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7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乡愁》课文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无意之中发现了她,她一个人跳进了我的信箱,从此以后,我便有了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追求对象。
于是乎我的眼睛便渐渐长大了,它们让那些跳进我眼眶的乡愁,从眼泪里汲取营养。
乡愁,这是一个很朦胧的词,就像我的故乡,它没有固定的形状。
它或许是一张老照片,一截断了的磁带。
一封信,亲人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一首优美的曲子,一段激情的旋律。
一方黄土,一捧炊烟。
一个饱经风霜的面孔,一个朴实无华的微笑。
而现在,乡愁却仿佛躲在了乡音里,她悄悄地走进我的心里,我的心便有了一个念念不忘的角落。
每当我感到无聊、寂寞、闷热,我便会打开那扇窗,我仿佛看到了乡愁站在雨中,她一个人独立在那里,她站在雨中没有撑伞。
她就站在那里,让我在她心灵的弧线上,在她的衣襟上,凝视我的,用她独特的微笑和眼神注视我。
这时的我,便愈发地怀念起她,怀念她所给予过的一切。
我仿佛看到她偷偷地流泪,她所给不了我一切,所给不了乡愁一个家,而她依然倔强的生长在我的内心。
教案:篇目:《乡愁》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表述的“乡愁”这一情感主题;2.能够用适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3.培养学生积极向往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乡愁”这一情感主题;2.培养学生积极向往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文原文、黑板、笔、课件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乡愁》。
2.学生分析课文中表达乡愁的方式和形象。
3.学生思考并列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Step 2 教师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乡愁的含义和作用。
2.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难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教师分析课文中各种表达乡愁的方式和形象,并解释其意义。
Step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乡愁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2.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向全班介绍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归纳总结乡愁的含义和作用。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