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92.33 KB
- 文档页数:2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体会【摘要】本文介绍了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体会。
在麻醉管理方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手术准备包括术前准备和手术器械准备,术中护理要确保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术后护理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患者的舒适。
并发症预防是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等。
在手术护理体会总结中,需要注意术前术后的综合护理措施,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手术全过程的护理经验总结,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手术护理、麻醉管理、手术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手术护理体会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手术基本概念是指通过骨折部位的内固定,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PFNA内固定术利用髂骨皮质穿刺入中心髁的髓腔,将髓腔锥形钢板穿过骨折端,通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内固定,实现骨折部位的稳定。
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护理中,麻醉管理、手术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是关键环节,需要护士们在全程护理过程中严格把控,以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术后恢复顺利。
1.2 手术基本概念手术基本概念是指进行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时必须要了解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步骤。
PFNA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通过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
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骨密度、疾病史、手术风险等方面的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手术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术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出现的意外情况。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包括饮食、药物管理、康复训练等方面。
并发症预防也是手术基本概念中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右侧股骨内侧髁骨折
右侧股骨内侧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通常是由于外伤或撞击导致的。
以下是关于该骨折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应对措施:
●原因:股骨内侧髁骨折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损伤引起。
直接暴力,
如车祸、跌倒等事故中的撞击,可能导致骨折。
而间接暴力,如突然的扭伤或膝关节受到侧方压力,也可能导致骨折。
●症状:骨折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瘀斑和活动受限。
患者可能无法伸直
或弯曲膝关节,或者在尝试行走时感到剧烈疼痛。
●诊断:医生会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以确诊骨折。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
光和CT扫描。
●治疗:治疗右侧股骨内侧髁骨折的方法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保守治疗:对于没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和
休息。
同时,物理治疗有助于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
●手术治疗:如果骨折有明显的移位或者涉及到关节面,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等。
手术后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恢复:恢复期可能较长,需要患者耐心休养和治疗。
在恢复过程中,患者应听从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复查,并在疼痛和不适感减轻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恢复。
总之,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右侧股骨内侧髁骨折,请尽快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恢复期间需要耐心休养和积极配合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1.3 结果 本组患者2例术后发生心绞痛,1例术后频发早搏,5例出现术后尿潴留,其余患者均无发生术后并发症。
2 观察与护理2.1 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慢性过程,长期病痛使患者焦虑、恐惧,老年患者术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手术前我们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交流渠道,将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详细地告诉患者其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1]。
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宣传册(大体操作步骤、费用、安全性、术中感受、可预见效果)等,增加他们对手术的了解,争取家属合作。
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前控制血压150/110mmHg以下,血糖7.0mmol/L以下。
2.2 一般护理 从入院第1天既由责任护士讲解术前练习卧位排尿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卧位自行排尿1次~3次,以增加体验,消除不适心理,有便秘者术前应用适量缓泻剂,避免术后便秘的发生。
术前1天备皮(胸腹、腹股沟),洗澡,做碘过敏试验,术前6h禁饮食,术前晚给镇静剂,以利患者休息,手术日用紫外线消毒患者床单,并更换床单、被套等。
因患者术后平卧时间较长,铺以较厚舒适的棉褥,以保证患者术后卧位的舒适。
2.3 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测 术后患者入CCU病房,专人护理,常规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氧气吸入。
本组2例术后发作短暂心绞痛,心电监护示ST段下移,经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可能与术后冠脉痉挛有关。
1例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经利多卡因治疗后早搏消失。
2.4 出血及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老年人凝血机制差,血小板功能弱,血管脆性大,术后出血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要向患者反复讲解避免出血的注意事项。
拔管后,穿刺部位以消毒纱布卷压迫穿刺点,同时用透气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口,并行人工按压,平车送入病房,嘱平卧位,保持术侧肢体制动伸直,由专人按压股动脉穿刺点止血15m in。
按压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具体方法为:以左手环指、中指和示指沿股动脉走行按压,三指均在皮肤穿刺点近心端,中指约为血管穿刺处上方,以髂骨为着力点,力度以能触及术肢端足背动脉为宜[2]。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护理配合笔记一、患者刘成秀.女.44岁.于两日前不慎由1米多高处坠落,左下肢着地,当时即感疼痛明显,伴活动受限,同时急送至我院摄片示左侧股骨干骨折,病程中无恶心呕吐,饮食正常,其他无明显变化二、应用解剖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有朝内上方呈半球状的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关节头的顶端,接近关节面中心处,有小的股骨头凹。
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为股骨颈。
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为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为小转子。
大小转子都有肌肉附着。
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以在体表扪到。
下端有两个向后下方突出的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内外侧髁的前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
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接。
三、手术适应症1.牵引疗法不成功。
2.软组织嵌入。
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探查修复同时予以整复内固定。
4.畸形愈合或骨不连。
5.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转移瘤,体质虚弱,闭合法髓内针固定,损伤小,更适合。
6.多段骨折或同一肢体多处骨折,如病情许可,可选用。
四、手术禁忌症1.儿童尽量少用钢板固定。
2.因骨病而髓腔大部分闭塞者,不能用髓内针。
3.有局部感染或皮肤创伤不宜开放复位者。
五、手术用物的准备1器械类:剖腹器械、骨科补充、电钻、髋臼拉钩、小S拉钩、厂家器械、备用器械(大力钳、、老虎钳、克氏剪、托骨板)2物品类:手套、3M贴、普通敷贴、50ml空针、灯套、单极手控电刀、一次性刀片、吸引器连接管及吸引器头、引流球、0号薇乔线、2-0薇乔线(创骨基本上都是段装线)、骨蜡、一次性纱布5块、一次性无菌绷带3包布类:主手剖,洗手衣*5 大辅料(麻醉方式:气管内麻醉)六、手术体位(5 6 可以调换下顺序)仰卧位七、洗手护士的护理配合1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1递中单对折铺于患侧腿下2递治疗巾两个递巾钳两个,3递中单两个铺于患侧腿下4递大包布加盖床尾5递中单铺于上腹部6递治疗巾包脚用绷带缠绕(3m膜1剪3块或普通皮肤膜1剪2封会阴及大腿根部敷料)7递大单)2绑无菌止血带贴切口保护膜,固定电刀笔和吸引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35例,按照术前、术后5个阶段康复护理程序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35例均获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判定,优,例,良,例,差,例优良90.5%。
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术前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护理,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32—01股骨髁上骨折指发生于股骨髁至股骨干骺端的连接部,密质骨和松质骨移行部位的骨折。
其发生率指数随年龄上升,且老年女性多于男性。
年轻患者常是高能量损伤引起,多为开放和粉碎性骨折,大部分为交通伤和高坠伤,以男性居多,多合并腘动脉或膝部韧带损伤,故股骨髁上骨折是较为复杂的损伤。
笔者于2006年—2012年股骨髁上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19-66岁,平均40岁。
按ao分型,其中a1型2例,a2型8例,a3型25例。
车祸伤23例,高坠伤10例,摔伤2例。
入院至手术时间1-9天,平均5天。
1.2手术方法:术前患肢摄正侧位x线片,并与健肢比较,选择合适长度的lcp。
以骨折端为中心取外侧切口,逐层分离肌肉至骨膜,复位骨折端(如粉碎性骨折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置入lcp和锁定螺钉。
2 结果:35例随访6-18月,平均12月。
切口均1期甲级愈合,无感染发生。
术后未使用外固定,摄x片复查,有27例4周可见骨痂生长,8周时可见大量骨痂形成,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月,平均3.5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未出现断钉,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发生。
递进式康复护理对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的影响发布时间:2023-03-31T01:23:10.879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1期作者:陈炳文[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递进式康复护理对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的影响。
陈炳文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3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递进式康复护理对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收治的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目标,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20例,研究组:20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递进式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研究组关节功能评分、关节畸形评分、活动度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在存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给予递进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递进式康复护理;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功能恢复;心理状态股骨骨折是指股骨受到较重的外力,或自身的因素,导致骨头的连续性中断[1]。
股骨骨折比较常见的是原因是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伤或者自身的骨质疏松导致的。
大部分的股骨骨折,需要采取手术复位内固定,在骨折稳定以后,患者还需要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3]。
但是,单纯的康复锻炼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患者无法很好的完成康复锻炼,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
需要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全面的护理措施,来提高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本次临床研究主要针对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运用递进式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观察分析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时间是2021年1月-2022年10月,选取对象是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4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20例。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护理配合骨折切开复位术是用手术方法显露骨折部位,施行骨折端的修正和复位;并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选用各种内固定物,保持复位后的位置,称为内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后,一般多同时行内固定术。
1 骨科常用器械骨科手术器械中除一部分普外常用的器械外,还有一些骨科专用器械。
为更好地配合手术,手术室护土要熟悉器械的性能。
1.1驱血带为减少病人在手术中的失血现象,同时使手术野清晰便于操作,多采用驱血带压迫驱血。
使用方法是先将患肢抬高于病人心脏的位置,以利血液流回心脏。
一般高举患肢2~3min,然后在该高举位置下,由指或趾端开始用驱血带环形缠绕。
1.2止血带有橡皮管止血带及气囊止血带两种。
1.3骨膜剥离器又称骨膜起子,用于将附着在骨面上的骨膜及其软组织白骨面上剥开。
1.4三叉固定器在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时,用三叉固定器可使复位后的骨断端维持复位后的位置。
1.5骨钻骨钻有手摇钻、电动骨钻及组合式电钻(包括摆动式骨锯和往复式骨锯),可适应不同手术要求。
骨锤、骨凿、骨刀。
1.6咬骨钳、咬骨剪咬骨钳有单关节及双关节两种。
其顶端咬骨部有尖嘴圆嘴及向左、向右弯曲不同角度、宽度等形状,有修整骨骼畸形、改形或去除增生骨质等用途。
咬骨剪用于剪掉或修整骨端。
亦有单关节及双关节两种,1.7骨锉骨断端不齐或边缘锐利时,用骨锉将不齐处、边缘锐利处锉平、锉圆。
2 切开复位内固定器械简介、用途及护理配合2.1不锈钢接骨板护理配合时准备钢板折弯器,以便需要时改变钢板的弧度。
2.1.1普通接骨板:由铬镍不锈钢制成。
有不同型号的8、6、4孔钢板,分别用于股骨、胫骨、肱骨、尺桡骨、掌骨、指骨等。
2.1.2加压接骨板:用高强度钛基合金或钴基合金制成,有8、6、 4孔不同型号。
2.1.3支持接骨板:有“T”形或“L”形,主要用于骨骺和干骺端松质骨的骨折,对海绵骨有支持作用。
2.2螺丝钉护理配合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长度的螺钉,必要时备大力钳。
股骨髁部骨折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本组18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均先行骨牵引3~7天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护理。
方法 18例手术患者术前均接受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 18例患者基本痊愈。
结论通过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合不同的时期进行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的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膝关节护理股骨远端骨折一般是指膝关节面上7-9cm内的股骨骨折,其发生率约占股骨骨折的4%,由于骨折部位主要由松质骨组成,故骨折多为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难以牢固固定,骨折接近膝关节,波及到关节面,易影响膝关节的活动,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是最难治的骨折之一,严重时可损伤后方的动脉及坐骨神经等。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7月~2009年10月共治疗18例股骨髁上骨折。
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2~55岁。
其中直接暴力14例,间接暴力4例,直接暴力为车祸伤和重物砸伤。
骨折按AO分型:A1型5例,A2型7例,A3型6例,本组无开放性骨折,也不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均先行骨牵引3~7天后,再行手术治疗。
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基本痊愈,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股骨远端出现明显肿胀,股骨髁增宽,可见畸形,膝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扪及骨擦感,偶可出现肢体远端血管和神经损伤的体征。
2 治疗未解剖复位及关节内外粘连是股骨下端骨折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其(有移位的股骨髁部骨折)治疗原则为早期手术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2.1 非手术治疗(1)石膏外固定:适用于无移位的骨折及儿童青枝骨折,对于 Muller A型骨折适用长腿石膏管型屈膝20°固定6周,对于B型骨折行长腿石膏固定治疗者,固定时间不可长于4周,去石膏后开始练习膝关节的活动。
(2)牵引治疗:适用于无移位的MUller B型骨折,骨折时应将患肢置于托马架上,在牵引中活动膝关节,必须注意的是在牵引中密切观察,防止骨折再移位的可能。
颈椎2、3骨折及左股骨髁上骨折一例报告,讨论术后治疗护理与康复【关键字】颈椎2,3骨折及左股骨髁上骨折:术后治疗、护理与康复【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58-03患者颈椎2,3骨折及左股骨髁上骨折,取卧位用两沙袋固定制动头颈,在外地医院已行禁食禁水、心电监护等各项指标的观察,结果基本情况良好,行颅牵引一天,次日取卧位用两沙袋固定制动头颈、左股骨髁上骨折处打石膏,脚上备有留置针,由救护车从外地15个小时护送至本院。
由急诊入院后, 去除左股骨髁上骨折处石膏,而对其行骨牵引。
2011-8-18在全麻下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三天颈部红肿,术后3天因颈部感觉不适,前路颈部右切口,位置觉异常,局部有红肿, 伤口处表皮麻木、颈部伤口有5~6处有针刺断裂感;出现位置觉的错觉:右下颌角感觉在正常位置之前约10cm处,另有滴水吞咽左咽峡感觉正常,右侧咽喉吞咽时麻木无感觉,患者恐饮水误入气管,主动提出不进食、水,医生据情给静脉输液,补充营养能量,胃粘膜保护剂3日;另外,手术后第一时间因鼓励患者尽可能的早期主动或被动运动从而防止了血栓的形成,故未用抗凝药物。
手术第3天后,颈部局部异常感觉消失,错觉感消失,感觉右下颌角归回正常位;右咽喉吞咽正常,感觉清晰;手术第四日后,颈部疼痛减轻,红肿消退,咽部感觉基本恢复正常,仅在吞咽时有粘连牵拉感,吞咽用力时有异物感。
因不会/不习惯仰卧进食、饮水,故手术后初期饮食较少,后经逐渐训练尚可,每日饮食为普食,手术第4天停止静脉输液,进普食和水。
手术第1天停止吸氧,有偶发的心慌气短症状,但经心电监护状况尚可。
【手术早期饮食】手术早期禁服西洋参,以避免影响手术处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
因颈部手术伤口多少会影响吞咽。
饮食温度原则:宁温勿凉!(尤其喝水),饮食形态原则;宁湿勿干、硬!进食以流质(米汤、牛奶、豆浆、酸奶),到半流质(稀饭、营养米糊、豆渣葛根羹)再过渡到含水份的较软易消化的米面(菜饭、烂面条、馄饨皮、小馄饨、馄饨、水饺、蒸饺、面包、千层糕、单纯汉堡、蛋挞芯、小汤包、菜包、肉包、豆沙包、土豆饼、南瓜饼、蔬菜饼等),干的面食加牛奶或豆桨吃较易吞咽;吃清淡的易消化、增强抵抗力、补钙、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的菜(胡萝卜、西兰花、花菜、木耳、香菇、茄子炒肉片、四季豆烧肉、大白菜水煮肉片、蒸鸡蛋、蛋饺、番茄炒鸡蛋、洋葱炒鸡蛋、糖醋排骨、鱼圆汤、乌鱼汤、鸽子汤、排骨汤、盐水鸭、黄鳝等);添加滋补口服液:初元、血尔口服液;每周补鱼圆汤、乌鱼汤、鸽子汤、排骨汤,每日吃完早餐即补滋补口服液,在早餐半小时后补钙片一粒同时吃猕猴桃一个(钙片用水化成泥加猕猴桃吃可以增加吸收;若再稍增加少许小菜、咸的食品,补钾,更能增加钙的吸收),另外每日午休后补苹果或香蕉或葡萄或榴莲或樱桃或西瓜等其他各种水果或酸奶或蜂蜜水;每天除饮食外,至少饮水四杯以保证机体的需要。
股骨髁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护理唐四桂,金先跃,覃瑜芳Nursing C are for Femoral Condylar Fracture A fter I nternal Fixation ∥TA N G S i gui ,J I N X iany ue ,Q I N Yuf ang摘要:对13例股骨髁骨折患者在关节镜及C 臂X 线机监视下行多枚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当天即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同时予以康复指导。
结果13例术后X 线摄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无骨不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优11例、良2例。
提示早期系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股骨髁骨折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 关节镜; C 臂X 线机; 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术;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4152(2008)0820018202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广西南宁,530021)唐四桂(19722),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200672051)收稿:2007212220;修回:2008201216 膝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
2004~2006年,我院在关节镜及C 臂X 线机监视下采用多枚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髁骨折患者13例,配合系统的术后护理,效果满意,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34~75岁,平均56.3岁。
均为外伤所致闭合性骨折,其中股骨内髁骨折5例,股骨外髁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
并存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
术前所有病例均经膝关节正侧位X 线摄片检查确诊。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肢大腿系气囊止血带,在关节镜监视下先清除关节内血凝块、骨折脱落的软骨碎片,并行损伤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等,在C 臂X 线机透视下牵引、手法复位,确定骨折的复位效果满意后,选择3枚适宜的空心螺丝钉固定。
1.3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 期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及其他并发症,8~10d 出院;术后随访6~18个月。
11例于术后1年骨性愈合并取出内固定螺钉,2例未满1年但骨折愈合良好。
根据胥少汀等[1]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
2 术后护理2.1 心理护理 患者均为外伤所致骨折,对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认识不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术前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性地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手术的优点,关节镜下手术可直视观察并同时固定股骨髁骨折,术中、术后出血少,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同时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安排患者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交流,介绍其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配合手术。
同时指导患者术后进行健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踝泵运动的方法及要领,并为患者准备好弹力护膝。
2.2 术后指导 术后回病房后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指导,除麻醉及骨科手术常规护理知识外,重点向其说明用软枕及弹力绷带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可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患肢肿胀;如出现患肢肿胀明显、颜色加深、麻木、疼痛、脚趾活动障碍等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2]。
本组1例患者患肢远端皮肤颜色加深,1例患肢肿胀同时有趾端麻木,经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后症状缓解。
2.3 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①踝泵运动。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即背伸踝关节100°~140°、跖屈踝关节90°~100°,同时足趾用力做背伸和趾曲的动作,各坚持5~10s ,交替进行,40~60次/组,4组/d 。
②股四头肌锻炼。
术后第1天开始,尽量伸膝,膝关节不活动,背伸踝关节,静力收缩股四头肌,坚持5~10s 后放松,如此交替进行,40~60次/组,4组/d ,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的力度和次数。
③患膝CPM 被动锻炼。
术后3~7d 开始患膝CPM 被动锻炼,开始训练时以患者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为宜,一般30°~50°,每次1h ,3次/d ,以后每日增加3°~9°至能自主活动。
④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
术后2周鼓励患者在弹性护膝保护下由陪护帮助扶拐活动,第1次下床前先摇高床头,患者在床边坐位时无头晕不适后,再扶拐下床,以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2.4 关节腔内积血的预防护理 关节腔内出血是膝关节镜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因为手术易损伤膝外上动脉,一般在术后5h 内发生。
因此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疼痛、肢体关节活动情况。
如发现患膝关节明显肿胀、剧烈疼痛或患者拒绝患肢活动,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膝关节腔穿刺抽液。
本组患者术中均利用等离子刀进行固缩、止血,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术后关节腔内积液较少,无患肢肿胀等现象。
・81・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Apr.2008 Vol 123 No 18(Surgery Edition )2.5 出院康复指导 出院前责任护士用语言结合示范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出院后继续坚持功能锻炼可促进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教会其家庭锻炼的方法,可采取坐在床边抬高患肢坚持5~10s 后放松,并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调整强度;术后2周扶拐下床不负重活动;术后1、3、6个月和1年复诊。
本组患者8周后均能弃拐行走。
3 讨论股骨髁骨折传统的切开复位法内固定术需切开皮肤、深筋膜及关节囊,虽然骨折端显露很好,但加大了膝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破坏了关节囊的完整性,增加了关节囊挛缩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大了术中出血量,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4]。
关节镜及C 臂X 线机监视下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髁骨折,术后出血少、疼痛轻,为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提供了条件。
其中踝泵运动可使下肢各肌群尤其是胫前肌、腓肠肌行静态的舒缩锻炼,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水肿,预防静脉栓塞。
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锻炼,恢复或增强股四头肌及腘肌的肌力,对术后康复有重要作用。
早期借助CPM 进行连续被动活动,可以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同时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和关节液循环,有利于关节内血肿或肿胀消退,促使伤口早期愈合,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5],避免和减轻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本组病例经系统的主动、被动训练后无1例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创伤性关节炎。
由于本组患者均是外伤所致的骨折,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通过心理及康复指导,提高了患者参与早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1] 胥少汀,于学钧,刘树清,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 ].中华骨科杂志,1987,7(7):3072309.[2] 刘其桃,刘婷凤,田薇.关节镜下半腱肌腱2股薄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康复护理[J ].中国康复,2007,22(4):286.[3] 张春礼,李明全,范宏斌,等.膝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4):230422305.[4] 金先跃,王玮.关节镜下经皮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3):2252227.[5] 姚菊英,高春红.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2,17(2):1502151.(本文编辑 丁迎春)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程玲R ehabilitative C are for the E lderly with Femoral N eck F racture ∥C H EN L ing摘要:对6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指导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患者康复效果满意,出院6个月随访效果优53例、良13例、中2例。
提示康复护理可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
关键词: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4152(2008)0820019202作者单位:武汉市汉口医院创伤外科(湖北武汉,430010)程玲(19622),女,大专,主管护师收稿:2007212221;修回:2008201221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高,又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减退,骨愈合能力差,若护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为减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骨科对收治的6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65~84岁,平均72.6岁。
其中外伤致骨折47例,车祸18例,其他3例。
并存高血压21例,糖尿病15例,心脏或肾功能不全7例,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6例,入院带有压疮2例。
临床表现为后髋部疼痛,下肢缩短畸形及不能活动,均经X 线摄片或MRI 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受伤时间0.5~76.0h 。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视损伤部位和程度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1],其中32例经牵引3~5d 后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闭合式开放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8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14例;36例因不能耐受麻醉刺激行保守治疗,给予牵引、激素、脱水、止血、抗感染治疗。
1.3 结果 68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治疗效果优(无疼痛,步态正常)53例,良(偶有疼痛,不需服用镇痛药)13例,中(偶有疼痛,需服用镇痛药)2例。
2 康复护理2.1 康复指导 ①卧位护理。
以平卧为主,下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双腿之间夹软枕,以避免患肢内翻、内旋,注意勿置软枕于膝下,以防止引起髋、膝关节屈曲性挛缩;侧卧时,患肢在上方,用软枕支起・91・护理学杂志2008年4月第23卷第8期(外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