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 格式:ppt
- 大小:451.00 KB
- 文档页数:57
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在我国刑法中也有明确的量刑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主要包括对犯罪主体的刑罚和对犯罪行为的处罚。
首先,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体,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幅度。
一般情况下,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主体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人。
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情况下的犯罪主体,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幅度。
比如,对于因疏忽、玩忽职守等原因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人,其刑罚幅度可能相对较轻;而对于蓄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行为人,其刑罚幅度则可能相对较重。
其次,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行为,刑法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会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刑法对此类行为也进行了明确的处罚规定。
对于不同情节下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行为,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幅度。
比如,对于因疏忽、玩忽职守等原因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处罚幅度可能相对较轻;而对于蓄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行为,其处罚幅度则可能相对较重。
总的来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标准是根据犯罪主体和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后果来确定的。
在司法实践中,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对犯罪主体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考量,确定相应的刑罚和处罚幅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基本要求: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况。
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普通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以及应当区分的界限与应当注意的问题。
熟悉并能够运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重点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
本章考点与命题模式分析:1.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失火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与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是常见考点:题干设计案件,判断成立何种罪名是常见考法。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是常见的考点。
主要考核这样的思路:凡是能评价为其他犯罪的,不再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加重情形的判断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属于司法考试最常见的考法。
4.关于枪支、弹药的犯罪也是考点之一,学习时把枪支、弹药犯组作为一个整体把握。
其中常见命题点有: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罪与盗窃罪、抢夺罪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以及其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是否独立成罪的问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成立条件等等。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
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
所谓“多数人”,则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即使是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
本章罪名需要区分侵害犯、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侵害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
具体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
抽象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只要求实施特定的行为。
第一节重点罪名一、放火罪与失火罪【相关法条】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妨害公共安全罪
妨害公共安全罪包括故意投放危险物质、故意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
通信设施、故意制造、故意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因此在我国法律中,对于这些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首先,故意投放危险物质是指故意向公共场所投放危险物质,造成人员伤亡或
者财产损失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我国刑法对于这种行为做出了严厉的惩罚,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其次,故意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通信设施也是一种严重妨害公共安
全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严重的危害,还会给整个社会交通系统带来严重的瘫痪。
因此,我国刑法对于这种行为也做出了严厉的规定,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最后,故意制造、故意散布虚假恐怖信息也是一种严重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国刑法对于这种行为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总之,妨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
对于这种行为,我国刑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刑法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其中的“外国”是指。
A.外国政府B.某国政府或某几国政府C.外国政府、外国政党、外国政治集团D.某个外国人或某几个外国人2、张某多次召集他人秘密商量,意图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统一的的多民族的国家和民族团结。
但由于其中一人向国家安全机关自首,张某等人未及实施具体的行为,即被抓获。
张某等人的行为属于。
A.分裂国家罪既遂B.分裂国家罪未遂C.背叛国家罪D.煽动分裂国家罪3、甲、乙、丙、丁四人多次密谋推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某日,四人策划成立“自由民主党”反动组织,共同起草了“宣言书”,诬蔑、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号召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宣言书”制作完毕以后,甲、乙、丙、丁四人多次在公共场合进行散发。
四人的行为构成。
A.背叛国家罪B.煽动分裂国家罪C.颠覆国家政权罪D.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4、胡某系我国公民,他在得知李某正在为境外的某个机构窃取我国的某项国防机密时,为李某提供了一笔资金予以帮助。
后李某和胡某均被我国家安全机关抓获。
胡某的行为属于。
A.资敌罪B.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C.间谍罪共犯D.为境外窃取国家秘密、情报罪共犯5、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构成。
A.资敌罪B.间谍罪C.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D.投敌叛变罪6、李某系国家机关保密室工作人员,为达到出国目的,李某主动将其所保管的国家事务中重大决策的秘密文件提供给境外某机构。
李某1构成:A.间谍罪B.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C.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二、多项选择题1、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从重处罚的犯罪是A.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B.资助危害国家分裂犯罪活动罪C.武装叛乱罪D.间谍罪2、在危害国家安全罪一章中犯罪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的犯罪有A.投奔敌营,为敌方效力B.带领人民警察投敌叛变C.勾结外国背叛国家D.资助武装叛乱、暴乱分子4、间谍罪的犯罪主体是A.无国籍人B.中国公民C.境外机构、组织D.外国人5、分裂国家罪的犯罪首要分子可处A.无期徒刑B.死刑C.拘役D.剥夺政治权利E.没收财产6、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A.造谣B.组织、策划C.诽谤D.发表、散布侮辱性言论或文字7、间谍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参加间谍组织B.接受间谍组织分配的任务)2C.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D.接受间谍组织代理人分配的任务8、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犯罪手段是A.窃取B.策划、组织C.收买D.刺探、非法提供三、名词解释1.分裂国家罪 .间谍罪3.资敌罪四、简答题1、投敌叛变罪与叛逃罪有什么区别?2、间谍罪与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有什么区别?五、案例分析一被告人丰某,男,40岁。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对象是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安全。
而危险方法是指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犯罪主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指通过使用危险手段或者方法,对公共安全进行直接危害的行为。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客体是公共安全。
行为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客体。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客体是公共安全,即危及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体。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危害结果是危害公共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对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危害的结果。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结果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罪所造成的直接危害后果。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危害手段是危险方法。
危险方法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使用的危险手段。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使用的危险方法是指以危险手段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是危及公共安全;三是情节严重。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犯罪行为。
对于犯罪分子,司法机关必须依法严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广大公民也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危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