概况。
【精讲精析】选A。
A是灵渠,灵渠的修建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
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
C是大运河,最南到浙江余杭,不是中国最南端,排除。
B是郑国渠,在关中地区,与中国最南方无关。
D是都江堰,在四川,也不是中国最南方。
2.(2011·上海单科·T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起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思路点拨】本题通过“历史教训”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A。
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于是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C、D,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3.(2011·四川文综·T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准确把握清代史学家赵翼的观点,这一大变局即“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对照备选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试题研究】高考全国卷25题---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考情统计分析2014---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一览表年份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4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秦律与晋律“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2015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汉宣帝重视地方吏治/2016汉代画像砖反映大地主田产生产情形比较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上的优点汉承秦制与西汗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2017西汉中前期朝延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史书编撰从汉代的私家编修到魏晋的官修汉初经济发展2018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西汉初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宋代科举2019汉武帝时的皮币(汉朝中央集权)西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洛阳龙门石窟佛教服饰(三教合一)2020《步辇图》绘画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东汉屯田根据上表可知,自2014年以来,第25题重点考查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2017年全国卷一、2020年课标卷一、二考查了唐朝时期。
秦汉史突出考查秦汉王朝开创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或在后世的变迁;考查传统儒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
命题取向:1.三公九卿制:家国一体特点2.郡县制: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3.郡国并行制:对汉初统治的双重作用4.中外朝制度:中枢机构的演变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变革的进步与局限6.汉朝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尤其田庄经济:特点、影响7.魏晋屯田制:影响8.董仲舒新儒学:特点、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9.魏晋三教融合:文化认同10.魏晋民族交融:民族认同11.必备知识一.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1)【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乱局面结束后的“大一统”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中外经济交往频繁;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交流频繁5、文化:实行文字狱和独尊儒术,思想专制,服务于政治;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高考冲刺】2015---2019年全国卷选择题第25题研究和2020年高考押题精选一、25题的特征与命题趋势1.时间跨度上主要集中在两汉,部分题目考察南北朝(2019年全国3卷)和唐朝(208年全国1卷,2016年的全国2卷)宋朝(18年全国3卷)。
15-17年此题主要考查汉代历史,18年以后不再局限在汉代历史,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
2.最近五年政治经济文化考察基本均衡,通常全国三套试卷,政治、经济、文化各有一题,政治多一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较少。
对比24题,先秦时期的考查以思想为主,两汉考查以政治为主兼顾其它,这与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有密切关系。
2019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查的趋势很明显。
3.变化类试题是25题重点,佛教服饰的变化,此题考查审美的变化,宋代宰相出身的变化,考查文化与选官,史书编写的变化,西汉郡国的变化,选官制度的变化,此类试题主要变化前后的对比,2020年的全国卷应该也会有此类试题的涉及。
4.从设问角度来看,对当时的认识是考查的重点,两类设问都可以归为此类,一类是问当时如何,一类是直接以时期结尾的设问。
这类题目在24题出现过两次,25题出现6次。
原因背景类的设问也比较多,说明反映类试题相对较少,2020年三道试题有两道是问原因,从以往的历史试题经验来看,2020年高考试题在25题应该不会以原因类设问了。
5.从知识分布来看,全国一卷2020年的考查重点应该在文化与经济,全国2卷的考查重点应该在政治,全国三卷的重点在思想与经济。
6.内容上可以关注中央机构的变动,民族关系,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影响,农业经济与技术的进步。
二、真题展示2015--2019年全国卷25题汇编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中华文明的巩固与民族交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河南洛平许济一模)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
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
秦始皇的这些做法( )A.根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力量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2.(2023·贵州贵阳摸底)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据材料可知,秦朝( )A.注重建立比较详密的法律体系B.创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规范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D.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发展格局3.(2023·四川成都二模)西汉中期,楼船军拥有战船四千余艘,兵士过十万。
他们整修武备,定时训练,参与平定东瓯、闽越、南越之乱,助朝廷将海南岛纳入中央版图并设郡管理。
由此可知,楼船军建设( )A.体现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战略B.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D.展现了经略天下的政治抱负4.(2023·四川成都一模)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
这些举措说明( )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5.(2023·四川绵阳一模)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
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