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 格式:ppt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69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犯罪行为,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安宁。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破坏、纵火、爆炸等危害行为,严重威胁乘客和乘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场所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实施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给公众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危险。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设施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桥梁、隧道、水库等公共设施上实施破坏、炸毁等行为,严重影响社会正常运行。
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交通设施安全的行为。
例如,在道路、铁路、水域等公共交通设施上实施破坏、纵火、炸毁等行为,给公众出行带来极大的危险。
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
例如,散布传染病、投放有毒物质等行为,给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针对以上几种情形,我国刑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法律制裁。
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犯,司法机关将根据其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法做出相应的刑事处罚。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一旦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将给社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安宁。
综上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安宁。
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增强法治意识,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危险方法的含义。
危险方法是指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
方式进行行为,例如,以暴力、恐吓等手段实施破坏、纵火、放毒等行为,或者以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方式危害公共安全。
这些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次,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对象是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共利益和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所危害的对象正是这些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一旦发生此类罪行,其社会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需要依法予以严惩。
在我国刑法中,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刑法
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可见,我国对这类行为是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态度,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由于其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
重大损害,因此必须依法予以严惩。
而且,这类行为往往是有预谋、有组织的,其危害性更是不可小觑。
因此,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严惩此类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项严重的罪行,它严重影响社会秩
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立案标准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立案标准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使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陷入危险的,就应该立案。
法律快车提醒您,危害公共安全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产、生活安全。
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能判缓刑吗符合判缓条件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能判缓刑,前提条件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适用缓刑。
《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哪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名,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九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形
(一)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具体表现组织参加或者领导恐怖活动,资助恐怖组织等;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表现有在公共场所投放危险物品、放火等;
(三)以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为对象的犯罪行为;
(四)破坏特定设施、设备;
(五)过失造成重大事故。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哪些情况下会拘留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不特定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有时,虽然行为人侵害的对象特定,但实际上被害人为多人,行为人往往在行为前无法确定其侵害的对象和范围,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程度。
只要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就都会拘留,依法判刑。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标准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成为本罪主体。
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所谓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有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的大量损失,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四)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毒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s。
第三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单项选择题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侵犯的客体是()。
A.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B.公民的人身权利C.公私财产所有权D.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所有权2、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属于()。
A.行为犯B.结果犯C.危险犯D.危险犯或结果犯3、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是()。
A.故意B.过失C.故意或过失4、甲是电气设备维修工,负有维修车间电气设备的任务。
在其当班时间,发现电气调和受损,有引起火灾的危险,但由于对领导不满,故意不予维修,以致引起火灾,损失很大。
对甲应以()。
A.放火罪论处B.失火罪论处C.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D.玩忽职守罪论处5、张某因多次恋爱失败,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想自杀。
某日张某独自躲在家中放火焚烧自己的房屋,因张某住在城市的老城区,木结构的房子都连在一起,因此邻居及时发现,将火扑灭。
张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毁坏财物罪B.放火罪C.失火罪D.不构成犯罪6、放火罪的既遂是指()。
A.财物被烧毁或人被烧伤或烧死B.行为人已着手实施放火行为,火种与燃烧物刚刚接触,但还没有达到被燃烧物能够继续燃烧的程度C.放火行为已引起燃烧物的独立燃烧7、以爆炸手段实施的杀人罪与爆炸罪的主要区别是:A.看是否出于故意B.看行为是否造成死伤的结果C.看造成死伤的人数D.看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8、刘某(男)因与李某(女)恋爱失败,遂决定报复李某。
一日刘某找到李某,对李某说:最后还有几句话要讲。
李某就跟着刘某到了一条僻静的小河边。
刘某从口袋里拿出一只木质小盒交给李某,对李某说这是以前李某送的东西,现在还给李某。
并说,等他走了以后再打开盒子。
等刘某离开以后,李某打开木盒,结果引爆了一枚炸药,李某被炸死。
刘某的行为属于()。
A.爆炸罪B.危险物品肇事罪C.故意杀人罪D.报复陷害罪9、甲与乙有仇,某日甲发现乙晚上到邻村去看露天电影,就携带一枚手榴弹尾随乙到了邻村,在乙看电影时,甲引爆了手榴弹,结果乙被炸死,在边上多名看电影的群众也被炸死炸伤。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放火、决水、爆炸为最常见的手段。
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会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必须严格依法惩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不可小觑。
这些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和不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更是成为了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因此,必须加大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打击力度,严惩不贷,以震慑潜在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不仅仅是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直接损失,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
这些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不安,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因此,必须依法严惩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不贷。
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只有加大对这一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全社会都能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硕刑法专项练习之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法律硕士的刑法学习中,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部分。
危害公共安全罪,顾名思义,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这一罪名涵盖了众多具体的犯罪类型,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放火罪。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放火行为不仅会对公私财物造成巨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可能危及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
比如,在人员密集的商场或者居民区故意纵火,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判断是否构成放火罪时,关键在于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如果只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火烧毁少量财物,且没有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可能就不构成此罪。
接下来是决水罪。
决水罪是指故意破坏水利设施,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想象一下,擅自破坏堤坝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大量农田和村庄,给众多民众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双重损失。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爆炸罪也是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常见罪名之一。
爆炸罪是指故意引发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其他人员密集的区域实施爆炸,都会造成极大的恐慌和严重的伤亡后果。
例如,在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进行爆炸活动,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交通瘫痪。
投放危险物质罪同样不可小觑。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这种犯罪手段极其恶劣,因为其危害往往具有广泛性和不可控性。
比如在饮用水源中投放有毒物质,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个兜底性的罪名。
当某种行为虽然没有被明确规定为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却具有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相当的危险性时,就可能被认定为此罪。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醉酒驾车冲撞人群等行为,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定犯罪行为,但由于其对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可能被以这个罪名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