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上骨折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10.73 MB
- 文档页数:7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无移位的骨折可置患肢于屈肘90°位,用颈腕带悬吊2-3周,有移位的骨折应按以下方法处理。
1. 手法复位患儿仰卧位,在适当麻醉下,一助手握患儿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儿前臂,两助手对抗持续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若患肢骨折远端有旋前畸形,在助手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端,右手握住远端,两手相对挤压,直至使旋转和侧方移位矫正后,术者蹲下,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的同时,令远端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音,但应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脱广泛,影响骨折稳定性。
尺偏型骨折复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住前臂略伸直关节,并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防止肘内翻发生。
2. 固定方法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位3周。
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夹板下达或超过肘关节,前侧板下至肘横纹,后侧板远端呈向前弧形弯曲,并嵌有铝钉,使用柳木夹板时,最下一条布带能斜跨肘关节缚扎而不致滑脱,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时,最下一条布带不能斜跨肘关节,而在肘下仅扎内考试,大网站收集外侧夹板。
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为防止内翻,可在骨折近端外侧及远端内侧分别加塔形垫。
夹缚后用颈腕吊带悬吊。
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60°位2周,以后逐渐屈曲至90°位1周~2周。
如外固定后患肢出现血循环障碍,应立即松解全部外固定,置肘关节于屈曲45°位进行观察。
观察2小时后,如症状没有改善,作切开处理。
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第1周应复查2次,以观察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情况,1周后再移位的可能性变小,术后3周解除外固定。
3. 练功活动固定期间多作握拳、腕关节屈伸等活动,粉碎骨折应于伤后一周在牵引固定下开始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其他类型骨折应在解除固定后积极主动地锻炼肘关节伸屈活动,严禁暴力被动活动。
股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下端腓肠肌起点以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
此部位是股骨髁部与股骨干干骺端部的联结部位,也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移行部位。
多数是高速损伤或由高处坠落所致。
总体发生率较低,但由于此部位骨皮质薄、骨质疏松及髓腔宽等特点,故治疗上比较复杂,有时难以达到稳定的固定,易出现膝内、外翻畸形,关节粘连挛缩、僵直等并发症。
此外,股骨髁上骨折易引起胭动脉损伤,并可导致肢体坏死,需引起重视。
1辅助检查1.1 主要是X线平片检查,可明确骨折和类型。
尚需注意其他合并伤,比如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等。
1.2 必要时行胸腹部X线片或B超检查,了解内脏情况。
1.3 必要时查血气分析,若血氧分压低应警惕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2保守治疗以闭合治疗为主,但需要长时间卧床,并常有骨质畸形愈合以及膝关节活动受限。
近10年来随着骨科手术技术及材料工具的发展,采用手术治疗已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股骨髁上骨折闭合治疗的适应证如下:①无移位骨折;②嵌插稳定型骨折;③严重骨质疏松;④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条件;⑤全身条件欠佳,不能耐受手术;⑥脊髓损伤、截瘫;⑦局部感染、骨髓炎。
2.1 骨牵引适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髁上骨折,屈曲型骨折用股骨髁上牵引,伸直型骨折用胫骨结节牵引。
持续4~6周。
X线片显示有早期骨痂后改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
2.2 石膏外固定适用于儿童青枝骨折和无移位骨折。
用长腿管型石膏屈膝20°功能位外固定,6周后去除并行功能锻炼。
闭合治疗的目的不是要解剖复位而是要恢复其长度和力线,因为骨折靠近关节,并非明显的移位畸形就可导致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一般认为,复位要达到如下要求:①在冠状位(内外侧)的畸形小于7°;②矢状面(前后侧)的畸形小于10°;③短缩畸形小于1.5 cm;④关节面移位小于2 mm。
3手术治疗由于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以及抗生素的应用,近30年来,凡是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结果的文献均提示,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疗效要优于非手术治疗。
肱骨體上骨折诊疗常规指南骨科治疗方案【概述】肱骨醜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o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骨折常因为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发生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充足重视。
肱骨罷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需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有骨擦音(感)。
(4)可有棧动脉、正中神经、棧神经、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5)特殊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能够了解骨折的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2)、(3)、(5)项其中一项能够诊I业匚断。
2、分类诊断肱骨骤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1)I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移位或IIIII【治疗方案】肱骨干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接触面积达1/4-1/3.成角不超过30。
、短缩<1/2.5cm,都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观。
对于闭合骨折,多次复位是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之一。
1.非手术治疗(1)悬垂石膏为管型长臂石膏,上自骨折近侧至少2-3cm,下至腕部,在棧腕侧加环,经环将伤肢悬吊于胸前,利用石膏的重量作持续牵引。
在石膏固定后的2周内,病人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而不能平卧,且可通过改变石膏的厚度来调整牵引的力量。
本法适用于肱骨中、下短长斜形、叠旋形、螺旋型和粉碎性骨折伴重叠移位者。
治疗时石膏重量要适宜,防止骨断端分离,尤其在老年人,应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2)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釆用相对应手法整复移位, 再在上臂前、后、内、外侧共用4块小夹板外固定,扎带松紧要适宜。
(3)其他它方法有U型石膏、支架等外固定。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合症a、闭合性骨折整复不良、不能保持整复位或伴有血管损伤者;b、开放性骨折尤其伴有神经或血管损伤;c、多发骨折;d、病理性骨折;e、骨不连。
(2)内固定方法髓内针内固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
(3)术后处理a、术后注意有无手术引起的绕神经损伤,如术前已有绕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注意是否加重或减轻。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
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
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
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
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
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
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
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
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
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
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1、I型骨折无移位;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
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
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
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
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
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
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
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股骨髁上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于腓肠肌起点以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
本病易合并腘血管及/或神经损伤。
[诊断]一、病史本病多有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和体征(一)伤后患肢疼痛明显,移动肢体时显著加重。
(二)不能站立与行走,膝关节局部功能障碍。
(三)患侧大腿中下段及膝部高度肿胀,可见皮肤瘀斑。
(四)大腿下段压痛剧烈;(五)骨折局部有骨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六)骨折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成角、短缩及旋转畸形。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一)X线检查常规应给予前后位与侧位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二)无相关合并症则其他检查非必需,早期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等结果报告。
[证候分类]AO骨折分类法AO是以数码来表达骨折的诊断分离,前两位数码代表骨折的部位,后三位数码代表骨折的形态特点。
股骨髁上骨折即为AO股骨远端骨折(代码33)之A型(关节外骨折),亚分型如下:A1 简单骨折·1骨突骨折·2 干骺端斜形或螺旋型·3 干骺端横形A2 干骺端楔形·1 完整楔形·2 外侧折块·3 内侧折块A3 干骺端复杂骨折·1 单一中间劈裂折块·2 不规则,局限于干骺端·3 不规则,延伸至骨干一、非手术治疗(一) 皮牵引1、适应证:患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或整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及小儿,皮肤必须完好。
2、操作方法: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患肢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将牵引力传递到骨骼上,牵引重量不超过5Kg。
皮肤有损伤、炎症及对胶布过敏者禁用。
牵引期间应定时检查牵引的胶布粘贴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和体位。
一般牵引时间为2~4周,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二)骨牵引1、适应证:不愿手术或皮肤条件不具备外固定支架以及手术治疗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
『8分钟创伤』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股骨髁上骨折治疗技巧要求较高,需要对变形力、并发症、内植物局限性以及外科技术有非常透彻的了解。
采用髓内钉固定时,远端螺钉的选择变化较多,它是提供足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今天,就来全面了解一下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技巧。
适应证•移位/无法复位的骨折•不稳定/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部分或完全性)•开放性骨折(分级 )•病理性骨折•双侧股骨骨折•同侧胫骨骨折•血管损伤(可能被分级了)•伴随膝关节韧带损伤检查/影像•诊断要明显的临床化•至少需要高质量的前后位和侧位平片•牵引和夹板固定可为术前准备提供很大帮助•术前健侧的股骨/膝关节影像同样有很大帮助•通常不需要CT扫描,除非骨折累及关节面外科解剖•有风险的最重要结构是股浅动脉,其在膝关节近端约10cm处穿行大收肌进入腘窝(特别要注意内侧入路)。
•软组织•前部的股四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和股外侧肌)通过内、外侧肌间隔与后间室(腿后肌)分离,这些肌肉使骨折短缩移位,在复位中必须克服它们的力量。
•腓肠肌附着在股骨髁后并对髁突造成一个牵伸的力。
这将造成股骨髁上骨折典型的伸直和短缩畸形。
▲腓肠肌附着在股骨髁后并对髁突造成一个牵伸的力,这将造成股骨髁上骨折典型的伸直和短缩畸形•骨•股骨远端有很多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对于理解复位和固定术至关重要。
•干骺端在股骨干的末端增宽,并且支持股骨髁。
在其前部的髁突之间有一个浅的关节凹槽,此凹槽为髌骨提供一个接触面。
股骨髁后面髁间窝将髁突分离开来,并为交叉韧带提供附着点。
•在侧位片中可以看到,股骨干与股骨髁的前半部在一条直线上。
▲ 示意图•股骨外侧髁前后径比内侧踝要大并且有一个平的外侧面。
而内侧髁的后面较宽,从股骨远端向上看形成了一个梯形的平面,这对于放置固定器,避免错误的器械放置和复位不良(例如股骨内上髁平移)是极为重要的。
▲ 示意图•膝关节面是平行于地平面的,而股骨的解剖轴线大约有9°的外翻(7°~11°)。
股骨髁上骨折诊疗技术要点一、评估(一)病史与其他的四肢伤一样,对股骨髁上骨折的早期评估必须包括损伤的机制、并发症、受伤部位有无手术史、受伤前有无症状及受伤前的功能水平。
通常,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类。
(1)跌倒或扭转等低能量损伤导致骨量减少的患者或老年人骨折。
(2)车祸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导致年轻、健康的成年人骨折。
在这两种情况下,外力通过弯曲的膝关节传递到股骨。
其他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获得。
医师将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然后做出判断,查找相关的损伤、预防并发症发生。
(二)体格检查在多发伤的情况下,初步检查包括ATLS指南,ABC(气道、呼吸及循环)优先。
这一评估完成后,进行四肢的评价。
应注意膝关节及其周围的畸形、青紫、肿胀、有无开放性伤口。
此外,神经、血管的检查也非常关键。
1.神经评价并记录胫神经和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通常情况下,检查会受到疼痛、意识情况、镇静或神经损伤程度的限制,这些也应记录在病历中。
2.血管脉搏是评价肢体灌注的良好指标。
如果未触到脉搏,则需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使用牵引和夹板固定有助于恢复脉搏和肢体的灌注。
如果两侧的脉搏不相等或在多普勒检查未检测到的情况下,应考虑踝肱指数(ABI)或动脉造影,ABI<0.9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如果在肢体复位后无脉搏,务必行动脉造影检查,以排除内膜撕裂,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
3.软组织首先关注开放性的伤口,随后注意腿部后侧的情况以免出现遗漏。
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需要早期应用抗生素预防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感染,污染较大的伤口同时需要预防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污染伤口需要预防厌氧菌感染。
4.骨筋膜隔室综合征一般四肢伤的患者有发生骨筋膜隔室综合征的可能。
重点关注那些意识不清或使用镇静药的多发伤患者,若临床查体提示骨筋膜隔室综合征,则需要紧急行筋膜切开减压处理,若临床检查不明确,可监测骨筋膜隔室内的压力。
如果患者接受血管手术,可预防性切开减压以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伤诊疗指南
【入院时准备】
1 三大常规(血RT、大便RT、小便RT)
2、辅助检查:胸部正位双肘正侧位平片心电图
3、生化术前常规、免疫术前全套、血凝四项、乙肝患者行DNA检测
4、立即观察肢体远端血供,若不佳进入急诊手术路径
5、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消肿
6、止血药
【住院期间诊疗】
1常规术前准备
2、手术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作闭合复位。
3、术中注意神经探查
4、术后密切观察神经损伤及肢端血供
5、术后1-2天复查平片
6、术后2-3天更换石膏了解伤口情况
7、术后6天予以更换石膏、复片
8有肿胀破损或肿胀剧烈者,有感染者均需预防用抗生素
9、术后使用骨生长辅助类药物、止血类药
【出院前诊疗】
1患肢血供好,指端循环好
2、X片提示对位对线好
3、宣教出院1-2周我院骨科专科随访
4、伤口愈合好。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一、诊断1、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1)外伤史(2)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有畸形和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临床分型:按骨折移位方向分类(1)伸直型:a.伸直尺偏型:骨折移位后,前外侧骨膜因近端向前外方移位而断裂,内后侧骨膜仍保持完整。
但骨折近端内侧骨膜被掀起与骨皮质分离。
b.伸直桡偏型:当暴力来自肱骨前内方,肱骨髁被推向后外方发生骨折时,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挤压而塌陷。
外侧骨膜保持连续。
而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跌倒时,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关节着地,暴力经过尺骨鹰嘴把肱骨髁向后下方推向前上方,而造成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
二、中西医辨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1~2周,无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压痛,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有移位骨折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肱骨髁上部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的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觜之关系保持正常。
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伸位,肘后突起,呈靴形肘畸形,在肘前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屈曲型骨折肘后呈半圆型。
在肘后可扪及突出的骨折近端。
有侧方移位者,肘尖偏向一侧。
要注意桡动脉的搏动,腕和手指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便确定是否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或弦细涩。
症候分析:由于骨折后筋、骨和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凝聚成瘀,瘀积不散,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得宣通,故见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癍,骨折移位则症见畸形,功能活动障碍。
脉弦涩或细涩皆为气滞血瘀之脉象。
(二)中期气滞血瘀、营卫不调临床症见:损伤后3周到骨折接近临床愈合时间,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尚未连接,皮下仍可见轻度瘀癍,骨折部位仍有压痛,食欲一般或差。
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微黄或黄腻,脉弦细涩微弱。
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摘要目的:比较股骨髁上骨折应用动力髁螺钉(DCS)和髁钢板内固定的手术疗效。
方法:一组采用切开复位DCS内固定24例(A 组)。
另一组采用切开复位髁钢板内固定19例(B组)。
结果:随防1年~3年,两组均达到骨性按期愈合,B组并发膝内翻8例,DCS组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动力髁螺钉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较可靠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膝内翻等并发症。
关键词股骨髁上;动力髁螺钉;骨折股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之一,近几年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的发展,该类病逐年增多。
因该病治疗存在困难,经常因治疗不当,遗留局部畸形。
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对43例股骨髁上骨折进行手术治疗,24例采用动力髁螺钉固定,19例采用髁钢板固定,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髁上骨折明显优于髁钢板,取得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治病人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22岁~58岁,平均34.5岁。
左20例,右23例。
车祸致伤19例,坠落伤4例。
按(AO/ASIF)标准分类。
A18例、A216例、A36例、B14例、C15例、C23例、C31例。
43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无显著性差异,分别采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A组24例)和髁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19例)。
1.2 手术方法A组:24例采用切开复位DCS内固定。
连续硬膜外麻醉,股外侧纵切口,切开皮肤及阔筋膜,分离股外侧肌,切开骨膜并行骨膜下剥离,充分显露骨折端。
先将髁部骨折复位,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用克氏针或持骨钳将骨折块固定,再将髁与干复位,取髁外侧股骨长轴线上距远端关节面2cm为进针点,用95°髁导向器定位,由外向内平行于前髁关节面打入导针,X线证实位置良好,用DCS钢板模拟测试后,三联钻钻骨,测深、攻纹,拧入动力髁钉、套入钢板,用持骨钳将钢板夹在股骨干上,分别拧入其它皮质骨螺钉,最后拧紧加压螺钉尾。
有骨缺损者常规植骨。
青岛城阳古镇正骨医院优势病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9)一、病名中医病名:骨折(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西医病名:肱骨髁上骨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发生于儿童。
(2)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多发生于儿童。
(2)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神志清楚,痛苦面貌,面舌暗红,言语清楚,气息正常,骨折处疼痛肿胀、瘀斑,痛点固定不移、拒按,肢体活动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细数)。
2、营血不和证:神志清楚,面色无华,言语清楚,气息正常,骨折处轻度肿胀疼痛、瘀斑,血肿瘀斑尚未完全消除,舌质淡紫,苔白,脉涩。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康复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凡发生于肱骨内外髁上2cm范围内的骨折称为肱骨髁上骨折。
3 诊断3.1 疾病诊断[1,2]①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②多发生于儿童。
③临床表现:肘部肿胀、疼痛、畸形,甚至有张力性水泡。
④查体:肱骨髁上部可触及环形压痛,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与骨擦感,患肘活动受限或主动活动功能丧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⑤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情况和类型,必要时行肘关节CT或MRI 检查。
3.2 疾病分型3.2.1 按照受伤机制和暴力方向分为[1]:3.2.1.1 裂纹型: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仅从X片上可看到一条裂纹。
3.2.1.2 伸直型骨折:患肘呈靴状畸形,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断端向前方成角。
根据骨折远端侧向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①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②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3.2.1.3 屈曲型骨折:较少见,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3.2.2 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3]:Gartland分型分为3型:3.2.2.1 Ⅰ型:骨折无移位。
3.2.2.2 Ⅱ型:骨折远端有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但后侧骨皮质仍完整。
3.2.2.3 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连接。
3.3鉴别诊断①肱骨髁间骨折儿童较少见,通过X线片易诊断,其骨折线波及关节面,由于骨块分离,关节面破坏,预后较差,属关节内骨折,必要时可作CT扫描明确关节面的受损程度。
肱骨髁上骨折怎么办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十分常见,并且通常是5至7岁的儿童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肘关节遭受暴力或是跌倒时手臂过伸所致,若是按照受伤机制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划分,可分为屈曲型以及伸直型。
另外,受肱骨远端解剖结构的影响,复位较为困难,若是治疗不当,也极易发生肘关节僵硬、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以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当及时接受正规化治疗。
具体而言,临床目前常采用下列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一、手法复位外固定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后,需先行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若是检查结果显示肱骨髁上骨折稳定,可首选手法复位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并可在复位后进行夹板、石膏等外固定,通常固定时需屈肘90°,能够有效恢复骨折。
另外,在手法复位后还需进一步摄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若是复位良好,保留夹板、石膏等4-6周并定期复查X线即可,不过值得患儿家长注意的是,在进行外固定期间,需要每日观察患儿患肢腕指关节活动、疼痛程度、皮肤颜色、远端血运、前臂肿胀等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当然,若是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必须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是重要的治疗环节,可听从医生指导,逐渐进行手指屈伸、伸腕屈腕、握拳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僵硬以及患肢消肿,所以患儿家长必须监督患儿认真执行。
而在治疗后1至2个月,此时患儿骨折部位基本恢复正常,所以在拆除外固定后,能够锻炼肘关节功能,不过在复查期间若是发现骨折不愈合、再次移位等,还需考虑接受手术治疗。
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若是患儿为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也可进行切开复位治疗,尤其是对于复位后不能有效维持的骨折,亦或是闭合复位困难的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治疗疗效显著。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人为损伤稍大,但是其应用优势也比较突出,例如切开复位方法可以有效显露手术视野,医生可以在术野清晰的良好条件下,及时修补血管、周围神经等的损伤;又例如直视条件下实施复位操作,有效且简单,可以最大限度恢复骨折部位,清除骨折端淤血,从而减少后期肘关节畸形等不良问题。
股骨髁上骨折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股骨髁上骨折应该吃什么药。
*股骨髁上骨折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复位不佳、有软组织嵌顿及血管神经损伤者,则需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或复位后采用外固定)。
1.非手术疗法一般采用骨牵引及石膏固定:(1)骨牵引:与股骨干骨折牵引方法相似,惟牵引力线偏低以放松腓肠肌而有利于复位。
如胫骨结节牵引未达到理想对位,则改用股骨髁部牵引,使作用力直接作用到骨折端。
如有手术可能者,则不宜在髁部牵引,以防引起感染。
(2)下肢石膏固定:牵引2~3周后改用下肢石膏固定,膝关节屈曲120°~150°为宜;2周后换功能位石膏。
拆石膏后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并可辅以理疗。
2.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证: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考虑及早施术探查与复位。
①对位未达功能要求。
②骨折端有软组织嵌顿者。
③有血管神经刺激、压迫损伤症状者。
(2)开放复位:视手术目的的不同可采取侧方或其他入路显示骨折断端,并对需要处理及观察的问题加以解决,包括血管神经伤的处理、嵌顿肌肉的松解等,而后将骨折断端在直视下加以对位及内固定。
对复位后呈稳定型者,一般勿需再行内固定术。
(3)固定:单纯复位者,仍按前法行屈曲位下肢石膏固定,2~3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
对需内固定者可酌情选用L型钢板螺钉、Ender钉或其他内固定物,然后外加石膏托保护2~3周。
*2、预后一般预后良好,亦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内固定不牢固,出现骨不连接和畸形愈合。
*二、中医*1、中药治疗①内治法:根据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三期辨证治疗,再根据年龄、体质、损伤程度、损伤部位进行个性组方配药。
一般规律是:骨折早期宜破,中期宜和,后期宜补。
这种破、和、补的分期治疗,就是在治疗骨折的始终必须掌握治伤与扶正的关系。
骨折初期是指骨折伤后l~2周,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等,可用活血灵、解毒饮、活血疏肝汤;中期是指骨折伤后3~4周,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等,如三七接骨丸、养血止痛丸;后期是指骨折1个月以后,常用补气养血法、健脾益胃法、补益肝肾法、温经通络法等,如加味益气丸、特制接骨丸。
2014.12临床经验91股骨髁上骨折是医院骨科常见的一种病症,它是指发生于腓肠肌起始点上2到4cm 范围内的骨折。
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近年来,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不断增加,从临床治疗中可以看出,患者出现股骨髁上骨折大多是由于交通事故所致[1]。
针对这种病症的治疗一般需要手术进行治疗。
此次研究采用2012年5月份至2013年7月份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石膏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2012年5月份至2013年7月份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
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男女比例为3:2,年龄最大的为48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平均年龄为(36±1.2)岁;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男女比例为8:7,年龄最大的为50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平均年龄为(38±1.2)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肿痛、畸形、出血、腘动脉损伤等。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石膏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2.1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再在患者骨折部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林 韩海南省乐东县人民医院 海南省乐东县 572500【摘 要】目的:对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2012年5月份至2013年7月份期间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