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纯滞后补偿控制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5
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纯滞后控制系统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五 纯滞后系统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掌握纯滞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了解纯滞后系统的常规控制方法和史密斯补偿控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中,被控对象除了容积延迟外,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纯延迟。
这类控制过程的特点是:当控制作用产生后,在滞后时间范围内,被控参数完全没有响应,使得系统不能及时随被控制量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所受的扰动。
因此,这样的过程必然会产生较明显的超调量和需要较长的调节时间。
所以,含有纯延迟的过程被公认为是较难控制的过程,其难控制程度随着纯滞后时间与整个过程动态时间参数的比例增加而增加。
一般认为,纯滞后时间与过程的时间常数之比大于0.3时,该过程是大滞后过程。
随此比值增加时,过程的相位滞后增加而使超调增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甚至会因为严重超调而出现聚爆、结焦等事故。
此外,大滞后会降低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大滞后过程的控制一直备受关注。
前馈控制系统主要特点如下:1) 在纯滞后系统控制中,为了充分发挥PID 的作用,改善滞后问题,主要采用常规PID 的变形形式:微分先行控制和中间微分控制。
微分先行控制和中间微分控制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微分作用提出的。
微分的作用是导前,根据变化规律提前求出其变化率,相当于提取信息的变化趋势,所以对滞后系统,充分利用微分作用,可以提前预知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提前控制”。
微分先行和中间微分反馈方法都能有效地克服超调现象,缩短调节时间,而且不需特殊设备。
因此,这两种控制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但是这两种控制方式都仍有较大超调且响应速度很慢,不适于应用在控制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
2) 史密斯补偿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控制系统中某处采取措施(如增加环节,或增加控制支路等),使改变后系统的控制通道以及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不含有纯滞后环节,从而改善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及稳定性等。
滞后补偿的常用方式1. 引言滞后补偿是指在控制系统中为了消除由于传递函数的滞后特性引起的系统响应时间延迟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措施。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滞后补偿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本文将介绍滞后补偿的常用方式,包括滞后环节、滞后网络和滞后校正器。
2. 滞后环节滞后环节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滞后补偿方式。
它通过增加系统传递函数中频率较低部分的增益来延迟系统响应时间。
具体而言,滞后环节可以通过串联一个增益和一个时延来实现。
增益可以调整以改变系统响应速度,而时延则决定了响应时间延迟的程度。
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滞后环节形式如下:其中,K为增益系数,T为时延。
3. 滞后网络除了使用简单的滞后环节外,还可以使用更复杂的滞后网络来进行补偿。
滞后网络是由多个滞后环节串联而成的,它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系统响应特性。
滞后网络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常见的结构包括级联结构和并联结构。
在控制系统中,级联结构的滞后网络可以表示为:其中,G1、G2、…、Gn为滞后环节。
而并联结构的滞后网络可以表示为:其中,G1、G2、…、Gn为滞后环节。
通过调整滞后环节的增益和时延,并选择合适的级联或并联结构,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来设计和实现滞后补偿。
4. 滞后校正器除了使用传统的滞后环节和滞后网络进行补偿外,还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滞后校正器来改善系统性能。
滞后校正器是一种特殊的控制器,在传统控制系统中与主控制器并行工作。
它通过测量系统输出信号与期望输出信号之间的差异,并通过调整输入信号来进行补偿。
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滞后校正器形式如下:其中,C为滞后校正器。
滞后校正器可以根据系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补偿效果。
它可以通过自适应算法来实时调整参数,以适应系统动态变化。
5. 总结滞后补偿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它可以通过增加系统传递函数中频率较低部分的增益来延迟系统响应时间。
本文介绍了滞后补偿的常用方式,包括滞后环节、滞后网络和滞后校正器。
软件设计报告——Smith纯滞后补偿PID 控制塔顶轻组分含量、继电法整定PID参数目录目录 (2)一、题目 (3)二、原理 (4)1、Smith纯滞后补偿控制原理 (4)2、具有纯滞后补偿的数字控制器 (5)3、数字Smith预估控制 (5)4、继电法整定PID参数 (6)5、继电法整定PID参数的计算 (8)三、程序设计 (8)1、程序设计流程图 (8)2、程序设计详单 (10)四、结果展示与分析 (13)1、系统控制效果 (13)2、系统参数变化的控制结果 (13)五、体会 (17)六、参考文献 (17)一、题目题目5:以中等纯度的精馏塔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不等分子溢流的影响和非理想的汽液相平衡,可以得到塔顶产品轻组分含量Y及回流量L之间的传递函数为:控制要求:1、采用Smith纯滞后补偿PID控制算法将塔顶轻组分含量控制在0.99。
2、采用继电法整定PID参数。
3、整定效果验证:当被控过程参数时变时,如滞后时间有12→24,开环增益由3.4→6时,讨论PID控制的响应速度及鲁棒性问题,考察当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上述PID参数是否选取合适。
二、原理1、Smith 纯滞后补偿控制原理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由于物料或能量的传输延迟,许多被控对象具有纯滞后。
由于纯滞后的存在,被控量不能及时反映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影响,即使测量信号已到达控制器,执行机构接受控制信号后迅速作用于对象,也需要经过纯滞后时间τ以后才能影响到被控量,使之发生变化。
在这样一个控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明显的超调或震荡以及较长的控制时间,使Smith 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纯滞后补偿控制器,即Smith 补偿器。
其基本思想是按照过程的动态特性建立一个模型加入到反馈控制系统中,使被延迟了τ的被控量提前反映到控制器,让控制器提前动作,从而可明显地减少超调量,加快控制过程。
下图1为Smith 预估控制系统的示意框图。
如果模型是精确的,即m m s G s G ττ==),()(0,且不存在负荷扰动(D=0),则m m m m X X Y Y E Y Y ==-==,0,,则可以用m X 代替X 作为第一图1、Smith 预估控制系统等效图条反馈回路,实现将纯滞后环节移到控制回路的外边。
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纯滞后控制系统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五 纯滞后系统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实验,掌握纯滞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了解纯滞后系统的常规控制方法和史密斯补偿控制方法。
二、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中,被控对象除了容积延迟外,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纯延迟。
这类控制过程的特点是:当控制作用产生后,在滞后时间范围内,被控参数完全没有响应,使得系统不能及时随被控制量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所受的扰动。
因此,这样的过程必然会产生较明显的超调量和需要较长的调节时间。
所以,含有纯延迟的过程被公认为是较难控制的过程,其难控制程度随着纯滞后时间与整个过程动态时间参数的比例增加而增加。
一般认为,纯滞后时间与过程的时间常数之比大于0.3时,该过程是大滞后过程。
随此比值增加时,过程的相位滞后增加而使超调增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甚至会因为严重超调而出现聚爆、结焦等事故。
此外,大滞后会降低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大滞后过程的控制一直备受关注。
前馈控制系统主要特点如下:1) 在纯滞后系统控制中,为了充分发挥PID 的作用,改善滞后问题,主要采用常规PID 的变形形式:微分先行控制和中间微分控制。
微分先行控制和中间微分控制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微分作用提出的。
微分的作用是导前,根据变化规律提前求出其变化率,相当于提取信息的变化趋势,所以对滞后系统,充分利用微分作用,可以提前预知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提前控制”。
微分先行和中间微分反馈方法都能有效地克服超调现象,缩短调节时间,而且不需特殊设备。
因此,这两种控制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但是这两种控制方式都仍有较大超调且响应速度很慢,不适于应用在控制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
2) 史密斯补偿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控制系统中某处采取措施(如增加环节,或增加控制支路等),使改变后系统的控制通道以及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不含有纯滞后环节,从而改善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及稳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