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悲剧意蕴》
- 格式:doc
- 大小:635.50 KB
- 文档页数:16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论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悲剧意蕴On Eileen Chang's novel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the tragedy implication学号1205019021姓名胡颖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指导老师黄淑娟专业汉语言文学完成时间2016年3月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除引文、致谢内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或其他人已发表过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于本文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已在论文中做了声明并致谢了。
2.对于学校使用、保留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了解,本人完全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且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本人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若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胡颖2016年4月11日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是第一本没有用自己的真名改用笔名“梁京”发表的。
最初是命名为《十八春》并在《亦报》上发表。
但张爱玲对这篇小说的结局并不满意,在晚年定居美国之后,于1966年开始改写《十八春》,并改名为《半生缘》。
其结局也改为男女主角因误会而分离,时隔十四年再次相遇,已然物是人非的悲剧结尾。
小说《半生缘》也延续了张爱玲一贯一悲到底写作风格,依旧是回到了“没有理想,并拒绝任何理想”[1]。
作品中人物大都经历了爱情的破灭,亲情的背叛,人生都充满了悲剧的意蕴。
因此,这篇论文是分析理解《半生缘》中浓浓的悲剧意蕴,从小说中青年们的爱情婚姻悲剧、在父系宗法社会中女性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人性上的弱点和阴暗面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半生缘》的悲剧意蕴。
浅析半生缘的爱情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大都是悲剧的人物。
《半生缘》则延续了是张爱玲一贯的悲剧写作风格。
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人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他们的爱情是不幸福不圆满的,亲情又是自私冷酷的。
无奈凄凉的爱情悲剧。
首先是曼璐的爱情悲剧。
曼璐还没有撑起这个家之前,她有这一份美好的初恋。
当时曼璐与俞静是真心相爱的,两家也门当户对。
但是父亲的早逝让曼璐不得不选择与瑜瑾分手。
再后来,曼璐为了养活整个家庭,不得沦为舞女,最后与好色的祝鸿才结了婚,然而祝鸿才并不是真的爱曼璐。
祝鸿才的内心十分介意曼璐的舞女身份的。
他打骂曼璐时常说:“你又是什么东西!烂污货!不要脸!”。
妹妹曼桢的爱情也同样是梦想输给了现实。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是纯洁的,平淡美好。
他们的爱情一开始也并不顺利,因为曼璐姐姐舞女的身份,让曼桢也受到了世俗的“唾弃”。
世钧只好向家人隐瞒曼桢姐姐的身份。
曼璐姐姐和祝鸿才结婚之后常常受到虐待,为了抓住丈夫的心,她亲手策划了一场阴谋,把自己的亲生妹妹曼桢推向了地狱的深渊。
祝鸿才在曼璐的帮助下,强奸了曼桢。
曼桢尝试过挣扎,逃跑然而都没能逃出曼璐的魔抓。
世钧曾到曼璐家寻找曼桢,曼璐狡猾地骗了世钧,几经波折,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也夭折了。
曼桢怀了祝鸿才的孩子,这孩子对于她来说是无法磨灭的痛苦。
叔惠和翠芝的爱情悲剧叔慧和翠芝的身份地位相差较远。
翠芝是大家闺秀,家境优越。
她为了叔慧可以放下大家闺秀的身段主动向叔慧表达自己的爱意。
她也曾想为了自己的爱情与家庭做出勇敢的反抗,而叔慧却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大男子主义的人,他在翠芝面前表现地非常自卑。
他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做不到毫无顾忌的去爱她。
他认为他穷,但穷的不能没有骨气,有他自己的骄傲。
所以叔惠一直没敢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爱翠芝。
于是叔惠与翠芝也就此错过。
造成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人物性格造就的悲剧。
曼桢对自己的家庭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同时也有自卑感,当世钧多次对曼桢求婚时,曼桢显得有点犹豫。
曼桢非常想与世钧结婚却担心阻碍世钧的前程。
桢不愿意因为家里的负担拖累了世均,所以他们迟迟没有谈婚论嫁。
他们对爱情都缺乏信心和理解:先是世均因为豫瑾而心生醋意,怀疑曼桢,后来更是因为曼桢姐姐是舞女的身份发生分歧,赌气冷战。
冷战之际,曼桢的姐姐和姐夫祝鸿才合谋,把她骗到家里,企图囚禁曼桢,借腹生子。
而此时懦弱的世均还被蒙在鼓里,他不仅没有相信曼桢,反而轻信了曼璐编造的曼桢已婚的谎言,放弃寻找。
当曼桢重获自由之后,他却早已在失望之余,仓促选择了结婚生子。
家人的背叛、爱人的离去,都给曼桢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当两人再次重逢时,已经是十几年以后了,说到底也只能哀叹一声回不去了。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悲凉韵味作者:房广涛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30期房广涛(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用冷冷的笔调书写了一段美好而悲伤的爱情。
《半生缘》在语言艺术方面呈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华丽的风格和冷艳的风骨。
《半生缘》在另一个重要层面上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其深具悲剧意义的故事与极其复杂性格的人物,无疑成为剖析时代背景下女性悲剧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扩大延伸,以及研究张爱玲自身女性悲剧心理的重要范例。
本文试通过对作品《半生缘》的探究,探讨文中悲凉的人物命运,解释人物自身命运的悲剧,并从中体味张爱玲的冷,领略那个时代的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爱情;命运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韵味,总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一个个冷森森的世界,在这里进进出出的男男女女,并融入张爱玲自己的身世沧桑去叙述一个让人惆怅的通俗爱情悲剧。
《半生缘》中的婚姻都没有爱,曼桢与世钧爱得纯情真挚,无利益计较,然而他们无法逃出厄运的魔掌,最终注定情深缘浅,这不仅仅是曼桢与世钧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悲剧,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她们的形象地反映出妇女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忍受着爱情、婚姻、家庭的不幸和折磨,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对黑暗社会最有力的控诉。
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所以他们的爱成就不了婚姻。
曼桢也好,翠芝也罢,她们都无法逃离没落的旧文化、旧观念对她们的戕害,腐朽的旧文化限制住了有爱男女,他们只能在圈子里打转,走不出,逃不掉,演绎着一出出令人惋惜、失之交臂的悲情故事[2]。
《半生缘》描写的这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
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
为之嗟叹,为之惋惜,乱世里这几对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与悲凉。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第一篇: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
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
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1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1.1相知相爱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
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
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
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张爱玲《半生缘》曼桢悲剧的审美解析姓名:闫玉娇摘要: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精心营构了曼桢的婚恋悲剧,以曼璐、祝鸿才、顾太太、世钧等人物群象的塑造,情节结构上的数次巧合以及各种意象的隐喻使曼桢的悲剧得以鲜明而深入地展现出来,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 《半生缘》; 曼桢; 悲剧; 审美Analysis of the tragedy of Manzhen inZhang Ailing half life fateAbstract:Zhang ailing in half life fate carefully constructed in the frame of the marriage tragedy man to man, ruby, ZhuHong only, the wife, the characters such as jun of the shape,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tructural several coincidence and various imagery of the metaphor that man the tragedy of the frame to the distinctive and further show come out, makeit has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Keywords:Zhang ailing; half life fate; Manzhen; frame tragedy aesthetic.张爱玲《半生缘》曼桢悲剧的审美解析张爱玲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很多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半生缘》并不是最独特的,但是在这细琐的生活描绘中却足见出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
下面,笔者将从小说文本出发浅析《半生缘》中曼桢的悲剧宿命及其审美营构。
一、张爱玲《半生缘》曼桢的婚恋悲剧概述“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论张爱玲半生缘中的悲剧性发表时间:2020-04-01T16:14:42.38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作者:曲爽[导读] 张爱玲无疑是上个世纪富有盛名也富有个性的女作家摘要:张爱玲无疑是上个世纪富有盛名也富有个性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基调都是苍凉伤感的,她总是以一种局外人的态度写着自己的小说。
《半生缘》是她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性作品。
张爱玲通过《半生缘》来透露出爱情的千疮百孔、人生的沧桑无奈,而《半生缘》的悲剧性则主要体现在曼璐之悲、爱情之悲和婚姻之悲。
研究《半生缘》的悲剧性,不仅可以去感受张爱玲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带动我们去思考人生、爱情以及婚姻,对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启迪。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悲剧性一、张爱玲和《半生缘》人们谈到张爱玲,总是喜欢在前面加个定语---旷世才女张爱玲。
对于张爱玲,我一直是很喜欢的,从第一次看见她的那张照片,穿着枣红色的旗袍,冷着-双丹凤眼看人,仿佛天下所有的人都被她看透,仿佛天下没有人不认识她,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一个特别的女子。
她的特别,尤其体现在她的高傲上,而她的高傲,却与她的血统息息相关。
张爱玲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中堂大人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尽管时代褪色,家庭落没,祖辈们仍旧给张爱玲留下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血统。
但是对张爱玲创作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父亲母亲,-方面,她的父亲虽然思想顽固,落后守旧,但是在古代的诗书礼仪这些方面教会了张爱玲许多,而她的母亲,向往自由,经历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坚强独立,她教张爱玲学习绘画、弹钢琴、学英文,母亲带给她的不仅是西洋的浪漫气息,还有新思想的熏陶,这使得张爱玲从小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灵;而另一方面,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从小离异,跟随在父亲身边的张爱玲时常被父亲虐待,这让张爱玲从小缺乏亲情,她渴望着亲情,同时也憎恨着亲情,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她的很多作品里都显而易见,比如《倾城之恋》、《半生缘》等。
《半生缘》恋情悲剧原因分析摘要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在我心头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关键字性格家庭社会正文《半生缘》讲述的是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许世钧、顾曼桢、许叔惠、石翠芝……这些新式青年,他们每个人都曾经那么近距离的接近过真爱,但是最终却都与真爱失之交臂。
我本以为张爱玲的小说里是没有真爱的,有的只是都市里的那些空虚男女的情爱游戏,或者说是形形色色的欲望。
连最终难得在一起的恋人,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也是香港的沦陷成全的。
假若香港没有陷落,那么白流苏便依旧只是白流苏,而不会成为范太太。
而即便她走进了围城成为了范太太,她得到的终究只是这个称呼,而不是爱情。
可是很难得,在《半生缘》里,我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感天动地,有的只是相聚时的相偎相依,分离后的念念不忘。
这份平淡的爱情,在那个温婉而又凄迷的旧上海反而更显珍贵。
但是,这份平凡而又珍贵的爱情,经受不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过和阻扰,最后只能以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作为爱情的终结。
这句淡淡的话,飘散在空气中却让人觉得那么沉重,那么压抑。
我很希望世钧和曼桢可以回到过去,进入爱情的殿堂。
可是我也知道,他们是真的回不去了。
也许我们应该呐喊一句:究竟是什么扼杀了这段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断送了故事里每个人的幸福?这个悲剧,也许是世钧和曼桢自己一手造成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沈世钧的骨子里带着逃避,带着怯懦,带着不自信。
我们会在心里喊,也许世钧注意到戒指就好了,也许世钧不答应他母亲定的婚事就好了,也许……可是,他的性格就注定了这些“也许”不能成为事实。
以悲凉为底色论张爱玲《半生缘》张爱玲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特别是作为华语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的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便是她的代表作《半生缘》。
这部小说的成功源于其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境界。
在本文中,将讨论以悲凉为底色论《半生缘》。
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娇红的叙述,传达了一种悲凉的情感色彩。
娇红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心灵极度脆弱的女子,被生活中的辛酸苦楚所击垮。
我们可以看到,娇红经历的所有痛苦都源于她的命运。
她爱着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背叛她,她所遇到的人也不给她任何温暖的关爱。
也许是因为这些遭遇,娇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孤独、阴暗,最后只剩下了无尽的悲伤。
此外,小说的叙事手法也为悲凉的情感渲染加倍。
张爱玲通常以多个不同的时间线来叙述娇红的故事,将读者带入她的内心世界,解析和探究她的情感和思想。
小说中有诸多伏笔,其中最大的一种便是缘来。
这个词语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贯穿了整个小说的主题。
每当娇红遇到困难时,都会出现缘来的意象,似乎在提示着娇红的人生是命中注定的,即使她尝试去改变也无济于事。
最后,这种悲凉的底色也表现出了张爱玲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在小说中,张爱玲并没有给娇红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也是她小说中的一贯风格。
通过娇红的悲惨遭遇,张爱玲表达出对当时社会和人们观念的不满和批判。
她想让读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完美,没有那么多绚丽的幻象,更多的是无尽的辛酸,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直面的事实。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在情感描写、叙事手法和思想深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悲凉的底色。
她在小说中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本质的刻画,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对自身的思考。
虽然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磨难,但是通过小说的阅读,我们似乎又得到了一种勇气和支持,继续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
Foshan University学年论文论《半生缘》的悲剧性学院:文学院专业:12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学号:2012114229学生姓名:薛卓雯指导教师:唐正杰成绩:二〇一四年五月摘要张爱玲无疑是上个世纪富有盛名也富有个性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基调都是苍凉伤感的,她总是以一种局外人的态度写着自己的小说。
《半生缘》是她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性作品。
张爱玲通过《半生缘》来透露出爱情的千疮百孔、人生的沧桑无奈,而《半生缘》的悲剧性则主要体现在曼璐之悲、爱情之悲和婚姻之悲。
研究《半生缘》的悲剧性,不仅可以去感受张爱玲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带动我们去思考人生、爱情以及婚姻,对我们在以后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启迪。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悲剧性一、张爱玲和《半生缘》人们谈到张爱玲,总是喜欢在前面加个定语---旷世才女张爱玲。
对于张爱玲,我一直是很喜欢的,从第一次看见她的那张照片,穿着枣红色的旗袍,冷着一双丹凤眼看人,仿佛天下所有的人都被她看透,仿佛天下没有人不认识她,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一个特别的女子。
她的特别,尤其体现在她的高傲上,而她的高傲,却与她的血统息息相关。
张爱玲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中堂大人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尽管时代褪色,家庭落没,祖辈们仍旧给张爱玲留下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血统。
但是对张爱玲创作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父亲母亲,一方面,她的父亲虽然思想顽固,落后守旧,但是在古代的诗书礼仪这些方面教会了张爱玲许多,而她的母亲,向往自由,经历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坚强独立,她教张爱玲学习绘画、弹钢琴、学英文,母亲带给她的不仅是西洋的浪漫气息,还有新思想的熏陶,这使得张爱玲从小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灵;而另一方面,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从小离异,跟随在父亲身边的张爱玲时常被父亲虐待,这让张爱玲从小缺乏亲情,她渴望着亲情,同时也憎恨着亲情,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她的很多作品里都显而易见,比如《倾城之恋》、《半生缘》等。
论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
她的美学也因此被称为“苍凉美学”。
在她那些苍凉的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着种种无奈与悲剧,本文主要围绕《半生缘》中几位女性的悲剧人生展开阐述,体会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凉气氛以及人物命运的悲哀。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他们彼此曾经都是有缘人,最终却各奔东西,其间包含了太多无奈与惶惑,承载了太多心酸与苦痛。
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世钧和曼桢18年的悲欢离合贯穿整部小说,同时辅以叔惠、翠芝、慕瑾、曼璐和鸿才等人的情感纠葛,全面地展示了人物在时代大转型时期沉浮、蜕变的痛苦历程。
1顾曼璐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她也曾有着自己深爱的男子,但是为了解决家庭的生活窘境,中学还未毕业的曼璐便出来做了舞女,从此走上不归路再难回头,对于她,张爱玲这样描述道:“她穿着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
……头发乱蓬蓬的还没梳过,脸上却已经是全部舞台化妆,红的鲜红,黑的墨黑,眼圈上抹着蓝色的油膏,远看固然是美丽的,近看便觉得面目狰狞。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述无不体现了曼璐人生的凄惨与无奈,那一个个“黑隐隐的手印”让她的生活里永远都笼罩着一层乌云无法散去。
这样的曼璐让人同情,让人心疼。
曼璐嫁给祝鸿才,原本打定主意跟定他了,只想做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过一份哪怕是粗茶淡饭的安稳日子,但那个“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的鸿才是个吃喝嫖赌的混混,竟然发了财,整日不着家,年大色衰的曼璐则落下一身病,不能生育,备受奚落冷落。
这时的她一定是无奈的,是怨恨的,那么卑微不幸的曼璐只能在不安稳中自寻“安稳”了。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论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悲剧意蕴On Eileen Chang's novel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the tragedy implication学号1205019021姓名胡颖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指导老师黄淑娟专业汉语言文学完成时间2016年3月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除引文、致谢内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或其他人已发表过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于本文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已在论文中做了声明并致谢了。
2.对于学校使用、保留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了解,本人完全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且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本人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若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胡颖2016年4月11日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是第一本没有用自己的真名改用笔名“梁京”发表的。
最初是命名为《十八春》并在《亦报》上发表。
但张爱玲对这篇小说的结局并不满意,在晚年定居美国之后,于1966年开始改写《十八春》,并改名为《半生缘》。
其结局也改为男女主角因误会而分离,时隔十四年再次相遇,已然物是人非的悲剧结尾。
小说《半生缘》也延续了张爱玲一贯一悲到底写作风格,依旧是回到了“没有理想,并拒绝任何理想”[1]。
作品中人物大都经历了爱情的破灭,亲情的背叛,人生都充满了悲剧的意蕴。
因此,这篇论文是分析理解《半生缘》中浓浓的悲剧意蕴,从小说中青年们的爱情婚姻悲剧、在父系宗法社会中女性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人性上的弱点和阴暗面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半生缘》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爱情悲剧命运悲剧人性阴暗面AbstractZhang Ai Ling's novel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is that are the first good for nothing self true name switches over to use pen name "Liang Jing " to announce. Initial announce on being to name in order "eighteen spring " together "also report ". And the Zhang Ai Ling content to this novel is not satisfied but, after old age settles in USA, in "eighteen spring " starting overtype in 1966, change "the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called half a lifetime". It's final also switches over to part for in order that the men and women leading role reason misunderstands , meeting each other once again across 14 now and then , is already so the thing is a person mistake tragedy ending.The novel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has also continued consistent Zhang Ai Ling writing style , the personage has experienced amatory be shattered , be betrayed kissing feeling mostly in work , the intention having been full of tragic has accumulated life.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that analysis understands that "the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is strong tragedy's liking for the half a lifetime" accumulating , the tragedy intention that about this three aspect analyses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as well as bringing about weakness and the dark side of things on these tragic human nature love marriage tragedy from novel young and middle-aged , destiny being hit by a female being unable to rid self of in patriarchal patriarchal society tragedy, accumulates.【Keywords】Zhang Ai Ling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love tragedy destiny tragedy human nature dark side of thing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引言 . (1)第一章爱情婚姻悲剧 (2)一、曼桢和世均的爱情悲剧 (2)二、叔惠和翠芝的爱情婚姻悲剧 (2)三、曼璐和豫瑾的爱情悲剧 (3)第二章命运悲剧 (4)一、社会时代层面 (4)二、文化层面 (5)三、女性自身层面 (6)第三章人性悲剧 (7)一、扭曲的亲情 (7)二、脆弱的爱情 (7)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引言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红极一时的一代才女。
而女性与命运一直都是张爱玲所擅长的主题,并且在她的小说中,无论结局的好坏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虽然如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范柳原却不会对白流苏说什么俏皮话了,而是说给了旁的女人。
再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守着那葬送了自己爱情和情欲的钱财,如今也要守着钱财埋葬自己子女的生活和爱情。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如果说对悲剧表现的偏好是作家悲剧意识的反映,那么其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人生苦难和不幸的敏锐感受”[2],那么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几乎成了她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更是通过对曼桢和曼璐这两个充满悲剧命运的女性的塑造,展现了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更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的悲剧以及人性的悲剧。
在《半生缘》中蕴涵着张爱玲书写的三重悲剧,即爱情婚姻悲剧、女性命运悲剧、人性悲剧。
第一章爱情婚姻悲剧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史围绕着三队年轻人:曼桢和世均、曼璐和豫瑾、叔惠与翠芝之间相爱却无法相守的爱情婚姻悲剧而展开的。
通篇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大都只是描写几对平凡的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
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的那样:“一般所说的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也没打算写,甚至只是写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者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3]93 -94一、曼桢和世均的爱情悲剧首先是曼桢和世均。
曼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她虽然外表柔柔弱弱,但内心十分坚强,而且对生活充满希望。
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她身兼数职。
在曼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女性对立自主的一面。
而世均,是一个来自南京并到上海求学、工作的富家子弟。
他本性木讷内向,还有点懦弱。
然而,这两个原本属于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因在同一家工厂上班且志趣相投而相知相惜,有因两人各自的家庭中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而相亲相爱。
曼桢和世均有同事成为朋友,又由朋友成为恋人,这一路走的温馨而又浪漫。
而两人在曼桢家前的小路上走来走去,只是不愿分别的情景恐怕是曼桢和世均多年后依然怀念的吧!世事无常,因各自家庭成员的阻挠和彼此的误会,这两个本该白头到老的有情人最终还是缘尽于此。
令人留恋的幸福总是短暂的,而短暂的幸福过后则是无止境的伤心和痛苦。
这对有情人,一个因为母爱本能嫁给了强暴自己的祝鸿才,后与之离婚,独自一人带着荣宝生活;一个迫于家庭的压力,与有同样遭遇的青梅翠芝草率结合,过着貌合神离,静若死水的日子。
当十四年后,曼桢和世均再次重逢,两人相顾无言,只能一句:“我们都回不去了”[4]341然后各自转身,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
这一幕让多少人心生遗憾有让多少人为之流泪。
二、叔惠和翠芝的爱情婚姻悲剧其次是叔惠和翠芝。
两人一个是穷困儒生,一个是大家闺秀,本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因南京的一场偶然的相遇,让毫无交集两人一见钟情,从而坠入爱河。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因翠芝的母亲嫌贫爱富,两人只能无奈将爱意深藏。
之后因为世均爱情受挫,心灰意冷之下,听从母亲安排,娶了翠芝,而翠芝也无力反抗,两人的婚姻成为一段无爱的婚姻,恩格斯说过:“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