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9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2)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等。
2.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海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修建水利工程。
(3)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人。
(3)工场手工业的特点:规模大、分动合作、雇佣关系2.商业的繁荣(1)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这些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①推动经济的发展②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历史事实,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还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清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了解不多,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清朝的版图和一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清朝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3.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4.总结提升: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5.课堂小结:通过问题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朝织布图》等,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3.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有关晋商、徽商的资料。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任务二】梳理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耕地面积
兴修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学习任务三】高产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任务四】宋朝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怎样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任务五】清朝前期的手工工场有哪些特点?
【学习任务六】晋商主要贩卖、经营什么?徽商主要从事什么行业?
【学习任务七】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什么弊端?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清朝前期重视农业发展的帝王不包括()A.皇太极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祖父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垦田D.改进生产工具4.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的是()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贸易的兴盛D.商帮的活动5.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商业很发达,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
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A.首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6.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7.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A.3亿亩B.5亿亩C.7亿亩D.9亿亩8.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A.北京B.江宁C.扬州D.吴江县盛泽镇9.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A.北京B.江宁C.长安D.洛阳10.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1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堂笔记本堂历史课学习的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题。
在整个课堂中,我们学习了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以下是我在上课中所做的笔记,以供参考。
一、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概述1. 清初的帝国主义环境清朝是在帝国主义时代成立的。
当时,欧洲列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扩张,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中国内外部也发生了极大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对清初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 清朝经济的初步发展清初时代,由于早期统治者对国家经济、财政、农村和普通民众的管理不善,尤其是因为政治上的混乱,造成了国家的财政破产和经济的肇起。
康熙年间开始有所好转,对农民和工匠的协商调节逐渐加强,以期保证国家的发展。
二、清初农业经济的发展1. 农业的社会地位清初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并且是社会的主要职业之一。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人口。
2. 耕作技术的发展清初时期,耕作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中心地位,而且是社会史和哲学史上的重要进步。
3. 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康熙年间,通过建立土地耕作和人口分配的规定,保障了农民权益的同时加强了地方农民的进出口贸易。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1. 商业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清初的商业活动主要是货币交换和物物交换。
货币交换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民间商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物物交换主要在乡村内部进行。
2. 清初商业活动的地位和规模清初商业活动的地位非常高,商贸也成为了民间工商业组织的核心。
在这个时期,商业规模、布局、制度和市场价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 海禁对商业的影响清初时期,海禁对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海禁禁止了外国商人入境贸易,使得商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挫折。
四、手工业经济的发展1. 手工业的重要地位手工业是清朝前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