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的定义、基本关系式、类型及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4
1、反馈:输出信号被测量环节引回到输入端参与控制的作用。
2、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根本区别:有无反馈。
3、线性及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及根本区别:当系统的数学模型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时,该系统的称为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一个系统,如果其输出不与其输入成正比,则它是非线性的。
根本区别:线性系统遵从叠加原理,而非线性系统不然。
4、传递函数的定义及特点: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斯变换的比值。
用G〔s〕表示。
特点:1〕、传递函数是否有量纲取决于输入与输出的性质,同性质无量纲。
2〕、传递函数分母中S的阶数必n不小于分子中的S的阶数m,既n=>m ,因为系统具有惯性。
3〕、假设输入已给定,则系统的输出完全取决于其传递函数。
4〕、物理量性质不同的系统,环节和元件可以具有相同类型的传递函数。
5〕、传递函数的分母与分子分别反映系统本身与外界无关的固有特性和系统同外界的关系。
5、开环函数的定义:前向通道传递函数G〔s〕与反馈回路传递函数H(s)之积。
6、时间响应的定义和组成:系统在激励信号作用下,输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按振动来源分为: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按振动性质: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
7、瞬态性能指标以及反映系统什么特性:性能指标: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最大超调量Mp、调整时间ts、振荡次数N。
这些性能指标主要反映系统对输入的响应的快速性。
8、稳态误差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系统进入稳态后的误差。
稳态误差反映稳态响应偏离系统希望值的程度。
衡量控制精度的程度。
稳态误差不仅取决于系统自身结构参数,而且与输入信号有关。
系统误差: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之差。
9、减少输入引起稳态误差的措施:增大干扰作用点之前的回路的放大倍数K1,以及增加这一段回路中积分环节的数目。
10、频率响应的概念:线性定常系统对谐波输入的稳态响应称为频率响应。
11、频率特性的组成: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12、稳定性的概念:系统在扰动作用下,输出偏离原平衡状态,待扰动消除后,系统能回到原平衡状态〔无静差系统〕或到达新的平衡状态〔有静差系统〕。
现代控制工程简答题1、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2、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及意义。
4、线性定常非齐次连续系统状态(方程解)的动态特性。
参考答案:1、控制系统主要由具有动态特性的被控对象系统、实现控制作用的控制机构、完成数据收集的检测机构,以及实现性能指标评价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构等部分构成。
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为:以动态系统为控制对象,通过施加必要的操作,实现对象系统状态按照指定的规律进行变化,达到某一特定功能;强调动态过程和动态行为的目的性、稳定性、能观测性、可控性、最优性以及时实性等;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用微分方程描述,设计方法为动态优化方法。
,2、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线性系统理论(状态空间描述、能控性、能观测性和稳定性分析,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及补偿理论和设计方法),②建摸和系统辩识(模型结构及参数辩识方法论、参数估计理论),③最优滤波理论(卡尔曼滤波理论),④最优控制理论(经典变分法、最大值原理法、动态规划法),⑤自适应控制理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论、自校正控制方法论、鲁棒稳定自适应理论等)。
3、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由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成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状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组,描述系统输入与系统状态的变化关系,即系统的内部描述;输出方程是一个代数方程,主要描述系统状态与系统输出的关系,即系统的外部描述。
意义:状态空间描述反映了控制系统的全部信息,是对系统特性的全部描述,是实现现代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重要手段。
4、线性定常非齐次连续系统状态(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动态特性:系统状态的动态运动(随时间变化过程)受两部分作用,第一部分为系统初始状态的转移作用,即系统的自由运动项;第二部分为控制输入信号激励下的受控作用,即系统的强迫运动项。
适当选择控制输入,可使系统状态在状态空间中获得满足要求的最佳轨线。
1、控制工程理论(控制科学)的基本任务及广义定义。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1.输入量: 给定量称为输入量。
2.输出量:被控量称为输出量。
3.反馈:就是指将输出量全部或部分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比较。
4.偏差:比较的结果称为偏差。
5.干扰:偶然的无法加入人为控制的信号。
它也是一种输入信号,通常对系统的输出产生不利影响。
6.系统:相互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7.系统分类:按反馈情况: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按输出量的变化规律:自动调节系统、随动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按信号类型: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按系统的性质: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按参数的变化情况: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按被控量:位移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速度控制系统。
8.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机械工程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即输入或激励、干扰)作用下,从系统的一定的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由其内部的固有特性(即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所决定的特性)所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研究这一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9.会分析简单系统的工作原理。
10.拉普拉斯变换:若一个时间函数ƒ(t),称为原函数,经过下式计算转换为象函数F(s):,记为称F(s)为ƒ (t)的Laplace变换其中算子s=σ+ jω为复数。
11.常用的拉氏变换表12.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特别是线性定理、微分定理)(1)比例定理(很重要,系统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常用)输出量不失真、无惯性、快速地跟随输入量,两者成比例关系。
13.线性系统:系统的数学模型都是线性关系。
14.线性定常系统:用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15.叠加原理:系统在几个外加作用下所产生的响应,等于各个外加作用单独作用的响应之和。
叠加原理有两重含义:均匀性(齐次性)和可叠加性。
叠加原理有两重含义:均匀性(齐次性)和可叠加性。
这个原理是说,多个输入同时作用于线性系统的总响应,等于各个输入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响应之和,且输入增大若干倍时,其输出亦增大同样的倍数。
输入信号反馈信号净输入信号反馈放大器反馈过程:在电子系统中把输出回路的电量(电压或电流)以一定的方式(串联、并联)馈送到输入回路的过程。
输入信号、反馈信号、净输入信号−−−−−−−−↓←↓←↑↑→↑→↑→BE B B E E C B V I V V I I I 不变因V B I e+V e -+V BE -正反馈正反馈+-负反馈负反馈可以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
be Lv r RA 'β−=Vo 与Vi 反相若Vi 瞬时极性为正,则Vo 瞬时极性为负+-+-+-_+A电流串联正反馈负反馈类型负反馈类型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电压反馈基本放大器反馈网络i V 'i V fV oI gR LR +−+−+−.AF A F♁♁♁♁v i v id v f v o电压负反馈稳定输出电压串联反馈考虑电压间♁♁♁♁○+v f-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两点时,○○♁♁○♁AFoI gR LR V .+−gI i I 'i I fI ...AF♁v oI i I id I f○负反馈。
iI fI 'i I 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同一点时,为正反馈。
AFoI gR LR iI 'i I f I ...♁i i i idi f○A F○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同一点时,i o电流负反馈稳定输出电流iI •iI•'○○♁♁♁fI •○AF i V 'i V f V o I gR L R +−+−+−A F ♁♁v i v id v f ♁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两点时,为负反馈。
i o电流串联负反馈−−−−−−−−↓←↓←↑↑→↑→BE B B E C B V I V V I I 不变因输入端: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输入回路的同一个电极上,则为并联反馈;反之,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两个电极,则为串联反馈。
判断正负反馈的方法
判断正负反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义法:根据正负反馈的定义来判断。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相反,可以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2. 增减性:如果反馈对信息起着增加的作用则为正反馈,起着减少的作用则为负反馈。
在放大电路中,往往会利用正反馈来提高放大倍数,利用负反馈来减小放大倍数。
3. 图像法:在系统图中如果反馈的图像是朝上的,则为正反馈;如果是朝下的,则为负反馈。
也就是说,箭头指向的是系统的输入端则为正反馈,指向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则为负反馈。
4. 功能法:在调节系统时如果反馈起到了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的作用则为负反馈;反之为正反馈。
也就是说,对系统有益的反馈为正反馈,对系统有害的反馈为负反馈。
5. 公式法:如果按照公式运算结果为正数则为正反馈;如果结果为负数则为负反馈。
以上就是判断正负反馈的五种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特性和需求来
判断采用哪种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负反馈的概念。
第5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习题解答1. 什么是反馈?为什么要引入反馈? 【解题过程】在电子电路中,把放大电路的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一定的网络返送回输入回路,以影响放大电路性能的措施,称为反馈。
负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增益乃至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负反馈可以扩展通频带、负反馈可以改变输入输出阻抗,使系统更有利于推动后面的负载,所以要引入反馈。
2. 什么是正反馈和负反馈?如何判断电路中引入的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解题过程】当电路中引入反馈后,反馈信号能削弱输入信号的作用,称为负反馈。
相反,反馈信号加强了输入信号的作用,称为正反馈。
为了判断引入的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瞬时极性法”。
具体做法如下:(1)假定放大电路工作在中频信号频率范围,则电路中电抗元件的影响可以忽略; (2)假定电路输入信号在某个时刻的对地极性,在电路中用符号“+”和“-”表示瞬时极性的正和负,并以此为依据,逐级推出电路中各相关点电流的流向和电位极性,从而得出输出信号的极性;(3)根据输出信号的极性判断出反馈信号的极性;(4)根据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的极性及连接方式,判断净输入信号,若反馈信号使基本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增强,则为正反馈;若反馈信号使基本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削弱,则为负反馈。
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是什么? 【解题过程】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为F 1AA AF=+4. 负反馈放大电路有哪四种组态?如何判断?【解题过程】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为电压并联负反馈、电压串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具体判断方法在正文6.5中有详细描述。
5. 负反馈对电路性能产生什么影响?【解题过程】负反馈对电路性能产生如下影响:提高闭环增益的稳定性、扩展闭环增益的通频带、减小非线性失真、抑制放大电路内部的噪声。
6. 电路如题图6.6 (a)、(b)所示。
(1)判断图示电路的反馈极性及类型;(2)求出反馈电路的反馈系数。
1、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
特性:热敏性、光敏性、掺杂性。
2、本征半导体:完全纯净的具有晶体结构完整的半导体。
3、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三价杂质元素,形成P型半导体,空穴为多子,电子为少子。
4、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五价杂质元素,形成N型半导体,电子为多子、空穴为少子。
5、二极管的正向电流是由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形成的,而反向电流则是由少子的漂移运动形成的。
6、硅管Uo n和Ube:0.5V和0.7V ;锗管约为0.1V和0.3V。
7、稳压管是工作在反向击穿状态的:①加正向电压时,相当正向导通的二极管。
(压降为0.7V,)②加反向电压时截止,相当断开。
③加反向电压并击穿(即满足U﹥U Z)时便稳压为U Z。
8、二极管主要用途:开关、整流、稳压、限幅、继流、检波、隔离(门电路)等。
9、三极管的三个区:放大区、截止区、饱和区。
三种状态:工作状态、截止状态、饱和状态,放大时在放大状态,开关时在截止、饱和状态。
三个极: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
二个结:即发射结和集电结。
饱和时:两个结都正偏;截止时:两个结都反偏;放大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三极管具有电流电压放大作用.其电流放大倍数β=I C / I B (或I C=β I B)和开关作用.10、当输入信号I i很微弱时,三极管可用H参数模型代替(也叫微变电路等效电路)。
11、失真有三种情况:⑴截止失真原因I B、I C太小,Q点过低,使输出波形正半周失真。
调小R B,以增大I B、I C,使Q点上移。
⑵饱和失真原因I B、I C太大,Q点过高,使输出波形负半周失真。
调大R B,以减小I B、I C,使Q点下移。
⑶信号源U S过大而引起输出的正负波形都失真,消除办法是调小信号源。
1、放大电路有共射、共集、共基三种基本组态。
(固定偏置电路、分压式偏置电路的输入输出公共端是发射极,故称共发射极电路)。
共射电路的输出电压U0与输入电压U I反相,所以又称反相器。
电子技术教案设计完整版pdf•电子技术基础概念与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核心内容讲解目录•数字电子技术关键知识点剖析•微处理器和嵌入式系统初步认识•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安排与指导•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01电子技术基础概念与原理电子技术定义及发展历程电子技术的定义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及电子系统的分析、设计、制造和应用的一门科学。
发展历程从真空管时代到晶体管时代,再到集成电路时代,以及当前的微纳电子与光电子时代,电子技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表示电路中的电阻,符号为“R”,单位为欧姆(Ω)。
电阻器储存电荷的元件,符号为“C”,单位为法拉(F )。
电容器储存磁能的元件,符号为“L”,单位为亨利(H )。
电感器具有非线性特性,用于放大、开关等电路功能。
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基本电路元件与符号识别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分析电流(I)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为安培(A)。
电压(U)电场中两点的电位差,单位为伏特(V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举例欧姆定律内容:在同一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应用举例•电阻的串联与并联分析•温度变化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分析•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电路故障检测与诊断•电源内阻对电路性能的影响02模拟电子技术核心内容讲解阐述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以及其独特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行为。
半导体材料特性详细解释PN 结的形成过程,包括扩散运动、内电场建立等,并分析PN 结的单向导电性。
PN 结形成与特性介绍二极管的基本结构、伏安特性、主要参数及等效电路模型,探讨其在整流、检波等电路中的应用。
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介绍放大电路组成与性能指标评价放大电路基本概念阐述放大的本质和实现放大的条件,介绍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放大电路性能指标详细解析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失真度等。
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分别介绍共射、共基、共集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分析方法。
第6章 反馈及负反馈放大电路6.1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反馈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反馈的判断方法,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如何正确的引入反馈,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自激振荡及其消除方法等。
本章的教学基本要求见表6.1。
表6.1 第6章教学内容与要求学完本章后应在深刻理解反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会判断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反馈的极性和类型;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四种组态下的物理意义,能够估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在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会引入合适的反馈;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中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和条件,并了解消除自激振荡的措施。
6.2 本章主要知识点1. 反馈的概念放大电路中的反馈,是将放大电路的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通过一定的网路送回输入回路或输入端,与输入量(电压或电流)进行比较,并影响放大电路输入量的措施称为反馈。
2. 反馈的类型及其判别方法观察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是否存在反馈网络,从而判断电路中是否存在反馈。
若反馈网络存在于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中,则反馈为直流反馈;若反馈网络存在于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中,则反馈为交流反馈。
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若反馈回来的信号x f 起到削弱原输入信号x i的作用,使净输入信号x id 减小,即f i id x x x -=,则反馈极性为负;若反馈回来的信号加强了原输入信号x i 的作用,使净输入信号增加,即f i id x x x +=,则反馈极性为正。
根据放大电路输出端采样的情况和输入端反馈量与输入量的接法,负反馈可分为四种类型:电压串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反馈。
四种反馈类型的判断:根据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的依赖关系来判断是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
若反馈信号与电路的输出电压成正比,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电路的输出电流成正比,则为电流反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代码: 1103042 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前续所学课程:《高中数学》、《高中物理》,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电工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基本电路、使用常规电器件与设备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机电一体化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设备维护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制造等,熟悉基础的电工理论和具备扎实的电工实践技能是学生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功能: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为实现培养目标,本课标将教学内容系统性地划分成10个任务和实践环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直流后交流,先稳态后动态。
使学生以课题的形式掌握电工电子学基本理论,学会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使高职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该课程的目标。
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类:第一部分为电工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和三相电路等;第二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半导体放大器件及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数字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
反 馈
一、定义及组成
1、定义
将放大电路输出量(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某些元件或网络(称为反馈网络),反向送回到输入端,来影响原输入量(电压或电流)的过程。
有反馈的放大电路称为反馈放大电路。
反馈未连接的放大电路称为基本放大电路。
2、组成:
(a)
注意:反馈网络F 的判断。
(输入、输出间的电路)
二、基本关系式(负反馈)
f i id x x x +=净输入信号
注意:i x 、f x 同一端id x 为两者之和;不同端id x 为两
者之差。
AF
A x x A x x x x A i o f o f
id
o +====1闭环增益F F 反馈开环增益系数 反馈深度:1+AF ,它的大小反映了反馈的强弱;
环路增益:AF 。
三、反馈的极性:正反馈、负反馈 判断方法: “瞬时极性法”:
(1)反馈是输入、输出之间网络;
(2)运放为差分输入,放大的是输入信号之差。
(3)i X 、f X 同一端,f i id X X X +=;不同端,f i id X X X -=。
四、反馈组态判断方法:
1、找出反馈网络;
(输出、输入之间的电路连接)
2、判断反馈极性;
(瞬时极性法)
3、判断反馈类型。
(反馈量直接取自输出电压,电压反馈;反馈量直接加到输入电压,并联反馈)
4、叙述反馈组态。
(电压-电流并联-串联负-正反馈)
五、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减小非线性失真;
2、提高放大器的稳定性,闭环增益减至A AF +11;
3、扩展通频带 ;
4、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串联负反馈增大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是无反馈时输入电阻的(1+AF )倍,即∞。
并联负反馈减小输入电阻,输入电阻是无反馈时输入电阻的AF +11倍(按定义实际计算)。
5、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电压负反馈减小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是开环输出电阻的AF +11倍,即0。
电流负反馈增大输出电阻,输出电阻是开环输出电阻的(1+AF )倍(按定义实际计算)。
六、引入负反馈的原则
1、稳定Q点,引入直流负反馈; 改善交流性能,引入交流负反馈;
2、稳定输出电压,引入电压负反馈; 稳定输出电流,引入电流负反馈;
3、减小输出电阻,引入电压负反馈; 增大输出电阻,引入电流负反馈;
4、减小输入电阻,引入并联负反馈; 增大输入电阻,引入串联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