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分享的PPT--苏杰
- 格式:pptx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41
大家可能觉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名字很奇怪,为什么作者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呢?这个问题,我们后边再说,先和大家分享一段这本书里的一段对话:小明和大毛是一对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小明对大毛说:我需要一个电钻大毛问:为什么?我想在墙上打个洞为什么?我想把一幅画挂在墙上为什么?因为这面墙太空旷了,看着不舒服为什么?因为太空旷就没有家的感觉,不够温馨为什么?你烦不烦啊。
大家听完这段对话,有什么感想?电钻其实并不是小明真正的需求,他的真实需求只是想让家里看起来更温馨,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可以给出很多产品来满足小明,比如卖他一套实施方案,带着电钻、油画,上门安装;比如用背面有强力胶的钩子挂画,;比如直接把画粘到墙上;比如直接在墙上画,并且让小明自己画;再比如放一组书架在那里。
经过我们的分析得到的解决方案,比起小明说的,可能更省钱、省时间、更温馨等。
当然这些并不是我分析出来,而是对话中的大毛,为什么大毛会通过不停的追问为什么,从而挖掘出小明内心的真实需求呢?如果换做是我们,会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呢?其实案例中的大毛就是用了产品经理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的。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就是和产品经理有关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的作者苏杰,是一名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普通员工,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这本书不是手册、不是工具书、也不是大全,只是苏杰在这几年成长路上的心得体会,特别通俗易懂,做产品的人,会有切身的体会,即使不做产品的朋友我觉得也可以学习下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的目录是按苏杰成长顺序做的,大概分了需求、项目、团队、战略、修养这几个板块来介绍苏杰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只和大家聊一下我比较感兴趣的需求这一章。
人活在这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那是因为生活中存在太多的问题,而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人们就会很自然的产生“减少或者消除这个差距”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需求。
在2009年初。
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就开始有了一些分歧,有认可有不满,比如说@Fenng,@纯银的理解跟我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所有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去抢产品经理的活,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经常产品经理跟我反馈,说原来我开需求评审会的时候,下面做的开发测试设计师都挺老实的,我说什么他就想怎么做。
然后这两年开始不老实了,我每次说我的方案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反对,说不对,我觉得你这个方案有问题,我觉得不能这么做,然后产品经理就呛他,说你是产品经理还是我是产品经理,对方就反呛回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我觉得有欢乐也有痛苦,但是我们把这句话弄的人人都知道了,这是让我非常开心的事情。
它越来越火,无论如何我觉得对这个行业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真的是非常核心,非常关键的岗位。
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说自己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那也未免太自大了,所以我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丰饶的时代。
我们整个社会的供求关系太长久以来,经历的是一种偏匮乏经济。
社会的整体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直到最后不久,五年十年,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里面,它变成了丰饶经济;在比较匮乏经济的时代,你只要能把那个东西做出来,就是你具备那个生产能力,有执行力能把东西做出来,你就很牛逼了,因为你是不愁卖的。
但是今天我们所在的丰饶社会,大家想一下,如果你要用一个美图的软件,你有多少选择,非常多,是吧,你想看个天气都有很多选择,所以在这种丰饶时代下我们会发现更需要的是创造力,更需要的是对需求的把握和对用户的理解,而这些能力正好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
所以拜这个从匮乏到丰饶的这个时代的变化,当然背后有很多技术的发展,各种工具的越来越多,拜时代所赐,所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越来越火。
那么产品经理到底怎么练级,一个岗位有分级的话,就代表这个岗位已经开始变成熟了。
所以一开始讲这个练级之前,先跟大家探讨一下,产品经理的四个发展方向。
坚《结网》一书不同,这本书更偏重于整体,从一个需求挖掘到最后的运营,完整讲述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经理在其中的职责。
SNS里的抢车位游戏,曾经很流行,也许你考虑的问题是:应该怎样玩才能赚更多的钱?怎样最快地买到想要的车?怎么玩最爽……而产品经理的视角则是:为什么每个人是4个车位?如果车位多了会怎么样?不同档次的车为什么停车费是一样的?如果高档车停车费高了,会有什么优缺点?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的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思维第一本书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麦肯锡方法论经典之作,不限行业、不限公司必读经典之一。
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
教授人思维的方法,教导人们将混乱的思路按照一种逻辑整理清楚。
逻辑,也即思考的轨迹,是产品行业从业人员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技巧。
本书在1973年首次出版,当即引起轰动,畅销欧美市场30年不衰,书中传授的方式与技巧,被公认为即便对于最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
大脑可进行的仅有的四种分析活动: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
这四种顺序也是大脑可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四种顺序。
互联网历史第一本书吴军《浪潮之巅》《浪潮之巅》梳理了IT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叙述了美国硅谷明星公司的兴衰沉浮。
通过对各大公司从技术轨迹到经营理念的剖析,吴军博士向各位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一幅有关科技产业更迭和大公司成长规律的历史景观,而且是一部美国传奇公司的历史,IBM、苹果、微软、思科、雅虎等一众互联网大鳄,让你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阅读本书,上能忽悠金融投资界各位衣冠禽兽,下能勾搭计算机GEEK圈各位理工靠谱男。
可谓各位女侠行走情场江湖,一大利器。
路遇金融男,聊聊投资投行业的利弊;路遇程序猿,聊聊新近的互联网行业潮流。
那么多优秀产品都是怎么做出来的?(纯干货分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苏杰著▲我是互联网营销从业者,在工作中经常与公司内外的产品经理打交道,曾经认为产品经理又不会开发,又不会设计,每天就是聊需求、聊流程、聊体验,工作内容就是动动嘴皮子、画画线框图,太虚了。
可是接触久了才明白,我们觉得某样东西虚只是因为对它不熟悉而已。
所以我希望通过本书了解产品经理做事的方法论,清晰产品经理的工作范围,与营销之间的关系。
显然这本书能满足我的要求,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意外收获。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这本书,那就是:-1-3岁的产品经理实操手册。
本书的作者苏杰在2010年写出这本书的时候,是他在做产品经理的第四年,这本书应该就是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
四年时间就有如此的总结和沉淀,一定是既用心又肯流汗的人,十分令人敬佩。
但与此同时,书中将笔墨着重在做事方法上,对于战略的阐述并不透彻,行文也略枯燥,不过瑕不掩瑜,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入门书,不论本职工作是不是产品经理,我都推荐大家看一看。
▲本书从五个方面来讲述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的方方面面,一张图可以看清全书的构架。
总体图.jpg主要包括:需求、项目、团队、战略、修养。
其中需求、项目主要讲产品经理的做事方法,本书的重心也在这两个章节上;团队讲公司组织构架、团队间配合方式;战略讲公司使命、愿景对产品的影响;最后修养讲的是产品经理的个人成长。
▲而产品经理的做事思路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为了什么?做什么事,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何时做?谁来做?效果如何?其中“为了什么?”指的就是战略;而“做什么事”、“什么人”、“人么问题”分别是需求中的产品需求、目标用户、用户需求;“何时做?谁来做?”便是项目管理和团队配合的计划、控制与执行;“效果如何”是指通过不断的总结、反馈,修正方向,让自己做事能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的做事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必会15条干货:苏杰、梁宁、俞军、王诗沐的产品方法论总结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阶段,产品经理作为互联网企业的「火车头」,在企业增长过程中承担了中坚位置。
产品经理岗位从形态不清晰,到今天大量的底层思维、方法论沉淀。
群星闪烁,也积累了宝贵的行业及岗位财富。
这得益于产品经理届的大咖,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是产品经理的领路人,带给我们优质的方法论和案例。
经过我两年来对于这些大师课程、书籍、案例的研究,我梳理了条关于他们的15条干货知识。
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带给大家关于他们,以及关于产品经理岗位的精华认知。
苏杰:Y模型和四轮MVP理论1需求优先级的背后是业务KPI苏杰老师是出身于阿里的产品经理,打磨多年,从内训走到产品外挂咨询,目前掌舵湖畔良仓,专为创业者服务,提供专业的产品能力支持。
阿里本身是个做生意的企业,阿里早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在阿里内部,淘宝、天猫、1688等复杂业务线交织,每一个业务线背后,都是一群KPI指标,在这群KPI指标的背后,就是一群待分析、协调、评估、处理的需求。
同一条线的需求尚可根据目标衡量优先级,但多条线需求同时评估,基本上就是公说公有理的状态,这种环境,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极高,做错一个需求就等于拒绝了其它对的需求,机会成本极大。
所以在这种环境的打磨下,苏杰的需求分析、投产评估能力极为突出,外在表现就是Y模型和四轮MVP 理论。
2听用户说什么不等于按用户说的做苏杰的Y模型,在需求分析时极为硬核,是被我用作桌面图时刻警醒的。
Y模型时刻告诫我们,不要按用户的反馈指导出方案,要充分挖掘用户反馈背后的真实需求,即用户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再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产品方案。
不能从用户的表达,直接到产品功能,而是要先挖掘用户背后的真实目的。
没有经过Y模型推导的产品方案,就没有从用户目标出发设计产品功能,大概率做出来的产品设计是基于伪需求。
3想、做、推,再按产品生命周期循环分析完Y模型,苏杰又提出了四轮MVP理论,四轮即Paperwork(纸面研究)、Prototype(原型)、Product(产品)、Promotion(推广),这是产品上线的四个必经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