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1.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明知或者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行为。
3.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破坏火车、汽车、、、航空器,已经造成其倾覆、毁坏或者足以使其倾覆、毁坏的行为。
4.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5.私营企业的老板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结果的,构成。
6.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或者地实施的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7.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指对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
8.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
9.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指违反爆炸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0.放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的放火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
A.既有故意也有过失 B.只能是故意C.只能是直接故意 D.只能是过失2.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他犯罪区别的关键是()。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客观要件不同C.犯罪客体不同 D.犯罪主观要件不同3.甲为杀乙将一定时爆炸装置放在乙驾驶的公共汽车驾驶室的座位下。
乙出车不久即发生爆炸,除乙被炸死外,车上的三位乘客也受了轻伤。
另外,车辆被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0余万元。
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破坏交通工具罪C.爆炸罪 D.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4.放火罪与失火罪区别的关键是()。
A.犯罪客体不同 B.犯罪客观要件不同C.犯罪主体不同 D.犯罪主观要件不同5.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三楼的卧室,然后用火柴点燃,好在发现及时,只造成乙轻伤和1000余元的财产损失。
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包括哪些1、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
2、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有作为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
3、该罪主体多数为一般主体,少数为特殊主体构成。
4、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是一种很严重的罪名,有很多形式,但是危害公共安全罪指的是公共安全,包括恐怖分子袭击或危害社会的行为等,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危害公共安全罪构成要件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名,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客观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同侵犯人身权利的杀人罪、伤害罪以及侵犯财产的、等有显著的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包含着造成不特定的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其伤亡、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中危害性极大的一类犯罪。
客体要件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
其本质特征表现为不特定性,这类犯罪对其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前往往无法预料和控制。
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不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而只是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财产,则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客观要件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有作为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
由于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既包括已经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也包括虽未造成严重后果,却足以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活安全的行为。
因此,只要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构成犯罪。
但是过失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才构成犯罪。
主体要件该罪主体多数为一般主体,少数为特殊主体构成。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放火罪1.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公私财物,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因为放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很大,所以只要实施了放火行为,存在造成人身、财产重大损失的危险,即使尚未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都构成本罪。
(危险犯,行为犯?)(3)本罪的主体为已满14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既可是直接故意,也可是间接故意。
3.放火罪的认定(1)本罪既遂与未遂形态。
本罪是危险犯,理论上关于本罪的既、未遂有各种学说。
我国多采纳“独立燃烧说”。
即只要放火的行为将目的物点燃后,已经达到脱离引燃媒介能够独立燃烧的程度,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应视为本罪既遂。
反之,为未遂。
(2)本罪与放火主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
3. 放火罪的处罚114、115条: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到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二、失火罪1.失火罪,是指因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2.构成要件:(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引起火灾发生,并且已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具有引起火灾发生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引起火灾发生的行为与造成严重后果之间必须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可是是疏忽大意或者是过于自信3.失火罪的认定(1)罪与非罪的界限。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应考察以下情况: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与火灾的发生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造成的损失是否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犯罪的过失(2)本罪与放火罪的界限区别主要是主观上对可能发生火灾后果的心理态度。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哪些“1.5宁夏公交车纵火案”备受关注,因为债权债务纠纷引起报复社会,危害公共安全,那么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哪些?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具体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等等,下面由赢了网小编在本文汇总介绍。
(一)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情节较轻的处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情节较重的处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破坏交通工具罪、交通设施罪的处罚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处罚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公共安全罪。
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国家安全罪司法考试刑法复习:放纵走私罪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贪污贿赂罪司法考试刑法复习:渎职罪一、放火罪1.主体: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
2.放火的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直接使对象燃烧,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物使对象燃烧,还可以通过既存的火力引起对象燃烧。
自焚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成立放火罪。
3.燃烧他人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燃烧自己的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犯罪。
4.既遂标准:危险犯,使目的物达到"独立燃烧"的程度。
即使将火扑灭,也是既遂。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1.投放的必须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包括危险气体、液体、固体。
2.投放行为的方式包括:(1)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2)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等中;(3)释放危险物质,如将沙林、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一定场所。
3.本罪是危险犯,既遂的标准是造成危险状态。
4.本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区分:是否危害公共安全。
5.本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区分:是否具有销售营利的目的。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危险方法的种类:以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外的其它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
注意,实践中较为典型的情况:(1)以驾驶机动车的方式撞人,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危害公共安全的;(2)在公共场所私设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3)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4)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它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5)故意破坏矿井下的通风装置。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罪。
该罪涉及到公共安全,易引起社会恐慌,因此在刑法中被归为重罪之列。
本文将梳理并综述该罪的认定标准及适用情形。
一、认定标准(一)行为要件该罪的行为要件包括两个方面:1.过失行为;2.危险方法。
1.过失行为: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在违反作为相应行为规范的注意义务时,由于疏忽、马虎等原因,并未明确意识到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但这种行为结果导致了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因此,该罪是以行为人的主观过失为定罪基础的。
2.危险方法:指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和方法。
危险方法的危害程度要求必须是较高的,即应该具有相当的实际危险性。
常见的危险方法包括使用有毒物质、破坏或虚构警报、非法扰乱公共交通等。
(二)结果要件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认定时,应注意结果要件的特殊性。
该罪的结果要件是“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危险后果”。
该危险后果是指已经发生的、虽未造成人身及财产损失但已呈现出危害公共安全的状态和趋势。
行为人并未将后果当作预期,但行为过程和结果中却发生了危险状态或趋势,尚有造成事实危险的可能,因而也必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二、适用情形(一)宏观上适用情形1.交通运输领域:将有危险物品的车辆停放在人口密集区域、占用人行道行车等;异地车牌、超载、严重机动车污染等犯罪行为,可能给公共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2.危害工程领域:在施工过程中不落实安全措施,破坏防护设施,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危害。
3.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劣质原料和非法添加物,造成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二)微观上适用情形1.通过认识上的误解或者其他原因使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
2.住宅小区中自制烟花爆竹引发火灾、燃气泄漏引发爆炸等。
3.在公共场所乱扔掷烟蒂、吸烟引发火灾等。
三、情节举例案例一某市民在购买汽车时,未按规定将报废汽车处理完毕,而是将其私自放置在公共道路上,导致氧气瓶泄漏并险些发生爆炸。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
(一)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具体表现组织参加或者领导恐怖活动,资助恐怖组织等;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表现有在公共场所投放危险物品、放火等;
(三)以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为对象的犯罪行为;
(四)破坏特定设施、设备;
(五)过失造成重大事故。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哪些情况下会拘留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不特定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有时,虽然行为人侵害的对象特定,但实际上被害人为多人,行为人往往在行为前无法确定其侵害的对象和范围,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程度。
只要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就都会拘留,依法判刑。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成为本罪主体。
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所谓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有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的大量损失,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四)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毒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s。
第三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习题
一、判断题
1. 以放火、爆炸的危险方法实施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属于法条竞合犯。
()
2. 明知学校宿舍楼年久失修,但是不及时修理,致使楼房倒塌、砸死、砸伤数人的,构成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
3.抢劫军人的枪支的行为,以抢劫罪论处。
()
4.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
()
5.劫持航空器罪的犯罪对象为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
()
6.重大飞行事故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从事航空活动的空勤人员、从事航空活动的地面人员、乘客和机场指挥人员。
()
7.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在所持枪支被盗、被抢、丢失、被骗时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下列哪种犯罪形态?()
A、行为犯
B、结果犯
C、危险犯
D危险犯或者结果犯
2、被告人甲与乙有私仇。
甲为了报复乙,在乙楼下的垃圾桶里埋下了炸药和雷管,试图在乙倒垃圾时炸死乙,但连续5天乙都未到楼下倒垃圾,乙的邻居丙在倒垃圾时被炸成重伤,垃圾桶被炸坏。
甲行为构成何罪?()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C、放火罪
D爆炸罪
3、出租汽车司机甲因被领导单位批评,为发泄不满、私愤,驾车驶入闹市区向密集的人群冲去。
当场轧死5人,撞伤19人,对甲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交通肇事罪
B、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故意杀人罪
4、放火罪的既遂是指()
A、财物被烧毁或者人被烧伤或烧死
B、行为人已着手实施放火行为,火种与燃烧物刚刚接触,但还没有达到被燃烧物能够继续燃烧的程度
C、放火行为已经引起燃烧物独立燃烧
D、放火行为构成犯罪必须有法定结果的产生
5、交通运输肇事后因何种情形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A、不及时报案
B、逃逸致人死亡
C、逃逸
D、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6.警察甲临时亟须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
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
甲将公务用枪交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
1个月后,
A.
B.
C.甲无罪、乙非法持有枪支罪
D.
7.下列行为中,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有()
A.厂矿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职工提出后,仍不采取措施,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
B.厂矿工人违反爆炸物品管理规定,在生产中发生重大事故
C.建筑企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D.在劳改企业中从事生产的在押犯,违反规章制度作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8.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
A、以非法销售为目的,不按规定的品种制造枪支
B、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制造无号枪支
C、在境内销售为出口制造的枪支
D、超过限额制造枪支
9、甲参加某外国恐怖组织并接受其指派潜入中国进行恐怖活动,先后杀死2人,绑架1人。
甲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A、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
B、故意杀人罪
C、绑架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0、犯劫持航空器罪,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处死刑?
A、致人重伤、死亡的
B、致航空器被迫改变航向的
C、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
D、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11、下列那些情形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A、私自架设电网致人伤亡
B、破坏矿井通风设备
C、使用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进行破坏
D、在人群密集处驾车撞人致使多人伤亡
三、简答题
1.简述放火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2.简述劫持航空器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
3.简述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四、论述题
1.试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特征。
2.试述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特征。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对;2.对;3.错;4.对;5.对;6.错;7.错.
二、不定项选择题
1.D 2.D 3.B 4.C 5.B 6.D 7.ABC 8.ABCD 9.ABC 10.AC 11.ABCD
三、简答题
1.答: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
(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放火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2.答:劫持航空器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区别表现在:
(1)犯罪目的不同。
劫持航空器罪的目的是将飞机劫持到指定的地点,而后者的目的则是使飞机倾覆。
(2)客观行为方式不同。
劫持航空器罪是公然地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正在使用中的飞机;后者则通常是采用秘密方法对正在使用中的飞机进行破坏。
3.答: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区别表现为:
(1)主体上不同。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危险物品肇事罪是一般主体。
(2)客观方面表现不同。
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表现为违反有关生产、作业的规章制度,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而后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运用危险物品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四、论述题
1.答: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的行为。
本类罪具有以下特征:
(1)本类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2)本类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类罪中的故意犯罪,只有行为对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即可构成,而本类罪中的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才能构成。
(3)本类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重大飞行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少数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4)本类罪的主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
2.答: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该罪的构成特征表现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2)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所谓“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指违反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和交通运输秩序而制定的各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该罪的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3)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也包括非交通运输人员。
(4)该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