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皇权也是普世价值
- 格式:docx
- 大小:13.28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的前世今生?这些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普世价值。
似乎这是欧美现代文明的最高成果,移植到中国后,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现象,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翻翻历史书,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话说这个词也曾经把我带到沟里去,如今正在向外爬的过程中,人一生,没有多少年,被各种词语就带到沟里很多次。
人,活着真不易啊!其实普世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点也并不陌生。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价值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普世价值,普世真理。
最早这是基督教的概念,拉丁文的说法是oecumenical,启蒙运动的时候用法语说就是universel。
普世价值观念与一神教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个世界上神只有一个,唯一的世界就是他的创造,而且人也是他创造物,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是一样的,他们都理所当然信仰同一个上帝或者真主。
如果不信,那就是背信弃义的恶魔。
普世价值,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文明来说,这个概念最大的好处是会具有人类统一体的观念,但是它也有一个非常可怕之处。
让我们分析普世价值的逻辑: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对的。
我的价值观是对的。
所以:凡是跟我价值观不同的都是错的。
多么完美的三段论,又是多么可怕的三段论。
按照希腊-罗马的形式逻辑,只要承认那个大前提是绝对的(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对的),就会推论出,凡是跟我不同的都是错的。
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就是:“我的结论是对的,而且我是站在普世的人的角度上做出的结论,因此凡是跟我不同的就是错的。
”大麻烦来了……因为我和你都是相对的。
我们都在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到底谁是对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信上帝的,还有信真主;有人认为信耶稣得永生,有人认为信安拉得永生,还有人根据就不信什么永生。
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只有自己相信的才有价值,别人相信的不仅没有价值甚至是罪恶。
《道德经》里的普世价值2012年10月17日10:06 来源:共识网何谓普世价值?其必能超越时空,无远弗届!当今世界之种种思想、文化皆滥觞于所谓轴心时代,其时各地域之思想家、哲学家抑或宗教家之伟大创见不无诸多共通之处,而诸如此类之共通思想至今仍被世界文明人士所认可,并且大加赞扬。
何以这些思想能超越时空?其必符合天地人类之真相。
如今尚有诸多地区和民族拒绝普世价值,其理由无不出普世价值乃西方文化之所强加,本地区本民族具有不可逾越之特殊性。
持有此种想法之人士无不视普世价值为洪水猛兽,为了阻遏此“深重灾难”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试问,在打压普世价值之时已经凸显出你们的特殊性了吧?如果以残酷暴力视生命如草芥为自我之特殊性,窃以为此种特殊性可休矣!遍观世界,凡是拒绝普世价值之地区无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惨状随处可见;其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底下,文明修养令人堪忧;其政府无不独裁专制,腐败无能。
我们中国是接受还是拒绝普世价值?如果普世价值诚如独夫所言乃西方文化所强加,我们尚且有拒绝之借口,但如果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亦提出过相同之思想又该如何?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于政治层面实乃民主,每一个公民皆能做得自我之主、每一片地域皆能做得自我之主,如此何须集权之中央政府忙忙碌碌操劳过度?权力愈加分散政府愈能无为,公民社会愈发达、民间社团愈丰富政府愈能无为,官员愈奉公守法政府愈能无为。
无为之根本在于强权不干预弱势,外行不领导内行,给予弱势和内行充分的自由任其积极发展。
广观天地万物,除却人类皆成无为之状态,天体互不干涉自由运行,春夏秋冬互不阻挠循环更迭,奈何只有人类时时刻刻想要主宰他人他物。
宇宙绝无中心、绝无主宰,人类社会亦应如此!欲想让民众信任并非靠思想灌输、强制教育、夸张宣传,甚至歪曲欺骗,必须有实际利益民众之善举。
“普世价值”的源起、演变和思考2014年04月23日13:14 来源:红旗文稿最近以来,看到一些有关“普世价值”的讨论,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特别是讨论中不时流露出来的那些执着和热忱,让人难免不回忆起“普世性”和“普世主义”的最初推动者——基督教会的所作所为,当然也联想到对“理性”顶礼膜拜的启蒙思想家们,以及各种各样的、典型和非典型的“中心—边缘说”和“欧洲中心论”。
普世的观念最初来源于基督教。
基督教原本是犹太人的宗教,耶稣基督曾经被称为“以色列的救主”。
在基督教初期向外传播和扩张的时候,种族的界限是它必须跨越的一个障碍。
根据《马太福音》所述,耶稣基督是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迷失的羔羊的,一些居住在Judaea(现以色列南部地区)的非犹太人希望接受洗礼,皈依基督,这在犹太人中间引起了极大争论。
而与此同时,一些出生在塞浦路斯和昔兰尼(今利比亚境内)的犹太人用希腊语在安提克传教,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们把耶稣基督称为“主,耶稣”而非“以色列的救主”,使非犹太人无需先将自己变成犹太人就可以成为基督徒。
可以说,基督教早期得以在罗马帝国内部传播是与其“去犹太化”的努力分不开的,而“普世性”的概念就出现在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之中。
根据《加拉太书》,“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保罗虽然认为上帝的选民不必然是犹太人,但是,接受并追随基督的教义却是不可少的条件。
在“普世性”背后隐藏着的先决条件是对基督教教义和规则的无条件接受。
从“普世性”的源头可以看出,“普世性”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概念,它服务于基督教的传播和扩张。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生根发芽,“普世性”这个概念又成为教会手中的思想工具,服务于多种目的:它是教会维持在基督教世界的核心地位、对抗以君主为世俗权威的工具;它是教会讨伐异端、维持教会正统的工具;它也是进行宗教战争、对外武力扩张的工具。
中国的思想启蒙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国民,思想启蒙是国民现代化的开端。
中国需要思想启蒙已是社会共识。
现在,一些人主张用“普世价值”作为中国思想启蒙的工作内容。
其实,上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精英已经做过普世价值的思想启蒙工作。
一百多年来,普世价值的思想启蒙没对中国社会产生多少作用,根本的原因是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后来的集体型自然经济产品商品性质没有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封建意识形态遗存厚重,作用力很强,是普世价值不起作用的重要原因。
作用很大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以“礼”为核心的的官方儒家意识形态和以农民革命实践为基础的农民革命意识形态。
一切外来的意识形态进来时貌似强大,但很快就会被儒化,不能形成长期的主流。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做成了貌似现代化的社会外壳,却无法改变社会的内核,普世价值无法浸入中国人的灵魂。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门槛,自然经济进入最后阶段,对外开放和互联网使思想多元化渐渐成为现实,思想启蒙确实有了社会条件,但直接使用普世价值作为思想启蒙的材料为时尚早。
普世价值首推民主,以民主为例来说,从清末第一部宪法大纲开始,民主已经进入社会制度,一百多年来,民主被加上了很多定语,但由于没有能够实行民主制度的国民,民主仍然只是条文和形式。
民主的内涵是“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
国民要成为社会的主人,首先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自己当不了自己的家,要靠依附于社会势力来生存,就不要说什么“社会的主人”了。
这件事说明普世价值对连自我都无法确立的国人来说还很奢侈,适合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容应该从确立自我开始。
欧洲历史上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有一个长期的塑造公民的历史。
而国人受儒家思想和农民革命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是在寻找圣人、明君、清官、侠客,在思想上依附于他们,依附于强势,在寻找中失去了自我。
寻找自我、自我觉醒、确立自我应该是中国社会思想启蒙运动的开端。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e8c4b9cc-6eae-11ec-b8ba-7cb59b590d7d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澄清我们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在历史领域谈论“普世价值”,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变化。
以善恶为例,善恶被认为在道德领域具有绝对意义。
它的反对意见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前进”。
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善与恶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它们常常相互直接矛盾。
因此,没有适合所有国家和时代的超历史的善恶观。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我们应该从它们所基于的实际关系中——从它们产生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我们自己的道德观念。
论述你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500字普世价值观是指普遍被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的道德、伦理、社会及政治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普遍适用性。
普世价值观包括人权、平等、自由、尊重和负责任等基本价值观念,它们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和趋势。
普世价值观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消除歧视、贫穷和压迫,使人类在和平、安全和尊严的基础上享有发展、幸福和快乐的权利。
首先,普世价值观具有世界性的普适性。
它不因任何民族、地域、信仰等因素而受限,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例如,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尊重人权,无论任何一个人的身份、信仰或国籍如何,我们都必须认可他们的人权。
尊重人权是一项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普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
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要求各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反而提倡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尊重多元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发展。
第三,普世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不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甚至在同一社会中,也会存在大量不同的特色和价值脉络。
这就需要大家相互欣赏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吸收彼此的优点和长处,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使各种社会秩序得到改善。
最后,普世价值观的实现需要具有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各方面支持,以及政策层面的鼓励与倡导。
例如,在政治上,各国需建立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在文化上,以各种文化艺术为手段,来增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经济上,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全球化和互利合作,加强国际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总之,普世价值观的推广和实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和参与,从而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进步、稳定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义士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阐述着“天赋人权”,当时,那四个字是用来割裂封建主义王朝的,那把利剑的锋芒照亮了许多在黑暗里游走的灵魂,从此他们努力的道路有了方向,许多人流着鲜血,然而却是那样快活!“天赋人权”,人说上天赋予人类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这样的话很像诗歌,然而这样的话也是被证明了几百年的真理,人们会轻易的相信这样的话,就好像几百年前人们崇尚君主一样坚定。
然而,人类总是那样摆脱不了懵懂,不论你所在的时代是不是有一群能言善辩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多数的社会人对于诸如“天赋人权”这样的话依然是本着相信,却不可能真正透彻的理解。
相信和理解是一根绳子的两头,相连却无法触碰。
自由和平等,这个话题似乎进行了几百年了,然而,自由和平等就好像氧气在空气中一样,永远无法纯净的给你,你所在的空气里,永远会掺杂着各类气体,给你各种情绪,和你身上的细胞起着各类化学反应。
“天赋人权”这四个字,在生产力尚未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年代,仿佛是对弱者们的猛烈嘲笑。
记得在香港,有一些超级富豪的豪宅达上亿,那就不说平民草根了。
人们说着富人不一定就快乐,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些富人享受到了穷人无法企及的山顶别墅的清新空气和许多便利,人们说富人压力大,风险大,人们说中产阶级其实是最快乐的,人们探讨着穷人,富人,阶级,政府,民众。
其实没有这些词汇,这些东西一样会那样坚定无比的存在。
人们讨论了几十年,哲学家理性,民众感性,还有些人会过激。
结果,这些越来越像物质的东西还是那样慢慢成长。
我相信“天赋人权”这四个字很有可能会被一些过激的青年误解,他们的过激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成功应该是“天赋”的,是必须存在的,然而,并不是,天赋人权,并没有那么丰富的内容,那四个字只是给了一个青年一张白纸。
这张白纸上写什么则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且你也必须坚强的意识到,每个人的那张白纸,质地,大小有可能都不一样。
你必须自己去找笔,自己决定画什么些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官本位社会?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常会被家长逼着“出人头地”?为什么我们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因为我们的社会长期不崇尚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这在中国,在世界,都是令人遗憾和悲哀的事。
什么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呢?为何对于这个“普世价值”,我们人类绝对不能加以“否认”?如果“否认”了,后果又将如何?“普世价值”,顾名思义,就是为全人类所共同认同的、作为“人”而存在的、普遍的和永恒(于一切时代)的“价值”或“意义”,关于“普世价值”的全面定义,迄今为止并没有人曾真正地作出来过,我今天即尝试来做这个工作。
本人认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可简单概括为三个字:真、善、美,说白了,人类生存的总的“价值”或“意义”,全都在对于“真、善、美”全空间、全时间、全意义的整体的欲求、需求和追求之中。
而如果要进一步加以概定,则须全面地回答如下三个层次的问题:什么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即什么是人类存在的自然价值欲求的满足?)什么是“人”的社会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即什么是人类存在的社会价值需求的满足?)什么是“人”的精神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即什么是人类存在的精神(智慧)价值追求的满足?)如果能够对于上述“人”的三种存在层次的真、善、美的问题全都做出合理的回答,那么,它们即相当于对什么是人类“普世价值”全面定义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即一个一个地来回答。
什么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我的回答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的价值,即是对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物欲”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其中,特别是对于“食欲”的自然满足,因为食物的满足即意味着“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真”的可能。
说白了,人类“物欲”本性能够获得满足的“真”,即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的价值。
否则,即是存在的“假”,也即不可能存在。
“人”的自然存在的善的价值,即是对于“人”的自然存在的“觉欲”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其中特别所指的是,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都能够感觉到自身自然生命持续存在的安全,而不是相反:死亡。
对“普世价值”的哲学理性思考作者:李鹏程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15期【摘要】人类普遍价值的确定绝不是一个神秘的“天启”或者神谕,绝不是某个宗教的神圣诫命或者箴言,也绝不是某个地方性文明的惯例、习俗风尚及其传播力图以偏概全的狂妄性,当然也绝不是世间某个权威大人物的语录和施训。
可以说,它在我们这个现实时代的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之中,在我们人类不同文明体有心有意来共同寻求共识的路上。
【关键词】普世价值思潮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关于讨论“普世价值”方法论的哲学逻辑基点的思考在人文理性领域和生存情感领域,要把普遍性问题言说清楚,是一项十分艰难和复杂的哲学工作,应该特别谨慎所谓“普世的”这个中文词,是宗教界对于英文“Universal”的译法,“普世”这个“世”明显地与神学宇宙论有话语方面的语境关联。
基督教语义中的这个词,因为是在宗教语境中,因而具有强烈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含义,这与基督教文化的排他性是分不开的。
西方思想界受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因而也常常把“普世的”与“唯一的”和“排他的”视为同义词。
我们在哲学维度上讨论价值问题,必须剔除与上述基督教话语意义的粘连。
因而,在哲学维度上讨论“Universal”这个词的意义,以及“Universal Value”的意义,在哲学规范的汉语词语用法上,把它们译为“普遍的”以及“普遍价值”较为合适。
作为哲学概念,从哲学范畴的逻辑规定性来说,普遍价值就是诸种事物共同具有的价值。
到了极端,就是万有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价值范畴就是对于绝对性、唯一性、整体性、一元性的价值的概括表述。
所以,讨论价值的普遍性,实际上要涉及到对于价值的绝对性、唯一性、整体性、一元性等的讨论。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被我们人类称之为普遍性、绝对性、整体性、一元性的事物呢?应该说,是有的。
那么,什么样的事物才是普遍性、绝对性、整体性、一元性的事物呢?普遍性的事物具体是如何存在着呢?首先,从哲学史上古老的“共相”与“殊相”理论来看,共相并不专指某一种事物,而是指事物的共同之处,所以,“共相”是一种对于诸事物进行“归纳”、“概括”而得出来的对于“诸”事物性质的陈述。
-------------------------六、东方大陆文明文化必然崛起影响世界东方文化属一种农耕文化,田园生活、平淡无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观星像识天文,观河川知地理、察万物懂阴阳,天地和谐、万物和谐、循环往复,运用得当,得以和谐,运用不当,有违天地自然和谐,必有灾祸冲撞。
所以东方人追求和谐,和谐也是一种最高境界,和谐生万物,和谐产生真善美,和谐可以使人善良,和谐可以教人仁慈。
在追求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可以产生一连串的柔和、礼让、谦卑,以理服人、以柔克刚。
中国人对待刚猛一般是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化解矛盾,追求和谐为第一目标。
先礼后兵,后发制人,中国人善于静,喜静而少动,善观察思索,所以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有着独特、独到的哲理、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在以和谐理念为基础上的产物。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其思想、文化、文明达到顶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都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终选择了儒家文化,孔子文化作为历代皇权统治下,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同样是与整个东方民族、中华民族、大陆文化、内陆农耕文化所追寻的自然和谐、和谐之美是分不开的。
孔子儒家学说教导就是仁和、仁义、仁慈、和谐、和睦、守礼仪、守规矩,不干出格的事情;并且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闻,诚信为人、诚实可靠、忠厚待人,诚信贵于生命;君子重诚信、不违言、不反复,不做违言的小人。
中华东方文化把儒家文化定为国文化,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悠久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安详和睦,追求自然和谐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海上生活的那种惊涛骇浪,东方人就是遇到暴雨洪水、大旱之年也认为是天地失和、天子之过、祭天求安。
东方人长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的文化信仰、文明发展、奠定了以和为贵的主基调。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佛教极容易在中国华夏大地扎根,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佛教秉顺自然、留去自由,与其它众教派不起波澜、不发生冲突,完全符合了东方中国人的精神理念,追求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附合中国人向善、求善的民族特质。
天赋人权学说最初的渊源是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的人文主义,在反神学的斗争中发现了“人”,并要求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实际上,人文主义就是以个人为核心,以自由、平等为基点的人道主义。
它以唯心史观抽象出来的人性论,成为资产阶级人权理论最早的思想渊源。
在随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荷兰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提出“天赋人权”的概念。
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明确地阐述了“天赋人权”,认为这种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国家就是人们通过缔结契约转让一部分自己的自然权利而产生的。
同时人们还保留了一部分自然权利,这些被保留的权利既不能转让,也不能剥夺。
近代自然法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内容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卢梭进一步的发展了天赋人权学说。
洛克指出,虽然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饿的状态,但又不是一种放任饿状态。
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然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人具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着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
也就是说,洛克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之下享有某些自然权利,也就是作为人天生具有的权利。
他虽然认为自然法与人的自然权利有关系,但是他也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那就是,自然权力的基础在于这样一种实际,即我们对于事物有自由的使用权,而自然法则“使我们能够或者禁止我们做某件事。
”他认为,人的自然权利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生命与财产的权利。
对于自由权,洛克指出,自由的意义在于“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出在人们的意志或者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准绳。
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建立的立法权以外,不受其他任何立法权的支配;除了立法机关根据对它的委托所指定的法律以外,不受任何意志的统辖或任何法律的约束。
”也就是说,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人们除法律之外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不论在自然状态之下还是国家之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课标导航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知识梳理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背景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1)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2)13世纪的意大利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反教会力量斗争激烈(3)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的内容(1)国家观:君权神授(2)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3.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自然法则、古希腊哲学)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1.产生的背景(1)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王权已经合并教权)(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2.思想主张①“君权神授”②王权至上3.专制措施①压制议会②对人民横征暴敛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4.结果: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案例剖析例题1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A.阿奎那B.詹姆士一世C.王权D.基督教会【解析】解题关键是对于阶段特征的把握,中世纪的西欧应是基督教的天下。
答案:D例题2被称为“神学之王”、代表着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发展顶峰的哲学家是()A.阿奎那B.彼德拉克C.詹姆士一世D.洛克【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对西欧中世纪神学家地位的认识与理解。
只有在对教材知识牢固记忆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答案:A亲身体验一.选择题1.下列标志着阿奎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作品是()A.《反异教大全》B.《神学大全》C.《论君主政治》D.《神学之王》2.“君权神圣”思想的内容不包括()A.国家是上帝的产物B.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C.议会无权限制王权D.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3.西欧近代早期君主专制统治形成的背景是()①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②王权力量的逐渐强大③西欧逐步进入封建社④教权与王权的斗争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A.阿奎那B.詹姆士一世C.王权D.基督教会5.被称为“神学之王”、代表着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发展顶峰的哲学家是()A.阿奎那B.彼德拉克C.詹姆士一世D.洛克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6.比较阿奎那宗教神学思想体系和詹姆士一世专制理论在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点。
浅谈下所谓的「普世价值」如果「普世价值」那么好,那么美,是不是可以请「普世价值」出来走两步?引言大家都在谈普世价值,JY更是大谈普世价值,到底普世价值是甚么?普世价值是不是口号?还是普世价值只是西方人藉JY的阴谋或阳谋?!如果我们接受胡适先生遗训,彻底远离口号治国这种膏药式,旗号式的自我意淫,那么最好还是就命题内核,好好做一番了解。
普世价值的缘起大约在十八至十九世纪间,以狄克罗,休莫,蒲丰,康德,卢梭,伏尔泰等一群自称是启蒙运动家的人,自许以启蒙家族,希望对当时的世界做人文启迪,以及将人类从奴隶制度中解放出来时。
他们被他们的对手,控于阴谋重重的阴谋家,他们想混乱当时社会,从中牟取个人利益。
于是,康德的书被禁,狄克罗的百科全书被焚烧,卢梭只能把当时的启蒙争议用爱弥儿和忏悔录写出。
禁书,几乎成了专制威权的标志。
那么到底这些启蒙家所要的到底是甚么?我们概略的可以把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拿出来当一个最简略的标志。
法国大革命喊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应该就是这些启蒙家所要的的最基本诉求,这些诉求,从结构理论而言,就是人类普遍所要的生活规范和价值要求,所以又称为普世价值。
那么我们先来谈谈,这普世价值的这三大诉求的内核是什么?1. 自由,不自由勿宁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是法国大革命中,世人皆知的口号。
那么什么是自由呢?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从法律上来说,自由最基本的是,“无罪自由原则”。
无罪自由原则就是你应该保有身体自主权(含行动自主权),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与宗教自由等。
哲学家「以撒.柏林」则提出消极自由及积极自由两个范畴,所谓消极自由就是,在不妨害他人权益下,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应给于剥夺,消极自由是人类最底限的自由。
比如我有阅读自由,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都是基于消极自由的保障。
美国学校不能把宗教带进校园,美国学校不允许政党伸进校园,美国不允许政府或政党经营媒体,都是在于保障人的消极自由。
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与普世价值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和表达。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反映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变迁。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背景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和堕落,对贵族家庭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思考,让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弊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传递普世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不同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价值观的阐述,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这种对自由、平等、爱情等普世价值的追求,让读者深受感动,引发共鸣。
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提供人们情感交流和心灵寄托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而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带给他们情感的共鸣和安慰。
比如《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他们的命运多舛,充满了悲剧和荒诞,但又充满了希望和坚持。
读者可以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找到自己内心的慰藉和力量。
最后,文学作品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索,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比如《1984》这部作品,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让人们对权力的滥用和个人自由的剥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权力监督和人权保护的讨论。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体现在它们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思考、对普世价值观的阐述、对读者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寄托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等方面。
人类文明发展的普世价值是爱什么是普世价值?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世界观,人人认同又受益、没法反对的世界观,就是普世价值。
如,苏格拉底的普世价值,“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重要于认识他人,重要于认识外在事物。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成人与成就的坚实基础。
柏拉图的普世价值,“城邦政治在正义”,“坏心灵的统治管理一定坏,好心灵的统治管理一定好”,“正义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
正义是政治的核心。
政治没了正义,一切无从谈起,一切免谈,国将不国,人类社会将不是人类社会。
亚里士多德的普世价值,“理性”,“我爱吾师,更爱真理”,“国家是为了达成全体公民道德和幸福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目的是公民的最高幸福”。
姜太公的普世价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老子的普世价值,“自然”,“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无为而无不为”,“治人事天?莫若啬”,“以正治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我恒有三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不失亓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寿也”,“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庄子的普世价值,“自由”,“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列子的普世价值,“和谐”(天瑞第一),“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
孙子的普世价值,“和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2024-2025学年粤人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22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西风颂》,它体现的创作风格是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2、明末谢肇制曾言:“自晋唐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处于缙绅士大夫……至国朝而布衣处士以书画显名者不绝”,那些富贵者则沉迷仕途,不复留心,所以山林之土独擅其美。
这表明明代A. 士大夫阶层流动性增强B. 理学影响着士人审美观C. 文人画平民化倾向明显D. 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流3、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
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主要是由于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B.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D.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4、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可见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5、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要在湘南形成一个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A. 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B. 获得了全党的普通认可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 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符6、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读完俞征锦同学文章后对“普世价值”的个人理解。
首先我很赞同先前几位同学的观点。
认为并不存在“普世价值”原因在于我个人认为所谓普世价值它大体的意思是西方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的一套政治意识形态,且自认为这套政治意识形态可以普及到全世界使用。
我在网上搜寻了一下对此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西方的“普世价值”首先是基督教宗教观,其次才是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
并一一揭露了这些口号背后所隐藏的西方利益内核,并揭示出它们与多样战争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西方国家所提出这种“普世价值”其实赤裸的说就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绑架和一种思想意识的一种统治。
它完全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理论。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不能杀人,也许是全人类最能够接受的普世价值。
但是,人类社会古往今来都制定了可以杀人的条件,这些条件在各个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不相同。
当今社会谁有能力制定一个可杀、不可杀的统一标准?比方说安乐死之类的杀人许可,在最发达国家也没有被普遍接受;比方说堕胎算不算杀人,在美国也争论不休。
面对生命这样贵重的东西,人类都不能建立绝对的普世价值,何况其他?。
天赋皇权也是普世价值
埃及金字塔,古罗马遗跡,印度泰姬陵证明人类文明社会初期信奉天赋皇权。
天赋皇权也曾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以天赋皇权核心理念建立起强者为王的等级社会;国王,贵族,百姓共同谱写了数千年人类历史。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
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
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
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
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
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
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
《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
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
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
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
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
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
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
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
九觞酒后,
谒者宣布「罢酒」。
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
带走。
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
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
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天赋人权出现仅有两百多年历史,在奉行天赋皇权等级社会中是一种大逆不道的思想。
天赋人权在今天成了世界多数各国社会制度建立的核心理念。
也成了世界各国与人民交往的共同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